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沂水縣

鎖定
沂水縣,山東省臨沂市轄縣,地處山東省中南部,沂山南麓,臨沂市北部。東鄰濰坊市諸城市日照市莒縣,西與淄博市沂源縣臨沂市蒙陰縣交界,南與沂南縣毗連,北與濰坊市安丘市臨朐縣接壤,總面積2434.80平方千米。 [1]  [3]  2022年,沂水縣户籍人口1184583人。 [55]  全縣除漢族外,還有回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等32個少數民族。 [1]  截至2021年10月,沂水縣下轄2個街道、15個鎮、1個鄉。 [2]  縣人民政府駐沂城街道正陽路19號。
隋開皇初,置東安縣。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東安縣為沂水縣。1967年,沂水縣屬臨沂地區。1994年,臨沂地區撤銷,建立地級臨沂市,沂水縣仍屬之。 [1]  沂水縣是“紅嫂”故里、沂蒙精神發祥地之一 [47]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43]  、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42]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46]  、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 [31]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41] 
2022年,沂水縣地區生產總值544.2億元,同比增長4.9%。 [55] 
中文名
沂水縣
外文名
Yishui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37132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臨沂市
地理位置
山東省中南部,沂山南麓,臨沂市北部
面    積
2434.80 km²
下轄地區
2個街道、15個鎮、1個鄉
政府駐地
沂城街道
電話區號
0539
郵政編碼
276400
氣候條件
暖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184583 人(2022年) [55] 
機    場
臨沂啓陽機場
火車站
沂水站
車牌代碼
魯Q、魯W [56] 
地區生產總值
544.2 億元(2022年) [55] 

沂水縣歷史沿革

夏朝,北境、東境入青州,南境入徐州
商朝,沂水地屬人方
西周,沂水地屬魯國。春秋,沂水地為。莒魯之爭後入。戰國,沂水地為
秦朝,沂水地屬琅琊郡莒縣
西漢,沂水地東境屬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東莞縣,西境為兗州刺史部泰山郡蓋邑。南境為城陽國陽都、東安。東漢,廢城陽國,沂水地屬徐州刺史部琅琊國。東漢末年,東莞縣,蓋兩縣升為郡。
三國,沂水地北境屬魏國徐州刺史部東莞郡東莞、東安縣,南境屬琅琊國陽都。
晉朝前期,沿用魏國舊制。元康七年(297年),又分東莞置東安郡。十六國,沂水地歸屬多變。咸和二年(327年)至義熙五年(409年),沂水地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五國。
南北朝,沂水地南北互爭,先後隸屬於東徐州、南青州、東安郡、莒州。
隋開皇初,廢東安郡,置東安縣。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東安縣為沂水縣,另置東安縣於古蓋縣。隋末,廢東安縣並於沂水縣,縣屬琅琊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沂水縣屬莒州。貞觀八年(634年),廢莒州,沂水縣屬河南道沂州琅琊郡。
五代十國,沂水縣先後隸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屬沂州。
宋朝,沂水縣屬京東東路沂州琅琊郡。
金天會四年(1127年),滅北宋。淮河以北被金佔領,沂水縣屬山東東路莒州。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沂水縣此時歸蒙古。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南宋,沂水縣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
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屬莒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屬沂州府。
沂水縣地圖 沂水縣地圖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沂水縣屬岱南道。民國四年(1915年),改屬濟寧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屬琅琊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裁道,屬山東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設山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沂水縣屬之。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沂水淪陷。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沂水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東分局直接領導。民國三十年(1941年),屬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魯中區沂蒙專署。隨着抗日戰爭形勢的變化,原沂水縣境除中部改為沂中縣外,西南部劃為沂南縣,南部劃為沂臨邊聯縣,東南部劃為沂東縣,東北部劃為莒沂邊縣,北部劃為沂北縣,西北部劃為沂源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沂中、沂東縣屬山東省行政委員會魯中區行政聯合辦事處沂蒙專署。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沂北、莒沂邊縣屬沂山專署。民國三十三年(1945年),沂中縣屬魯中行政公署沂蒙專署;同年8月,屬山東省政府魯中行政公署第二專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山東省政府魯中南行政區公署第二專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屬山東省人民政府魯中南行政公署沂蒙專區。同年8月,恢復沂水縣名稱。同時,沂北與莒沂合併為莒沂縣,屬沂蒙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沂水、莒沂縣屬魯中南行政區沂蒙專區
1950年,撤銷魯中南行政區,沂蒙專區改為沂水專區,沂水縣屬之。
1953年7月,沂水專區撤銷,併入臨沂專區。莒沂縣撤銷,其中9個區歸沂水縣,沂水縣屬臨沂專區。
1967年,沂水縣屬臨沂地區
1994年,臨沂地區撤銷,建立地級臨沂市,沂水縣仍屬之。 [1] 

