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文鎬

鎖定
從南宋紹興八年(1138)崇明首位進士產生,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考試終結,767年間本縣共有49人金榜題名中了進士。其中級別最高者,是為一甲第三名的探花沈文鎬。 [1] 
崇明歷代父老鄉親引以為榮,尊稱“沈探花”而不直呼其名,時過280餘年的21世紀亦然。 [1] 
別    名
沈探花 [1] 
紹岐
誠齋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江南崇明
出生日期
1690年
本    名
沈文鎬

沈文鎬人物簡介

雍正十一年,沈文鎬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屢次升遷,最高曾任山西提學道員。因得中一甲三名時已非壯年,不久,就告假回江南老家。清雍正帝認為沈文鎬是個中等平常人,略顯蒼老。在參加殿試時,閲卷大臣將沈文鎬原排在二甲第一名,即二甲傳臚的位置上。
殿試前十名試卷呈送雍正帝以後,雍正帝逐一閲覽。看到第五本試卷,感覺語言真摯懇切,有古大臣之風,於是選拔為一甲第三名。拆開彌封一看,原來是人品、學識過人的當朝大學士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雍正帝喜出望外,感嘆道:“大學士張英張若靄的祖父)在朝為官幾十年,清廉忠厚和順,始終不渝,張廷玉(張若靄的父親)朝夕伴隨左右,時時以堯、舜期望我,我也期望他如皋和之類的忠臣。張若靄繼承家世的德才,而能有今天的成績,這不僅是他一家的喜事,也是國家可喜可賀的事情呀。”於是,雍正帝下令傳諭張廷玉張廷玉拜見皇帝,脱帽叩頭,然後請求説:“我家三世深受皇恩,無所不極。如果我兒再佔據科舉考試鼎甲之一,臣夢寐不安,請將這高位讓於天下的寒門人才吧!”張廷玉再三推辭,言語十分誠懇。弄得雍正帝無話可説,不得不接受張廷玉的請求。一來表現大臣謙虛謹慎的美德,二來也昭示國家科考、掄才是舉這一盛事。因此,將張若靄讓與本來就排在第四的沈文鎬。沈文鎬榮登一甲第三名,白撿了個探花。
乾隆元年,經禮部引見,乾隆御批:中平蒼老。這一年,沈文鎬曾出任山西學政。而後,提督學院。乾隆九年,御駕臨翰林院賜宴樂,乾隆帝納張廷玉車壁圖書府五律字為韻,御製二旨得“東”字音,敕羣臣分韻應賦。沈文鎬以編修應韻賦詩。乾隆十年,沈文鎬出任會試同考官。後告假回籍,短短數年,沈文鎬又因病身亡。沈文鎬從政時間短,能力又平平,因此,在歷史資料中,沒什麼記載。

沈文鎬乾隆帝賞識的沈文鎬

沈文鎬,字紹歧,號誠齋,崇明豎新鎮南新人。1733年(雍正十一年)進士,殿試一甲三名探花,崇明人就稱其為沈探花,表示對這學有所成者的尊敬。沈初任編修,後外放山西提督學使(相當於今山西教育局長)。山西大同,朔平等地位於北疆,學風不盛,學術不精,沈探花就選拔當地的優秀人才,保送省城書院深造,再回家鄉播種文化種子,大見成效。
1744年(乾隆九年),沈探花參加了由乾隆帝初期的翰林院宴會。席間,眾大臣應乾隆帝之命,即興賦詩,沈探花寫出的柏梁體詩歌(屬七言,句句押平聲韻的古體詩),備受乾隆帝讚賞,並垂詢沈探花的家鄉,家中人等。
於是崇明人中流傳着沈探花當過乾隆帝師的故事:乾隆帝曾問沈探花老師家鄉崇明島的地理特點,沈想,崇明只有江海之水,而無山丘之勝,但是有山有水才是好地方,沈就隨口誇説:揚子江頭潮,浪泊造崇明。三面長江水,東瀕大海濱。一塔曰鎮海,一山金鰲名。米糧瓜果地,四季藹如春。
後來,乾隆帝南巡來到江蘇常熟,準備乘船來崇看望退休的沈探花老師。沈得訊後就連夜發動民工挑土築山,又在山上造塔,這就是壽安寺旁的金鰲土山和上面的鎮海塔。乾隆因大風,不便來崇,就隔江向崇明島三叩拜,崇明島升高三尺,成為無水患的寶島。
沈探花死後,葬於今大新鎮南椿南村。達官貴人經過墳莊,騎馬的下馬,坐轎的下轎(子民更不在話下),以示尊敬。鄉民患難治之病,常到墳莊祈求神靈保佑。1958年,墓地平整了,拆下的石碑坊,華表等至今尚在墳地附近的河邊田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