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沐齋

鎖定
沐齋(Muzhai),本名寧鋭,字風雲,號沐齋、畹廬、水木先生。著名書畫家、作家和學者,當代“隱士”,“新士人”主義 [1]  倡導者,新文人畫代表畫家。
自謂“西溪河上的野民,皇城根下的隱者”。平素大隱於市,深居簡出,著述豐厚,力涉丹青,詩、文、書、畫皆精擅,心與古代高士大儒為徒,人謂其“活在當代的古人” [2] 
中文名
寧鋭
別    名
沐齋
畹廬
寧風雲
寧風子
出生日期
1976年
畢業院校
浙江大學
職    業
畫家,作家,學者
主要成就
當代高士,青年鴻儒,精擅詩文書畫,皆具獨立風貌。
出生地
海城
代表作品
温文爾雅,月移花影,空色,蘭花旨,勾闌醉

沐齋人物簡介

寧鋭著作多署名沐齋,可見其心存高古之意。作為畫家,他並非科班出身,卻恰成為其優勢所在。其精研畫法,又不為套路所拘,故能別出心裁,顯見風骨。作為作家,他本科學金融,碩士學傳播 [3]  ,卻心皆不在此,下筆成文,汪洋恢弘又清雅幽獨。作為學者,他是當代教育體制外的獨立研究者,躲進小樓成一統,在故紙堆中尋求樂趣,年復一年。他與世無爭而獨善其身,他那些在圈內口碑極佳的豐碩著作即是明證。
當代畫家鮮能詩文,寧鋭不但能文,且能詩,詩文皆善。每以唐代“詩佛”王維、宋代東坡自況,又善養蘭花,人以宋代隱者林逋作比,戲稱其“蘭妻貓子” [3]  。文人畫者,文人所畫。僅從這點來説,沐齋之畫誠真正意義上的極品文人畫也。
台灣學者龔鵬程謂沐齋“人如其文,温文爾雅” [4]  (見《温文爾雅》序),著名作家劉恆盛讚“沐齋以及他身邊的同道,未必是這個世界中的強者,卻是一批有力量的人” [5]  。在當今時代,如此這般堅守和繼承傳統文化衣缽,不為外物而心動者,的確罕有;而且其作品素以“詩文書畫學”具備而著稱,詩詞、文章、書法、繪畫和學術均屬上乘,因而號稱“五絕” [6] 
詩文方面,早期文章以激揚清麗見長,後文風轉為博雅深沉。絕句、律詩、古體、長短句皆善,尤以長短句和律詩為珍。文章時而幽默,時而深沉,時而狂放,時而優雅,盡情而為又不越雷池,極具個人性格色彩。其著述涉獵廣泛而精細。名物考據、意象分析、戲劇、蘭花、禪宗、詩詞、文學、藝術——統一在他獨到的思想和視野之內,條分縷析,治學方法兼備傳統文人之感性,及當代西方漢學家之理性。
書畫方面,幼年從唐楷入手,畫以白描和寫意同步,青年期廣涉眾家,書法自八大山人、蘇軾、黃庭堅、王羲之、李之儀,以及秦漢碑刻、先秦竹簡均有研摹。繪畫則專營文人畫,山水、花鳥、人物俱能,尤以“蘭畫”和“人物”最知著。沐齋畫蘭,有“當代第一”美譽 [7]  ,號稱蘭仙,主要在於他自創格蘭法,以寫意筆墨繪着色蘭蕙,能畫出所有蘭花之品種,形神具備,逼真而生動,從無人這般畫過,在蘭界幾盡人皆知。著名編劇鄒靜之贊其畫蘭“清雅之氣源源不竭自畫中溢出,令人歎為觀止” [8]  。(見《勾闌醉》一書序言)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樓含松則嘆曰:“今之人,愛蘭者眾。愛而能滋蘭、畫蘭、賦蘭者,其唯沐齋乎?” [3]  (見《蘭花旨》一書序言)。戲畫亦獨出家法,自成一格,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石小梅言:“關良是關良,馬得是馬得,沐齋是沐齋” [9]  (見《勾闌醉》序)。其標榜“新士人畫”,是“新士人”學社發起人,新士社羣活動主要圍繞傳統士人之琴棋書畫展開,曾接受《財經時報》專訪,整版報道“新士人” [1]  及其活動。寧鋭的蘭畫、戲畫、山水和人物畫,筆墨為藏界所珍,《榮寶齋》 [2]  曾作主打推薦介紹。
電視劇《創業時代》題寫片名 電視劇《創業時代》題寫片名
電視劇《長歌行》題寫片名 電視劇《長歌行》題寫片名
央視大型優秀系列紀錄片《傳承》題寫片名 央視大型優秀系列紀錄片《傳承》題寫片名

沐齋出版著作

1、《温文爾雅》(圖文版) [4]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2、《月移花影》 [10]  (金城出版社2011年4月)
3、《空色——中國傳統文化意象十二品》 [11]  (中華書局2013年)
4、《蘭花旨——蘭話·蘭畫》 [3]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3月)
5、《勾闌醉——戲話·戲畫》 [9]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3月)
6、《喵天使——名家筆下的貓咪》 [12]  (郵票冊,中國集郵總公司,2013年)
7、《道德經》 [13]  (中華書局,2013年)
8、藝術理論合集《書法與中國社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9、《滋蘭筆記》(山東畫報出版社,2017年3月) [14] 
10、《我素》(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年1月) [15] 
11、《温文爾雅 增訂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4月) [16] 