沂水縣行政區劃

沂水縣區劃沿革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沂水縣劃為143裏。道光七年(1827年),縣設126社。宣統二年(1910年),全縣設14個鄉、116社,鄉即城關內外、東南一、東南二、正南一、正南二、西南一、西南二、正西一、正西二、西北一、西北二、正北、東北一、東北二。
民國初期,行政區劃沿用清制。民國十七年(1928年),為實行地方自治,廢鄉、社,沂水縣劃為18個區,即河陽、蘇村、垛莊、岸堤、依汶、王莊、東里、悦莊、馬站、沭水、高橋、道託、葛莊、葛溝、黃山、界湖、張莊、崖莊,後又增添了張耿、扈山兩個區,為20個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9日,撤銷高橋、葛溝、張莊、張耿4個區,新設城郊、苗家曲、澇坡、豐台4個區,其他區不變。同年6月30日,裁為10區、122社。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春,撤銷區、社,設鄉,沂水縣劃為125個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底,調整為30個鄉。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月底,恢復10個區,30個鄉調整為40個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9日,日本侵略軍第二次侵佔沂水。國民沂水縣政府先遷到諸葛、沙溝一帶,後遷南牆峪、代莊一帶。
在抗日民主根據地,根據抗戰形勢需要,行政區劃時有變更。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以後,先後建立了10個區民主政府。區制沿用舊名:一區城區、二區高橋、三區東里、四區夏蔚、五區依汶、六區蘇村、七區馬站、八區悦莊、九區岸堤、十區河陽。同年10月,設南、北沂蒙聯防辦事處。南沂蒙聯防辦事處轄原沂水縣五、六、九、十區;北沂蒙聯防辦事處轄原沂水縣一、二、三、四、七、八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夏,又遷石樓(今沂源縣),依賴國民黨五十一軍庇護,暫得立足之地。因無固定治所,政事逐漸俱廢。而日本侵略者則在沂水城組織建立了偽沂水縣公署。在其控制範圍內,沿青沂公路兩側設五個區:一區城關、二區高橋、三區蘇村、四區馬站、五區南劉家店子。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22日,在九區高家莊子(今蒙陰縣)舉行沂水縣臨時參議會成立大會,建立了沂水縣抗日民主政府,共轄10個區,區名不變。同時,撤銷南、北沂蒙聯防辦事處,設沂南行署(行署仍轄原南沂蒙聯防辦事處所轄範圍)。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月,根據上級指示,大區劃小區,沂水縣一區劃為朱陳、長安、城子3個區;四區劃為王莊、夏蔚、荊山、郭莊4個區;原沂水縣六區一部分從沂南行署劃入沂水,劃為扈山、金泉2個區;新設柴山區;同時沂南行署的峙陽和靈陽兩區劃入沂水縣;二、三、七、八區因暫被敵、偽、頑佔據,未作劃分。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沂水縣全部和臨沂縣北部、莒縣北部、西部先後劃為7個縣,即沂南、沂中、沂北、沂臨邊、沂東、莒沂邊、沂源。具體區劃是: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8月,沂水縣改稱沂中縣,轄朱陳、城子、扈山、靈陽、峙陽、金泉、柴山、荊山、夏蔚、王莊、郭莊、原八區和三區一部分。同年底朱陳區和沂城鄉合併,改稱沂城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3月,撤銷靈陽區,併入峙陽區;同年10月,成立東里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成立城郊辦事處。同年冬天,成立金星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城子區併入扈山區。此時沂中縣轄11個區和1個辦事處。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秋,沂中縣城郊辦事處改稱城郊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沂中縣改稱沂水縣。同年7月,撤銷沂東縣,將城子、英山、雙泉、良水、豐台5個區劃入沂水縣,其餘4個區劃入沂南縣。此時,沂水縣轄17個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8月,沂北縣在百鼓峪(今諸葛鎮秀峪)成立沂北工委和行署,轄原沂水縣二區、七區、長安區及三區的一部分。二區隨即劃為諸葛、葛莊、道託、高橋4個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成立韓旺區,同年6月,設馬站、崖莊區。同年12月,設大泉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大泉區和原沂水縣的八區劃入沂源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2月,長安區併入道託區。同年9月,沂北行署改稱沂北縣政府。同年10月,諸葛、葛莊區合併為宿山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莒沂邊縣的荊山區劃歸沂北縣,同時改稱浯河區。1947年3月,道託區分設為長安、道託兩區。撤銷宿山區,恢復諸葛、葛莊兩區。此時沂北縣轄9個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3月,莒沂縣成立莒沂邊辦事處,轄原沂水縣七區的圈裏、楊莊兩鄉和原莒縣的第五區。