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伯俊

鎖定
沈伯俊(1946年4月-2018年4月17日),男,漢族,生於重慶,原籍安徽廬江。1970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外文系。
曾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南開大學教授、西南師範大學教授、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中華文化論壇》副主編、四川三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四川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諸葛亮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首席專家,系四川省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1] 
2018年4月17日下午5時許,沈伯俊因心肌血管破裂,送到醫院經搶救無效不幸辭世。 [2] 
中文名
沈伯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安徽廬江
出生日期
1946年4月
逝世日期
2018年4月18日
畢業院校
四川大學
出生地
重慶
代表作品
《中華文化論壇》
職    稱
教授

沈伯俊人物經歷

沈伯俊
沈伯俊(7張)
1980年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招收研究人員考試,以四川省文學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到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事古典文學研究,曾任副所長、副研究員。
歷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哲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
兼任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中華文化論壇》副主編、四川三國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明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西遊記》文化研究會理事。 [1] 
2018年4月17日下午5時許,沈伯俊因心肌血管破裂,送到醫院經搶救無效不幸辭世 [2] 

沈伯俊學術成果

沈伯俊專著、專書

沈伯俊 沈伯俊
1.《西遊記》縮寫本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
2.《中國古典小説新論集》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3.《三國演義辭典》(與譚良嘯合著)巴蜀書社1989年6月第1版,1993年12月增訂版,日本潮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日文版,韓國泛友社1999年12月出版韓文版;
4.《校理本三國演義》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1995年2月第5次印刷;
5.毛本《三國演義》整理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6.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整理本花山文藝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1998年10月第2版;
7.《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整理本巴蜀書社1993年11月第1版;
8.《三國漫談》 巴蜀書社1995年2月第1版;
9.《三國演義》評點本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10.《三國演義》回評本(本人校注,丘振聲回評)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11.《明清小説比較研究》(合著)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12.《三國演義》新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13.《三國演義》整理本天地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14.《羅貫中和〈三國演義〉》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15.《三國漫話》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16.校點《後水滸傳》、《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等明代小説。
17.《沈伯俊説三國》(圖文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第1版。

沈伯俊編書

1.《〈水滸〉研究論文集》中華書局1994年3月第1版;
2.《〈三國演義〉藝術論》(與黃鈞共同主編)待出。

沈伯俊撰寫

參加《中國通俗小説總目提要》、《明清小説鑑賞辭典》、《中國古代小説百科全書》、《中國古典小説大辭典》等十六部書的撰寫,共撰稿約45萬字。

沈伯俊論文

發表學術論文110餘篇,短評、札記、隨筆等170餘篇。
曾獲得一次全國古籍優秀圖書獎,四次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

