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那遺址

鎖定
沈那遺址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小橋大街毛勝寺西台地上,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 [2]  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3] 
沈那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250餘米,文化堆積厚1—3米, [4]  共發現遺蹟現象451處,其中房址104座、灰坑273座、窯址3座、墓葬15座、活土坑52處。 [10]  該遺址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古羌人聚落村,是遠古人類從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的一種文化遺存,以齊家文化居住遺存為主,還有少量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卡約文化遺存。沈那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較大,文化層堆積較厚,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保存現狀較好的多種文化並存的一處齊家文化原始聚落遺址。 [2] 
1979年,沈那遺址被西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沈那遺址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2006年5月25日,沈那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沈那遺址
地理位置
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小橋大街毛勝寺西台地上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約 1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0212-Ⅰ-212 [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沈那遺址歷史沿革

1948年,沈那遺址被中國考古學家、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髮現 [2]  ,最初叫“小橋遺址”。 [5] 
1979年,該遺址更名為“沈那遺址”。 [9] 
1991—1993年,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對沈那遺址大面積揭露,發現齊家文化房址、灰坑、墓葬。個別灰坑有埋豬狗,甚至埋人的祭祀現象。出土玉器和銅器及漆片等。並有許多動物骨骼,有豬,羊、牛、馬、鹿和鳥類等。 [3] 
2004年3月,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對沈那遺址保護性發掘,開挖4座墓葬,5個房址和17個灰坑,發現有數量可觀的石器、骨器及大量陶器碎片。 [5] 
2016—2018年,西寧市文物管理所先後兩次對沈那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發掘勘探調查,共發現遺蹟現象451處,其中房址104座、灰坑273座、窯址3座、墓葬15座、活土坑52處。 [10] 

沈那遺址遺址特點

沈那遺址結構

沈那遺址坐落於湟水及其支流北川河交匯處的二級階地上,南北長400米、東西寬250餘米, [4]  北起陰坡,南至墳墓溝,西臨亂溝,東部台下即為寧張公路,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 [2] 

沈那遺址特點

沈那遺址的文化內涵以齊家文化居住遺址為主,出土的房址以半地穴式房屋最為突出,房址有圓形、方形兩種,每一房址面積約9—10平方米。房內有灶坑、柱洞。這種半地穴式房屋在柱洞中插上木柱,綴以籬笆,抹上泥巴,成為圍牆。頂上先排木棍子,鋪草,糊泥,以防雨防曬。在內壁塗以石灰,保持乾燥清潔。出土石器中廣泛存在着打製的,與加工皮革有關的工具,表明皮革製作業在這個文化中的地位以及經濟類型的變化。遺址中還出土了一些銅器,其中一件青銅矛,是迄今已知齊家文化及進入銅石並用時期最大的一件青銅器,表明當時的冶煉鑄造技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5] 
沈那遺址東部 沈那遺址東部

沈那遺址文物遺存

沈那遺址青銅巨矛

圓銎寬葉倒鈎銅矛於1992年在沈那遺址出土,身長61.5釐米,寬19釐米,是中國目前出土最大的一件青銅矛,該文物於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鑑定為一級文物。 [5]  它的圓銎一側鑄有倒鈎,正是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自西向東傳播而來的體現,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例證。 [6] 
青銅巨矛 青銅巨矛

沈那遺址青黃玉環

青黃玉環直徑7.1釐米、孔徑3.7—4釐米、厚0.7釐米。玉色自青黃色逐漸過渡到另一半的淺黃色,玉肌內均勻地佈滿淺褐色藻葉斑紋,摩氏硬度5.5左右。單面鑽孔,孔壁傾斜,留有明顯的管鑽螺旋紋痕跡。邊緣經過鋸切、整修、打磨,通體磨光。 [7] 

沈那遺址玉錛

玉錛長5.3釐米、寬3.5釐米、厚0.6釐米。玉內含有淺褐色藻葉斑紋,切割、磨治規整,側邊切痕明顯。單面刃,器表磨治光滑,無任何使用痕跡,是一象徵性生產工具。 [7] 

沈那遺址青玉鏟

青玉鏟長5釐米、寬3.5釐米、厚0.4釐米。摩氏硬度6左右。上部殘缺,雙面弧形刃,刃口甚薄,有使用殘痕。器表打磨較平整,並可辨認其有規律的摩擦痕跡。 [7] 

沈那遺址歷史文化

  • 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是甘青地區分佈十分廣泛的一個文化,東起陝西渭河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南達川甘交界處的白龍江流域,北至內蒙古阿拉善蒙古旗。距今4000年左右,當時居民是古代羌人。齊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青海比較有名的齊家文化遺址有沈那遺址、喇家遺址。齊家文化時期,由於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隨着一夫一妻制、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家內奴隸的出現,原始社會走上了它的末路,是青海地區古代羌人社會形態和經濟生活發生重要變化的階段。 [5] 

沈那遺址研究價值

沈那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面積較大,文化層堆積較厚,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保存現狀較好的多種文化並存的一處齊家文化原始聚落遺址。它的發現,對探討分佈在湟水流域北川地區的齊家文化不同類型增添了新的重要資料。這裏出土的鑿、錛、璧等,有些是用硬度較高的玉材製作的,通體光亮,刃部鋒利,製作精緻,證明了古人在切割和穿孔方面技術的高度發展。尤其是1992年出土的圓銎寬葉倒勾青銅矛,也是迄今為止已知齊家文化進入銅石並用時期最大的一件青銅器。它表明當時的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了較高水平。 [8]  沈那遺址對於我們研究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乃至人們精神世界的狀況,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 [5] 

沈那遺址保護措施

1979年,沈那遺址被西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1986年,沈那遺址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2006年5月25日,沈那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沈那遺址旅遊信息

沈那遺址地理位置

沈那遺址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小橋大街街道建北巷三叉路口。

沈那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從西寧站出發,途經祁連路、小橋大街,全程大約8公里,約需20分鐘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