隨即劃為楊莊、荊山、箕山、雪山、棋山、峯山、東莞等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春,莒沂邊辦事處改稱莒沂邊縣民主政府,抗日戰爭勝利後,莒沂邊縣改稱莒沂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荊山區劃入沂北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莒沂和沂北兩縣合併,稱莒沂縣(縣政府駐楊家城子),縣轄15個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9月,沂東縣成立沂東工委和辦事處。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在永太區張家八角旺,成立沂東縣民主政府,轄永太、寨西、城子、良子、英山、豐台、玉皇山(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5月,改稱雙泉區)等7個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沂臨邊聯縣撤銷,將河陽、葛溝兩區劃入沂東縣。
1951年3月,莒沂縣各區名稱改按數字順序排列:一區高橋、二區馬站、三區崖莊、四區韓旺、五區諸葛、六區葛莊、七區道託、八區長安、九區雪山、十區棋山、十一區峯山、十二區東莞、十三區楊莊、十四區箕山、十五區浯河。
1952年1月,韓旺區劃入沂源縣,長安、雪山兩區劃入沂水縣。
1953年8月,莒沂縣撤銷,棋山、峯山、東莞3個區劃入莒縣,其餘9個區劃歸沂水縣。
1950年6月,沂水縣成立城關鎮,轄10條街。此時,全縣轄17個區、1個鎮。
1951年3月,各區名稱按順序號排列:一區城郊、二區豐台、三區雙泉、四區英山、五區城子、六區良水、七區峙陽、八區扈山、九區金泉、十區沂城、十一區柴山、十二區荊山、十三區夏蔚、十四區王莊、十五區郭莊、十六區東里、十七區金星、城關鎮。
1952年1月,撤銷豐台、金星兩區。豐台區的三馬鄉劃入英山區,於家河鄉劃入雙泉區,斜午等鄉劃入城郊區,金星區的石井、良疃、上薛3個鄉劃入王莊區,其餘各鄉分別劃入蒙陰、沂源兩縣。同時,東里區劃入沂源縣,莒沂縣的長安、雪山兩區劃入沂水縣。此時沂水縣轄16個區、1個鎮,區名仍按數字順序排列,新劃的長安為二區,雪山為十六區,其餘各區順序號不變。
1953年8月,雪山區劃入莒縣,城子、良水、峙陽3個區劃入沂南縣。同時撤銷莒沂縣,將道託、馬站、高橋、諸葛、葛莊、崖莊、楊莊、浯河、箕山9個區劃入沂水縣,棋山、峯山、東莞3個區劃入莒縣。此時,沂水縣轄21個區207個鄉1個鎮,區名仍按數字排列:一區城郊、二區長安、三區雙泉、四區英山、五區諸葛、六區葛莊、七區道託、八區扈山、九區金泉、十區沂城、十一區柴山、十二區荊山、十三區夏蔚、十四區王莊、十五區郭莊、十六區高橋、十七區馬站、十八區楊莊、十九區箕山、二十區崖莊、二十一區浯河、城關鎮。
1955年10月4日,根據山東省人民委員會的指示,將21個區名稱由數字稱謂改按駐地名稱謂,依次改為城郊、長安、雙泉、英山、諸葛、葛莊、道託、扈山、金泉、沂城、柴山、荊山、夏蔚、王莊、郭莊、高橋、馬站、楊莊、箕山、崖莊、浯河、城關鎮。
1956年2月24日,經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撤銷道託、英山、金泉、柴山4個區。金泉區全部劃入扈山區;柴山區的張岱、柴山兩鄉劃入荊山區,營盤、越莊、諸塢3個鄉劃入沂城區;英山區的三馬、前坡兩鄉劃入城郊區,英山、劉家嶺兩鄉劃入沂南縣,堡前、下店、薛莊、張莊、馬莊5個鄉劃入雙泉區;道託區的澇坡、道託兩鄉劃入高橋區,餘糧、曹河、夏村3個鄉劃入長安區。
1958年3月15日,撤區建鄉,全縣調整為22個鄉、1個鎮。城關鎮未變動。高橋、馬站、崖莊、圈裏(由浯河改名)、官莊(由箕山改名)、諸葛、崔家峪(由荊山改名)、夏蔚、王莊、泉莊(由郭莊改名)、葛莊等11個區直接改鄉;道託鄉由原長安區的餘糧、曹河、夏村3個鄉和高橋區的道託、澇坡兩鄉合併而成;七里堡子鄉由原長安區的蔡峪、羊圈、燕家莊、長安、賀莊、南場6個鄉合併組成;楊莊鄉由原楊莊區的牛山、樓子、楊莊、李家坡(原李家小峪)、水牛、峨山6個鄉合併組成;善疃鄉由原楊莊區的善疃、儒林、羅章、莊科、龍泉、仁村6個鄉合併組成;柴山鄉由原荊山區的張岱、柴山兩鄉和原沂城區的營盤、越莊、諸塢3個鄉合併組建;姚店子鄉由原沂城區的永富莊、陽早和原扈山區東部組建;院東頭鄉由原扈山區的西部組建;十里堡鄉由原城郊區的十里、小堯、石山、南莊、豐台湖、斜午、岜山、陳家莊子、寶泉、下宅10個鄉組建;馬莊鄉由原城郊區的三馬、前坡兩鄉和原雙泉區的張莊、馬莊、下店、薛莊4個鄉合併組建;黃山鋪鄉由原沂城區除永富莊、陽早兩村、越莊、諸塢、營盤3個鄉外的其餘村莊組建;四十里堡鄉由原雙泉區的於家河、老官莊、雙泉、四十里堡、蒼子坡、劉春嶺、焦家莊、金場、堡前等鄉組建。9月25日,沂水縣實現人民公社化,23個鄉鎮改稱人民公社(仍保留公社以下小鄉)。除道託、馬站、諸葛、王莊、泉莊、黃山、柴山等人民公社的名稱仍按原鄉駐地名稱稱謂外,其他各人民公社名稱分別為:城關鎮稱紅旗,十里稱團結,馬莊稱紅星,四十里稱火星,七里堡子稱前進,高橋稱燈塔,善疃稱建國,楊莊稱光明,崖莊稱沂山,圈裏稱建華,葛莊稱松山,夏蔚稱衞星,崔家峪稱先進,姚店子稱火箭,院東頭稱愛國,官莊稱人同。同年10月20日,縣委研究決定擴大人民公社規模,全縣23處人民公社調整為14個,即城關、十里堡、四十里堡、道託、馬站、楊莊、夏蔚、崖莊、圈裏、諸葛、黃山鋪、泉莊、姚店子、高橋。撤銷七里堡子、官莊、善疃、王莊、馬莊、崔家峪、柴山、葛莊、院東頭9處人民公社。其區劃變動情況是:善疃、官莊兩社併入楊莊公社(同年11月1日,原官莊公社劃歸安丘縣);崔家峪、柴山兩社併入黃山鋪公社;王莊公社併入夏蔚公社;院東頭公社併入姚店子公社;馬莊公社的陳家莊子、蘆家莊子、兵房嶺、王家莊子、前坡、後坡、唐官莊、嚴官莊、胡家馬莊、臧家莊子、小李馬莊、潘家溝、白家馬莊、紅石官莊、蘇家官莊等15個村劃入十里堡公社,其餘村莊劃入四十里堡公社;七里堡子公社分為兩部分,分別劃歸道託和城關公社,即七里堡子北部的蔡峪、前王家莊、后王家莊、常家溝、胡家莊、牛心官莊、大梨行、全美官莊、長安莊、三山官莊、井峪、南張莊、北張莊、友蘭官莊等14個村劃入道託公社,其他村莊劃入城關公社;葛莊公社東南部的前古城、後古城、武家窪、薛家莊、大伴城、小伴城、小莊子、東山、解家官莊、荷葉官莊、跋山店子等11個村劃入城關公社,其餘村莊劃入諸葛公社;同時,十里堡公社的湖埠西、南莊、石山官莊、前晏家鋪、後晏家鋪、前埠東、後埠東、馮家莊、下宅、毛家窯、黃泥崖等11個村劃入城關公社。