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宜修

鎖定
沈宜修(1590年-1635年),字宛君,南直隸吳江(今屬江蘇蘇州)人。沈璟侄女。中國明代詞人。 [1] 
沈宜修生於書香世家,幼擅文翰,好吟詠。嫁與同邑葉紹袁為妻。紹袁以工部主事辭歸後,夫婦偕隱汾湖,與子女以詩詞自娛。在小鸞、紈紈及二子相繼早亡後,哀傷過度,不久去世。 [1] 
沈宜修有詞集《鸝吹》2卷,存詞190首,主要有感懷、閨情、詠物、送別、節序、悼亡幾類,喜好效仿易安詞,擅長用典,語言尖新,有林下風致。在眾多詞中,尤以書寫閨情的詞作最佳。著有《梅花詩》1卷、《香雪吟》1卷、《鸝吹》2卷附1卷,並輯有《伊人思》1卷。 [1] 
宛君
懋所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吳江
出生日期
1590年
逝世日期
1635年
主要成就
聰穎好學,才智過人,工畫山水,能詩善詞
主要作品
《鸝吹集》
《梅花詩一百絕》
《雪香吟》
本    名
沈宜修

沈宜修人物生平

沈宜修一門風雅

沈宜修於公元1590年出生在與分湖葉氏齊名的文苑世家松陵沈氏。沈氏從元末起始居於松陵 ,在沈氏家族史上,令沈氏聲名卓著的當屬沈宜修的從伯父沈璟明代戲曲理論家、作家),除沈璟外,沈氏家族成員尚有沈自晉(沈璟侄),著有《望湖亭》等傳奇作品;沈自徵(沈宜修胞弟)所作雜劇《漁陽三弄》(含《鞭歌妓》、《簪花髻》、《灞亭秋》),被時人評為明代以來“北曲第一”;以及沈自昌(著《紫牡丹記》)、沈永令(著《桃花寨》)、沈自南(著《藝林匯考》)、沈寵綏(著《度曲須知》)等十數人,因而,也有人用“吳江派”指稱沈氏家族的。沈宜修就成長於這樣一個“一門風雅,人才濟濟”的大家族中。

沈宜修失恃苦學

沈自徵所撰《鸝吹集序》雲:沈宜修“夙具至性,四五齡即過目成誦,(八歲)即能秉壺政,以禮肅下,閨門穆然”。“不肖弟幼頑劣,爭棗慄,輒鳥獸觸姊,姊弗恚,以好言解之”,“先大人相顧,詫為不凡”,從而令父母頗為鍾愛。
由於家庭因素,除了父母偶爾教讀外,沈宜修沒有上過學。好在沈氏這樣的文苑世家,家中的女性長輩也多通文墨,有詩文等作品流傳的女性,見諸族譜或其他書籍的有十幾人,幼無師承的沈宜修,勤奮好學,向家中的女性長輩問字求學,自己勤加鑽研,常能“得一知十,遍誦書史”,打下了學問的基礎。稍長一些,則手不釋卷,但是每每想到母親早亡,於讀書寫字之餘,家務勞作之間,常暗自悲傷。這從其出嫁前的詩作無從得見,但從父親過世時所寫的悼亡詩《先嚴君棄捐之後音容如昔燧火已周愴焉欲絕賦言志痛》一詩也可得證,詩中有:“哭兮不復聞,迴腸空自裂”之句,那種少年喪母,後又喪父之痛,讀之讓人肝腸寸裂。

