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沁縣大雲院

鎖定
沁縣大雲院,位於山西省沁縣城西郭村,沁縣大雲院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79年),北宋時期寺廟重修。金代又加修葺,並得今名。 [1] 
沁縣大雲院現存的正殿是金代遺構,山門則是清代構築。共有兩進院落,現僅存前殿、後殿等主體建築。前殿,亦稱中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四架椽屋,單檐懸山頂。後殿為寺院中現存的一座主要建築,廣深三間,高台築殿,平面形制為正方形,六架椽屋,單檐懸山頂。 [3] 
2001年6月25日,沁縣大雲院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 [2] 
中文名
沁縣大雲院
地理位置
山西省沁縣城西郭村
所處時代
宋至清
佔地面積
8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5-0244-3-50

沁縣大雲院歷史沿革

沁縣大雲院 沁縣大雲院
沁縣大雲院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79年),北宋時期寺廟重修。金代又加修葺,並得今名。現存的正殿是金代遺構,山門則是清代構築。 [1] 

沁縣大雲院建築格局

沁縣大雲院寺院坐北向南,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共有兩進院落,現僅存前殿、後殿等主體建築。前殿,亦稱中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四架椽屋,單檐懸山頂。後殿為寺院中現存的一座主要建築,廣深三間,高台築殿,平面形制為正方形,六架椽屋,單檐懸山頂。殿前存重修碑及金代敕賜寺名碑兩通,記載了金崇慶元年重修寺院與敕賜寺名的詳情 [2] 
沁縣大雲院 沁縣大雲院
後寺內現存修寺碑及金代敕賜寺碑,記述金崇慶元年(1212年)乞書寺名經過。大雲院東側另有一座道觀,名清和觀,創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現存獻殿和後殿,與大雲院一併保護
柱頭斗拱為五鋪作單鈔單下昂,重拱計心造。樑架斗拱用材敦厚肥實,木作手法古樸洗練。內外護牆部砌築2.5釐米厚的防潮隔板,此種做法在他處所少見。砍磨磚下望牆灰縫極細,幾乎無法辨認。 [1] 

沁縣大雲院主要建築

沁縣大雲院正殿

正殿 正殿
正殿為宋代遺構,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單檐懸山頂,坐落於高1.13米的石砌台基上,。檐下柱頭斗栱四鋪作出單抄,補間施隱刻栱。樑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前後搭牽通檐用四柱。柱礎為青石質,寶裝蓮花式。正殿雖規模不大,但梁枋、斗栱佈局疏朗,用材碩大,樑架結構簡煉,手法古樸,主體結構保留了宋代形制。院內保存有金碑2通。 [3] 

沁縣大雲院大殿

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呈正方形,為單檐懸山頂式建築,屋頂鋪有灰色屋瓦。大殿建築在高1米有餘的磚砌塔基之上,明間開門,兩次間闢窗。 [3] 
大殿的樑架結構為四椽桴對前後札牽,簡練古樸,構築合理。所謂札牽是宋代建築的專有名詞,也就是將梁頭搭在柱頭,然後搭在鋪作斗拱之上,這種建築方法在宋代建築中十分常見。另外,大殿的斗拱為四鋪作單抄,也是早期斗拱的結構特徵。 [3] 
此外,大殿屋脊構築有精美的琉璃鴟吻,山牆之上裝飾的懸魚和惹草圖案均點綴得當。尤為重要的是,大殿內東西山牆殘存着不到40多平方米壁畫,圖案複雜精美,格調高雅。
殿內明間上部添置天花板為明清重修時後加之物。東西山牆頂端殘存40多平方米壁畫,圖案精美,格調高雅,已被近人白灰塗沫,幾乎無法辨認。屋面坡度較為和緩,出檐較深,檐出微微向上,具有柔和飄逸之美感。正脊垂脊琉璃鴟吻、吞口,脊剎垂獸色質渾厚, 圖案精美。壁畫的下部內外護牆部砌築有2.5釐米厚的防潮隔板,是為了保護牆基免受腐蝕,以維持整座建築的穩固。 [3] 

沁縣大雲院文物遺存

前殿毀於去年的一場大火,在殘垣斷壁中還能發現大面積的道教壁畫,線條流暢,人物神態逼真,並採用瀝粉貼金的工藝,可與永樂宮、青龍寺壁畫相媲美。後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前檐斗拱有各種吉祥動物的雕飾。此殿內部也繪製大面積的壁畫,保存完好。

沁縣大雲院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沁縣大雲院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 [2] 

沁縣大雲院旅遊信息

沁縣大雲院地理位置

沁縣大雲院位於山西省沁縣城西13公里郭村 [3] 

沁縣大雲院 交通信息

其他交通:長治乘坐前往平順的長途汽車,再換乘去實會的車。進入實會村後沿水泥路上山,步行3公里左右可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