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汾陽宮遺址

鎖定
汾陽宮遺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餘莊鄉馬營村北2000米處的南濱山頂一塊平夷的開闊地上。 [2-3] 
汾陽宮是為隋煬帝所建的宮苑一體的山水園林,是隋煬帝的行宮之一。遺址現存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東西、南北各長400米,分內城、外城。 [3]  [8] 
2019年10月7日,汾陽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汾陽宮遺址
地理位置
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餘莊鄉馬營村北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16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014-1-014

汾陽宮遺址歷史沿革

隋大業二年(607年),隋煬帝楊廣為北上巡獵與避暑之便,下令在汾河上游今寧化古城附近修建行宮,初名“隋陽宮”,後又在行宮的基礎上發展為宮城,稱為“汾陽宮”。
隋大業三年(608年),隋煬帝下令在天池湖畔興建另一處汾陽宮,與寧化汾陽宮並稱“上行宮”和“下行宮”。
隋大業十二年(617年),朔州劉武周造反,先取得雁門郡,乘勝襲破婁煩郡,奪取汾陽宮,掠走宮女三千,將宮城焚燬。 [5-7] 
唐代以後,因寧化城特殊的地理位置,汾陽宮開始由官城轉變為軍事防禦性城堡,朝廷不時駐重兵防守。 [7]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設立寧化軍口,在隋汾陽宮的遺址上建寧化城,並置寧化縣。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寧化州,隸於嵐州。
元時廢寧化州,改屬太原路。至元二年(1265年)併入嵐州,次年改寧化巡檢司,隸於管州。
汾陽宮遺址 汾陽宮遺址
明洪武二年(1369年)都指揮常守道駐兵於寧化,在隋汾陽宮舊城東側,倚山坡改建新城。明洪武七年(1474年)建寧化府守禦千户所。 [7] 

汾陽宮遺址遺址特點

汾陽宮遺址外牆 汾陽宮遺址外牆
汾陽官遺址現存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南北各長400米,分內城、外城。汾陽宮遺址主殿坐落在天池之南的老馬溝東側,長170米,寬140米,佔地2萬多平方米。柱基石直徑一米左右。遺址中部的建築基址,南北長86米,東西寬70米,現殘存牆基高約1~2米,基寬2~3米。 [4]  [2] 

汾陽宮遺址文物遺存

汾陽宮遺址 汾陽宮遺址
汾陽宮遺址內隨處可俯拾殘磚斷瓦,陶瓷殘片及建築構件等,為隋代遺物。 [2]  [4]  。另採集有明清時期的醬釉碗、黑釉器蓋等。瓦當發現有兩件,一件為青灰色類雲紋殘塊,當頭無輪廓,且與瓦筒為一體制作,簡壁較薄,為西漢遺物。另一件亦為青灰色,殘存牡丹圖案,其與同在遺址發現的重唇板瓦均應為遼金時期的建築遺物。 [8] 

汾陽宮遺址文物價值

汾陽宮遺址保存完好,建築面積碩大,選址考究,建築材料精良,反映了當年汾陽宮的壯觀宏大,這對研究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8] 

汾陽宮遺址歷史文化

起建緣由
汾陽宮遺址 汾陽宮遺址
隋大業三年(607年),煬帝北巡,兩次過山西,在歸途中進人了樓煩關,從其入樓煩關始到太原間共留了十日之久。從寧武至太原,約有200公里距離,其間場帝遊歷了天池等地,此行太子楊睞、重臣張衡、薛道衡等隨駕左右。薛道衡還為此應詔賦詩《從駕天池應詔》:“上聖家寰宇,威略振邊睡。八維窮眺覽,千里電旌旗。駕奄臨碧海,控驥踐瑤池。曲浦騰煙霧,深浪駭鯨璃。”正是天池湖、汾河水和管涔山的水光山色觸動了煬帝,成為其後營建汾陽官的直接誘因。 [8] 
汾陽宮
乾降《寧武府志·餘錄》錄有《大業拾遺記》中有關記載:“(大業)二年七月,敕於汾陽西北四十里臨汾水起汾陽官,即管涔山河源所出之處也。當盛暑月,臨河盟漱,即涼風凜然,如八九月。十年四月,幸汾陽官避暑。宮城迫隘,百官士卒佈散山谷。上有名山管涔,高可千仞,上幹雲霄,造亭子十二所,其最上名翠微亭,次閬風、彩霞、臨月、飛芳、積翠、合輩、含輝、凝碧、紫崖、澄景最下名尚陽亭。亭內皆縱廣二,四邊安劍欄,每亭繡雲榻一合,上下皆有臨汾殿,敕從官縱觀。” [8] 

汾陽宮遺址保護措施

山西省文物局公佈的保護範圍:以外圍牆遺址為界,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為保護範圍。東、西、北外圍牆向外延伸100米,南外圍牆向外延伸20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 [3] 
汾陽宮遺址 汾陽宮遺址
2004年,汾陽宮遺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西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9年10月7日,汾陽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汾陽宮遺址旅遊信息

汾陽宮遺址地理位置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餘莊鄉馬營村北。

汾陽宮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寧武縣人民政府開車大約用時44分鐘,路程約26.4千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