11月3日,撤銷沂南縣,將其所屬的蘇村、銅井、庫溝、界湖、蒲汪、張家哨、張莊、辛集、白石埠、依汶10個公社和孟良崮(孫祖)公社的15個村,共481個村劃歸沂水縣。12月11日,經地委批准,將沂南縣劃歸沂水縣的10個公社併為6個公社,即蘇村、庫溝、銅井、張莊、依汶、界湖,撤銷張家哨公社,併入蘇村公社,撤銷白石埠公社,併入界湖公社,撤銷蒲汪、辛集兩公社,併入庫溝公社。經調整,加原沂水縣14個公社,共轄20個公社。
1959年3月18日,根據中共山東省委指示,撤銷“紅旗、團結”等人民公社名稱,改按駐地名稱謂。同年6月6日,恢復崔家峪、王莊公社,全縣共轄22個公社。同年8月20日,縣委決定把全縣22個公社調整為26個,新增張家哨、蒲汪、大莊、院東頭4個公社。同時,將原庫溝公社更名為辛集公社。
1961年4月26日,經中共山東省委、省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批准恢復沂南縣建制,將界湖、辛集、張莊、依汶、大莊、蒲汪、張家哨、銅井、蘇村9個公社劃歸沂南縣,沂水縣轄17個公社。10月29日,安丘縣的何家莊子公社劃歸沂水縣,同時改名為官莊公社。
1962年7月20日,新建柴山、馬莊兩公社。崔家峪公社的柴山、張岱兩鄉和黃山公社的團坪峪、諸塢、盆山3個鄉,共計38個村組成柴山公社;十里堡公社的三馬、前坡兩鄉和四十里堡公社的柳溝、張莊、下店、岔河4個鄉,共計39個村組成馬莊公社。
1963年3月10日,經臨沂地委批准,撤銷馬莊、柴山兩公社;柴山公社的原柴山、張岱兩鄉劃入崔家峪區,諸塢、盆山、團坪峪3個鄉劃入黃山區;馬莊公社的原岔河、柳溝、下店、張莊4個鄉劃入四十里堡區;馬莊、前坡兩鄉劃入十里區;其他18處人民公社改為18個區,區以下共設150處人民公社,同時撤銷原小鄉。
1971年4月10日,根據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和臨沂地區革命委員會指示,將全縣18個區更名為人民公社,150個人民公社改稱管理區。四十里堡公社撤銷下店管理區;諸葛公社撤銷河北,增設諸葛、華莊、東河西、王峪、張家莊子管理區;王莊公社增設古墳坦管理區;其他各公社所轄的管理區的數目同原區所轄公社數目相同。至此,全縣公社下轄154個管理區。管理區的名稱一律按原人民公社駐地名稱謂。
1981年10月,根據國務院指示,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對公社名稱與駐地名稱不一致的3個公社,予以更名。十里公社更名為許家湖公社,崖莊公社更名為沙溝公社,黃山公社更名為黃山鋪公社。同年12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城關公社更名名為城關鎮。
1984年4月25日,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公社,設區建鄉鎮,全縣改為18個區、80個鄉、4個鎮。城關鎮改為沂城區,轄4個鄉1個鎮;許家湖公社改為許家湖區,轄4個鄉;四十里堡公社改為四十里堡區,轄5個鄉;道託公社改為道託區,轄3個鄉;高橋公社改為高橋區,轄5個鄉;馬站公社改為馬站區,轄1個鎮4個鄉;楊莊公社改為楊莊區,轄5個鄉;圈裏公社改為圈裏區,轄4個鄉;官莊公社改為富官莊區,轄4個鄉;沙溝公社改為沙溝區,轄7個鄉;諸葛公社改為諸葛區,轄6個鄉;王莊公社改為王莊區,轄4個鄉;夏蔚公社改為夏蔚區,轄4個鄉;泉莊公社改為泉莊區,轄4個鄉;崔家峪公社改為崔家峪區,轄1個鎮3個鄉;黃山鋪公社改為黃山鋪區,轄7個鄉;院東頭公社改為院東頭區,轄3個鄉;姚店子公社改為姚店子區,轄1個鎮4個鄉。
1985年9月10日,撤銷區,將原84個鄉鎮調整為10個鎮、21個鄉。即沂水、四十里堡、高橋、馬站、楊莊、沙溝、諸葛、夏蔚、崔家峪、姚店子等10個鎮,武家窪、許家湖、三十里堡、道託、善疃、圈裏、富官莊、何家莊子、東於溝、泮池、新民官莊、下古村、泉莊、王莊、王家莊子、高莊、柴山、黃山鋪、龍家圈、袁家莊、院東頭等21個鄉。
至1990年,全縣轄1219個行政村,1559個自然村。
1994年9月後,黃山鋪、許家湖、高莊、王莊、武家窪等鄉先後撤鄉建鎮。
2000年12月,沂水縣31個鄉鎮調整為19個鄉鎮,其中9個鄉鎮保持原行政區劃不變:高橋、馬站、黃山鋪、崔家峪、姚店子5個鎮和道託、圈裏、泉莊、院東頭4個鄉。其餘22個鄉鎮分別合併為10個鄉鎮:沂水鎮、武家窪鎮合併為沂水鎮;楊莊鎮、善疃鄉合併為楊莊鎮;富官莊鄉、何家莊子鄉合併為富官莊鄉;四十里堡鎮、三十里堡鄉合併為四十里堡鎮;諸葛鎮、下古村鄉、新民官莊鄉合併為諸葛鎮;沙溝鎮、東於溝鄉、泮池鄉合併為沙溝鎮;龍家圈鄉、柴山鄉合併為龍家圈鄉;夏蔚鎮、王莊鎮合併為夏蔚鎮;高莊鎮、王家莊子鄉合併為高莊鎮;許家湖鎮、袁家莊鄉合併為許家湖鎮。至此,全縣轄13個鎮、6個鄉,1225個行政村(居),1558個自然村。
2005年底,完成村規模調整,全縣有行政村(居)1063個,自然村1548個。
至2009年底,沂水縣轄13個鎮、6個鄉、1063個行政村(居)。
2010年11月,龍家圈鄉、富官莊鄉、道託鄉、泉莊鄉、院東頭鄉改為鎮,圈裏鄉不變,全縣19個鄉鎮(13個鎮,6個鄉)調整為18個鎮、1個鄉,其中,13個鎮保持不變。
2011年8月,姚店子鎮合併到許家湖鎮,全縣有原來的18個鎮、1個鄉,調整為17個鎮,1個鄉。
2012年8月,經省、市人民政府批准,沂水縣政府撤銷沂水鎮,設立沂城街道辦事處,全縣轄1個街道、16個鎮、1個鄉。
2013年8月,沂水縣1040個行政村調整為319個社區,40個行政村。
2017年8月,經省政府批准,沂水縣撤銷龍家圈鎮,設立龍家圈街道辦事處。全縣轄兩個街道,15個鎮,一個鄉。 [53] 

