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茅盾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現代作家、小説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社會活動家)

鎖定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出生於浙江省桐鄉縣烏鎮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 [10]  中國現代作家、小説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 [11]  ,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説《》(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腐蝕》《子夜》《第一階段的故事》《霜葉紅似二月花》;短篇小説集《野薔薇》《宿莽》《委曲》;散文集《白楊禮讚》《速寫與隨筆》《話匣子》《印象·思想·回憶》《炮火的洗禮》《時間的記錄》;評論集《談最近的短篇小説》《夜讀偶記》《給青年作者的信》《鼓吹集》《鼓吹續集》;話劇劇本《清明前後》;中短篇小説《路》《三人行》《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作品集《茅盾文集》《茅盾選集》《茅盾全集》等。 [2]  [4] 
茅盾於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1916年8月,任職於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192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1937年,創作完成中篇小説《路》《三人行》和長篇小説《子夜》,短篇小説《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等,翻譯作品《文憑》《戰爭》等;1949年,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主席;1949年10月—1965年1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 [6]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1]  ;1978年3月—1981年3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0]  [12-13]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4] 
中文名
茅盾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桐鄉
出生日期
1896年7月4日
逝世日期
1981年3月27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預科)
職    業
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
代表作品
子夜
林家鋪子

主要成就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
原 名
沈德鴻

茅盾人物生平

1896年7月4日,茅盾出生於浙江省桐鄉縣烏鎮。 [4] 
1904年,入讀於烏鎮立志小學。
1907年,轉入烏鎮植材小學。
1910年,考上浙江省立第三中學(湖州府中學) [26] 
1911年,轉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學(嘉興府中學)讀三年級 [26]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
1916年8月,任職於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
1921年,參加上海共產主義小組;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
1926年10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
1927年,任《民國日報》主編;9月,發表《幻滅》;4月—7月,任《漢口民國日報》總主筆。
1927年—1937年,創作完成中篇小説《路》《三人行》和長篇小説《子夜》,短篇小説《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等,翻譯作品《文憑》《戰爭》等。
1928年6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7月,離開上海,去往日本,並創作長篇小説《虹》(未完),以及《神話雜論》《西洋文學通論》《北歐神話ABC》《中國神話研究ABC》等著作,《從牯嶺到東京》《讀〈倪煥之〉》等論文。
1930年4月,從日本回到上海;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執行書記。
1931年,與魯迅等發表了《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家宣言》。
1932年,先後發表了《子夜》《春蠶》《林家鋪子》;2月,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為日軍進攻上海屠殺民眾宣言》。
1934年9月,協助魯迅創辦《譯文》雜誌。
1936年10月,與部分文藝工作者聯合發表了《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1937年,任職於《救亡日報》,主編《吶喊》。
1938年3月,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4月,任主編的《文藝陣地》在廣州創刊,為《立報》編輯副刊《言林》;創作完成長篇小説《第一階段的故事》。
1939年3月,任教於新疆學院;4月,任新疆文化協會委長。
1940年5月,先後在魯迅藝術文學院、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講學;10月,任文化工作委員會常委;另創作完成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讚》等。
1941年5月,任《大眾生活》編委,並在該刊連載了長篇小説《腐蝕》;9月,主編《筆談》半月刊;12月,離開香港到達桂林,並創作完成長篇小説《霜葉紅似二月花》《劫後拾遺》等。
1943年8月,陸續發表長篇小説《走上崗位》(未完成)。
1945年,創作完成劇本《清明前後》。
1946年5月,到達上海,並主編《文聯》;6月,發表《上書蔣主席馬歇爾及各黨派》;10月,與沈鈞儒等發表《我們要求政府切實保障言論自由》等文章;另翻譯出版了蘇聯小説集《人民是不朽的》《團的兒子》《蘇聯愛國戰爭短篇小説譯叢》等;後赴蘇聯訪問,期間著有《蘇聯見聞錄》《雜談蘇聯》。
1947年1月,陸續發表《遊蘇日記》。
1948年5月,聯合發表《致國內文化界同人書》;7月,參與了《小説》編委工作;9月,主編《文匯報•文藝週刊》,並在該刊連載長篇小説《鍛鍊》,另創作並完成了《脱險雜記》。
1949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7月,出席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作了《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國統區文藝》報告,另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和中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現中國作家協會)主席。
1949年10月—1954年12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949年10月—1965年1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 [6] 
1954年9月—1959年4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4年12月—1959年4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1] 
1959年4月—1964年12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9年4月—1965年1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964年12月—1975年1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5年1月—1978年3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常務委員會委員。
1975年1月—1978年3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8年3月—1981年3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另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常務員會委員。 [10]  [12-13] 
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4] 

