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沉默的羔羊

(2013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沉默的羔羊》是2013年1月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托馬斯·哈里斯
講述了主人公史達琳從上司那兒接受了緝拿性變態殺人犯“野牛比爾”的任務。為了瞭解案犯的心理,她向邪惡的天才萊克特醫生尋找線索,與這個殘忍的殺人犯展開殊死捕斗的故事。
中文名
沉默的羔羊
作    者
托馬斯·哈里斯
譯    者
楊昊成
出版時間
2013年1月1日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頁    數
369 頁
ISBN
9787544733670
類    別
小説
原作品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定    價
26.80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叢書名
當代外國流行小説名篇叢書

沉默的羔羊內容簡介

女主人公美國聯邦調查局實習特工克拉麗絲。史達琳出身寒微,父親是家鄉小鎮上一名巡警,一次夜間巡邏時碰上兩名竊賊兼癮君子,以身殉職。
母親白天在汽車旅館做幫傭,夜晚到咖啡館當廚子,以此艱難地維持着一家的生活。兩年後,史達琳被送往蒙大拿她母親的表姐家中寄養,年幼的弟弟妹妹仍留在母親身邊。當時史達琳只有十歲。母親的表姐及其丈夫是牧場主,牧場上放養的主要是羊和馬,可這些牲口大多有些毛病,不是腿瘸就是眼瞎。它們宰殺後被做成膠或肥料,或者拉走的則將成為狗的食品。史達琳發現這一切後,一顆童心受到強烈的刺激,她想救這些可憐的牲口,可是年僅十歲的一個小女孩兒又能做些什麼?她決意逃離這個牧場,心想至少可以帶走一頭牲口——她到牧場後成了她好伴侶的一匹有眼病的母馬“漢娜”。一天夜裏,史達琳從黑暗中驚醒,她聽到了淒厲的尖叫聲。是春天的羔羊,它們正在牲口棚裏遭宰殺。史達琳終於下定了出逃的決心,否則她的“漢娜”也性命難保了。她就這樣離開了牧場,來到了實際是孤兒院一類的慈善機構,“路德會教友之家”。
這一情節在全書所佔的篇幅不多,但它卻是史達琳的一大心病,在她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創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她以後的人生路徑和理想抉擇。家貧,父死,孤兒一樣漂泊的童年,唯一的出路是讀書,在讀書中競爭,在競爭中取勝,由此出人頭地,為父母爭光,為史達琳家族爭光。蒙大拿牧場七個月的寄養生活使史達琳明白了什麼叫任人宰割,什麼是弱者的呼號。孤苦無援的史達琳自己就是個弱者,從羔羊遭宰殺時發出的尖叫聲中,她或者依稀聯想到了自己的命運。她不能接受這樣的命運。她跑了。以後她靠着歲月風霜鍛煉出來的堅毅與刻苦,靠着她的“武器”——在競爭中戰勝所有對手,一步步與命運抗爭,逐漸向自己的理想靠近。她讀完了弗吉尼亞大學,獲得了心理學與犯罪學的雙專業證書,然後進了聯邦調查局行為科學研究部當實習特工。至此,應該説史達琳是成功了,在史達琳家族的歷史上還沒有一名成員曾經走到這一步,只有她的一位叔叔將其大學專科的學位刻到了自己的墓碑上作為榮譽的象徵。可是,史達琳似乎並不滿足,雖然她在行為科學研究部的實習成績都很不錯。所以,當研究部的頭兒傑克·克勞福德召見她並指示她去接觸被關在精神病院的“食人魔王”萊克特醫生時,史達琳感到機會來了。所謂“行為科學研究部”只是委婉的説法,實際是指聯邦調查局內專門處理系列兇殺案的部門,面對的都是些地獄一般的罪孽與殘暴,所以不用説是一位年紀輕輕的女實習生,就是久經風雨的老手,對此也不太敢問津。