沂水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1年10月,沂水縣轄2個街道、15個鎮、1個鄉:沂城街道龍家圈街道馬站鎮高橋鎮許家湖鎮黃山鋪鎮諸葛鎮崔家峪鎮四十里堡鎮楊莊鎮夏蔚鎮沙溝鎮高莊鎮院東頭鎮富官莊鎮道託鎮泉莊鎮圈裏鄉 [2]  縣人民政府駐沂城街道正陽路19號。

沂水縣地理環境

沂水縣位置境域

沂水縣,地處山東省中南部,沂山南麓,臨沂市北部。位於北緯35°36'~36°13',東經118°13~119°03'之間。東鄰濰坊市諸城市日照市莒縣,西與淄博市沂源縣蒙陰縣交界,南與沂南縣毗連,北與濰坊市安丘市臨朐縣接壤。東西最大橫距78千米,南北最大縱距67.5千米,總面積2434.80平方千米。 [1]  [3] 

沂水縣地質

沂水縣地質構造較為複雜,地層較齊全且古老,主要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系第四系共五類。最古老的地層(也是山東省最古老的地層)稱沂水巖羣,形成於中太古代,屬太古宙地層。該巖羣發育於沂沭斷裂帶內,汞丹山凸起中部,成島狀、透鏡狀、條帶狀等各種包體形式,殘存於中太古代、新太古代及古元古代變質花崗岩侵入岩體中。總出露面積約50平方公里。自下而上劃分為石山官莊巖組和林家官莊巖組,巖羣總厚1729米,地質年齡約為30億年。
沂水縣處於沂沭斷裂帶中段,沂水——湯頭、郵邸——葛為兩條大斷裂帶縱貫全境。另有6條小斷裂帶。上述斷裂帶控制着全縣的地質活動、地貌發育和水系分佈等。 [1] 

沂水縣地形地貌

沂水縣為低山丘陵區,西部、北部為低山區;東部、東北部為丘陵;中部、南部為平原。最高點為縣境北部的沂山南側的泰薄頂山,海拔916.1米。最低點為縣境東北部的朱雙村東,海拔101.1米。全境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其中山地、丘陵、平原面積分別佔總面積的5.5%、57%和37.5%。 [3] 

沂水縣氣候

沂水縣屬暖温帶季風氣候區,大陸度62.4%,具有顯著的大陸性氣候特點:四季變化分明,春季乾燥,易發生春早;夏季高温高濕,雨量集中;秋季秋高氣爽,常有秋早;冬季乾冷,雨雪稀少。 [1] 

沂水縣水文

沂水縣有大小河溪622條。其中,河道長1~2千米的352條,2.1~3千米的97條,3.1~4千米的50條,4.1~5千米的31條,5.1~6千米的22條,6.1~7千米的25條,7.1~8千米的8條,8.1~9千米的10條,9.1~10千米的3條,10.1~20千米的14條,大於20千米的10條。主要河流有沂河、沭河、浯河。 [1] 

沂水縣土壤

沂水縣土壤共有3個土類,11個亞類,17個土屬,67個土種,以棕壤土類為主。 [1] 

沂水縣植被

沂水縣屬曖温帶落葉闊葉林區,經人類長期生產活動,天然植被已逐步被人工植被所代替,現有的天然植被並具有明顯的次生性質。 [23] 

沂水縣自然資源

沂水縣水資源

沂水縣降水量較為充沛,年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年均產水量19.42億立方米。由於縣內地貌的差異,地表徑流量幅度變化較大,多年平均徑流深在300~500毫米之間(變差係數CV=0.53,Cs=2CV)。多年平均徑流量7.35億立方米。客水人境徑流量為3.6億立方米。自20世紀50年代始,全縣先後修建了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23座,小(二)型水庫125座,蓄水總量7.23億立方米。此外,有大、小河流622條。 [1] 

沂水縣土地資源

2014年,沂水縣土地總面積241396.17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195633.48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81.04%。建設用地面積29696.49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2.30%;其他土地面積16066.20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6.66%。 [3] 

沂水縣生物資源

沂水縣野生植物資源豐富。草本植物100多種,能構成植物羣落的優勢植物有30多種,其分佈較有規律。山地陽坡多長有黃背草、南公英、結縷草、菱陵菜、鬼針草、雞眼草、絲石竹等。山陰坡常見的有白羊草、地榆、苔草、地柏等。在河灘、河淤土中多有獲草、加蓬、灰菜、豬毛菜等。黃土地塊多見結縷草茅草、狗尾草。荒坡、路邊則生有營草、野古草、向皮草等。木本植物主要有刺槐、松、楊、柳、榆、欺、樹、杆柳、國槐、棉槐及桃、杏、梨、蘋果、山楂、柿、板果、核桃、棗、香梅、花椒、葡萄等。尚有野生海木類葛藤、荊條、白臘等。水生植物主要是蘆葦、蒲、藕、蓮、浮萍等。野生中藥材有500多種,主要有酸棗仁、桔梗、遠志、丹蔘、玄蔘、元參、金銀花、黃芩、柴胡、馬兜鈴等。獸類常見的有野兔、黃鼠狼、獾、狐、狼等;魚類有6目,11科,35種,以青、草、鏈、鮪、鯉、紡魚為主;畜禽以牛、驢、騾、馬、羊和兔、雞、鴨、鵝為主。農業害蟲天敵有2綱,58科,77種,主要為青蛙、瓢蟲、步甲蟲、草青嶺、赤眼蜂、腫腿蜂等。 [1] 

