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汾陽市博物館

鎖定
汾陽曆史悠久,很長時間以來,這裏是晉西地區的文化和經濟中心。這種較為重要的歷史地位,使其文化遺產也具較為獨特的魅力。汾陽市博物館坐落於汾陽市中心,館藏各類文物400餘件,其中,隋代瓷器、經幢以及黃花梨牀榻為館中珍品。
中文名
汾陽市博物館
地理位置
汾陽市城區南大街關帝廟
類    別
文化類
投用時間
1984年10月10日 [2]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
地    點
歷史類、文化類
館藏精品
隋代瓷器、經幢以及黃花梨牀榻
藏品總數
2297件(套) [2] 

汾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隋瓷經典
汾陽市博物館 汾陽市博物館
1989年11月,在汾陽城西北2公里307國道西側北關村地界的宏堡道,發現一座古代磚墓。這座古墓距307國道約300米,是北關村村民在開挖自來水管道時發現的。山西省博物館的張德光老先生、現任山西省博物院副院長的李勇先生、陳列部主任郭志誠先生與汾陽縣博物館的幾位同志共同對古墓進行了清理發掘。這座古墓共發現18件文物,其中瓷器17件,還有墓誌石一合。從墓誌石可以知道墓葬的時代為隋開皇十五年,古墓的主人叫梅淵。墓內出土的瓷器,時代特徵明顯,器物種類有壺、罐、盤、唾壺、燈、碗等。這些器物的胎盤下部一般較厚重,胎質較細膩,胎色灰白,瓷土經過淘洗。器物裏外施釉。釉為青綠色玻璃質,有冰裂紋,一般薄而均勻,流釉現象不明顯。因系疊燒,在一些器物內有支燒痕。紋飾簡單,除高足盤有花瓣紋外,其餘多為陰線弦紋,從這些器物的特徵看,與河南安陽窯燒製的青瓷大致相仿。這裏擇其二介紹。龍炳壺:盤口,束頸,卵形腹,平底。在肩部與盤口一側置柄,上端作變形龍首銜盤口。龍圓目,雙卷鼻有耳有冠,上唇在盤口內,下唇在盤口外,柄下端用三個圓餅形的假鉚釘加固。與柄相對的一側和左右兩側的肩部置三個泥條盤成的復系,系下端仍飾圓餅假鉚釘。壺內外施青釉,外腹施釉不到底,灰白胎。通高45.6釐米、口徑12釐米、底徑13.8釐米。盞託:盤壁外撇,內底平坦,中間有柱狀凸起的託台,託台中空。盤外壁與盤底交接處有折稜,盤外底下接短柄,圈足呈喇叭形底,底邊向上起稜。托盤與託台施青釉,柄與足無釉。通高8.1釐米、盤徑14釐米、底徑 7釐米。由於隋朝歷史僅30多年,故而隋朝文物發現極少,這次在有明確紀年的墓葬出土這麼多的隋瓷,為隋朝瓷器的研究提供了斷代的標準,是隋朝考古方面的重大發現,這批瓷器堪稱隋瓷經典。這座墓葬的發現和保護歸功於北關村委,他們的行為也堪稱保護文物的經典範例。
佛門重器
1996年夏天,一位老者向汾陽縣博物館報告,説在汾陽北廓村有人將八九塊石頭拉回自己院裏,石頭上面還雕有文字和人物。於是我們來到北廓村,來到發現那些石頭的具體地點進行了考察。這是一座廟宇遺址,位於北廓村東南,只可惜已經嚴重破壞。我們見到了那些石頭,被凌亂地疊放在糞堆上,石頭上雕刻的圖案很美,顯然是一通經幢被分拆開來。我們將它們全部拉回了博物館。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將被分拆的構件又想方設法拼接起來,於是一通完整的經幢豎立起來了。
汾陽市博物館 汾陽市博物館