沈宜修琴瑟和諧

沈宜修萬曆三十三年(1605)嫁與葉紹袁為妻,時年十六,此時宛君已經“頎然而長,鬢澤可鑑”,歸時“鹿車布裳,毫無怨色”。這樁婚姻可以説是天作之合,既符合當時講究的門當户對、男才女貌之類的外在條件,又為兩個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打開了一扇志趣相投的愛情之門。無怪乎時人嘆道:瓊枝玉樹,交相映帶。那一年,葉紹袁十七歲,鵲起時髦,珠瑩玉秀,克稱王謝風儀。沈宜修蘭心蕙質,工於吟詠;他們之間應該有過不少花前月下的詩賦酬和。好讀書的沈宜修,但凡有空閒的時候,喜歡博覽羣書,經史詞賦,過目即終身不忘。又喜作詩填詞,其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構思新穎頗具少女氣,見者無不讚為有謝道韞之風。然而這樣美慧多才的媳婦,婆婆卻擔心其作詩會影響葉紹袁的讀書,因為詩作成後難免夫妻共賞,甚至唱酬互答,使葉紹袁分心,因此不喜歡也不希望沈宜修作詩,讓沈宜修放棄作詩,一心操持好家務。沈宜修雖然對婆婆的要求不滿,但她畢竟是一個深受傳統文化薰陶的女子,不肯違背婆婆的意志,造成家庭不和,進而影響了丈夫葉紹袁的讀書,只得違心地暫時放棄了詩歌創作。沈宜修是一個愛清靜整潔的女子,在葉紹袁《亡室沈安人傳》中説:“……性好潔,牀屏幾幌,不得留纖埃。”初婚時的一牀翠綃牀帓,垂掛三十年“寒暑不易,色舊而潔整如新。”沈宜修善於持家的品性在葉家家道中落之時更是凸現出來。
婚後數年,葉紹袁為了科舉考試,讀書學館,當時葉紹袁與堂弟葉紹顒住在一起讀書,發憤努力。為了應對科舉考試,需要作策論之類文章,葉紹袁每每成文,都拿回家請沈宜修批評指正,沈宜修則常能指謬歸正,其見解讓葉紹袁心服。為了幫助葉紹袁,沈宜修還常幫葉紹袁抄寫其為應試所作的策論之類文章,其一手漂亮的書法(尤其小楷),見者無不讚為有衞夫人(古時著名女書法家)之風。然而文名著於江南的葉紹袁在科舉考試中卻“累屈秋闈,偃蹇諸生間,家殊瓠落”,沈宜修對考場失意的丈夫總是加以鼓勵,“從牛衣中互相勉勵”讓丈夫對自己的才學充滿信心,“未嘗做妾面羞郎之詞也”。在這種情況下,沈宜修一方面“上事下育,勉力拮据”,“不以動馮太夫人心”,一方面變賣自己的陪嫁首飾補貼家用,以至“篋無餘飾剩襦”。事母至孝,胞弟沈自徵語:“矜嚴事之,每下氣吞聲柔聲猶恐逆姑心。迨夫兒女林立,姑少有不懌,姊長跪請罪,如此終身”。然而沈 “米鹽漿酒之暇,不廢吟詠”。在丈夫又一次赴試時,沈宜修賦詩《甲子仲韶秋試金陵》送之,其中有“而今莫再辜秋色,休使還教妾面羞”句,風趣而又委婉地表明瞭自己的希望。葉紹袁於明天啓五年(1625)金榜題名,取為進士,“迨仲韶登南宮,受鸞誥稱命婦”,亦能“處之淡然,略不色喜”。葉從此走入仕途。初授南京武學教授,再遷國子助教,不到二年再改工部主事,可謂是仕途順坦
出身宦門,德性曠達的沈宜修卻“待人慈恕,持已平易,下御婢僕,必為霽容善語,即有紕繆,悉洞原其情之所在,故無攖和之怒,亦無非理之譴”,這在舊社會是難能可貴的。儘管自己的生活也很困難,有時還要借債,但沈“人有求而必應”。葉家祖上曾一度廣有田產,傳到葉紹袁手裏,因不善經營且家庭貧困,為補貼家用,只得變賣部分田產,到後來已所剩無幾。手裏的部分田產,僱人種植,由佃户們種植糧食,每年上交的田租可以作為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遇上災年的時候,葉家“於常額外倍加減去”而沈宜修更是仁慈,“命主計者,改置小量收之”。葉紹袁的友人貧困不能自己時,沈宜修“即脱簪鉺,鬻數十金與之。”而此時,葉紹袁説“去此,君箱奩益空,寧無怨色。”葉紹袁感動的説他日當以翟冠翠翹來報答她,但是沈宜修卻説,“既已委身於君,又何雲報?”
他們夫妻生活中最開心的日子,要數葉紹袁辭官歸隱的最初兩年。那一段時間,上有白首高堂的老母依然精神瞿爍,下有一羣風華絕代才情橫溢的兒女,他們夫妻二人正當壯年,這樣一個融融樂樂、慈親友愛大家庭,玉樹芳庭、書香滿室,瀰漫着文藝的氛圍,又怎能不快樂呢?清朝文學家張潮曾雲:“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長廉靜,家道優裕;娶婦賢淑,生子聰慧。人生如此,可雲全福。”用來描述這時的葉家生活,可謂至當。
快樂的生活,最能激發人的詩興,如這首《曉起》中所云:“芍藥如含笑,旖旎迴廊曲。薔薇更嫋嫋,滿架紛紅玉。景色良悠哉,聊以消塵俗。”從之可見其早起之時的心情愉悦與歡快。葉紹袁學古人寫了《秋日村居》詩八首,沈宜修也依其韻作了八首和詩,其詩作洋溢着喜悦,充滿着對生活的熱愛,其第一首中有:“地是柴村僻,門臨荻野開。遠山堪入黛,曲小可浮杯”之句,第四首中有:“幽居自蕭灑,一枕莞花偏”之句,這些詩句道出了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的歡樂之情和對生活的可愛。《分湖竹枝詞》中一首:遠樹微茫湖月懸,銀魚風起浪頭鮮。鄉村偏覺秋光美,豔逼芙蓉水底天。把歡樂之情融入景中,讀之如親眼所見。還有在詩題中就標明快樂的《喜雨》中有“繁花鮮欲滴,細草嫩堪浮”,以愉悦的心情寫出了雨後的景色,頗有杜少陵《春夜喜雨》中“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的意境。