沈伯俊發佈文章

從屈原到司馬相如(《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4期)
宮怨體的濫觴——《長門賦》(《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1期)
司馬相如的代表作是《天子游獵賦》(《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
司馬相如簡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
建國以來《三國演義》研究情況綜述(《社會科學研究》1982年第4期)
從題材、主題和作者意識論《水滸》寫的是農民起義——與歐陽健等同志商榷(《青海社會科學》1982年第4期)
司馬遷為何被刑?(《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4期)
《離騷》當作於楚懷王中期(《貴州社會科學》1983年第2期)
司馬相如與司馬遷(《天府新論》1985年第4期)
論魏延(《青海社會科學》1985年第5期)
嚮往國家統一歌頌“忠義”英雄——論《三國演義》的主題(《天府新論》1985年第6期)
追蹤晉宋頡頏《聊齋》——論《閲微草堂筆記》(《明清小説研究》1986年第2期)
《儒林外史》與《鏡花緣》(《社會科學研究》1987年第1期)
論吳月娘——《金瓶梅》人物論之一(《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期)
關於羅貫中的籍貫問題(《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
論陳宮(《許昌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
從純文學研究到多元化研究——《三國演義》第五屆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
再談《三國演義》的地理錯誤(《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
重新校理《三國演義》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第6期)
論毛本《三國演義》(《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
論《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內江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
《李笠翁批閲三國志》簡論(《社會科學研究》1993年第5期)
“三國文化”概念初探(《中華文化論壇》1994年第3期;《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三國演義》中的益州人士(《今日四川》1994年第3期)
談談我對《三國演義》的整理(《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第6期)
《三國演義》電視劇面對的五大矛盾(《電視研究》1995年第4期;《中華文化論壇》1995年第1期)
《三國志》的誕生和流傳(《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1期)
再談重新校理《三國演義》的幾個問題(《明清小説研究》1997年第2期)
《隋唐志傳》非羅貫中所作(《明清小説研究》1997年第4期)
《三國演義》與明清其他歷史演義小説的比較(《中華文化論壇》1997年第3期)
三國文化對巴蜀的影響(《今日四川》1997年第4期)
巴蜀文學第一位大家司馬相如(《今日四川》1998年第1期)
獨具一格的漢賦名家王褒(《今日四川》1998年第2期)
在矛盾中追求超越的揚雄(《今日四川》1998年第3期)
盛唐詩風先驅陳子昂(《今日四川》1998年第4期)
一九九七年《三國演義》研究綜述(《天府新論》1998年第3期)
面向新世紀的《三國演義》研究(《社會科學研究》1998年第4期)
李白:驚天動地的豪情(《今日四川》1999年第1期)
杜甫:社稷襟懷黎庶情(《今日四川》1999年第2期)
薛濤:掃眉才子冠蜀中(《今日四川》1999年第3期)
蘇軾:不朽的文學精靈(《今日四川》1999年第4期)
《三國演義》與明清其他歷史演義小説的比較(《明清小説研究》1999年第2期)
《三國志宗僚》考辨(《文學遺產》1999年第5期)
一九九八年《三國演義》研究綜述(《天府新論》1999年第5期)
《三國》三題(《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漢中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陸游:夢繞魂牽巴蜀情(《今日四川》2000年第1期)
虞集:元代詩文大家(《今日四川》2000年第2期)
世紀課題:關於《三國演義》的成書年代(《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第2期)
張揚個性凸顯真情──評《明清小品:個性天趣的顯現》(《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第3期)
一九九九年《三國演義》研究綜述(《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7期)
再談貂蟬是虛構人物(《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8月25日)
大將風度,千古傳頌——《單刀赴會》賞析(載《三國漫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二虎相爭,驚心動魄——《裸衣鬥馬超》賞析(載《三國漫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三國》敍事學研究的開拓之作——評《三國演義敍事藝術》(《明清小説研究》2001年第2期)
新時期《三國演義》研究論爭述評(《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蒲松齡的三國題材著述(《中華文化論壇》2001年第2期)
二○○○年《三國演義》研究綜述(《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面向新世紀的《三國演義》研究(《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關羽崇拜研究》序(《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元刻講史平話集》讀後(《博覽羣書》2001年第10期)
智慧忠貞,萬古流芳——論諸葛亮形象(《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西遊記》作者補論(《明清小説研究》2002年第4期)
羅貫中筆誤小考(《文藝研究》2002年第6期)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關係三論(《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新時期《三國演義》研究的進展——第十五屆《三國演義》討論會論文集前言(《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3期)
高屋建瓴開拓創新——評《三國演義源流研究》(《明清小説研究》2003年第3期)
梟雄與明君——論劉備形象(《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四川文物》2003年第4期)
用市民意識改造的英雄——論張飛形象(《中國古代小説戲劇研究叢刊》2003年第0期)
三國演義大辭典》前言(《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6期)
《三國演義》版本研究的新進展(《中國古代小説戲劇研究叢刊》2004年第0期)
蜀漢政權與羅江(《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第3期)
《三國演義》版本研究的新進展(《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5期)
文學史料的歸納與解讀——元代至明初小説和戲曲中白銀的使用(《文藝研究》2005年第1期)
多一些辨證思維——古代小説作家生平研究芻議(《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民族文化孕育的忠義英雄——論關羽形象(《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再論元代至明初小説戲曲中貨幣的使用(《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三國演義》思想內涵三辨(《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現實精神·浪漫情調·傳奇色彩——論《三國演義》的創作方法(《明清小説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國和日本:《三國演義》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與金文京合撰,《文藝研究》2006年第4期)
《三國演義》劉蜀後期人物三論(《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對中國古小説思維的文化思考——評段庸生《中國文言小説思維》(《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小説《三國志》之精髓與主題——2006年7月在日本《三國志》研討會上的報告(《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淨化之美——《三國演義》美學風格一議(《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8期)
畫出人間孔子(《中國文化報》2006年10月30日)
再論曹操形象(《中華文化論壇》2007年第3期)
諸葛亮形象三辯(《明清小説研究》2007年第2期;《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襄樊學院學報》2007年第9期)
“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説商兑(《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為諸葛亮析疑辯誣(《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6期)
《三國演義》:“説大事”的影響力(《解放日報》2007年12月28日)
論趙雲(《現代人才》2008年第2期)
《趙慶元學術文存》序(載《趙慶元學術文存》卷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沈伯俊人物逝世

2018年4月18日下午,著名三國曆史專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諸葛亮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沈伯俊沈伯俊因病去世。 [3]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的唁電説,“沈先生是享譽中外的 ‘三國文化’研究的權威專家,是德高望重的仁厚長者。他為《三國演義》的深入研究與廣泛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沈先生獎掖後進,往往不遺餘力,年輕學子多有蒙其推許、扶助者,學界對其為人為學有口皆碑。” [1] 
中國三國演義學會的唁電説:“沈伯俊先生是我國古典文學著名的專家,治學嚴謹,著作等身,除《三國演義》研究外,對《水滸傳》等其他中國古代小説名著也有相當的研究,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實為後學之楷模。沈伯俊先生的逝世是中國古典小説研究界的一大損失,不勝悲慟!” [1]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李後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梁滿倉研究員、四川大學曹順慶教授、周裕楷教授、復旦大學黃霖教授、福建師大齊裕焜教授、江蘇省社科院蕭相愷、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程國賦、廣州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紀德君、西南大學熊憲光教授、四川省圖書館原副館長王嘉陵、成都大學曾永成教授等學者和生前好友也發來唁電或輓詩表示哀悼。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