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晦

鎖定
沈晦(1084—1149),字元用,號胥山,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狀元
本    名
沈晦
元用
胥山
所處時代
宋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錢塘(今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
1084年
逝世日期
1149年
主要成就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狀元

沈晦經歷

沈晦像 沈晦像 [1]
沈晦中狀元后,任校書郎,遷著作佐郎。金國攻汴京,沈晦與肅王趙樞為人質於金國。張邦昌偽立,沈晦還朝,任給事中。高宗即位,沈晦為集英殿修撰,知信州。高宗至揚州,欲召其為中書舍人,侍御史張守議論沈晦布衣時事,高宗道:“頃在金營見其慷慨,士人細行,豈足為終身累邪?”乃令沈晦知明州,建炎三年(1129)知處州。高宗蒞臨會稽,沈晦移婺州。成皋攻城,沈晦用教授孫邦計策,率救百民兵出戰,結果被金兵打敗。當時,浙東防禦史在城中,單騎勸降了成皋,沈晦由此升遷為徽猷閣待制,因言者彈劾其無照令而用兵,降為集英殿修撰。不久,官復原職,知制誥,知宣州,移知建康府。僅任職一月,又因御史常同彈劾罷官。
紹興四年(1134),沈晦起知鎮江府,兩浙西路安撫使,行前上言:“藩帥之兵可用,敵至,五郡以舟師守江,步兵守隘,彼難自渡,假如能渡,五郡合擊,敵雖善戰,不能一日破諸城也。若圍五郡,則兵分勢弱,五郡尾而邀之,敵安敢深入。”當時,韓世忠屯軍鎮江,未予理睬。趙鼎稱沈晦議論激昂,高宗言:“沈晦試可嘉,然朕知其人言甚壯,膽志頗怯,更觀臨事,能副所言與否?”然而韓世忠不喜沈晦,沈晦遂被貶為洞霄宮提舉。不久,起為廣西經略兼靜江府,用老將羅統戍邊,招降諸酋,解除朝廷邊患之憂,進為徽猷閣直學士,知衢州,改潭州,提舉太平興國宮,病逝於任上,享年六十六歲。《宋史》稱沈晦膽氣過人,不能盡循法度,貧時尤甚,故累致人言。然其當官才具,亦不可掩。
因酷愛松陽山水名勝,而徙居松陽。在松陽縣有沈晦故宅遺址,其所居巷曰“襲魁坊”,俗稱“狀元坊”,有宣和御製賜宴詩刻於縣學。

沈晦《宋史·沈晦傳》

沈晦,字元用,錢塘人,翰林學士沈遘孫。宣和間進士廷對第一,除校書郎,遷著作佐郎。金人攻汴京,借給事中從肅王樞出質斡離不軍。金人再攻也,與之俱南。京城陷,邦昌偽立,請金人歸馮澥等,晦因得還,真為給事中。
高宗即位,言者論晦雖使金艱苦,而封駁之職不可以賞勞,除集英殿修撰、知信州。帝如揚州,將召為中書舍人,侍御史張守論晦為布衣時事,帝曰:“頃在金營見其慷慨,士人細行,豈足為終身累邪?”不果召。知明州,移處州。
帝如會稽,移守婺州。賊成皋入寇,晦用教授孫邦策,率民兵數百出城與戰,大敗,晦欲斬邦,已而釋之。時浙東防遏使傅崧卿在城中,單騎往説皋,皋遂降。進徽猷閣待制。以言者論晦妄用便宜指揮行事,降集英殿修撰、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尋復徽猷閣待制、知宣州,移知建康府。甫逾月,以御史常同論罷。
紹興四年,起知鎮江府、兩浙西路安撫使,過行在面對,言:“藩帥之兵可用。今沿江千餘里,若令鎮江、建康、太平、池、鄂五郡各有兵一二萬,以本郡財賦易官田給之,敵至,五郡以舟師守江,步兵守隘,彼難自渡。假使參渡,五郡合擊,敵雖善戰,不能一日破諸城也。若圍五郡,則兵分勢弱,或以偏師綴我大軍南侵,則五郡尾而邀之,敵安敢遠去。此制稍定,三年後移江北,糧餉、器械悉自隨。”又自乞“分兵二千及召募敢戰士三千,參用昭義步兵法,期年後,京口便成強藩”。時方以韓世忠屯軍鎮江,不果用。
劉麟入寇,世忠拒於揚州,晦乞促張俊兵為世忠援。趙鼎稱晦議論激昂,帝曰:“晦誠可嘉,然朕知其人言甚壯,膽志頗怯,更觀臨事,能副所言與否?”然晦不為世忠所樂,尋提舉臨安府洞霄宮,起為廣西經略兼知靜江府。
先是,南州蠻酋莫公晟歸朝,歲久,用為本路鈐轄羈縻之,後遁去,旁結諸峒蠻,歲出為邊患。晦選老將羅統戍邊,招誘諸酋,喻以威信,皆詣府請降,晦犒遺之,結誓而去。自是公晟孤立,不復犯邊。晦在郡,歲買馬三千匹,繼者皆不能及。進徽猷閣直學士,召赴行在,除知衢州,改潭州,提舉太平興國宮,卒。
晦膽氣過人,不能盡循法度,貧時尤甚,故累致人言。然其當官才具,亦不可掩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