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華浩

鎖定
沈華浩(1963年1月-2024年4月16日),祖籍廣東梅縣 [10]  ,教授,博士生導師,生前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3]  、浙江省特級專家。現任浙江省呼吸疾病診治及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 [2]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牀試驗機構(呼吸專業)負責人、衞生部呼吸專科醫師培訓基地主任、國家臨牀重點專科(呼吸內科)學科帶頭人。
2024年4月16日中午12時,沈華浩在浙大二院逝世,享年61週歲。 [8] 
中文名
沈華浩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廣東
出生日期
1963年1月 [9] 
逝世日期
2024年4月16日
畢業院校
浙江大學
教學職稱
教授、博士生導師
執業地點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職    務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

沈華浩人物生平

1993年-2001年期間在美國West Virginia University、Mayo Clinic(梅奧診所)、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 (麥克瑪斯特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2009年7月至2018年1月,任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第八、九、十一屆副主任委員、哮喘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第三、四、五屆副會長及哮喘與變態反應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海峽兩岸醫藥衞生協會呼吸專業委員會創始主任委員和現任主委,浙江省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浙江省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名譽會長。
2024年4月16日中午12時,沈華浩在浙大二院逝世,享年61週歲。

沈華浩科研成果

沈華浩是我國呼吸病學術帶頭人之一,2008年獲國家傑青和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慢性氣道疾病分子發病機制和診治新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首次發現並命名哮喘全新臨牀新類型——胸悶變異性哮喘,提出哮喘氣道炎症發病機制新理論 [4]  。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省部級一等獎多次。截至2023年7月,發表論文35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20餘篇,包括Nature、NEJM、Lancet、JAMA、BMJ、Nat Chem Biol、JACI、AJRCCM、Cell Research、Molecular Cell、Science Advances、ERJ、Chest、Autophagy等,總影響因子近3000,他引近15000次。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家“十五”攻關、“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撐計劃、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點國際合作項目、重大計劃項目和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在內的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30餘項。主編國家規劃教材《呼吸系統疾病》等書籍11本,副主編14本,參編28本。
沈華浩在呼吸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如下:
1. 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命名了全新哮喘類型:“胸悶變異性哮喘”,完善了哮喘的臨牀分型和診治體系。胸悶變異性哮喘是為數不多的由我國學者首次發現並命名的疾病之一。該疾病的發現使這類患者從過去的不可診變為可診、不可治變為可治,大大提高了哮喘的早診早治率,極大地促進了不典型哮喘的精準診治。在中國乃至世界哮喘診治實踐中,具有引領和示範作用,成為國際醫學界的一個“中國製造”及中國呼吸領域的一個里程碑。2023年我國已分別發表首個《胸悶變異性哮喘診治中國專家共識》和《兒童胸悶變異性哮喘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據估算,僅2020年我國呼吸專科醫生年診斷胸悶變異性哮喘就達27.7萬例,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效益。胸悶變異性哮喘已寫入《內科學》和《實用內科學》及《呼吸病學》等19本國家規劃教材和醫學權威工具書,收錄進中國《哮喘防治指南》和《肺功能檢查指南》等10部指南或專家共識。
2. 創立哮喘嗜酸粒細胞氣道炎症發病機制新理論,為國際上哮喘的靶向藥物研發奠定了重要基礎。沈華浩首先突破嗜酸粒細胞體外標記瓶頸,通過細胞轉輸等方法揭示其可直接引起哮喘發病,破解了140年來嗜酸粒細胞與哮喘發病之間因果關係未明的國際醫學難題,為靶向嗜酸粒細胞治療哮喘的藥物研發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證明過敏原等可誘發上皮細胞DNA損傷和代謝紊亂,啓動嗜酸粒細胞氣道炎症,嗜酸粒細胞進一步分泌CCL6並激活CCR1,促進骨髓造血幹細胞向嗜酸粒細胞的分化,揭示其不依賴IL5引發哮喘的關鍵新機制,顛覆了傳統觀點,創建“哮喘嗜酸粒細胞炎症自我正反饋機制”新理論。
3. 創新哮喘診治新技術,為哮喘治療提供新策略。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沈華浩就開展了作為哮喘診斷金標準的氣道激發試驗研究,是我國最早開展該技術的研究者之一。合作開發哮喘過敏原檢測新技術(專利2015,2018,2022),獲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應用於全國500餘家醫院,打破其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揭示嗜酸粒細胞抗凋亡能力增加是哮喘炎症持續存在的關鍵病理機制,解析其趨化因子受體CCR1的蛋白結構,為哮喘靶向藥物研發奠定基礎(專利2019, 2020)。發現靶向誘導嗜酸粒細胞鐵死亡可抑制哮喘氣道炎症(專利2021),並與激素存在協同作用,為臨牀哮喘防治提供新策略。牽頭制訂中國哮喘指南(2016),作為中國唯一代表參加制訂國際重症哮喘指南(2020)。
4. 在氣道損傷與修復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首次闡明瞭mTOR-細胞自噬通路對環境污染顆粒及內毒素誘導的氣道損傷的調控機制,為相關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全新靶點。發現在基因組穩定性的維護作用機制對氣道炎症和腫瘤等疾病的預防至關重要,闡明吸煙對誘導多器官DNA損傷的病理作用,並揭示在慢性炎症和癌變過程中DNA損傷和基因組不穩定性的機制,為炎癌轉化的理論提供實驗基礎。首次從動物模型闡明吸煙誘導慢阻肺發病的自免疫機制,並據此構建全新慢阻肺動物模型。 [2] 
沈華浩教授(左),鍾南山院士(中),理查德·歐文(右) 沈華浩教授(左),鍾南山院士(中),理查德·歐文(右) [4]

