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

鎖定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上片描寫靈山環境清幽,恰好與作者的小茅廬構成幽靜之美;下片抒寫自己處於千峯奇秀的大自然中的切身感受。全詞着筆寫景,卻又極少實寫山水的具體形態,而是用虛筆傳神寫意,表達出作者對山水的熱愛之情。
作品名稱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
作    者
辛棄疾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詞
作品體裁
作品別名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作品原文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
時築偃湖未成
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吾廬小,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
爭先見面重重,看爽氣朝來三數峯。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車騎雍容。我覺其間,雄深雅健,如對文章太史公。新堤路,問偃湖何日,煙水濛濛? [1]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註釋譯文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詞句註釋

⑴沁園春:詞牌名,雙調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韻,後段十二句五平韻。靈山:位於江西上饒境內。古人有“九華五老虛攬勝,不及靈山秀色多”之説,足見其雄偉秀美之姿。齊庵:當在靈山,疑即詞中之“吾廬”,為稼軒遊山小憩之處。
⑵偃湖:新築之湖,時未竣工。
⑶驚湍(tuān):急流,此指山上的飛泉瀑布。
⑷跳珠:飛泉直瀉時濺起的水珠。
⑸缺月初弓:形容橫截水面的小橋像一彎弓形的新月。
⑹合:應該。投閒:指離開官場,過閒散的生活。
⑺檢校:巡查,管理。長身:高大。
⑻龍蛇影:松樹影。
⑼爽氣朝來:朝來羣峯送爽,沁人心脾。
⑽磊落:儀態俊偉而落落大方。
⑾雄深雅健:指雄放、深邃、高雅、剛健的文章風格。
⑿太史公: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曾繼父職,任太史令,自稱太史公。 [2]  [3]  [4]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白話譯文

重巒疊嶂的山峯向西奔馳而去,就像千萬匹戰馬迴旋一般,忽然之間,眾多的山巒又要掉頭向東而去。奔馳間正巧有湍急的水流飛泄直下,驚得蹦跳的水珠雜亂地四處飛濺;一座小橋凌空橫架,阻截在急流經過的地方,看上去像一輪殘缺的月亮,又像一彎剛剛拉開的弓。人老了,最合宜的應該是,就此過過閒散的日子,可老天偏偏叫我多多管事,來掌管這滿山十萬之多高大的青松。我的茅廬很小,坐落在枝幹盤曲如龍蛇的松樹影子之外,卻難逃在風雨交錯的呼嘯聲之中。
雲霧消散,重巒疊嶂爭着露出面容與人相見,此刻能看到朝霞如輕紗籠罩一般,清新涼爽的空氣從一座座山峯撲面而來。座座山峯好似謝家子弟,衣着得體,儀態俊偉而落落大方;又像是司馬相如的庭院府邸,以及所乘的車騎座駕一般雍容華貴。我忽然覺得身在其中,有如面對太史公司馬遷的文章一樣,無比的雄渾深邃,典雅剛健。我獨自行走在剛剛修好的湖堤路上,試問偃湖,什麼時候才能展現出煙水朦朧的美好景象呢? [2]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創作背景

這首《沁園春》詞大約作於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辛棄疾二度落職閒居帶湖之時,寫的是江西上饒西部的靈山風景。 [1]  [2]  [3]  [4]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作品鑑賞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整體賞析