沂水縣礦產資源

沂水縣地處魯西隆斷區和沂沭斷裂帶兩個Ⅲ級地質單元的交界部位,地質演化歷史漫長,地層較古老齊全,構造複雜,岩漿活動強烈,得天獨厚的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形成了較為豐富的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及水氣礦產等資源。已發現礦產資源45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33種,水氣礦產2種。 [1] 

沂水縣人口

2022年,沂水縣户籍總户數405425户,人口1184583人,户均2.92人。總人口中城鎮人口387733人,鄉村人口796850人;男性606454人,女性578129人,男女性別比為104.9:100。全縣當年出生人口8608人,出生率7.3‰,其中男性4483人,女性4125人,新生兒性別比108.7:100;當年死亡人口18275人,死亡率15.8‰,人口自然增長率-8.2‰;當年遷入人口3628人,遷出人口6123人,遷入率為3.1‰,遷出率為5.2‰,機械增長率為-2.1‰。總人口中0-17歲人口262684人,18-34歲人口204655人,35-59歲人口448981人,60歲及以上人口268263人。 [55] 
沂水縣除漢族外,還有回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等32個少數民族,6989人。其中,回族5839人,佔少數民族人口83.5%。 [1] 

沂水縣經濟

沂水縣綜述

2022年,沂水縣地區生產總值544.2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4.5億元,同比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25.3億元,同比增長5.6%;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64.4億元,同比增長3.6%。三次產業比例由2021年的10.2:40:49.8調整為2022年的10:41.4:48.6。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沂水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5%,總投資中,四新投資佔總投資比重為50.8%;工業投資同比增長6.2%、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6.3%,製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2.1%。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47.7%,新開工面積118.1萬平方米,增長17.8%。商品房銷售面積66.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7.8%,商品房銷售額46.4億元,同比下降5.1%。
2022年,沂水縣全社會用電量41.5億千瓦時,增長5%,其中,第一產業用電量1.1億千瓦時,增長8.5%;第二產業用電量29.9億千瓦時,增長2.4%,二產中工業用電量29.4千瓦時,增長2.2%;第三產業用電量3.7億千瓦時,增長9.1%。居民生活用電量6.8億千瓦時,增長15.2%,其中,城鎮居民用電量2.7億千瓦時,增長8.3%;鄉村居民用電量4.1億千瓦時,增長20.3%。 [55] 
居民收入
2022年,沂水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96元,增長5.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16元,增長4.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15元,增長6.7%。民生保障標準不斷提高,全年民生支出63.3億元,增支11.3億元,增長21.6%,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3.6%。
財税
2022年,沂水縣各級財政收入43.3億元,增長8.8%,其中,税務部門實現税收38億元,增長8.3%。全縣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2億元,同口徑增長10.7%,其中,税收收入19.7億元,同口徑增長7.7%,同口徑税收佔比76.8%。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6.2億元,同比增長26.5%。全年累計減税降費和緩税退税8.7億元。

沂水縣第一產業

2022年,沂水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6.6億元,增長5.7%,其中,種植業總產值51.6億元,增長6.1%;林業總產值2.5億元,增長15.8%;牧業總產值43.3億元,增長2.1%;漁業總產值3.9億元,增長8%;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5.2億元,增長11.6%。糧食總產量達到30.1萬噸。 [55] 

沂水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沂水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7家,實現產值730.1億元,同比增長15.8%。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採礦業、製造業、電力和熱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業各行業產值分別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3%、90.6%和2%。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涉及行業大類29種,佔工業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總量的68.3%,其中規模以上製造業涉及行業大類23種,佔製造業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總量的74.1%。規模以上製造業中產值排名前5位的行業分別為: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橡膠和塑料製品業,食品製造業;產值同比增長分別為27.8%、7.9%、4.6%、6.3%和61.7%;產值分別佔製造業總產值23.5%、19.2%、11.9%、11%和8%。
建築業
2022年,沂水縣56家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7.9%,房屋新開工面積82.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1%。 [55] 

沂水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沂水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4.2億元,同比增長0.2%。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3.2%。限額以上單位主要商品銷售中,銷售額列前5位的分別為汽車類、糧油食品類、服裝鞋帽類、其他未列明商品類、中西藥品類,同比增速分別為9.3%、25.6%、-4.3%、17.8%和14.7%。
2022年,沂水縣在營市場主體77452個,增長7%。其中,個體53679個,增長9%;企業 21624個,增長3.7%;農民專業合作社213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18個。
對外貿易
2022年,沂水縣進出口總額178.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8%。其中,出口164.5億元,同比增長16.4%;進口13.9億元,同比增長9.7%;貿易順差150.6億元,擴大17%。主要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74.9億元,同比增長11.5%,佔出口總額的45.5%。橡膠輪胎出口45.1億元,同比增長6.2%,佔出口總額的27.4%。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31億元,同比增長13.6%,佔出口總額的18.8%。主要進口商品中,農產品進口5.9億元,同比下降8.3%,佔進口總額的42.2%。鑽石進口3.1億元,同比增長13.5%,佔進口總額的22.3%。天然及合成橡膠(包括膠乳)進口1.5億元,同比下降45.3%,佔進口總額的10.9%。機電產品進口0.2億元,同比增長17.1%,佔進口總額的1.7%。 [55] 
旅遊業
2022年,沂水縣共接待遊客770.65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78.6億元,同比下降14.2%和15.3%。全縣建成2A級以上景區37處,其中5A級1家,為螢火蟲水洞·地下大峽谷旅遊區;4A級5處。
金融
2022年,沂水縣共有各類金融機構61家,其中銀行14家、保險公司40家、地方金融組織5家、證券營業部1家、應急轉貸機構1家。全年實現本外幣存款餘額765.1億元,較年初新增79.3億元,同比增長11.6%;本外幣貸款餘額493.9億元,較年初新增58.7億元,同比增長13.5%。全縣共有上市公司3家(上海主板1家、香港主板1家、境外1家)、新三板掛牌公司1家、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掛牌公司12家,資本市場融資額50億元。
2022年,沂水縣保險機構保費收入16.1億元,其中財險保費收入4.4億元、壽險保費收入11.7億元,保險理賠及保險金給付5.2億元,賠付率32.3%。 [55] 