這通經幢為青石質,通高3.2米、底座直徑0.9米,經幢平面為八角形,整體由十節石料疊壓構成幢座、幢身、幢頂。幢座由八角形基座上託圓形束腰蓮花須彌座構成,基座八角有石雕力士支撐。幢身為八稜直柱,分上下兩段,兩段間由一寶蓋間隔,寶蓋分兩部分,上為八角幃幔寶蓋,下為仰蓮。幢頂由八角攢尖上嵌蓮花寶剎構成。幢身上段八面各有線刻佛像一尊,下段為經幢主體,七面陰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咒全文七十六句,首署:“佛頂尊勝陀羅尼”末署:“乾符肆年歲次丁酉貳月癸卯朔十五日丁巳建,隨州江禹錫書並述記。”一面為題記,上部線刻供養人像,下部陰刻題記:“奉為先師臨擅律大德文幽建造陀羅尼幢並記,弟子重暉造……”。書體楷書,字跡秀麗,遒勁剛健。這通經幢主體雕刻形式為高浮雕,並配以線刻和淺浮雕,雕法圓熟,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豪家門榻
2000年從汾陽市公安局轉藏博物館一支古代木牀,這是一支黃花梨六柱架子牀,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存放於公安局,據傳上世紀70年代公安局曾經以幾十元和幾百元的價格,想處理給個人,但當時人們還普遍認識不到文物的價值,故而沒有成交。以後人們的文物意識逐漸地提高,這支木牀得以保存,沒有變成私人財產,可謂幸甚。
木牀通高2.24米、長2.68米、寬1.35米,材質為黃花梨木,由底座、立柱、門圍、圍欄、棖木和頂蓋構成,頂蓋四圍裝楣板和倒掛牙子。牀座呈束腰壺門式,直腿內彎馬蹄形四足。牀座四角立方柱上承頂蓋。正面牀沿立雙柱形成上牀的門户,門兩邊裝欄板成“門圍子”。門柱與兩前角柱之間、兩側角柱之間及后角柱之間,均在靠近頂部的地方加有羅鍋棖,起加固牀架併兼有搭掛物品的作用。牀面兩側及後面有圍欄。牀屜(即牀面)為木板鑲作的硬屜。門圍子、圍欄、上楣板及柱頭牙子均採用兩面作透雕工藝。門圍和圍欄聯貫通作,分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為透雕十字欞子板,下部為花邊牙板,淺浮雕螭龍紋,中部為雕飾的主體部分,為穿行在雲間的螭龍紋,生動活潑,蔚為壯觀。頂部前後各三、左右各二嵌裝楣板,亦為透雕雲龍紋,柱頭牙子為透雕雲頭形。牀座壺門線條精細優美,飾浮雕螭龍紋。
就其造型而言,此架子牀主要吸取了建築大木樑和束腰壺門的組合形態。這種造型,把建築藝術的連接有序、穿插有度、穩定牢固、平衡和諧的美學神韻發揮到極至。此外透雕雲龍紋圍欄、浮雕龍紋牙板及雲形牙子等,極盡雕飾藝術之能事,為該牀又一特色。可謂:材質昂貴,做工精絕,式樣講究,彌足珍貴。
架子牀源於宋代以來帶圍欄的牀榻,到明清兩代發展至鼎盛,主要流行於中國的南方地區,以“蘇(州)作”最為著名。此牀整體風格“蘇”味十足,但從硬作牀屜等方面看,顯然更適合北方使用。山西是架子牀流傳較多的地區之一,這與明清兩代晉商的崛起有很大的關係。對於汾陽來講也可能與明藩慶成、永和兩個王府有關。 [1] 

汾陽市博物館發展歷史

汾陽曆史悠久,很長時間以來,這裏是晉西地區的文化和經濟中心。這種較為重要的歷史地位,使其文化遺產也具較為獨特的魅力。
參考資料
  • 1.    馬自樹. 中國博物館和文化政策[J]. 中國博物館. 1994(04)
  • 2.    資訊詳情  .全國博物館年度報告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