沈華浩獎勵榮譽

1. 國家科技進步獎-鍾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獎(排4),2020年;
2. 吳階平醫藥創新獎,2020年; [5] 
3. 第四屆《醫師報》醫學家峯會2019-推動行業前行的力量-十大醫學貢獻專家,2019年;
4. 傑出呼吸學術貢獻獎,2016;
5. 慢性氣道疾病分子機制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1),2016年;
6. 支氣管哮喘分子發病機制及診治新技術應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排1),2013年;
7. 支氣管哮喘診斷和治療新技術及臨牀應用,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排1),2013年;
8. 浙江省衞生創新人才,2013;
9. 支氣管哮喘診斷和治療新技術及臨牀應用,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排1),2012年;
10. 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醫藥獎,2012年;
11. 衞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12年;
12. 支氣管哮喘發病的免疫學機制研究,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1),2010年;
13. 中國呼吸醫師獎,2009年;
14. 全國衞生系統先進工作者,2004年。
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 “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呼吸醫師獎”。

沈華浩參選院士

2015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
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進入最後一輪答辯
202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進入最後一輪答辯 [1] 
202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評審過程中 [6] 

沈華浩根在臨牀

沈華浩 沈華浩
沈華浩教授是一位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醫者。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工作中,他擔任浙江省非典防治專家指導組成員和所在醫院非典領導小組副組長,並擔任非典定點醫院現場救治專家組主要成員,為浙江省非典防治取得階段性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首批在非典定點醫院參加現場救治的醫學專家,抗疫過程中投入了艱辛而漫長的救治工作。超負荷的工作使他病倒了,高燒39攝氏度、不停地咳嗽、漱口液檢查非典病毒陽性,被列為醫學觀察對象並進行觀察。省疾控中心的防疫人員穿着防護服上門消毒時,他擔心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非典病房患者的救治工作以及他所接觸的所有領導和同事的安全。自己SRAS病毒檢測可疑陽性期間,一邊隔離一邊繼續遠程參加救治病人的討論。排除SARS感染後,他輕傷不下火線,迅速再次投入工作。抗擊SARS的一線工作經歷使沈華浩教授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歷練了危機下的應對和決策能力。因為SARS抗疫中的突出貢獻,沈華浩教授獲得了“全國衞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的榮譽稱號。在榮譽主編鍾南山院士、主編李蘭娟院士的帶領和安排下,作為副主編和學術秘書參與了我國首部非典相關專著《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撰寫,後續更作為專家應邀參加東盟10+3 SARS高級國際研討會。