沈宜修喪女痛卒

孤身一人宦遊在外的葉紹袁本來並不熱衷於宦海沉浮,很快厭倦了政務,加上對家中妻兒的牽掛和對老母的思念,遂以母馮氏年高為由,陳情養親,終棄官返鄉。據其撰寫的年譜記載:崇禎三年十一月,奉旨允歸終養。由此可見,葉紹袁具有極重的戀家情結。沈宜修為葉家共生下了八男三女,“生平鍾情兒女,皆自訓詁”,在其悉心教導、言傳身教下,後皆有成就。葉家原本富裕,所居有池亭竹石之勝,閨門之內全工詩詞,他們相互題花賦草,鏤月載雲,成為江南大族間一時的風流佳話。然而終因一生在朝日淺,官守清苦,絕意仕途之後,靠土地為生,不重榮利。如其六子葉燮所説:“蕭然生平,口不言錢”,“家居杜門,一榻書卷”“處事接物,坦易樂與,而是非必以直”。又如袁景輅説:葉氏“終日吟哦,不事生產,家漸敗落”。從而這種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並沒有延續多久。時世驟變,人有天命。崇禎五年的秋天,對於葉家來説,應該是一個不祥的季節,厄運連續降臨。年僅十七歲的葉小鸞在與崑山張立平在行百年好合大禮之前五天,突然不起而卒。大姐葉紈紈哭妹過度,不過兩月便也隨妹而去。二姐葉小紈傷痛之之餘作《鴛鴦夢》雜劇以寄意。在悲痛中,將姊妹三人寫入戲中,情真感人。曾經繁茂的綠葉,在蕭瑟的秋風中紛紛飄落。這一連串事件的發生,讓沈宜修毫無心理準備,促不及防,生命的天平開始傾斜。她始終無法接受,如此才情絕代的子女會先自己而去,難道真是驗證了天妒奇才一説?三年後,在對兒女深深的懷念中,這位江南才女,撒手人寰。當時“婢女哭於室,僮僕哭於庭,市販哭於市,村嫗、農父哭於野,幾於舂不相、巷不歌矣”。
從此,江南葉家隨着岌岌可危的晚明,一起快速衰落。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即明王朝覆滅第二年,葉紹袁夫妻與三子棄家隱居汾湖(今江蘇吳江東南60裏蘆墟鎮西)。

沈宜修文學成就

沈宜修所著有《鸝吹集》、《梅花詩一百絕》、《雪香吟》,並輯女性作品成《伊人思》。《鸝吹集》分上下卷,上卷有詩514首,下卷有詞109及文賦。109篇詞從題材上分,大致可以分為五種:感懷、贈答、詠物、禪理、悼亡。