茅盾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茅盾的父親沈永錫是清末秀才,通曉中醫,是具有開明思想的維新派人物,頗重視新學,除聲、光、化、電和數學等自然科學外,也喜歡傳播進步思潮的社會科學著作。茅盾的母親陳愛珠,是一位通文理、有遠見而性格堅強的婦女。茅盾10歲喪父,童年時代,就接受了母親所教的文學、地理和歷史知識。茅盾説,“我的第一個啓蒙老師是我母親” [4] 
  • 婚姻家庭
1918年,茅盾與孔德沚在老家烏鎮結婚。兩人育有一雙兒女,女兒沈霞生於1921年,兒子沈霜生於1923年。 [7] 

茅盾主要作品

截至1981年3月,茅盾已翻譯了240多篇文學作品,涉及30個國家的150多名作者,涵蓋了多樣文學題材和文學樣式,如科幻小説、戲劇、詩歌、散文、社會評論和文學理論等。 [10] 
出版時間
作品名稱
作品類別
出版社
1921年12月
《近代文學體系的研究》
理論集
上海新文化書社
1928年8月
《小説研究ABC》(ABC叢書)
理論集
世界書局
1928年8月
幻滅》(文學研究會叢書)
中長篇小説
商務印書館
1928年8月
動搖》(文學研究會叢書)
中長篇小説
商務印書館
1928年11月
理論集
開明書店
1928年12月
追求》(文學週報社從書)
中長篇小説
商務印書館
1929年1月
中國神話研究ABC》(上下冊)
理論集
世界書局
1929年4月
《騎文學ABC》(ABC叢書)
理論集
世界書局
1929年5月
《近代文學面面觀》
理論集
世界書局
1929年5月
理論集
世界書局
1929年6月
《神話雜論》
理論集
世界書局
1929年7月
野薔薇
短篇小説集
大江書店
1929年9月
《六個歐洲文學家》
理論集
世界書局
1930年3月
中長篇小説
開明書店
1930年5月
中長篇小説
開明書店
1930年10月
《北歐神話ABC》(ABC叢書)
理論集
世界書局
1931年12月
《三人行》
中長篇小説
開明書店
1932年5月
《路》
中長篇小説
光華書局
1933年1月
子夜
中長篇小説
開明書店
1933年4月
《茅盾自選集》
文集
天馬書店
1933年5月
春蠶
短篇小説集
開明書店
1933年7月
散文雜文集
天馬書店
1930年8月
《西洋文學》(文化科學叢書)
理論集
世界書局
1930年9月
《希臘文學ABC》(ABC叢書)
理論集
世界書局
1934年2月
《話匣子》(良友文學叢書)
散文雜文集
良友圖書印刷公司
1934年9月
《茅盾短篇小説集》
短篇小説集
開明書店
1935年4月
《漢譯西洋文學名著》(基本知識叢書)
理論集
中國文化服務社
1935年12月
《速寫與隨筆》(開明學新刊)
散文雜文集
開明書店
1936年5月
《多角關係》(小型文庫4)
中長篇小説
生活書店
1936年6月
《世界文學名著講話》(開明青從書)
理論集
開明書店
1936年10月
《印象·感想·回憶》(文學叢刊)
散文雜文集
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6年11月
《創作的準備》(青年自學書)
理論集
生活書店
1937年5月
煙雲集》(良友文學從書)
短篇小説集
良友圖書印刷公司
1939年4月
炮火的洗禮》(烽火小叢書6)
散文雜文集
峯火社
1939年8月
《茅盾短篇小説集》(第二集)
短篇小説集
開明書店
1941年10月
《腐蝕》
中長篇小説
華夏書店
1942年6月
