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汉语词语,拼音为wò yě,本义指大片的肥沃田野,亦为中国古代县名,位于今内蒙古杭锦旗南,东汉末废止 [3]。
该词多用于形容土地丰饶、适宜农耕的区域,典籍常以“沃野千里”描述关中、益州等地富庶,如《战国策·秦策一》“沃野千里,蓄积饶多”、《隆中对》“天府之土,沃野千里”等。其异体字“沃壄”“沃埜”见于宋代文献,如《吴船录》载岷山“沃埜”地貌。
“沃野”最早见于先秦文献,汉代《汉书》详述其灌溉之利,颜师古注“沃者,溉灌也”。作为历史地名,沃野县西汉时属朔方郡,东汉末年因行政调整被废 [3]。历代沿用此称,如《三国演义》《淮南子》皆有记载,并衍生出“沃野千里”等成语。
- 中文名
- 沃野
- 拼 音
- wò yě
- 注 音
- ㄨㄛˋ ㄧㄜˇ
- 词 性
- 名词
释义
播报编辑
亦作“ 沃壄 ”、“ 沃埜 ”。
- 1.指肥沃的田野。
- 2.
- 3.
- 4.古代对西方的称呼。
出处
播报编辑
《战国策·秦策一碑页》:“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雅套说凝因之以成帝业;
桓宽《盐铁论.本论第一》: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
《淮南子·墬形训》:“西方户战曰金邱,曰沃野。” 高诱 注:“沃,犹白也。西方白,故曰沃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