沈宜修感懷

這類詞是以送別懷人、時令懷人為主題。這些詞中傾注着對丈夫的愛、對子女的愛、對家庭的愛。但是在丈夫宦遊、女兒早逝、時代家庭動盪貧苦的情況下,沈宜修的詞又充溢着對諸種愛的缺失之感。詞人所懷念的仲韶、君庸、君晦、張倩情、六妹、周姐、文然侄、長女昭齊等都是她的至親。送別的作品多作於崇禎元年到崇禎四年間葉紹袁遊宦北京時。四年之中丈夫遠遊,作為妻子宛君雖然“別恨長悠悠”,但在《送仲韶北上戊辰》中也不忘記安慰丈夫“聊歌送君曲,且做無情遊”。詞中先抒發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感情平和中庸,結句處總會以好言安慰丈夫,是“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詩教表現。如《水龍吟·丁卯,餘隨宦冶城,諸兄弟應秋試,俱得相晤。後仲韶遷北,獨赴燕中,餘幽居忽忽,況焉三載。賦此志慨。》“西風昨夜吹來,閒愁喚起依然舊。苔錢羞澀,容姿粉淡,悴絲搖柳,煙褪餘香,露流初引,一番還又。想秦淮故跡,六朝遺恨,江山不堪回首。 莫問當年秋色,鎖窗長自簾垂秀。淹留歲月,消殘今古,落花波皺。容夢初回,鐘聲半曙,雁飛歸候。便追尋,錦字春綃,多付與、寒笳奏。”丈夫遠上北京後,宜修獨自幽居三年,在寒夜中回憶起自己年少時的羞澀與秀麗,想到婚後的短暫甜蜜和幸福。 而“莫問當年秋色”道出今昔變遷,回憶的傷感,不論是是國家的面目還是自己和丈夫的感情都已經消殘破敗,就如同落花波皺,再也無法期盼雲中錦書、雁字回時帶來的愛情。
寒食、七夕等時令,秋夜、寒夕、月夜等時間和端午等節日最容易勾起母親對女兒的思念,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七夕乞巧、寒食時節,每每“觸景傷心萬事悲”、對親人的思念不斷刺激着她,使她無法壓抑心中的惆悵。如《如夢令·元夕感懷》“人靜夜寒如昨,兩度春風蕭索。疏影月朦朧,依約半庭秋擇。垂幕。垂幕。窗外那知梅落。”夜深人靜時女子仍舊坐窗前,兩年裏的每一天都是煎熬決計今夜不等了,垂簾幕時梅花落了下來。詞中交織的是一種難以排遣的憂傷,其中有生活的不如意,分別的痛苦和孤獨的忍耐等等人生可能遇見的憂愁。

沈宜修贈答

這類詞在她詞中也佔很重的分量。宜修贈答的對象都是她最親的人,如弟弟君庸,表妹張倩倩,丈夫葉紹袁等等。在她的這類詞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一個對家族、家庭飽含深情的傳統閨秀的聲音,看到她作為姐姐的推心置腹,作為妻子的痴情留守。如《蝶戀花·和張倩倩思君庸作》“竹影蕭森悽麴院。那管愁人,吹破西風面。一日柔腸千刻斷。殘燈結淚空成片。 細語傷情過夜半。陣陣南飛,都是無書雁。薄倖難憑歸計遠。梨花雨對羅巾伴。”張倩倩和沈宜修的感情非常深厚,宜修被寄養在張倩倩家,兩人雖是表姐妹但情同親姐妹,直到張倩倩嫁給自己的弟弟,她們倆才分開。而倩倩的婚姻生活非常不如意,時常寫信和詩詞給沈宜修。這首《滿庭芳》便是在君庸北上游宦不願歸家的時候,倩倩寫信訴苦,宜修便寫這首詞和她。詞開頭便渲染一種風月不知愁心事的場面,再想象出主人公即倩倩“一日柔腸千刻斷”的黯然傷心情景。下闋巧妙的運用陣陣南飛的大雁的典故,表達女子在閨中等待愛情的無可奈何。在君庸一次次的訂下回家的日期,一次次的改變和延遲原來的歸期中,守候的女子亦只能整夜整夜的落着梨花雨,一遍又一遍的用羅巾擦去眼淚。這首詞中的想象實在是惟妙惟肖,這種唱和即可以是寫自己對弟弟的思念,也可以是寫倩倩對丈夫的思念,因而寫得深情飽滿。