《劫後拾遺》
中長篇小説
學藝出版社(桂林)
1942年12月
《文藝論文集》(文藝譯作叢刊)
理論集
羣益出版社(重慶)
1943年2月
散文雜文集
柔草社(桂林)
1943年4月
《見聞雜記》
散文雜文集
文光書店(桂林)
1943年6月
《耶穌之死》(當代文學叢書)
短篇小説集
作家書屋
1943年7月
《茅盾隨筆》
散文雜文集
文人出版社(桂林)
1943年10月
《霜葉紅似二月花》
中長篇小説
華華書店出版(桂林)
1945年3月
《委屈》(星火文叢)
短篇小説集
建國書店(重慶)
1945年4月
《第一階段的故事》
中長篇小説
亞洲圖書出版社(重慶)
1945年7月
《時間的紀錄》(良友文學叢書)
散文雜文集
良友復興圖書印刷公司
1948年1月
《盾文集》(現代作家文叢3)
文集
春明書店
1948年4月
《蘇聯見聞錄》(中蘇文化協會文藝叢書)
散文雜文集
開明書店
1949年4月
《雜談蘇聯》
散文雜文集
致用書店
1950年1月
《鼓吹集》
理論集
作家出版社
1952年4月
《茅盾選集》(新文學選集2)
文集
開明書店
1954年4月
《子夜》
中長篇小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9年4月
《子夜》
中長篇小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9年6月
《茅盾選集》
文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年3月—1961年11月
《茅盾文集》(共10卷)
文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8年8月
《夜讀偶記》
理論集
百花文藝出版社(天津)
1958年10月
《躍進中的東北》
散文雜文集
作家出版社
1962年10月
《鼓吹續集》
理論集
作家出版社
1962年11月
《關於歷史和歷史劇》
理論集
作家出版社
1963年8月
《讀書雜記》
理論集
作家出版社
1977年12月
《子夜》
中長篇小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8年11月
《茅盾評論文集》
理論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年1月
《脱險雜記》
散文雜文集
香港時代圖書有限公司
1980年4月
《茅盾短篇小説集》(上、下)
短篇小説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0年5月
《茅盾近作》
理論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年5月
《茅盾論創作》
理論集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0年8月
《世界文學名著雜談》
理論集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80年12月
《茅盾散文速寫集》
散文雜文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茅盾全集》(共40卷)
文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參考資料 [21] 

