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䳭

鎖定
沙䳭(學名:Oenanthe isabellina)是鶲科、䳭屬小型鳥類,體長15-16釐米。上體沙褐色具白色眉紋,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黑色,外側尾羽基部白色。下體沙灰褐色,胸微綴鏽色。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 [1] 
沙䳭主要棲息於有稀疏植物生長的乾旱平原、荒漠、半荒漠和沙丘地帶,也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沙石草原和鹽鹼草甸,有時也出現於農田附近的草地或荒漠。沙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領域性甚強,保衞的領域範圍在半徑10-15米。多棲息在高的石頭上或灌叢上,尾不斷地上下襬動。主要以甲蟲、鱗翅目幼蟲、蝗蟲、蜂、螞蟻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佈於中國、高加索、伏爾加河、烏拉爾、阿爾泰、西伯利亞南部、外貝加爾、中亞、哈薩克斯坦、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冬季也見於印度和非洲北部與中部。 [1]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沙䳭
拉丁學名
Oenanthe isabellina
別    名
黃褐色石棲鳥
外文名
Isabelline Wheatea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鶲科
䳭屬
沙䳭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鶇亞科
䳭族
亞    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1829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4] 

沙䳭形態特徵

沙䳭
沙䳭(24張)
雄羽色相似。前額、頭頂、枕、後頸、肩、背等上體沙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白色。中央一對尾幾全黑色,僅基部白色,其餘尾羽白色具黑色端斑。飛羽暗褐色,外翈具細窄的淡沙色羽緣,內翈具寬闊的白色羽緣,翅上覆羽褐色。眼先黑色,其餘頭側沙褐色,眉紋白色。下體沙灰色,胸部微沾鏽色,翅下覆羽白色或幾乎白色。 [1] 
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 [1]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雄性
27-31克
151-160毫米
14-15毫米
91-103毫米
65-77毫米
雌性
20-29克
150-161毫米
14-15毫米
90-99毫米
67-77毫米 [1] 

沙䳭近種區別

沙䳭和穗䳭Oenanthe oenanthe)、漠䳭Oenanthe deserti)、白頂䳭Oenanthe pleschanka)的雌鳥很相似,野外極易混淆。但白頂䳭雌鳥胸具淡棕色領圈,穗䳭上體呈灰褐色,漠䳭臉部沾黑色,而沙䳭胸部既無淡棕色領圈,上體亦不為灰褐色,臉部除眼先外亦不沾黑色。區別仍較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1] 
穗䳭 穗䳭
漠䳭 漠䳭
白頂䳭 白頂䳭
沙䳭 沙䳭

沙䳭棲息環境

沙䳭主要棲息於有稀疏植物生長的乾旱平原、荒漠、半荒漠和沙丘地帶,也棲息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沙石草原和鹽鹼草甸,有時也出現於農田附近的草地或荒漠。 [1] 

沙䳭生活習性

行為:沙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領域性甚強,保衞的領域範圍在半徑10-15米。多棲息在高的石頭上或灌叢上,尾不斷地上下襬動。 [1]  站勢略比穗䳭直。在地面奔跑快捷並時而停下點頭。雄鳥炫耀時躍入空中,尾張開作徘徊飛行,然後滑降而落。 [5] 
叫聲:高的管笛音“cheep”。連續鳴唱長達15秒,較其他䳭都長,包括模仿叫聲及一連串清晰的“wee-wee-wee-wee-wee”聲。於冬季也作低柔甜美的鳴聲。 [5] 
食性:主要以甲蟲、鱗翅目幼蟲、蝗蟲、蜂、螞蟻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1] 
遷徙:部分留鳥,部分遷徙。 [1] 

沙䳭分佈範圍

沙䳭世界

存在(居民):阿爾及利亞、阿塞拜疆、巴林、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希臘、印度、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約旦、肯尼亞、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馬爾代夫、馬裏、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尼日爾、尼日利亞、阿曼、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索馬里、蘇丹、敍利亞、坦桑尼亞、突尼斯、烏干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門。 [4] 
存在(繁殖):阿富汗、亞美尼亞、保加利亞、中國、格魯吉亞、以色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北馬其頓、巴基斯坦、羅馬尼亞、俄羅斯(東亞俄羅斯、中亞俄羅斯、歐洲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 [4] 
存在(非繁殖):南蘇丹。 [4] 
存在(通道):塞浦路斯、巴勒斯坦。 [4] 
遊蕩:不丹、喀麥隆、丹麥、芬蘭、法國、岡比亞、德國、愛爾蘭、日本、緬甸、尼泊爾、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盧旺達、塞舌爾、西班牙、斯里蘭卡、瑞典、瑞士、英國、贊比亞。 [4] 

沙䳭中國

在中國繁殖於內蒙古(東北部呼倫貝爾盟和東南部西林)、甘肅西北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和南部及東南部)、新疆全境。 [1] 
沙䳭分佈圖 沙䳭分佈圖

沙䳭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在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佔區和營巢。通常營巢於開闊地上廢棄的各種鼠洞中,也在溝谷懸崖岩石縫中營巢。巢呈淺碟狀,主要由細草莖、細根、羊毛、馬毛、羽毛等構成。每窩產卵4-7枚,多為5-6枚。卵為淡藍色、光滑無斑,卵為鈍卵圓形,卵的大小為19.5-25.1毫米×15.6-19.2毫米。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5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1] 

沙䳭保護現狀

沙䳭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4]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附錄Ⅱ。 [4] 
列入《伯爾尼公約》(Bern Convention)——附錄Ⅱ。 [4]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沙䳭種羣現狀

在歐洲,估計繁殖種羣數量為2060000-6230000對,相當於4130000-12500000只成熟個體(國際鳥類聯盟2015年)。歐洲佔全球數量的15%,因此對全球數量規模的初步估計是27500000-83000000只成熟個體。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