事實上,克勞福德從前的一員虎將威爾就被萊克特用裁油地氈的刀劃破了肚子,臉上則跟“被畢加索畫過似的”。精神病院的一名護士被他撕裂了。以前一名也曾想接觸他的調查人員,最終是連自己的肝也沒有保住,叫萊克特給拌着豆子吃了。然而所有這一切並沒有妨礙史達琳毅然接受克勞福德交給的任務。克勞福德問她是不是“容易受驚嚇”?她巧妙地回答説:“現在還沒有。”如果她只答一個“不”,顯然就太虛假,太英勇,不能叫人相信;如果給一個肯定的回答,那到手的機會眼睜睜地就要失去。史達琳接着問克勞福德為什麼選中了她去幹這份工作,克勞福德回答説:“主要因為你是手頭可以找得到的人。”很乾脆,直截了當。克勞福德開始其實沒抱多大的希望,他找到史達琳只是因為他的手下實在派不出別的人來了,“老一套——人手不夠”。可史達琳一聽這話心裏就明白了:這是一次機遇,更是一次挑戰,她要好好把握並利用這機遇,接受這挑戰,出色地完成克勞福德交給的任務。
本來,事情往下發展也就沒有什麼奇特之處了,因為克勞福德派史達琳去接觸萊克特的目的,主要也就是想從這位超凡的精神病專家那裏得到一點精神病學方面的幫助,希望他的回答多少能有助於行為科學的研究。史達琳則可以利用她特有的魅力,讓沉默了多年的萊克特開口,然後順利交卷。萊克特確實開口了,可他不願接受調查問卷上的那些心理諮詢,他根本就對那一套不屑一顧。他最感興趣的是津津有味地鑑賞別人的痛苦以及細緻入微地攫取他人的隱私。他又好炫耀,炫耀其學問和精明。他認為他有非凡的洞察力,能看透一切。他認為至少在他的領域自己是超一流的。所以當史達琳第一次出現在他的面前時,他一眼就看出了她卑微的出身和爭強好勝的性格。他開始貓玩老鼠似的逗玩這位實習生。他開始吊史達琳的胃口,主動提及行為科學部一直在設法緝拿卻始終沒有成功的殺人兇犯,剝了五張人皮的性變態者“野牛比爾”。他這一提,倒還真把史達琳的胃口給吊了起來,從而也就引出了全書那驚心動魄的主線:追捕“野牛比爾”。
線索是萊克特首先提供的,然而他又不直接告訴你;更甚於此的是,每到關鍵刻或每當你差不多摸清了頭腦時,他就不再往下説,他要你把你的隱私告訴他作為繼續往下談的條件,就是要“投桃報李”,史達琳深埋在心底的鄰段童年的故事就是這樣被萊克特一點一點地挖出來的。他知道史達琳在“野牛比爾”的案子上會堅持到底的,因為從她在蒙大拿牧場的那段經歷萊克特已經非常清楚地瞭解到,史達琳的心中其實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尖叫,那便是可憐的任人宰殺的羔羊。在他倆最後一次見面時,萊克特問史達琳,“是不是現在仍然會半夜裏醒來,在鐵一般的黑暗中醒來,聽到羔羊在尖叫?”史達琳沒有否認。萊克特接着又問,“要是你親自抓住了野牛比爾……你是否認為就可以讓那羔羊不再尖叫?”史達琳説是的。如果説史達琳童年時在牧場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是真實的話,那麼她長大後心中時不時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徵的意義,它代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徵了這些人在孤苦無援中所發出的呼號。在本書中,這些弱者、受害者又全為年輕女性,這就使史達琳似乎更多了幾分切膚之痛。她想象着她們生前的處境,回憶着她們受害後的慘狀,最後一切便凝聚到一個聲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那是一種召喚,一種不可抗拒的動力,只要這聲音一天不止,史達琳就不得安寧,她會做噩夢,會半夜裏醒來,會不顧一切地闖入一處處令大膽的男人都聞而生畏望而卻步的罪惡的場所。自然,史達琳最終成功了,她逮住並擊斃了“野牛比爾”,所以她終於可以“睡得很沉,很甜,因為羔羊已經安靜”。