沂水縣交通運輸

青蘭高速長深高速膠新鐵路瓦日鐵路,東紅、沂博、兗石、泰薛、沂邳、韓萊6條省道 [5]  貫穿全境。
2021年,沂水縣國省道幹線公路通車總里程239.6千米,其中,國道3條166千米,省道73.6千米。縣鄉公路通車總里程3761千米,新增公路里程52千米,其中,縣道367千米,鄉道605千米,村道2877千米;二級公路158千米,三級公路436千米,四級公路3167千米。縣內客貨運火車站點2處,鐵路總里程62.46千米。縣內設有5個高速出入口,境內高速公路全長106.35千米,其中青萊高速沂水段48.28千米,長深高速沂水段58.07千米。
沂水縣物流企業142家,其中,3A級倉儲型物流企業1家,國家4A級綜合型物流企業5家,經營物流專線的物流企業2家,開通公鐵聯運的物流企業2家,開通陸水聯運的物流企業1家;運輸車輛7060台,其中,2021年新增運輸車輛1808台,新增車輛噸位2.4萬噸。全縣有城市公交車60輛,其中,電動公交車58輛,CNG燃氣公交車2輛;開通公交線路25條,其中,城市公交線5條,村鎮公交線2條,城鄉公交線18條,設置公交站點826處,其中城市公交站點226處,城鄉公交站點600處。 [4] 

沂水縣政治

縣委書記:
陳士賢
縣長:
劉銘
截至2022年3月 [6-7] 

沂水縣社會事業

沂水縣教育事業

高等院校:臨沂大學 [8] 
2022年,沂水縣新建、改擴建學校13處,投資8.9億元,目前已完成沂蒙中學改造項目,改造完成校舍面積4000平方米、新增初中學位數1800個;新建、改擴建5處標準化幼兒園,投資7562萬元,新增建築面積28672平方米、學位1710個。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5.5%,公辦率為55.9%,普及普惠率為94.5%。

沂水縣文化事業

國家一級圖書館:沂水縣圖書館。 [9]  一級館:沂水縣文化館。 [10] 
截至2022年,沂水縣共有文化館1處、圖書館1處、博物館1處,均免費向市民開放;縣圖書館為國家一級館,有館藏紙質圖書33.71萬冊,電子圖書11.8萬冊,報紙期刊1916冊,累計辦理讀者卡4萬張,全年接待讀者23.8萬人次,流通圖書26.8萬冊次;縣內文物5.5萬餘件(套),其中,博物館館藏文物50458件(套);全縣設有18個綜合文化站,387個社區(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年組織莊户劇團公益演出774場;送書下鄉4.6萬餘冊;優選100部影片,全年累計放映1.47萬場,觀影人數40萬人次。

沂水縣醫療衞生

截至2022年,沂水縣共有醫療衞生機構726家,其中綜合醫院8個(三級甲等醫院1個),鄉鎮衞生院18個,街道社區衞生服務中心2個,社區衞生服務站6個,一體化村衞生室562處;設有醫療衞生牀位7733張,配備衞生技術人員7456人,其中執業醫師及職業助理醫師2787人,註冊護士3258人。 [55] 

沂水縣歷史文化

沂水縣方言

沂水方言屬於漢語北方方言膠遼官話青州片,就山東境內方言的分區看,是屬於山東東區東濰片。沂水方言除具有東濰方言的基本特點以外,還有一些令人注意的特點。因為地處山東方言東西兩區之交,部分地區又有西區方言的某些特徵。 [23] 

沂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 高橋手繡
高橋手繡屬魯繡的典型代表,誕生於清乾隆初年的高橋沭水南嶺村,已有270餘年歷史。
高橋手繡是以絲綢或棉布為載體,以五彩絲線輔以多種針法繡制而成,主要工藝包括刻版、粘布、描花樣、繡花、縫邊、填充、上穗等等基本工序。主要生產荷包、祺榴、龍鳳、牡丹、布老虎、蝴蝶、花籃、枕頭、中國結、十二生肖等20多個門類,180多個品種,除銷往濟南、青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型廟會及旅遊景區,還銷售到美國、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11]  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2] 
  • 沂水豐糕
沂水豐糕,傳統名吃,寓意“年年豐收,步步登高”之意,民間也有增加桂花調味的做法,稱作“桂花豐糕”,專在中秋節期間製作出售,是外出訪友的上等禮品。
沂水豐糕製作時,先將糯米置於缸中浸泡,撈出後經沖洗、涼曬、粉末,後加入輔料切條、油炸、成型。不僅在沂蒙山區自銷,並且遠銷青島、濟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13]  2021年,入選第五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4] 