經過SARS一疫,沈華浩教授對呼吸道傳染病有着高度的敏感性。早在2020年1月上旬,當新冠病毒剛被證實,武漢的新冠肺炎患者剛開始逐漸增加時,沈華浩教授就意識到對這種新發傳染病,一定要提高警惕、高度重視。2020年1月9日沈華浩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當媒體問到:“對於公眾而言,可以採取哪些防護措施”沈華浩教授就提出了明確的民眾抗疫方法:“減少和發熱、咳嗽等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觸。發熱應及時去醫院發熱門診就診,排除流感等病毒性感染,同時出門帶好口罩,避免到封閉、人多的公共場合”。
新冠戰役打響後,沈華浩教授身兼數職。學校醫院兩頭指導,購買捐贈兩邊尋找物資,專業科普兩條線培訓,和全國專家、國際同行開展科研合作,心中秉着竭盡全力工作的信念,和新冠病毒賽跑。沈華浩教授在新冠抗疫中投入了難以想象的體力和精力,以堅強心志領導了浙大二院的核心專家組。沈華浩教授促成了浙大教育基金會與上海尋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拼多多)合作,建立專項基金用於支持呼吸系統炎症和感染性疾病防治研究,特別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支援保障、科學研究。
沈華浩教授是醫術精湛的醫者。2002年,一位來自麗水的16歲“怪病”男孩,四處求醫未果,被家鄉人民認為是“邪氣附身”的不吉利之人,全家為此獨居山上草棚。無奈怪病仍將男孩折磨得奄奄一息,需要母親日夜搓胸口以緩解症狀。沈華浩教授依據男孩打籃球后起病這一微小的細節線索,結合搓胸口這一現象,考慮患者可能存在氣道炎症性疾病。對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查提示其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經吸入激素聯合長效支氣管舒張劑治療後,患者胸悶症狀明顯緩解。經過精心的治療,孩子的病情很快好轉。治療期間,沈華浩教授考慮到患者家庭的困境,四方籌措,為其爭取到了營養支持和吸入製劑等免費藥物。CCTV10得知這一消息後,將這一段不平凡的求醫診治過程錄製成《走進科學》欄目。 [7] 
沈華浩教授是醫德高尚的醫者。他的名醫館門診接觸社會各個階層的病人。他常跟病人拉家常,遇到貧苦又缺乏醫療常識的人,雖怒其不爭,但長嘆以後又會想方設法為其減少醫藥支出。遇到面臨中考、高考壓力的學生,他更像一位家長,緊張對方的成績起伏,遷就他們的課餘時間安排就診隨訪。女性哮喘病人,急着懷孕但苦於症狀反覆,他安撫病人,給病人信心。有一回,診室來了一位老紅軍,胸部和小腿上子彈穿透的疤痕歷歷在目。他停止手頭的工作,把學生叫來一起接受面對面的愛國主義教育。沈華浩曾接診過一位熱愛繪畫的小女孩,因為對繪畫顏料過敏,一畫畫就會哮喘發作,從小學到初中幾乎每週都要到急診室用激素治療。為此沈華浩想了各種治療方法,女孩的病情終於有所好轉,並如願考上了美院,得以繼續“追夢”。“醫術可以挽救一個人的命運,甚至挽救一個家庭。我們在有把握的情況下不但可以把患者的病治好,還可以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精湛的藝術、高度的責任感,使沈華浩吸引了全國各地求醫的患者。因為病人多,門診工作常常不能按時結束,經常下午一兩點才能吃中飯。

