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亞威

(作曲家)

鎖定
沈亞威(1920-2002),作曲家,江蘇吳興人。歷任前線歌舞團團長,南京軍區文化部部長、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創作員、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江蘇省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第四屆副主席、江蘇分會副主席。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在6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先後譜寫了400多首音樂作品,代表作品:歌曲《四季風車歌》、《黃海漁民曲》、《打》、《詠梅》;合唱曲《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鐘山頌》;歌劇《打擊侵略者》、《東海前哨之歌》等。1964獲第三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會演優秀作品獎。2002年5月於上海逝世。 [1]  [4-5] 
中文名
沈亞威
外文名
Yawei Shen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吳興
出生日期
1920年
逝世日期
2002年5月9日
職    業
作曲家
代表作品
《四季風車歌》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東海前哨之歌》
《打擊侵略者》等
主要成就
歷任前線歌舞團團長,南京軍區文化部部長
軍區政治説文藝創作室創作員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
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

沈亞威個人簡歷

沈亞威,1920年生於浙江吳興,抗戰爆發後隨家遷南昌。 [1] 
1938年5月,考入江西省青年服務團,從事街頭救亡宣傳。 [1] 
1938年8月,赴皖南參加新四軍戰地服務團,擔任歌詠指揮。 [1] 
1939年,到新四軍文化隊,師從何士德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指揮、作曲。 [1] 
1941年,任新四軍一師服務團音樂教員、隊長。 [1] 
1946年,任華中軍區前線指揮部文工團團長,後為第三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一團團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解放軍劇院副院長。 [1] 
1954至1958年,入中央音樂學院進修理論作曲,師從江定仙、肖淑嫺等。 [1] 
1955年,以來歷任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團長和南京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部長。 [1] 
1955年,被授予少校軍銜並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64年晉升為上校軍銜。 [1] 
1982年10月,為南京軍區專職音樂創作員。 [1] 
1979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音協江蘇分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1] 
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 [1] 
2001年,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勳章。 [1] 
2002年5月,於上海逝世。 [1] 