沐齋個人畫展

2009年《非常經典》北京琉璃廠九龍閣十人書畫展 [17] 
2014年《沐齋蘭畫展》江蘇省全國蕙蘭展,靖江百蔚園 [18] 
2015年《蘭氣助道——沐齋蘭花蘭畫展》商務印書館涵芬樓 [19] 
2016年《天下有風——沐齋丙申書畫展》 [20] 
2018年《和蘭花在一起》北京清秘閣 [21] 
2018年11月《花間——沐齋花鳥小品展》廈門美術館 [22] 
2019年《十畝之間》畹廬空間 [23] 

沐齋講學活動

2009年北京三聯書店《温文爾雅》籤售會及沐齋講座《春沐萬物》 [24] 
2014年海上博雅論壇《風乎舞雩》沐齋説蘭話戲講座 [25] 
2014年上海國際書展《蘭花旨》、《勾闌醉》講座及籤售會 [26] 
2015年上海秦漢衚衕,沐齋講座《紉蘭為佩》 [27] 
2019年上海書展 《温文爾雅》增訂本首發暨籤售會
2019年8月畹廬《處暑的花朵》-《温文爾雅》特別活動
2019年8月北京涵芬樓 秋聲賦《温文爾雅》中的草木蟲魚 [28] 
2019年9月浙江大學《花間一壺酒》講座 [29] 
2019年9月武漢物外書店《從前被花惱》講座 [30] 
2019年11月北京防災科技學院《尋蘭:從書齋到山谷》 [31] 
2020年7月遼寧海城圖書館講座《境界:儒家思想與中國藝術的精神》 [32] 
2020年11月浙江傳媒學院 鳳鳴大講堂講座《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產業化發展》 [33] 

沐齋書畫作品

沐齋蘭花·花鳥

蘭畫
蘭畫(11張)
沐齋獨創“格蘭”之法,以寫意筆墨寫實,蘭品與畫品兼備。 [30]  沐齋畫蘭,因與親手滋養的數百種蘭花名品朝夕相對,基於清代蘭界文人提出的蘭花“瓣型理論”,經由其筆下真、草、隸、篆諸般書體相應變化脱胎而出,所以所寫之蘭既有別於古人之形,又不離古人之意。除蘭之外,沐齋還有草木花鳥蟲魚的畫作。這既得益於其自小在鄉野間長大,對植物動物熟稔於心;也得益於他博覽羣書,於《詩經》、《爾雅》諸多古籍苦讀精研,廣涉名物形實。這些在他的著作《温文爾雅》一書中可窺一斑。 [28] 

沐齋人物

人物
人物(9張)
沐齋的人物畫是人文畫,他注意表現畫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雖是寫意,但畫裏可以透出一股生氣,有情味。 [8]  在畫中,他擅用沒骨、白描等多種技法,擅長描摹人物的神情。 [2]  在“紅格子”系列中,這些現代人物經常打着手機,玩着電腦,開着汽車,而意趣高古,源於其內心對傳統的熱愛和神往。所謂洋裝雖然穿在身,此心依然是中國心。

沐齋山水

沐齋山水畫純運用書法之筆寫出,輔以胸中萬卷丘壑,故而亦與眾不同。其畫法自元人來,大概主要是吳鎮和沈周。沐齋的山水畫有獨特的個人標籤,他在山水中多用一角式構圖,拉開與景物的距離,具有視覺衝擊力。在獨特構圖之外,還有多種繪畫技法的融合與嘗試,使用了國畫元素來表現畫的光影。 [2]  此外,他早年對八大山人書法和繪畫的長期追摹也起到關鍵作用。

沐齋書法

書法
書法(7張)
書法作品有書卷氣,宋人書風較為明顯,但貴在天然,不事雕琢,使轉含蓄,益顯拙樸,一派天真。

沐齋作品賞析

作品 作品
作品拾英:停車望鄉圖
“每個發達城市,不論大小,都有無數的農民工。在一個現代化的都市裏,有無數的工人以及農民。工人們從大學畢業後,走進大大小小的企業,戴上白色的假領,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一羣人創造財富。農民們沒有讀過書,中學還沒畢業就離開了田野,闖入水泥鋼筋的森林,為城市的建設添磚加瓦。他們雖不再生產食物,但依然為人們提供房屋。衣食住行,離不開工人也離不開農民。
我看到許多農民工,他們生活清苦,工作勞累,但依然樂觀。他們在東北的冬日裏,在雪堆挖出的洞穴裏過夜。他們在首都華燈燦爛的夜晚,點着蠟燭在工地的帳篷裏喝酒打牌。人人都是農民工。我看到一幅照片,於是畫了畫,又題了詩。我説:黃昏鬧市忙,華彩映麻裳。俯首思無酒,停車望故鄉
當然我知道,故鄉無非也是一種虛構。但對於每個人的心靈而言,卻又是必需的。人們在大多時候,需要善意的欺騙和深切的幻想。於是生活無限美好。”
(評:此作篇幅精煉, 貴在鎔社會性 ,思想性, 文藝性於一身 。貼合當下情境,引發共鳴。辭章畫意清卻沉鬱。大有“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詠懷,以慰其心”之深致。)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