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瑩

(三國時期吳國將領、丹陽太守)

鎖定
沈瑩(?-280年),三國時期吳國將領,英勇善戰,任丹陽太守。東吳天紀四年(280年),晉滅吳之戰時,被晉將王渾殺死於版橋。
著有《臨海水土誌》,記載了台灣原住民與大陸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淵源關係;並從地理方位、氣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產習俗等方面,記述了台灣島的自然環境及高山族的社會生活發展情況。 [1-2]  [8] 
全    名
沈瑩
所處時代
三國
逝世日期
280年
主要成就
撰寫最早記錄台灣的文獻《臨海水土誌》
主要作品
臨海水土異物志
官    職
丹陽太守

沈瑩人物生平

沈瑩受命禦敵

沈瑩,是東吳丹陽太守。
天紀三年(279年),晉朝的王濬杜預指出,吳主孫皓“荒淫兇虐”,上書建議晉帝司馬炎“宜速征伐”,舉兵平吳。司馬炎即於這年十一月開始了平吳的大進軍。 [3]  孫皓聽説王渾將要南下,命令丞相張悌都督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等人率眾三萬渡過長江迎戰。 [4] 
軍隊到達牛渚時,沈瑩説:“晉在蜀地整飭水軍,已經有很長時間了。我軍上流各部隊,素來沒有戎備,名將又都已經過世,只是些年少之人擔當重任,恐怕抵擋不住。晉的水軍必然要到這些地方,我們應當集中大家的力量等他們到來,與晉打一仗,假如有幸能夠取勝,那麼長江以北的地區自然就太平了。如果現在渡江與晉大軍交戰,不幸而打敗了,那麼大事就完了。”張悌説:“吳將要亡國,這是無論聰明還是愚笨的人都知道的事實,不是今日才有的事。我擔心蜀地之兵到了這裏,我軍恐懼驚慌,就不可能再整肅起來了。趁着現在渡江,尚且還能與晉決一死戰。如果敗亡,就一同為國而死,再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假如能夠取勝,那麼敵軍奔逃,我軍聲勢就將倍增,然後就乘勝向南進軍,在半路上迎擊敵人,那就不愁不能破敵。要是依了你的計謀,恐怕兵士都四散奔逃;坐等到敵軍到來,君臣就一起投降,沒有一個人死於國難,這難道不是恥辱嗎?” [5]  [10] 

沈瑩為國戰死

天紀四年(280年)三月,張悌等人渡過長江,在楊荷包圍了王渾的部將、城陽都尉張喬。張喬手下只有七千人,他關閉了柵欄請求投降。諸葛靚想把他們都殺了,張悌説:“強敵還在前面,不宜先去做無關緊要的事情,況且殺了投降的人不吉利。”諸葛靚説:“這些人是因為救兵還沒有到、力量弱小抵擋不住,所以才暫且假裝投降以拖延時間,並不是真正屈服。如果放了他們,必然造成後患。”張悌不聽從,安撫了他們然後前進。晉揚州刺史周浚、討吳護軍張翰與張悌軍組成陣列相對。沈瑩率領五千名手持刀盾的丹陽兵,號為“青巾兵”,多次衝擊晉軍陣列,晉軍陣列依然嚴整。沈瑩領兵退卻,部眾卻開始混亂起來,這時,晉將軍薛勝、蔣班乘吳兵混亂之機打過來,吳兵接二連三地奔逃潰散,將帥們也制止不住,張喬又從背後殺過來,晉軍在版橋大破吳軍。諸葛靚帶着幾百人逃走,他派人去接張悌,張悌不肯離開,諸葛靚又親自拉他走,説:“存亡自有氣數,並不是你一個人所能支撐的,為什麼一定要自己求死呢?”張悌流淚説:“諸葛靚,今天是我死的日子。況且我還是幼兒的時候,就被你家丞相所賞識提拔。我常常怕我死得沒有意義,辜負了名賢對我的瞭解與照顧。我今天以身殉國,還有什麼可説的呢!”諸葛靚再三拉他走,還是拉不動他,於是就流着眼淚放開手,走了。走了一百多步遠,回過頭去看張悌,他已經被晉兵殺了。孫震、沈瑩等七千八百人也同時戰死。 [6]  [9]  他們的首級也被傳到洛陽。 [1] 

沈瑩個人作品

沈瑩撰《臨海水土異物志》一卷。 [12-13] 
此書(約完成於西元268年至280年之間)對當時的台灣人民的生活有詳細地描寫 [7]  ,但沈瑩所著該書,本是已散失不全,只因為在宋代的《太平御覽 卷780 東夷傳》引用其一部分,得以流傳下來。
《臨海水土誌》記載了台灣原住民山夷與大陸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淵源關係;並從地理方位、氣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產習俗等方面,記述了台灣島的自然環境及高山族的社會生活發展情況。
國務院對台辦於1993年9月1日發表的《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明確説明:“距今1700多年以前,三國時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誌》等對此就有所著述,它們是世界上記述台灣最早的文字。” [2] 