沈宜修詠物

對她而言大多隻是文字遊戲。如十七首詞用連珠頂針的迴文,一首詞的下闋使用迴文;用連續十二篇的文字歌詠湖上的柳、山、女、酒、水、花、風、雲、月、雪、雨、草;用同一個詞牌分別詠桂、竹、柳、梅、蕉、薇等,實際上不投入多少感情,或者説僅用來消磨時光、展示才華罷了。沈宜修是一個具有成熟風範的理性的女子,加之她與天台教關係和對《楞嚴經》研讀使得她對人生、家庭等各種問題能較理智的看待,這樣她的詞中言禪言理説不上是冷眼旁觀也算得上是局外人般冷靜審視。如:《浣溪沙·偶成》“日午庭皋一葉飛,世間莫問是和非,且看徵雁傍雲低。 苔上淺痕隨步緩,欄前閒影任花移,不須重論古今時。”這是在寫人生的飄忽不定以及自己在空虛無奈中的放棄,這種融合了理性哲理的感情體驗與抽象難言的情感有悠遊隨意的美感。這是沈宜修詞的第四類詞。

沈宜修悼亡

悼亡的詞均屬崇禎五年以後,宛君人生最後三年之內的作品。從情景上看有“夜坐”“夜夢”“對雪”“仲春次女蕙綢歸寧”“早梅”“夏夜不寐”等。三年之內密集的悼亡作品是詞人這一時期的主要感情,主要感悼兩女及其亡兒,還有表妹張倩倩。最令筆者動容的是《憶秦娥·寒夜不寐憶亡女》一首:“西風冽,竹聲敲雨淒寒切。淒寒切,寸心百折,迴腸千結。瑤華早逗梨花雪。疏香人遠愁難説。愁難説,舊時歡笑,而今淚!”凜冽的西風兇猛的襲擊着昏慘的世界,雨點敲打在竹葉上,如同敲打在母親的心坎上,“寸心百折,迴腸千結”,如此誇張的寫出並不誇張的傷女之痛!詞中又用“瑤華旱逗梨花雪”的詞句,既對寫詞時的環境氣氛作了濃重的渲染,又暗喻亡女的純潔、高尚、美麗。而現實卻是“疏香人遠”的殘酷現實,詞人濃愁難以訴説,回憶起亡女昔日歡笑的情景,如今只有泣盡血淚!鮮明的對比表現出對女兒死去之後的巨大反差的境遇。