茅盾創作特點

  • 創作綜述
茅盾擅長以理性思辨剖析社會現象,構建長篇鉅製。 [17] 
茅盾的文學道路,與倡導“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結伴而生。這樣的現實主義文學與向壁編造、矯揉造作、粉飾太平的虛假文學形成對照。“五四”時期,強調“血與淚的文學”,目的是要文學創作者正視社會現實,將文學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重新建立在一種批判的基礎上,也就是要徹底打開創作者的社會視野,拆除創作者與當代社會生活之間的壁障,讓文學創作者在廣闊的社會天地中,感受和體驗普通百姓的生活,反對附庸風雅、吟風弄月;強調寫實手法,而不是向壁虛構的編造手法來進行文學創作。茅盾的這種意識,順應了五四新文學潮流的時代需求,來自他的文學實踐和社會實踐,具有強烈的在場感。 [22] 
茅盾的小説具有學典型,並注重作品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和重大性,要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廣闊的歷史內容”,追求對時代社會做一種“全景式”的描繪。能反映時代全貌及其發展的史詩性,提供一幅中國現代社會演變的歷史畫卷;1927年以前,主要從事文學批評和外國文學的譯介工作,提倡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19]  ;自辛亥革命至20世紀40年代中國社會風貌及其繁複變幻各個階層的生活及彼此間的衝突在文中有反映 [17-18]  ;20世紀60年代,茅盾助推“中間人物”論,小説創作中產生一批獨具性格特徵的“中間人物”。他們與當時文壇流行的“英雄人物”形成鮮明的對照。 [22] 
  • 文學評論
茅盾宏觀文學批評的特點之一,就是善於把對作家作品的美學評價和特定的時代、整個社會的思潮聯繫起來。從這一點出發,茅盾認為“五四”初期“表現時代的文學作品”產生得少的原因,固然與“新文學”的初期尚未成熟有關,但“更切實地説,是因為當時的文壇上發生了一派忽視文藝的時代性,反對文藝的社會化”的思潮。 [20] 
事物總是相互聯繫、互相影響、相互制約的,要正確地評價和探討作家作品的藝術規律和成敗得失,就不能孤立地僅僅從他的自身中找原因,而必須同時深入時代政治和經濟與文藝的關係中,深入社會的思潮中探求答案。正是從這一觀點出發,茅盾不僅對單個作品的評價,而且在對作家的評價方面就較同時代的一些人深刻、準確。 [20] 
在人物形象的研究方面,茅盾從宏觀着眼,從微觀入手,並將兩者緊密聯繫、融會貫通,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上第一次進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研究。 [20] 
茅盾還對“知識分子形象系列”進行了研究。他在評析魯迅小説中的人物形象時,從側面揭示了特定歷史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的負荷”和“思想的軌跡”。 [20] 
茅盾一直注意從比較的角度研究文藝問題和剖析作家的思想和作品。通過比較進一步論述事物的特性,準確地評價作家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深入地剖析作家思想的根源。 [20] 
茅盾對文藝問題和作家的比較研究,還表現在縱向研究上,注重研究作家創作道路上出現的新的思想內容、新的藝術追求從變化發展的角度作出評價。這種比較研究的視角不僅需要批評傢俱有穿透時間屏障的能力,而且更要具有準確地把握研究對象內部主要特徵的水平。 [20] 
將同時代作家作品作橫向比較,又是茅盾比較研究的又一特點。茅盾文學批評的視野很廣闊,他對一個時代作家作品或文藝題材的研究,不是單個地追蹤,更不是孤立地探討,而是將它們當作一個整體來研究,在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比較中鑑別它們的美學價值,評議他們的新貢獻、新創造。 [20] 
茅盾對文藝問題和作家作品的“觀察”是實事求是的,思考也是透闢的。在儘可能全面地掌握研究對象材料的基礎上,對被研究的對象或作家作出實事求是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這是茅盾文學批評活動中史論眼光的又一特點。對於文壇新人,不因其初出茅廬而看低、貶斥,也不因其初露鋒芒而一味捧煞,而是能夠認真剖析他們的作品,觀照他們的思想,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20] 
在具體評論作家作品時引申出一個理論問題,從而加以闡述,看上去三言兩語,卻有一定的理論鋒芒和理論深度,這是茅盾文學批評中理論色彩的一個表現。 [20] 
  • 科普散文
茅盾的科普散文迴盪着“科學發達”的思想主旋律,並表現出了自己的風格特徵。 [24] 
首先,是風趣、形象的通俗性,把呆板、機械的科學知識論述轉換成幽默、生動的文學語言,使人讀來感到親切、簡明,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 [24] 
其次,表現了科學知識的準確性,從歷史演化到數據處理,從理論引證到實驗舉例,都追求符合該學科知識的科學規範,有的還以圖表、百分比來表示,達到了標準化、數學化的精確和細緻。 [24] 
系統性是茅盾科普散文的又一特點。除了個別篇章以外,茅盾五四時期寫的科普散文大都互相照應,目的是為讀者提供某一學科較為全面的現代知識;為人類征服自然、創造財富提供學習、研究和應用的方便。 [24] 
  • 作品《子夜》
茅盾通過《子夜》描繪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上海的各種社會景觀:資本家的豪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裏錯綜複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併,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作家又通過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通過主人公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他多重線索,使全篇既展示了場景,又沿着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主人公的悲劇,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茅盾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説,《子夜》的情節是在真實的歷史時空裏的,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説,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説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盲巧妙調適與組合。《子夜》在整體佈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緻,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 [18] 