沂水縣風景名勝

  • 沂水國家濕地公園
沂水國家濕地公園位於縣境中部,以跋山水庫和沂河河道為主體,總面積3394公頃,其中濕地面積約2709.3公頃,濕地率79.83%,分為生態保育區、生態恢復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
濕地公園內共有植物3門85科194屬294種,其中水生(濕生)植物計有136種(變種);共有魚類7目11科40種,鳥類15目22科33屬39種,獸類6目8科15種,兩棲類3科7種,爬行類6科10種,無脊椎動物11種。 [15] 
  • 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
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位於夏蔚鎮王莊村,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38年11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從岸堤(今屬沂南縣)遷駐王莊。12月,改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當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正式成立。1939年1月,中共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誕生。
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在王莊半年多的時間裏,在山東八年抗戰史上具有承上啓下的里程碑意義。 [16] 
  • 紀王崮墓羣
紀王崮墓羣,位於縣城西北40千米,規模較大、規格高、結構特殊、時代明確。出土文物量大精美,時代特點鮮明,主要有玉器、青銅器、骨器、陶器、漆器等。不僅出土帶銘文的青銅禮器,還出土成套的編鐘、編磬等樂器及成組的玉器等。對研究沂水歷史和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工藝技術、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歷史和藝術價值。 [17]  2019年,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 
  • 齊長城穆陵關遺址
馬站鎮關頂村村北處大峴山口,現存着齊長城穆陵關遺址,是中國古代東方大地上一顆璀璨的關隘明珠,是古老齊長城上最著名的要隘,有着兩千八百年悠久歷史的穆陵關,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名副其實的第一關隘。齊長城馬站段,西起八大莊後石屋村北山,向東經大峴山、黃墩嶺、龍山與楊莊鎮雞鳴山接界,轄區長16公里,歷經2500多年風雨侵蝕,依然可見其高大宏偉的雄姿。關頂村的穆陵關東連滄海,西攜泰岱,北走燕趙,南控徐淮,地處要道卡口,軍事重地,歷朝歷代多遣兵駐守,建置修葺。在古代,穆陵關既是重要的通商口岸,更是重要的戰略要地。抗日戰爭時期,于學忠將蘇魯戰區司令部駐紮在穆陵關前,與徐向前會晤,共商抗日大計;解放戰爭時期,陳毅、粟裕統帥的華東解放軍又在這裏駐紮。 [19]  1987年,齊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齊長城遺址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 

沂水縣地方特產

  • 沂水大櫻桃
沂水大櫻桃,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沂水縣氣候夏秋晝夜温差大,積温足,紫外光線強,大櫻桃表現豐產穩產,果色鮮豔,果形高裝,五稜分明,糖和維生素C含量高,含酸量低,果膠粘性大,風味好,耐貯性和耐寒性強。冬季低温足,果樹能順利通過自然休眠,花芽質量好,次春按時萌動,發芽、開花整齊,坐果率高,病蟲害少而輕,所以是大櫻桃的最適宜地區。此外,由於這裏羣山環抱,森林覆蓋率高,地下溶洞豐富,形成獨特的小氣候,春季回温明顯早於周邊地區,因而生產的“沂水大櫻桃”具有果個大,果實均勻,色澤鮮豔,果肉緻密,含糖量高,汁多味好,耐貯運等特點。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沂水大櫻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 [21] 
  • 沂水蘋果
沂水蘋果,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沂水縣屬暖温帶季風氣候區,境內無客水流入,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四季分明,晝夜温差大,積温足,光線強,累年平均氣温12.3℃,平均無霜期191.7天,年日照時數2414.7小時,年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土壤多為壤土、砂壤土,富含鉀、鈣等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全國蘋果生產優勢產業帶,形成了“沂水蘋果”皮薄色豔、質脆多汁、風味醇厚、糖度高、硬度大、酸甜適口的獨特品質。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沂水蘋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 [21] 
  • 沂水生薑
沂水生薑,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生薑是沂水縣傳統栽培蔬菜品種之一,主要品種有小姜、大江、緬姜等。生產基地主要在沂水縣院東頭鎮、許家湖鎮、龍家圈鎮、黃山鋪鎮、富官莊鎮、楊莊鎮等十八個鄉鎮,沂水生薑按用途和收穫季節不同有嫩姜和老薑之分,嫩姜多在九月底十月初挖掘,含水多,纖維少,辛辣味薄,除做調味品外,也可做薑糖片等。老薑是儲存半年至一年以上的生薑,辛辣味濃,主要做調味品。沂水縣地處沂蒙山腹地,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晝夜温差大,積温足,紫外光線強,獨特的氣候、水源、土質適宜生薑生長,生產的生薑品質優良,色鮮黃潤,姜體平整規則,薑絲細膩,口味純正,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等。
2010年12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沂水生薑”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 [21] 
  • 沂水綠茶
沂水綠茶,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沂水綠茶是純手工加工的山東內陸高山綠茶,生產基地散佈在蒙山山脈的羣山之中。20世紀50、60年代,沂水縣實施“南茶北引”工程,把原本在南方生長的茶樹種到了海拔數百米的高山之上,這些移居來的茶樹歷經幾十年風雨,造就了半野生性的品質,加工生產的茶葉獨具山東高山綠茶特點,耐沖泡、香氣高,品質優良,口感純正,具有怡人的鮮果香、花芽香。
2010年4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沂水綠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 [22] 

沂水縣著名人物

李覺 [24] 
劉奇 [25] 
夏雲傑 [27] 
徐馳 [30] 

沂水縣榮譽稱號

第二批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 [31] 
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縣 [32] 
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 [33] 
第一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驗交流典型單位 [34] 
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35] 
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36] 
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範縣 [37] 
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 [38] 
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 [39] 
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40] 
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41] 
第二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42] 
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43] 
國家園林縣城 [44] 
國家衞生縣城 [45]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46] 
全國文明縣城 [49] 
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49] 
全國食品工業強縣 [49] 
全國法治縣創建先進單位 [49] 
全國科普示範縣 [49] 
千年古縣 [49] 
中華詩詞之鄉 [47] 
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 [48] 
全國水土保持監督執法規範化縣 [48] 
全國果品、油料生產百強縣 [49] 
全國商品糧基地縣 [49] 
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49] 
全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 [49] 
全國體育先進縣 [49] 
國家火炬計劃功能性生物糖特色生產基地 [49] 
中國優質餅乾加工示範基地 [49] 
全國食品安全示範縣 [49] 
中國食品城 [49] 
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範縣 [49] 
中國優秀旅遊目的地 [49] 
全國婦女兒童綱要示範縣 [49] 
全國煙葉生產、收購工作先進縣 [49]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49] 
中國優質果品基地縣 [49] 
生態循環農業與農村新能源示範縣 [49] 
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果菜示範區 [49] 
高質量發展先進縣 [50] 
2021年度全國信訪工作示範縣 [51] 
2021年度山東省文旅康養強縣 [52] 
2023年7月,入選全國縣域旅遊研究課題組、華夏佰強旅遊諮詢中心“2023年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排名第67。 [5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