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南

(上海市風濕病學研究所所長)

鎖定
沈南,男,1965年7月出生,1991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任上海市風濕病學研究所所長 [2]  ,分子遺傳學研究室主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風濕病學科副主任,教授,兼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健康科學中心臨牀研究部研究員及分子風濕病學研究組組長,中華風濕病學會中青年委員及上海免疫學會理事。人生哲言為全心全益為人民服務。已完成10項研究課題,其中國家自然基金2項,省部級7項,在研的國家自然基金1項,863項目1項。
中文名
沈南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5年7月
職    業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沈南個人簡介

沈南 沈南
在著名的風濕病學專家陳順樂教授的指導下,負責組建了風濕病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在SLE自身抗原抗體系統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果。近年主攻SLE的分子遺傳機制,在國內率先建立高效敏感基因突變篩選鑑定體系及表達定量體系,開展了一系列有關狼瘡疾病相關基因的研究。在國際上首先發現並證實三種基因編碼區的突變及建立了凋亡基因表達譜,發現了狼瘡病人具有獨特的表達特徵,發現了多個基因位點與狼瘡發病相關聯,為最終闡明SLE的致病基因奠定了基礎。
發表論文37篇,其中被SCI收錄9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37篇。參加重要國際學術會議發言14次。完成的相關課題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項目4項,衞生部課題2項,上海市科委重大課題2項,上海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學術基金課題1項,其中兩項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進一步申請到了多項國家及市級科研項目。曾多次獲獎,包括: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華醫學會施思明獎;拜耳風濕病學青年論文一等獎;上海市“銀蛇獎”;明治乳業生命科學獎;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上海市醫學獎二等獎;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1996年入選上海科技啓明星計劃,1999年入選上海市衞生局百人計劃,2002年又入選啓明星後計劃並獲上海衞生系統銀蛇獎。

沈南研究工作

近年來,多項國家自然基金、國家863計劃、上海市科委重大(重點)研究計劃和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下,研究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機制。受863課題資助建立了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SLE遺傳資源庫。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國家863國際合作項目及NIH國際合作項目聯合資助下與美國UCLA大學風濕病中心合作進行SLE基因組掃描,在國際上率先發現1號染色體存在狼瘡連鎖位點,作為主要合作者發表論文在JCI(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997)被認為SLE基因定位研究奠基石。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課題)資助對SLE易感位點的染色體精細定位、候選基因的鑑定及基因表達譜特徵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其中包括在中國人羣中1q23及16q12兩個重要易感區域並鑑定發現兩個重要的新的候選基因。應用基因芯片及蛋白組學研究策略,發現SLE病人基因表達譜特徵及特異性致病通路(IFN通路)。上述發現通過國際合作已在其他人種中得以證實。近年從新的參與高等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明星分子---小RNA(miRNA)的表達譜研究入手,建立高通量的miRNA表達譜分析平台,揭示了某些miRNA與疾病相關存在關聯,將進一步探索疾病相關miRNA異常表達的遺傳機制,研究疾病相關相關的miRNA的靶向調節基因,明確其在關鍵致病通路中的作用。
已完成10項研究課題,其中國家自然基金2項,省部級7項,在研的國家自然基金1項,863項目1項。

沈南最新成果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濕病學研究所沈南團隊研究闡明瞭在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
沈南教授團隊率先將SLE自身免疫性疾病風險遺傳變異與病因聯繫起來,闡明瞭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為治療提供了新方向和靶點。他們的研究展示了篩選功能性疾病易感位點和功能性調控元件的策略。
大量研究表明,遺傳和環境因素與SLE發病密切相關,比如,在SLE患病人羣中,同卵雙胞胎的發病概率遠遠大於異卵雙胞胎。沈南教授表示,對決定遺傳的基因組功能進行研究將有助於揭示SLE的發病機制,開發新的預防和治療手段。
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