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

鎖定
《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是南宋詞人李曾伯所作的一首抒發懷才不遇情感的詞。詞人通過登多景樓的所觀情景的描寫、抒發,表現懷才不遇的困惑、無奈,但通篇並無消沉之感,而是感慨悲涼。
作品名稱
《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
作    者
李曾伯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可齋類稿》
文學體裁
沁園春

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作品原文

沁園春
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1
天下奇觀,江浮兩山2,地雄一州3。對晴煙抹翠4,怒濤翻6雪;離離塞草7,拍拍7風舟。春去春來,潮生潮落,幾度斜陽人倚樓。堪憐處,悵英雄白髮,空蔽貂裘8
淮頭,虜尚虔劉9,誰為把中原一戰收?問只今人物,豈無安石10;且容老子11,還訪浮丘12。鷗鷺眠沙,漁樵唱晚,不管人間半點愁。危欄13外,渺滄波無極14,去去歸休。 [1] 

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註釋譯文

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詞句註釋

  1. 丙午:理宗淳佑六年(1246),吳履齋,即吳潛。
  2. 兩山:金山、焦山,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市)江中。
  3. 一州:這裏指揚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長江下游一帶。
  4. 晴煙抹翠:晴天,含着水氣的翠綠的山色如抹。
  5. 翻:一作“如”。
  6. 離離(lí):草深的樣子。塞草:邊塞的草。宋金以淮河為界,江北即靠近邊界。
  7. 拍拍:形容船和波浪相撞擊。
  8. 堪憐:可憐。敝貂裘:貂皮袍子都破了。以上三句説,可憐英雄老去,事業無成。
  9. 淮(huái)頭:淮水的上游。虔劉:劫掠。
  10. 安石:謝安石,即謝安。
  11. 老子:古人自稱;老夫的意思。
  12. 浮丘:浮丘公,古代傳説中的仙人。
  13. 危欄:高樓的攔杆。
  14. 渺(miǎo):水長的意思。滄波:青蒼色的水波。滄,通蒼。無極:無盡。
  15. 去去休休:走吧,回去算了。 [2] 

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白話譯文

登上多景樓,迎入眼簾的是奇特壯觀的景色,長江浩浩蕩蕩直瀉而去,上面的金山和下面的焦山,彷彿是被江水託浮着向前移動。我國東南除此地外,哪還有如此勝景!晴天下的上依然是翠綠一片,怒濤就放佛和雪一樣白。邊塞的草已經繁盛,船和波浪相互撞擊。春去春來,潮生潮落,又能有幾次靠在多景樓邊的人呢。可憐英雄最後白髮滿頭,連貂皮袍子都破了。
淮西的父老鄉親還處在金人的鐵蹄之下,誰能驅除胡虜,北定中原呢?回想古今人物,自己身任兩淮閫帥尚且如此,當今天下恐怕就更沒有謝安石那樣的人物了,罷了,罷了,既然報國無門,不如就此歸隱去訪求浮丘道人吧。鷗鷺眠沙,漁樵唱晚,不去管人間半點愁緒。高樓的攔杆外,青色的河流蒼茫無際,去吧,還是回去算了。

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創作背景

宋淳熙六年(公元1246年),詞人48歲,正任兩淮元帥,掌握一定兵權。吳潛與曾伯為同時代人,年長於曾伯,官居左丞相。吳潛曾作《沁園春·多景樓》,曾伯此詞即是和其韻而作。 [3] 

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作品鑑賞

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文學賞析

上片觸景抒懷,情融景中。開首“天下奇觀,江浮兩山,地雄一州”三句,實景與幻象相融合,其中用一個“奇”字,表現出了奇妙的視覺幻象。“對晴煙抹翠,怒濤翻雪,離離塞草,拍拍風舟”,畫面進一步活躍起來。看吧,江面開闊,水霧繚繞,晴日下,格外分明,江那邊,只能模糊地看見青青的山影。句中“抹”字,生動地繪上令人神往的一筆。靈動的筆觸一轉,繪出浪聲陣陣,一浪高過一浪,如一堆堆白雪翻滾。句中“怒”、“翻”二字,將氣勢浩大的江濤表現得極有力度。江邊葦草豐茂,江船迎風擊水前進。登斯樓也,睹其江水、遠山、煙波、怒濤、塞草、行船,畫面生機盎然,氣勢宏偉,激起有志男兒的壯志豪情。但是,現實殘酷地粉碎了詞人的宏偉抱負,不禁悲從中來。他感到“春去春來,潮生潮落”,歲月如此匆匆消逝;對照之下,他卻只能“幾度斜陽人倚樓”。於是一種憤懣壓上他的心頭,“堪憐處,悵英雄白髮,空敝貂裘”,英雄老矣,什麼都不可能了,難有作為。如此寫來,感情一波三折,起伏有致,令人感動。
下片直書感喟,情中帶景。詞人自比謝安,志願出征,領導抗戰,可是,朝廷卻不任用他,使他壯志難酬。既然如此,詞人只好退而求隱:“且容老子,還訪浮丘。”此句意謂,還是歸隱去吧,去與浮丘公相伴。下面,詞人更進一步抒發了歸隱的思緒,併為未來的歸隱生活作了構想:“鷗鷺眠沙,漁樵唱晚,不管人間半點愁。”這樣,在詞人的眼前出現了歸隱生活的幻景,閒適,安然,不問世事,寫得十分真切生動。詞尾寫道:“危欄外,渺滄波無極,去去歸休。”這裏,詞人寫自己倚欄遠眺、沉思,深感國運難回,英雄失志,終於下定歸隱的決心。“去去歸休”,不能再猶豫了。
詞中有畫,這是此詞最大的特色。寥寥幾筆繪出一幅清新、俊逸的江水山色圖;此詞意境開闊,繪景抒情相得益彰,且氣韻流暢,很有力度。就內容而言,其中消極避世的隱退思想與建功立業的宏圖大志這一對矛盾集中於詞人一身,這是現實使然,與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分不開。 [4] 

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名家點評

近代學者陳松平:“該詞雖是抒發懷才不遇的無奈,但通篇並無消沉之感,而是慷慨悲涼。” [5] 

沁園春·丙午登多景樓和吳履齋韻作者簡介

李曾伯(1198-?),南宋詞人。字長孺,號可齋。原籍覃懷(今屬河南)。南渡後寓居嘉興(今屬浙江)。通軍事,曾任四川安撫使、湖南安撫使等職。為官多有實績,有名於時。曾與權臣賈似道同任邊帥,對邊境之事,知無不言,所以遭到嫉恨排擠。《宋史》有傳。其集中有詩、詞、文。文學成就主要體現於詞。其詞今存二百餘首,長調佔絕大多數。有《可齋雜稿》三十四卷,《可齋續稿》前八卷,後十二卷,後人合名《可齋類稿》,內有詞七卷。 [6] 
參考資料
  • 1.    《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970-1971頁
  • 2.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唐宋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01月第1版,第454頁
  • 3.    王筱雲 韋風娟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 詞曲卷 (1),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850頁
  • 4.    賀新輝主編,全宋詞鑑賞辭典 第十卷,中國婦女出版社,,第98頁
  • 5.    成綬台,程序著,歷代長江詞曲賞析,長江出版社,2009.8,第139頁
  • 6.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上卷,1986年版,第405頁,“李曾伯”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