此詞是稼軒山水詞中的名篇。讀辛棄疾這位大詞人的山水詞,就會發現他多麼熱愛祖國的山山水水,有時似乎已經進入一種“神與物遊”的境界,他筆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樣,有思想,有個性,有靈氣,流連其間,言感身受,別有新的天地。這首《沁園春》便有這種特色。
靈山“高千有餘丈,綿亙數百里”(《江西通志》),有七十二峯。“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就是寫這裏千峯萬壑的宏偉氣象。這裏的山巒或“西馳”,或東向,好像千千萬萬匹矯健的駿馬在廣闊的草原上來回奔馳,在詞人筆下,靜止的山活起來了,動起來了。
詞頭三句寫靈山羣峯,是遠景。再寫近景:“正驚湍直下,跳珠倒濺;小橋橫截,缺月初弓。”這裏有飛瀑直瀉而下,倒濺起晶瑩的水珠,如萬斛明珠彈跳反射。還有一彎新月般的小橋,橫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詞人猶如一位高明的畫師,在莽莽蒼蒼叢山疊嶂的壯闊畫面上,重抹了幾筆韶秀温馨的情韻。
連綿不斷的茂密森林,是這裏的又一景色。辛棄疾在一首《歸朝歡》詞序中説:“靈山齊庵菖蒲港,皆長松茂林。”所以詞人接着寫道:“老合投閒,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辛棄疾面對這無邊無垠的高大、葱鬱的松樹林,不由浮想聯翩:這些長得高峻的松樹,多麼像英勇善戰,所向無敵的戰士。想自己“壯歲旌旗擁萬夫”,何等英雄,如今人老了,該當過閒散的生活,可是老天爺不放我閒着,又要我來統率這支十萬長松大軍呢!詼諧的笑語抑或是樂,抑或是苦,抑或是自我解嘲,有一種説不出的滋味兒。內心深處確實隱隱有一份報國無門的孤憤在。在這種地方,詞人輕輕點到即止,順勢落到自己山中結廬的事上來。他説,我這房子選的地點還是不錯的,“在龍蛇影外,風雨聲中”。每當皓月當空,可以看到狀如龍蛇般盤屈的松影,又可以聽到聲如風雨的萬壑松濤,別有一番情趣。
上片寫靈山總體環境之美,下片則是詞人抒寫自己處於大自然中的感受了。辛棄疾處於這佔盡風光的齊庵中,舉目四望,無邊的青山千姿百態。拂曉,在清新的空氣中迎接曙光,東方的幾座山峯,像天真活潑的孩子,一個接着一個從曉霧中探出頭來,爭相同人見面,向人問好。紅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氣象萬千。那邊一座山峯拔地而起,峻拔而瀟灑,充滿靈秀之氣,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風度,就像芝蘭玉樹般的東晉謝家子弟;再看那座巍峨壯觀的大山,蒼松掩映,奇石崢嶸,它那高貴亮麗的儀態,就像司馬相如赴臨邛時那種車騎相隨、華貴雍容的氣派。
詞人驚歎: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盡的,置身於這千峯競秀的大地,彷彿覺得此中給人的是雄渾、深厚、高雅、剛健等諸種美的感受,好像在讀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給人以豐富的精神享受。此中樂,樂無窮。在作者心目中,靈山結廬,美妙無窮,於是他關切地打聽修築偃湖的計劃,並油然而生一種在此長居的感覺。
這首詞通篇都是描寫靈山的雄偉景色,在寫景上頗有值得注意之處,它不同於一般描寫山水之作,它極少實寫山水的具體形態,而是用虛筆傳神寫意。如寫山似奔馬,松似戰士,寫得龍騰虎躍,生氣勃勃,實是詞人永不衰息的鬥爭性格的寫照,即他詞所説青山與我“情與貌,略相似”也。顯然,作者寫此詞,力圖透過山峯的外形寫出其內在的精神;力圖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內在的美寫出來。要傳山水之神,光用一般寫實的方法不行,於是辛棄疾藉助於用典,出人意料地以古代人物倜儻儒雅的風采來比擬山峯健拔秀潤的意態,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風格,來刻畫靈山深邃宏偉的氣度。表面上看來,這兩兩相比的東西,似乎不倫不類,風馬牛不相及,而它們在精神上卻有某些相似之點,可以使人生髮聯想。這種獨特的比喻,真可説是出神入化了。當然,為山水傳神寫照,是純粹寫觀賞風景之人的主觀感受,這種感受實際上與作者的胸襟、與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關的。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境界,正像辛棄疾自己説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詞作者這種傳山水之神的寫意筆法,在山水文學上開創了一代先河,值得後人仿效。 [1]  [2]  [3]  [4]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名家點評

南宋·陳模《懷古錄》卷中:説松而及謝家子弟、相如車騎、太史公文章,自非脱落故常者,未易闖其堂奧。劉改之所作《沁園春》,雖頗似其豪,而未免於粗。 [5] 
明·卓人月《古今詞統》卷十五:“雄深雅健”四字,幼安可以自贈。 [5] 
清·先著《詞潔輯評》卷六:稼軒詞於宋人中自闢門户,要不可少。有絕佳者,不得以粗豪二字蔽之。如此種創見,以為新奇,流傳遂成惡習。存以概其餘。世以蘇辛並稱,辛非蘇類,稼軒之次則後村、龍洲,是其偏裨也。 [5] 
近代·顧隨《稼軒詞説》:自來作家寫山,皆是淡遠幽靜,再則寫他突兀峻厲。稼軒此詞,開端便以萬馬喻羣山,而且是此萬物也者,西馳東旋,跪足鬱怒,氣勢固已不凡,更喜作者羈勒在手,故作驅使如意。真乃倒流三峽,力挽萬牛手段。他胸中原自有此鬱勃底境界,所以羣山到眼,隨手寫出,自然如是。換頭如下,便寫出“磊落”、“雍容”、“雄深雅健”,有見解,有修養,有胸襟,有學問,真乃擲地有聲。後來學者,上焉者硬語盤空,只成乖戾;下焉者使酒罵座,一味叫器。相去豈止千萬裏。 [5]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籤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詞存六百二十九首。 [6] 
參考資料
  • 1.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587-1588
  • 2.    東籬子.辛棄疾詞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235-237
  • 3.    謝永芳.辛棄疾詩詞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16:531-532
  • 4.    劉乃昌 編選.辛棄疾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97-99
  • 5.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473-2474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