沈宜修藝術特色

老練之筆與典雅之風
沈宜修老練典雅的詞風得益於其性靈天賦與書卷學力。有評宜修作品言:“格調近古,取法乎上,詞采清麗,氣韻不俗。”清人徐乃昌曾將《鸝吹集》中的詞作編為一卷,收入《百家閨秀詞》。
宛君早年的寫景詞詞風清新悽切,清麗婉約有如李清照,幽怨悽切有如朱淑真。如少女時作的《望江南·湖上曲十二闕》是寫杭州西湖風光的。分別描寫湖上柳、山、女、酒、水、花、風、石、月、雪、草。現選一首:“湖上山,一抹鏡中彎。南北峯高青日日。東西塔鎖碧環環。淡掃作雲鬢。微雨過。滿袖翠紅斑。石蹬半連煙繚繞。蔓蘿深護澗潺湲。遙望四天間。”在詞人的眼中所有的客觀景物都有了人的情態。如:“一抹鏡中彎”。逼真地寫出了西湖中山的倒影;“淡掃作石鬢”,則以美女臨鏡梳妝來摹擬青山的嫵媚姿態;“滿袖翠紅斑”以美女的穿着來摹擬山花盛開時色澤之美;接下去二句又是客觀地描寫石瞪、山澗景色之秀麗。這一組詞充分顯示了少女沈宜修具備很高的文學素養
沈宜修長於寫詞,其詞意境優美,典雅婉麗,哀豔沉迫。她“俱於桂乏珠艱之隙,兒晨女夕之餘,酒帳藥擋之邊,送別望歸之際,書懷訴悶”其詞充滿悲愁苦怨,“如怨鶴空山,離鴻朝引,令人恍恍,殆不欲生。”作為多愁善感的女性,她善於用詩心體察生活,用詩眼關注自我,將濃郁的愁情表現在典雅的語句裏,用哀怨婉轉的文字裝飾感情與心靈,壓抑的哀愁與隱寂的憂傷,使得作品具有了一種別具風味的詩情畫意。如《憶王孫》:“天涯隨夢草青青。柳色遙遮長短亭。枝上黃鸝怨落英。遠山橫。不盡飛雲自在行。”詞沉浸於飄渺夢境中,詞人追尋夢中的芳草,她經過了楊柳長短亭,暗暗流露出送別之意,借芳草懷遠表達夢中懷遠的相思。“枝上黃鸝怨落英”青春在等待中逝去卻不見心上人陪伴,“怨”意不得不流露出來,但詞人深婉的寫黃鸝怨而不是自己怨。連綿不斷的山無情地遮隔了追尋遊子的視線與路程,女子極目遠眺越不過遠山的遮隔,望不見遊子,無可奈何時望見空中可以自在而行的雲,哀嘆自己不能像飛雲般飄過遠山去尋找遊子。整首詞意藴綿緲,將對遊子的思念表達得十分含蓄曲折,詞情一波三折由春而思,由思而怨,跌宕變化。夢、芳草、長短亭、黃鸝、遠山、飛雲這些審美意象,在夢的統領下共同作用形成相思念遠而哀婉纏綿的情感氛圍。以典雅的筆觸、婉轉的手法,將感情表達得端莊而雅緻,典麗脱俗裏帶着欲説還休的愁緒,在人心泛開漣漪般的惆悵。
沈宜修的小令比較婉約豔媚。如《浣溪沙·春情》:“淡薄輕陰拾翠天。細腰柔似柳飛綿。吹簫閒向畫屏前。 詩句半緣芳草斷,鳥啼多為杏花殘。夜寒紅露濕鞦韆。”春天踏青時撿拾翠羽來裝飾自身的柔媚多姿,而“吹簫閒向畫屏前”簫聲暗示夫唱婦隨的和諧生活,而“閒”一字將難言的酸楚與無奈表現得哽咽難掩。下片第一二句巧妙工對:詩因芳草斷而作,鳥因杏花殘而啼。呈現出朦朧的愁思,用代表相思懷人的經典意象:香草傳遞出女子婉約的意緒。在輕陰薄、芳草斷、杏花殘、夜露寒、秋乾濕等富有詩意的景語、意象中散發着典雅的氣息,流動的是女子懷人的哀怨情思,而簫與芳草意象則使女子的情思在欲露還掩中含而不露。宛君之詞在典雅中又有靈動流轉,她善於用珠圓玉潤的清詞麗句描寫典雅精工充滿詩意畫境的場景,並在景物、環境中融入自我的感受,注入深濃的感情,使環境與內心的情緒融和交織,從而使詞中之景具有了靈性與生命活力,情韻的活潑靈動使全詞在典雅中保持流麗之風,因而詞氣韻流動,婉轉流麗,多姿多彩,極具觀賞性,極具含蓄不露、温柔敦厚的韻味,而藉助景語對深沉痛楚的表達則收到了欲蓋彌彰的效果,深曲委婉,味中有味。
總之,沈宜修詞熔典雅與清麗、深沉與靈動於一爐。清麗的語氣,婉曲的風格表現內在的氣質情韻,沉着而有丘壑,柔婉嫵媚中帶剛健蒼涼之氣,她正是以其雅正情思,典雅詞美和婉轉流麗的詞風,為午夢堂女詞人的寫作立下了基本意象、風格和範式,成為午夢堂詞人羣的中堅與領袖。(作者現任職於雲南某高校)

沈宜修詩詞選摘

【仲韶往苕上,別時風雨悽人,天將暝矣。自歸,寄絕句五首,依韻次答,當時臨歧之淚耳】
離亭樹色映長征,渺渺煙波送去程。
斷腸只憑千里夢,亂山遮隔更無情。
蓮壺催漏自銷魂,畫枕銀屏夜色昏。
蕭索半春愁裏過,—天風雨盡啼痕。
【春別】
簾前殘月五更風,江上征帆掛碧艟。
客路片雲隨遠望,鏡中雙鬢嘆飛蓬
索愁芳草千山繞,送恨啼鶯萬里同。
待約芙蓉秋水綠,莫教黃菊冷煙塵。
河畔草,一望盡悽迷。金勒不嘶新寂寞,青袍難覓舊葳蕤。野燒又風吹。
胡蝶去,何處問歸期。一架鞦韆寒月老,數聲鶗鴃故園非。空自怨萋萋。
【蝶戀花·感懷】
猶見寒梅枝上小。昨夜東風,又向庭前繞。夢破紗窗啼曙鳥,無端不斷閒煩惱。
卻恨疏簾簾外渺。愁裏光陰,脈脈誰知道?心緒一砧空自搗,沿階依舊生芳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