沉默的羔羊編輯推薦

當羔羊安靜下來,你是否聽到心靈最暗處的吶喊和低語?懸疑文學大師托馬斯·哈里斯經典作品《沉默的羔羊》懸疑小説由此跨入經典文學殿堂,改編電影包攬奧斯卡五項大獎。 [1] 

沉默的羔羊讀者推薦

我似乎愛上了漢尼拔,愛上他凝視克拉麗絲時眼中閃爍的火花,愛上他簡單問候裏包含的教養,愛上他遞給疲憊的頭髮濕濕的克拉麗絲的疊好的乾淨毛巾……——讀者夏日飛雪Sara
你若以為看過電影就能完全瞭解克拉麗絲和漢尼拔,那就錯了。不僅故事情節有些差別,而且一些最經典最機智的對白在電影裏是找不到的。——讀者Anne Marble [1] 

沉默的羔羊作品鑑賞

《沉默的羔羊》的精華在於萊克特和史達琳的交鋒,一方是邪惡的犯罪天才,另一方是初出茅廬的正義警官,他們的反差非常大,滲透到性別、年齡、個性、為人處世各個層面,這為他倆的互相利用創造了絕妙的條件。萊克特需要從被囚的外在環境上升到控制者的心理高地,他的武器是挖掘並解析史達琳的幼年心靈創傷;而史達琳需要從一個實習生的卑微地位,通過破獲一樁棘手案件,使自己上升到受人器重的聯邦調查局探員,她的手段是借用萊克特的大腦。他們彷佛是一對難捨難分的冤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那種惺惺相惜的難纏之情到2001年的《漢尼拔》從隱性變為顯性,兩人的感覺幾近戀人。試想,這兩個角色甚至是可以互換的。故事中把兩個人物的定位顛倒過來,實屬天才之舉,至少是極具原創性和挑戰性,也是對社會定位和社會偏見的一種顛覆。 電影惜鏡頭如金,男女主角的對話不可能全程展開,很多地方只能點到為止,而小説不受這方面限制,可以更加酣暢淋漓,盡顯這兩個非凡靈魂的風采。他們的鬥智就像阿慶嫂和刁德一在春來茶館裏的對唱,既能像烈酒那樣品嚐,也可以像上等龍井那樣細細回味。電影版是烈酒,它的滲透迅速而全方位,而小説版則像那綠茶,喝一口可以抬頭望遠,慢慢感受其悠長的滋潤。這是茗茶的優勢。
《沉默的羔羊》為恐怖故事加入了精細的心理分析,講述犯罪同時也審視了犯罪的心理本質,這使其成為劃時代的恐怖和心理懸疑的經典。 [1] 

沉默的羔羊作者簡介

托馬斯·哈里斯
托馬斯·哈里斯(1張)
托馬斯·哈里斯(Thomas Harris,1940— ),美國密西西比州人,曾任美聯社駐紐約的記者兼編輯,負責編採美國和墨西哥的罪案,是一位信譽卓著的老牌新聞從業人員。
托馬斯·哈里斯是個和藹可親的絡腮鬍子,精通廚藝,喜歡給朋友做美食。只有當埋頭書齋時,才變成那個遊走於心理迷宮的懸疑作家,那個深不可測的漢尼拔醫生的創造者。雖然只出了五部小説,但已使他成為公認的懸疑小説宗師。其中《沉默的羔羊》系列尤為經典,它們將懸疑小説帶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在懸疑文學史上是難以逾越的巔峯。
作品全部被好萊塢改編為電影。在1973年出版第一本小説《黑色星期天》,立即躍登暢銷金榜,改編拍成電影,亦風靡全球。《紅龍》Red Dragon (German:Roter Drache)和《漢尼拔》Hannibal是他的第二、第四本書,同樣造成很大轟動,並被拍成電影,《沉默的羔羊》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第三部包攬奧斯卡五項大獎的影片。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