沈華浩成於創新

1993年,30歲的沈華浩遠赴美國後回國,再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深造。師從國際著名呼吸病專家,現任WHO全球哮喘防治指南(GINA)主席 Paul O’Byrne 教授。2000年的盛夏,沈華浩遠渡重洋,來到美國數一數二的著名醫學殿堂——美國Mayo醫學中心進行博士後工作。他的合作導師是國際著名James J Lee 教授。在美期間,沈華浩潛心研究,紮實的科研功底和無數次的摸索,使其獲得了紮實的數據基礎和領先的方法技術,他的研究證明了嗜酸性粒細胞與哮喘發病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係,這些創新性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後,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國際著名呼吸病學家、英國皇家院士Peter Barnes評價:“這項研究對本研究領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2001年,懷着對祖國和浙江大學的深切思念,沈華浩帶着一家四口、帶着兩本厚厚的實驗記錄、哮喘動物模型的造模技術、小型儀器和滿腔的研究激情返回了祖國。
在臨牀實踐中,沈華浩教授注意到,隨着國家工業化建設的發展,國人的哮喘發病率逐年上升。哮喘嚴重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而目前哮喘控制的一線藥物絕大部分為國外大型醫藥公司壟斷。對此,沈華浩教授非常憂心,能否將重心轉移到預防領域,並尋找到一條符合國情、經濟有效的哮喘預防途徑呢?早在2000年,沈華浩教授即開始指導學生摸索卡介苗接種預防哮喘的研究,創造性地提出早期接種BCG預防哮喘的設想。我國兒童出生即接種卡介苗以預防結核病,而國外科學家初步調查發現兒童接種卡介苗可以降低哮喘發病率。基於這一點,沈華浩教授領導團隊在國際上首先採用新生幼鼠,在生命早期給予多次、小劑量BCG接種,觀察小鼠經抗原激發後各個生命時期哮喘的發生情況。研究發現這種方法可以達到長期預防哮喘的作用。這一系列結果發表在Allergy、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誌等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較大的雜誌上,為醫學界關於BCG及其組分可否用於哮喘預防的爭論提供了有力的實驗基礎。路透社健康版(紐約)以重要新聞做了報道。部分研究成果《卡介苗和微卡對哮喘預防和治療作用的系列研究》獲得2005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而這些成果促進國際上有關BCG與哮喘研究的深入,同時也引起了國際同行對我國學者在這一研究領域的關注。
在接診了16歲的麗水“怪病”男孩後,作為醫生和研究者的沈華浩教授敏鋭地意識到,是否存在以胸悶為唯一表現的特殊哮喘?然而查證了大量資料和文獻後並沒有找到相關概念和病例,沈華浩教授決心自己解開這個謎團。隨着越來越多類似病例的積累,“胸悶變異性哮喘”這個念頭開始闖進他腦海,研究設計方案也逐漸成熟。數年間沈華浩教授篩選了相似的門診病人,取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和配合後,進行了記錄了病史、心理量表評估、誘導痰分析、肺功能測定和氣管鏡檢查等研究,並追蹤了患者的治療反應。於2013年在美國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發表了重要研究成果——《一種新的哮喘亞型:胸悶為唯一症狀的不典型哮喘》,該研究揭示了以胸悶為唯一臨牀表現的不典型哮喘—胸悶變異性哮喘。這是國內外首次發現並報導的新型哮喘。後續陸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揭示其發病機制及治療反應。目前這種不典型哮喘得到了越來越多國內外同行關注和認同。截至2023年3月,共檢索到國內外200餘家單位的學者發表了276篇相關研究和報道。相關內容已經被寫入19本教科書或醫學專用工具書,收錄進7部指南或專家共識。

沈華浩走向國際

沈華浩教授多年的國外留學經歷為他在國際呼吸學界積累了寬厚的人脈,不斷取得的研究成果更是引起了國際同行的注目。在不斷走出去的同時,許多著名學府也紛紛拋來橄欖枝,邀請沈華浩教授前往講學交流。沈華浩教授現/曾任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兼職教授,是這所美國新常青藤大學建校近160年來任命的第一位來自中國的醫學兼職教授。同時兼任美國Mayo Clinic的訪問科學家,美國胸科醫師學院資深會員(FCCP),並擔任國際著名雜誌呼吸疾病治療進展(TARD)副主編,WHO 呼吸道疾病聯盟(GARD)臨時顧問等。2007年6月,受中華醫學會會長鍾南山院士的委託代表中國在WHO的官方會議上做報告,更是受到大會主席和WHO官員的一致好評並反饋到國內。
沈華浩教授團隊長期與國際頂級研究團隊緊密合作,共同攀登呼吸病學和生命科學高峯,在Nature、Cell Res、Mol Cell、Eur Respir J等國際主流期刊合作發表多篇研究論文。指導的研究生每年都參加ATS和ERS等國際呼吸學界最高水平學術會議並多次獲得優秀壁報和口頭報告機會。團隊每年都有年輕成員或者研究生出國留學深造,學成歸國後又繼續致力於我國呼吸病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
無論是已過去的30多年,還是在艱辛但充滿光明的道路上,沈華浩教授始終恪守着科技創新、團隊意識、不拋棄不放棄的理念,在他的研究生涯和醫學實踐中不斷進取、不斷超越。正如一位傑青評審專家在對沈華浩教授的評語中寫到“申請者在同時是一名臨牀醫生,有着大量臨牀工作的情況下,立足國內,在基礎研究方面作出了較大的成績。同時,能夠認真做學問,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沽名釣譽上,也是申請者作為一名年輕科學家的難能可貴之處。”目前沈華浩教授正帶領他的團隊攀登醫學科學的更高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