茅盾人物影響

茅盾的影響在於他創造了文學的新範式。首先是重視題材的社會性、主題的重大性,創作和歷史儘量同步;其次是着重從經濟生活的變動反映都市社會的演變,用階級及階級鬥爭的觀念來觀察、分析、表現處於複雜的社會關係中的人物典型,並表現出作者的政治傾向性。茅盾將小説藝術與社會科學相結合,創造了“社會剖析小説”模式,有別於都市新感覺派式的都市小説。 [16] 
現實主義文學觀是茅盾的文學思想的核心。他認為現實主義文學必須是時代的反映,文學創作源泉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因此,文學應該反映時代的風貌,反映每一歷史階段的重大事件。茅盾創造了現代小説大容量社會信息的傳遞和辨析的創作模式。他小説的創作題材所涉及的社會生活內容,涵蓋了20世紀中國上半葉的歷史全貌,時代的線索排列構成了社會的編年史。 [25] 

茅盾人物評價

“茅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中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浙江省人民政府 [4] 
“茅盾是中國現代最有影響的文學家之一,是中國左翼文壇的主將之一,是中國現代嚴肅文學的倡導者和踐行者,為早期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新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是時代激流的攝影師,是時代風雲的書記官,他在20世紀30年代—40年代的文學成就,奠定了其在中國現代文壇上的泰斗地位。”中國茅盾研究會評) [6] 
“他(茅盾)的作品極大地影響了20世紀早期中國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同時,他對中國的科學、革命和民主思想的發展也作出了巨大貢獻。”(宿遷學習平台評) [10] 
“茅盾是一位文學家,用手中的筆描畫這個世界。同時也是一名革命者,善於用文字的力量推動國家和民族的前進。他是中國現代進步文化的先驅者,一生經歷豐富曲折,是辛亥革命、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時期的見證人;他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是革命和文學緊密相結合的一生,他以創造進步文化為己任,辛勤筆耕六十多年,為中國為人民留下了一千多萬字的不朽作品;他畢生追求共產主義理想,全身心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現代進步文化殫思竭慮,鞠躬盡瘁,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青年網評) [1]  [14] 
“茅盾無疑仍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共產作家,與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遜色。”(文學史家夏志清評) [15] 
“茅盾熱心於提攜青年作家,他的作品豐碩,為人謙和,素有‘文藝園丁’的美譽。”(《人民政協報》評) [23] 
“茅盾至今擁有着文學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他的創作是我們不斷推進中國文學發展的重要歷史資源和價值參照。”(《光明日報》評) [22] 

茅盾後世紀念

  • 紀念故居
烏鎮茅盾故居,是茅盾誕生和度過童年、少年時代的地方。故居坐落在浙江省桐鄉市烏鎮觀前街17號,坐北朝南,為臨街四開間兩進木構架樓房,樓上樓下共十六間,分東西兩個單元,建築面積444.25平方米。茅盾故居於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北京茅盾故居,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後圓寺衚衕13號,是由一個二進四合院組成,茅盾半身身銅像坐落在庭院中,三個展廳和會客室組成院落前庭,後庭為起居室兼卧室。自1974年12月初由原文化部宿舍遷入,直到1981年2月20日,茅盾在這裏度過了6年多時光的晚年生活。1984年5月24日,北京市政府發文公佈茅盾故居為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3月27日,茅盾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8] 
  • 組織命名
1981年9月,由羅蓀、黃源、林煥平、葉子銘、孫中田、邵伯周、莊鍾慶、丁爾綱等共同發起籌建全國茅盾研究會。1982年8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第201次會議作出決定,批准作協報告。1983年3月27日,中國茅盾研究學會正式宣佈成立。 [5] 
  • 獎項命名
茅盾文學獎是根據茅盾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説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 [9] 
  • 紀念郵票
1986年7月4日,中國人民郵政發行《茅盾誕生九十週年》紀念郵票,一套2枚,第一枚“茅盾頭像”,畫面主圖為茅盾肖像及其親筆簽名,面部用筆濃重,突出了茅盾敏感細膩、堅守信念、執着追求、敢於抗爭的性格;第二枚“茅盾的工作像”,畫面表現的是茅盾充滿自信的半身坐姿,背景是茅盾的《子夜》手跡,字跡清楚、秀麗。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