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汾陰行

鎖定
《汾陰行》是唐代詩人李嶠創作的一首長詩。這是一首懷古詩,吟詠漢武帝巡幸河東(戰國、秦、漢以今天山西西南一帶為河東),祭祀汾陰后土的史事。《史記·孝武本紀》載:“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后土營旁,見地如鈎狀,掊視得鼎。鼎大異於眾鼎,文縷無款識,怪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天子使使驗問巫錦得鼎無奸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晏温,有黃雲蓋焉。”
此詩吟詠漢武帝巡幸河東的史事。詩採用歌行體。以樂府歌行裏常見的“君不見”三字領起。以下基本上以四句一頓,節次分明地進行敍事、議論。詩首先指出武帝親巡河東,祭祀汾陰后土,是在國力強大,走向極盛時期的行為。這次行幸河東,做了很多準備。齋戒的宮殿,就寢的樓閣,都儲備陳設了供行幸之用的物品。行幸時,聲勢浩大,威儀凜凜,鼓樂齊鳴,旌旗蔽空,迎風飄拂。這四句,對漢武行幸河東作了簡要地概寫。然後,從漢初到武帝以來歷史發展的角度,説明行幸河東乃是一個盛世壯舉。“五葉”,指漢王朝建立以來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代帝王,他們都有雄才大略,使漢王朝不斷繁榮強大,漢朝子民也受到尊重和禮遇。
作品名稱
汾陰行
作    者
李嶠
創作年代
初唐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字    數
339字

汾陰行作品原文

汾陰行作品鑑賞

到了武帝,更是雄圖大展,天下太平。他築柏梁台,宴集能寫七言詩的臣僚。就在這次盛宴之後,他又下詔巡幸河東。可見,此舉是漢朝的國勢發展到巔峯時的大典。接着,詩仍以四句為一節,分寫河東地方長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駕光臨;百姓傾城而出,領略皇帝威儀的氣勢;祭祀汾陰后土的盛況,等等。至此,汾陰后土之祠的正題已經簡括地敍寫完畢。詩人巧妙地調轉筆鋒,用“埋玉陳牲禮神畢,舉麾上馬乘輿出”兩句承上啓下,將詩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來。接着,先用四句描述泛遊汾河的熱鬧場面,寫得富麗堂皇,極恣酣玩賞之樂。再以四句描寫歡宴的場面。不但羣臣享受到宴飲的歡樂,老百姓也分享到牛肉和美酒的犒賞。因此,皇帝博得了上上下下的熱烈擁戴,他們衷心祝願皇帝萬壽無疆。詩的喜慶氣氛和祝頌之意,達到了最高潮,巡幸河東的整個活動也被寫得纖毫畢現。
從“自從天子向秦關”到篇末為詩的第二部分。這部分都是詩人的議論,抒發對今昔盛衰無常的慨嘆。
“秦關”,指函谷關。相傳道家始祖老子過此關仙去,這裏藉以諷喻漢武帝學長生術,但還是命歸黃泉。這一部分仍以四句為一小節而轉換,反反覆覆地借當日的壇場官館、青樓歌舞,化為蒿萊蓬草、黃埃荊棘,渲染世事翻覆,盛衰無常,使人無限傷感。特別是最後四句,由汾陰的古今盛衰,總結出“富貴榮華能幾時”的一般議論,揭示了社會發展中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象,發人深省,具有啓示性。相傳唐玄宗聽梨園弟子唱到此詩的這四句,不禁悽然涕下,並説:“嶠真才子也。”
李嶠的《汾陰行》,既含有“四傑”歌行的遺風,又有着盛唐七古的某些特色。文辭華麗,講究藻飾,多用偶句,基本上以四句一節,逐層鋪敍,脈絡清晰,這些都受了“初唐體”的明顯影響。但敍事不過分鋪陳誇飾,主要採用單向發展,一氣直下的敍述方法,而不是橫向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賦寫,顯出一種轉折倏忽、以跌宕頓挫的特點,與“四傑體”七古以圓美流轉,音韻婉暢有所不同。還有,詩中的議論成份大大加強,表達了詩人對一種社會現象的清醒認識和深沉慨嘆,比起“四傑體”七古的“曲終奏雅”,在篇末自傷不遇的境界有所拓展,而向着盛唐七古博大深廣的社會內容,慷慨激昂的風格特色靠近了一步。 [3] 

汾陰行作者簡介

李嶠(644—713),唐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高宗麟德時進士及第,官監察御史。累遷給事中。玄宗開元初貶廬州別駕,卒。李嶠富才思,前與王勃、楊炯接踵,後與崔融、蘇味道齊名。《全唐詩》存詩5卷。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