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圖

鎖定
沈圖(1918年-1993年1月17日),原名申屠筠,字逸松,桐廬縣原環溪鄉(今江南鎮)西塢村人,1937年11月,參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民航事業創建人。曾任中國民航總局局長 [1]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沈圖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桐廬縣原環溪鄉(今江南鎮)西塢村 [1] 
出生日期
1918年 [1] 
逝世日期
1993年1月17日 [3] 
原    名
申屠筠

沈圖人物生平

1937年11月,沈圖投筆從戎,奔往延安參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2月畢業於抗日軍政大學。歷任抗大主任教員,團政治部主任、副政委,野戰軍二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長,二十兵團政治部部長等職。在抗大時他一邊與日本鬼子打仗,一邊堅持教學。
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奉命到任邱、河間、饒陽、滄縣一帶組織新兵團,任新兵團指揮。
1947年進軍內蒙古,他參加瞭解放包頭的戰鬥,包頭解放後主持軍管委工作。1947年冬,又帶兵參加瞭解放石家莊的戰鬥。北平解放後,帶兵參加瞭解放太原的戰鬥。後又帶部隊負責京、津、張家口、山海關一帶的警備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沈圖奉命投身於中國民航事業建設。歷任中蘇航空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中國民航局副局長。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受迫害,粉碎“四人幫”後,於1977年任中國民航總局局長,後又被選為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1] 
1987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七中全會確認1987年7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撤銷沈圖中央委員職務的決定 [2] 

沈圖人物事蹟

1950年,毛澤東主席和斯大林在莫斯科談判達成協議:成立中蘇航空公司。按照協議規定,由中蘇雙方派員輪流任公司總經理。中蘇航空公司首任總經理是蘇聯人,沈圖為公司副總經理。從“小米加步槍”道路走過來的沈圖,從此與飛機打交道了。周總理找他談話,笑着問:“沈圖,你見過飛機嗎?”沈圖答:“沒見過,也可以説見過。
在小米加步槍的年代,我見過的飛機是向我們狂轟濫炸的,那時我們怕見飛機。”總理聽了哈哈大笑:“是啊,那時我們怕飛機,現在我們應該愛飛機了。”總理又説:“航空事業是黨的事業的一部分,是一項新興的有廣闊前途的事業。沈圖,你首先要愛這個事業,變外行為內行,關鍵問題是要善於學習。”聽了總理的話,沈圖深感責任重大。為不辜負總理囑託,他首先在公司各級幹部和職工中掀起了學習航空業務的熱潮。他認真聽課,和大家一起參加考試,並經常到駕駛艙裏看飛行員操作,還親自駕機從伊寧飛到烏魯木齊。總理知道此事後,又親切地對他説:“你實踐一下飛行操作是好的,主要是學習管理。”總理的話不多,但給沈圖帶來了無比温暖,指明瞭方向,於是他下決心學習管理,很快成為中國民航事業管理的行家。從1952年起,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他和同事們一起重點抓專業航空,也搞運輸航空,民航兩翼齊飛。30多年中,在祖國960萬平方公里大地的上空攝影製圖;在長達2300多萬公里的飛行中,為國家找出了很多礦藏;在光山禿嶺、黃土高原,飛機播種造林、植草近1600萬公頃;在防治禾苗和森林病蟲害等方面成就更是顯著。
20世紀6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卓有遠見地指出:“中國民航不飛出去,就打不開局面,一定要飛出去,才能打開局面。”沈圖根據周總理的指示,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開闢國際航線的規劃,親自主持了一系列重大的國際通航談判。
1963年9月,沈圖按照周總理的指示去巴基斯坦談判兩國通航問題。他提出的由西線飛入中國的航線方案,得到周總理的肯定,中巴通航談判很快達成協議。1964年4月29日,兩國正式通航。中巴通航以後,我國西部大門打開了,民航飛機經過巴基斯坦,可以直接飛往歐洲和非洲。當時外電報道:“這是中國航空史上的盛舉。”
1965年,沈圖率代表團赴仰光修訂《中緬航空協定》,獲得了我國日後飛行東南航線的業務權。從這一點切入,我國的民航事業向外擴展有了更大的空間。在基本完成東南亞航線佈局後,他又着手研究從北線和西線飛出去的計劃。
1966年初,沈圖率代表團去莫斯科談判,簽訂了《中蘇航空交通協定》。為我國日後經莫斯科通往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空中通道提供了可能性。同年5月,沈圖又率團赴法國,與以法國外交部秘書長阿爾方為首的代表團進行中法通航談判。6月1日,雙方簽訂了《中法航空交通協定》。這不僅為中法順利通航奠定了基石,而且為我國開闢亞洲到歐洲的航線鋪平了道路,同時也為利用與法國的通航,開闢通往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航線打下了基礎。為了建立中法直達航線,必須與航線經過的一些國家建立過境關係。為此,他又訪問敍利亞、伊拉克、埃及等國,通過商談,疏通了關係,為建立西亞和歐洲聯程航線做了積極的準備。
“文化大革命”期間,周總理關於“飛出去”的指示受到嚴重干擾,開闢新航線的計劃被迫停頓下來。沈圖也被無辜關押達5年之久。
1973年,周總理再作指示:“要飛出去打開局面,要從歷史發展的眼光來建設民航事業。”並下令讓沈圖從河南南陽返回北京,恢復了他在民航局的工作。沈圖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恩怨,更加努力奮發,堅定地繼續執行周總理“飛出去”的指示,把尚未開闢的國際航線陸續開闢出來。
1974年,沈圖主持了中日通航談判。當時談判很艱難,常要夜以繼日地進行。周總理抱病聽取了沈圖的彙報,並作了很多重要指示。中日通航談判終於克服種種困難,取得了理想結果,我國在東方又打開了一扇大門。
1980年的中美通航談判,是我國通航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最複雜、最棘手的一次談判,談判分別在北京和華盛頓兩地進行。沈圖根據中央指示和《上海公報》的精神,他直接負責與外交部等有關部門研究、商討,把國務院領導確定的談判方針和對策,結合通航業務,下達給在一線參加談判的正副團長,聽取他們對談判情況的彙報,制定具體的可行方案。沈圖在同當時美國助理國務卿霍爾布魯談話時,曾形象地高度概括了中美通航談判的情況:“中美航空大門上掛着一副對聯,在美國一邊是‘天空開放,自由競爭’,在中國一邊是‘尊重主權,平等互利’,如何打開這扇大門?簡言之就是要把兩種衝撞政策調和起來。”經過雙方努力,1980年9月10日,在華盛頓白宮內,薄一波副總理和卡特總統分別在“中美民用航空運輸協定”上簽字。1981年1月7日上午,沈圖飛往美國,慶祝中美正式通航,從此在太平洋上空架起一座中美間1.6萬公里長的空中橋樑 [1] 

沈圖人物評價

沈圖不遺餘力地帶領民航全體人員踏踏實實地開闢和發展國際航線,先後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航空協定,建立起一個以北京為中心、通向五大洲的航空網,實現了周總理生前關於“飛出去”的遺願。
我國民航安全飛行在國際上有良好的聲譽,在沈圖的記錄本上,周總理坐我國民航飛機最多,共有73次。總理到全國各地視察、出國訪問或陪同外國元首參觀,大多由沈圖跟隨前往或親自佈置專機飛行。
在新中國民航事業的建設史上,正如楊成武、孫毅、唐凱、胡逸洲等同志在《新中國民航事業的創建者》一書中所説: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沈圖同志的業績,他為新中國民航事業作出了一個又一個重大貢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