沈亞威代表作品

《四季風車歌》
1940年,沈亞威跟隨部隊從蘇南來到蘇北抗日根據地。11月,部隊打勝了黃橋戰役後來到鹽城。早先在江南,總是處於四面受圍的境地,這次來到蘇北,換了一個天地,心情分外舒暢。初冬的一天,沈亞威在鹽城古城牆上漫步,見到蘇北大平原上到處是忽悠悠的風車,一派和平景象。面對這情景,愉悦的心情催他寫下了《四季風車歌》(司徒揚詞),那平穩的節奏,悠揚的旋律,真切地表現瞭解放區人民幸福的心情。直到現在,蘇北人民還是十分喜愛它,四十多年來傳流不衰成了當地的一首“創作民歌”。 [2] 
《淮海戰役組歌》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打響之際,華東野戰軍文工團隨政治部機關開赴前線。戰役開始不久的一天,文工團的同志正準備宿營,忽然傳來了緊急集合的哨音,政治部主任鍾期光十分興奮地告訴大家:“這場大仗已經開始了。徐州以東的鐵路,已經被我們的部隊切成幾段。敵人正從東西兩面逃跑,我們不能停留,要緊跟部隊追上去!”韋明躺在門板上,激動得無法入睡,輾轉反側,翻身伏在門板上急速寫就了一首《乘勝追擊》的歌詞:“追上去!追上去!不讓敵人喘氣!追上去!追上去!不讓敵人跑掉……”文工團團長沈亞威看了歌詞立即開始譜寫曲子。邊打邊寫邊教邊唱,當部隊到達下一個宿營地時,已經會了未來《淮海戰役組歌》中的第一首歌,並在當天的晚會上演唱。 當文工團到達隴海鐵路南面的碾莊外圍時,紅軍正在包圍黃伯韜兵團,音樂股長陳大熒當即完成了淮海戰役的第二首歌《搶渡運河鐵橋》。11月23日,一位騎兵飛馳着經過駐地的村莊,喊着:“捷報,捷報……全殲黃伯韜四個師”。沈亞威只用了兩個小時,連詞帶曲寫出了《捷報,捷報,殲滅了黃伯韜》,歡呼淮海大戰第一戰役的重大勝利。隨後,文工團隨第三縱隊穿越津浦路西,正逢部隊趕挖工事,龍飛同志又寫了一首《挖工事》鼓舞士氣。當被紅軍圍困的國民黨軍開始突圍時,只要紅軍衝上去,就有成百上千人舉手投降,真是兵敗如山倒!沈亞威又以嘲笑的口吻寫了一首《狠狠地打》。 [2]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創作於1964年,是沈亞威以動人的音樂,表現我軍革命英雄主義氣質的又一個突出的例子。作者以博大的胸懷,深厚的感情,寬廣奔放的旋律和音調等巧妙的藝術手法,唱出了“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宏偉氣魄。還有那調性轉換細緻的處理,音樂語言特有的風格等,都足以使此曲成為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親身參加瞭解放戰爭的全過程,據作者自己説,那些年是他一生中最令人難忘的歲月,“佔領南京”是高潮。他的真情在歌聲中充分表現出來了。 [3] 
《戰士第二個故鄉》
1963年春,時任南京軍區文化部部長的沈亞威和詞作家向彤一起到東福山體驗生活。當時,連隊副指導員韓光前要求戰士們把自己寫的心得體會交到連部,用以充實、更換黑板報。張煥成鼓起勇氣,把他也認不準到底是不是詩的作品交了上去。第二天,張煥成用3年心血寫就的題為“以島為家”的詩歌抄在了黑板報上。就在沈亞威、向彤臨別小島時,從連部黑板報上看到了這首短詩。“這是一首生動地表達戰士對建立海上樂園充滿信心的好詩,作為歌詞也完全合適,於是我把它抄在記事本上。”後來,沈亞威在創作散記中回憶説。 1963年“八一”前夕,在全軍第三屆文藝會演中,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八場大型歌舞《東海前哨之歌》榮獲優秀節目獎,“戰士第二故鄉”也被列入其中作為插曲之一。兩位藝術家對原詞作了些改動和增添:一是把“啊東福山,你是我們戰士的樂園/是我們日夜守衞的地方”改為“啊祖國,親愛的祖國/你可知道戰士的心願/這兒正是我最願意守衞的地方”,從而使這首歌的主題和守島戰士胸懷祖國的理想聯繫起來;二是把“以島為家”延伸為“第二故鄉”,題目定為“戰士第二故鄉”。 [1] 

沈亞威作品特色

沈亞威善於捕捉住生活中真實的情景和情緒,用音樂形象加以典型化,使作品富於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他注重內心世界的揭示,深入透視人們的心靈。在立意、構思、體裁、手法、風格上不斷作新的探索。1940年寫的《大紅燈》,就作了表演唱的嘗試。為歷史劇《甲申記》所作插曲《徵潼關》、《迎闖王》等,成功地採納、融合了古曲和古民歌的色調。他在80年代創作的《我們的祖國》、《護士之歌》等歌曲,力求以新的藝術去適應新時代青年的要求。沈亞威的歌曲創作,為音樂的民族化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在他的作品中,戰歌與民歌結合,相得益彰。他的戰鬥性強的歌曲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其進行曲常有民歌風,而民歌曲調中又有進行曲的特色。沈亞威的作品已輯成《沈亞威歌曲選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並錄製有《沈亞威聲樂作品選》(盒式磁帶及唱片,上海唱片廠)。1983年的南京“玄武湖之春”演出了沈亞威作品專場音樂會。 [5] 
參考資料
  • 1.    史乃.緬懷功勳卓著的作曲家沈亞威老師[J].鐘山風雨,2016(04):18-19.
  • 2.    陳元傑.沈亞威和他的創作[J].人民音樂,1982(05):28-30.
  • 3.    秦西炫.真情永存——懷念作曲家沈亞威同志[J].人民音樂,2002(10):14.
  • 4.    曉河.表現英雄性格美的歌——紀念沈亞威同志[J].人民音樂,2002(10):12-13.
  • 5.    卞龍,常浩如.鐵軍文華·新四軍中的文化名人.北京:華文出版社,2018年:第6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