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石友

鎖定
沈石友(1858-1917),原名汝瑾,字公周,因喜石硯,取石友別號,江蘇常熟人。咸豐八年(1858)八月十二日生,1917年逝世,享年60歲。
中文名
沈石友
出生日期
1858
逝世日期
1917
主要成就
有《鳴堅石齋詩鈔》
代表作品
《鳴堅石齋詩鈔》

沈石友個人簡介

沈石友,平生所作以詩為多,間治古文,有《鳴堅石齋詩鈔》等刊行。
沈汝瑾(1858-1917),字公周,號石友,別署鈍居士,室名笛在明月樓、月玲瓏館、師米齋、鳴堅白齋,江蘇常熟人。諸生。工詩詞,藏硯頗多,亦精刻硯。善書。

沈石友個人建樹

沈石友在近世硯林是無人不知的藏硯大家,所藏無論材質、形制都以品味格調為第一,不沾俗氣。他收藏硯台動機明確,玩物益志,所以每得一硯總是把玩再三,細心琢摸,琢摸透了,便與硯成了知心朋友。然後依其屬性,或自銘,或他銘,或自銘他銘並舉,妙語聯珠,使每一方硯台都有寄託。所以讀沈氏藏硯銘文是一大快事,尤其那些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銘語最膾炙人口。比如他有一方矩形硯,形制簡樸,一長方形而已,石友為其取名“方正平直硯”,並自作硯銘:“方正平直,為人之則,詖辭邪説毋洿墨。”借一幾何形狀説警世名言,硯便被賦予了責任,受墨之時就不會信口雌黃,而知筆端應守的道德和擔當。再比如那方紫琅玕硯,所謂紫琅玕即紫竹,因竹竿色紫與端石相類,所以紫琅玕硯就是以端石製成的竹節形硯。上刻銘文曰:温其如玉,直節虛心,君子之德,著作之林。四句十六字,第一句寫石,第二句喻形,第三句比德,最後一句寄託,銘文出自吳昌碩之手,字字都是人文關懷。而以化腐朽為神奇銘語舉例,則首推“石破天驚銘硯”。該硯本為一方舊硯,石質緻密光滑,為端石上品,但若仔細觀察,右下方有一條細細的裂紋。沈石友是賞硯大家,目光如炬,一方硯台上其手任何瑕疵都逃不過他的眼睛,如此裂紋置硯時不會不察,依然寶愛,其中必有他的道理。形制古樸是肯定的,材質好也是肯定的,但似乎不止這些。他另有一方“學易硯”,有缺,他也照樣收藏(見《沈氏硯林》P46,第8硯),並自銘“人所殘遇我則全”,還請吳昌碩、趙古泥作銘,其樂無窮。其實美本來就有完美與殘美之別,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猶如臉上的酒窩,本為人的“缺陷”卻可以作為美來欣賞,端石上一塊綠記非但不認為是端石的瑕疵,還被當做“活眼”視為美人臉上的烏痣加以褒揚,多麼耐人尋味。沈石友如此寶愛此硯,最大的道理就在這裏。
  然而沈石友不善也不喜交友,影響了他詩名的彰顯,用他自己的話説,是“閉門索居,人不樂予近,予亦不樂人近,惟與舊相知者酬唱簡牘往來而已。”舊相知者中有翁同龢、吳秋農、吳昌碩、張子祥、趙古泥等,其中與吳昌碩交誼最篤,歷時也最久,達三十餘年。兩人的交誼除了體現在沈石友所藏硯台的銘文上、吳昌碩許多得意書畫精品送贈沈石友、沈石友制筆刻硯贈送吳昌碩等等之外,便是兩人的書信往來和各自做的詩。吳昌碩的《缶廬詩存》中有許多涉及沈石友,沈石友的《鳴堅白齋詩鈔》中則有更多的詩是懷系吳昌碩的。但是有一種情況鮮為人知。1927年吳昌碩去世後,他的弟子趙雲壑收集老師遺墨,曾得到吳昌碩與沈石友書札數十通,他為之裝冊,其中“什九是請石友題畫的”。吳昌碩非常欣賞沈石友作詩的磅礴氣勢和淵雅韻致,不僅有時請沈石友改詩,“作畫忙不過來,所有題畫詩,動輒請石友代為”(鄭逸梅《沈石友與吳昌碩》),也就是説,當年吳昌碩畫上有些題詩不是吳昌碩所作,而是沈石友所作。近讀日人慄原蘆水所藏吳昌碩致沈石友書信,也多涉及同一話題,茲錄一札:
  石友先生鑑
  得一片一書,已通知一亭。品研圖可畫,望裁紙樣。如寄一拍像來尤佳,前寄弟之照片一時尋覓不得,故再請之。如畫點錯人物亦可無須也。銘研寫上,可用與不望示知。弟意再求代作題畫詩,叩頭叩頭。松、竹、水、石。
  缶弟頓首
  廿一日
這體現了兩人的友誼,於吳昌碩而言,乃歉懷憐才,對沈石友來説,題詩吳畫,圖文並茂,是可以驕傲後世的。
  收藏乃雅事,一件藏品讓人愛不釋手除了形而下的物質形態以外,便是形而上的歷史和人文內涵。不錯,此硯有璺,無璺會有如許內涵嗎?還是那個比喻,臉上的酒窩本為人的“缺陷”,卻可以作為美來欣賞的,這樣的人更美,這樣的硯更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