沈瑩文學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沈瑩生平大體與正史相當,但把沈瑩的官職改成了左將軍。在吳國滅亡之際,沈瑩與張悌揮兵抵敵,被晉兵包圍,張悌死於亂軍之中,沈瑩被晉國牙將周旨所殺。 [11] 
參考資料
  • 1.    《晉書·帝紀第三》:王渾、周浚與吳丞相張悌戰於版橋,大敗之,斬張悌及其將孫震、沈瑩,傳首洛陽。
  • 2.    最早記載台灣的《臨海水土誌》   .泉州市鯉城區政府門户網站羣.2012-03-14[引用日期2014-05-29]
  • 3.    晉滅吳之戰  .中華網軍事.2005-04-12[引用日期2014-05-29]
  • 4.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一·晉紀三》:吳主聞王渾南下,使丞相張悌督丹楊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帥眾三萬渡江逆戰。
  • 5.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一·晉紀三》:至牛渚,沈瑩曰:“晉治水軍於蜀久矣,上流諸軍,素無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不能御也。晉之水軍必至於此,宜畜眾力以待其來,與之一戰,若幸而勝之,江西自清。今渡江與晉大軍戰,不幸而敗,則大事去矣!”悌曰:“吳之將亡,賢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至此,眾心駭懼,不可復整。及今渡江,猶可決戰。若其敗喪,同死社稷,無所復恨。若其克捷,北敵奔走,兵勢萬倍,便當乘勝南上,逆之中道,不憂不破也。若如子計,恐士眾散盡,坐待敵到,君臣俱降,無復一人死難者,不亦辱乎!”
  • 6.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一·晉紀三》:三月,悌等濟江,圍渾部將城陽都尉張喬於楊荷。喬眾才七千,閉柵請降。諸葛艦欲屠之,悌曰:“強敵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殺降不祥。”靚曰:“此屬以救兵未至,少力不敵,故且偽降以緩我,非真伏也。若舍之而前,必為後患。”悌不從,撫之而進。悌與揚州刺史汝南周浚,結陳相對,沈瑩帥丹楊鋭卒、刀楯五千,三衝晉兵,不動。瑩引退,其眾亂;將軍薛勝、蔣班因其亂而乘之,吳兵以次奔潰,將帥不能止,張喬自後擊之,大敗吳兵於版橋。諸葛靚帥數百人遁去,使過迎張悌,悌不肯去,靚自往牽之曰:“存亡自有大數,非卿一人所支,奈何故自取死!”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為兒童時,便為卿家丞相所識拔,常恐不得其死,負名賢知顧。今以身徇社稷,復何道邪!”靚再三牽之,不動,乃流淚放去,行百餘步,顧之,已為晉兵所殺,並斬孫震、沈瑩等七千八百級。
  • 7.    《臨海水土誌》:夷州在臨海郡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蕃鄣。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牀。交會之時,各不相避。能作細布,亦作斑文。布刻畫,其內有文章,好以為飾也。……
  • 8.    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2-08-11]
  • 9.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濬、彬所至,則土崩瓦解,靡有御者。預又斬江陵督伍延,渾復斬丞相張悌、丹楊太守沈瑩等,所在戰克。【幹寶晉紀曰:吳丞相軍師張悌、護軍孫震、丹楊太守沈瑩帥眾三萬濟江,圍成陽都尉張喬於楊荷橋,眾才七千,閉柵自守,舉白接告降。吳副軍師諸葛靚欲屠之,悌曰:"強敵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殺降不祥。"靚曰:"此等以救兵未至而力少,故且偽降以緩我,非來伏也。因其無戰心而盡坑之,可以成三軍之氣。若舍之而前,必為後患。"悌不從,撫之而進。與討吳護軍張翰、揚州刺史周浚成陳相對。沈瑩領丹楊鋭卒刀楯五千,號曰青巾兵,前後屢陷堅陳,於是以馳淮南軍,三衝不動。退引亂,薛勝、蔣班因其亂而乘之,吳軍以次土崩,將帥不能止,張喬又出其後,大敗吳軍於版橋,獲悌、震、瑩等。】
  • 10.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襄陽記曰:悌字巨先,襄陽人,少有名理,孫休時為屯騎校尉。魏伐蜀,吳人問悌曰:"司馬氏得政以來,大難屢作,智力雖豐,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資力,遠征巴蜀,兵勞民疲而不知恤,敗於不暇,何以能濟?昔夫差伐齊,非不克勝,所以危亡,不憂其本也,況彼之爭地乎!"悌曰:"不然。曹操雖功蓋中夏,威震四海,崇詐杖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慘虐,內興宮室,外懼雄豪,東西馳驅,無歲獲安,彼之失民,為日久矣。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蕩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張矣,本根固矣,羣情服矣,奸計立矣。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卒弊,競於外利,不脩守備。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過無功,終無退北之憂,覆軍之慮也,何為不可哉?昔楚劍利而秦昭懼,孟明用而晉人憂,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吳人笑其言,而蜀果降於魏。晉來伐吳,皓使悌督沈瑩、諸葛靚,率眾三萬渡江逆之。至牛渚,沈瑩曰:"晉治水軍於蜀久矣,今傾國大舉,萬里齊力,必悉益州之眾浮江而下。我上流諸軍,無有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邊江諸城,盡莫能御也。晉之水軍,必至於此矣!宜畜眾力,待來一戰。若勝之日,江西自清,上方雖壞,可還取之。今渡江逆戰,勝不可保,若或摧喪,則大事去矣。"悌曰:"吳之將亡,賢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來至此,眾心必駭懼,不可復整。今宜渡江,可用決戰力爭。若其敗喪,則同死社稷,無所復恨。若其克勝,則北敵奔走,兵勢萬倍,便當乘威南上,逆之中道,不憂不破也。若如子計,恐行散盡,相與坐待敵到,君臣俱降,無復一人死難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戰,吳軍大敗。諸葛靚與五六百人退走,使過迎悌,悌不肯去,靚自往牽之,謂曰:"且夫,天下存亡有大數,豈卿一人所知,如何故自取死為?"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兒童時,便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負名賢知顧。今以身徇社稷,復何遁邪?莫牽曳之如是。"靚流涕放之,去百餘步,已見為晉軍所殺。
  • 11.    三國演義(第120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1-14]
  • 12.    《隋書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臨海水土異物志》一卷(沈瑩撰。)
  • 13.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1-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