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汾河谷地

鎖定
汾河谷地,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屬於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面積47611.2km2,是晉陝盆地帶的重要部分。這裏在地質史上為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後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為河谷平原。
汾河谷地為黃土高原上的次一級地形區,又可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北部是太原盆地,位於石嶺關靈石之間,海拔在700—800米之間;南部為臨汾盆地,位於霍縣和稷山之間,海拔在400—500 米之間。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中文名
汾河谷地
別    名
汾河川
地理位置
山西省中、南部 [1] 
氣候條件
暖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分    類
太原盆地 、臨汾盆地
年降水量
400~600毫米

汾河谷地基本介紹

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面積47611.2km2,是晉陝盆地帶的重要部分。
汾河谷地 汾河谷地
汾河谷地又稱汾河川,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從霍山口,可將其分成兩個部分:以北也稱為太原盆地,海拔多在700~800米,方言基本上屬於晉語幷州片;以南稱為為臨汾盆地,海拔多在400~500米,方言多屬於中原官話汾河片。汾河谷地地區是山西省人口的主要密集區域,土地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食產區,其中太原盆地,還是明,清時的晉商故里,晉劇發源地,以及山西老陳醋的產地。
汾河谷地
汾河谷地(3張)
太原盆地:也叫晉中盆地,位於山西中部,北起黃寨的石嶺關,南至靈石的韓侯嶺,東西兩側以斷層崖與山地相接,盆地呈北東--南西向分佈。長約150公里,寬約30~40公里,包括整個汾河中游,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約400~520毫米。太原以南汾河兩岸,阡陌相連,加以有瀟河文峪河較大支流,灌溉方便,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盆地邊緣可見到被水分割的平頂黃土台地,有的已被流水切割成黃土丘陵。汾河貫穿盆地中部,沿岸廣泛發育着二級階地,由於河流比較小,泥沙含量多,河牀寬淺,易受洪水威脅,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改道。省會太原市,位居盆地北緣,是省內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也是華北地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本區農業生產水利化、機械化水平較高。農業生產精耕細作,是山西農業高產區。
臨汾盆地:北起韓侯嶺,向南至侯馬折而向西直至黃河岸,盆地東西兩側分別以霍山大斷層、羅雲山大斷層與山地相接,南部與峨嵋台地相接。盆地長約200公里,寬約20~25公里,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包括整個汾河下游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約500~600毫米,水熱條件較好。沿山前斷裂帶,有大型岩溶泉水出露,如郭莊泉、廣勝寺泉、龍子祠泉,水源豐富,是當地工農業用水的主要來源。臨汾盆地開發利用歷史悠久,著名的“丁村人”就生活繁衍在這裏,距今10萬年。這裏氣候温暖,土壤肥沃,水源豐富,農業發達,是山西主要的糧棉產區之一。

汾河谷地歷史沿革

汾河谷地 汾河谷地
在三千多年前,已有勞動人民汾河谷地建立了農業據點。春秋末期,這裏的汾河谷地就因農業發達、人口聚集而興起了著名的城市絳州(今新絳)。臨汾,稱為華夏第一都堯都,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汾河谷地,東倚太行山長治晉城兩市相連,西北沿呂梁山呂梁地區毗鄰,西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以韓信嶺為界與晉中地區相隔,南與運城地區接壤。汾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沿河形成了臨汾盆地。呂梁山延伸臨汾的部分叫姑射山,臨汾西面有一條河流叫平水,又叫晉水。
古代的臨汾城位於現在的金殿鎮一帶,因城池建築於平水之陽而得名平陽,有“堯都平陽”之説,又因城如卧牛,亦稱卧牛城。臨汾市歷史悠久,古代,曾在這裏先後設置平陽郡平陽縣、平河縣。隋代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名為臨汾縣,現在為臨汾市。

汾河谷地夏門村

汾河谷地簡介

夏門村是汾河旁邊的一個古村落。汾河在這裏曲折而行,由於常年沖積而形成一汾河谷地,夏門村正是坐落在這樣一塊背山面水、地勢較為平坦的河谷地上。險要獨特的地理位置、負陰抱陽的風水格局、富於變幻的山水景觀,造就了夏門村極佳的人居環境
夏門村 夏門村
夏門村的來歷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所謂“夏門”,意指夏禹打開石門之處。清人李先達有詩云“峭削夏門道,疏排力神”(《夏門道中》)。相傳古時太原盆地為一大湖泊,曰“昭餘祁澤”。為了排除常年洪水的災害,夏禹曾帶領先民“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即選擇太嶽、呂梁兩山間雍塞狹窄之處,開鑿山口,將汾水導入黃河。夏禹開山之處曰“靈石口”,即今夏門村所在地。山西民諺曰“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後人為了表達對夏禹治水功績的紀念和感激之情,特將此處命名為“夏門”,“夏門村”由此得名。

汾河谷地傳統街巷

夏門古村落至今尚有保存完好的傳統街巷9條。其中東西走向的街3條(東街、中街、西街),道1條(後堡道),巷5條(大夫巷、御史巷、堡九巷、梁家巷、天九巷)。各條街、道、巷連通各個院落,並與暗道相連,方便交通和藏匿,兼具排水之功能,成為夏門古村落傳統街巷空間的一大特色。

汾河谷地古建築特色

汾河谷地
汾河谷地(3張)
夏門村主要建築羣始建於明萬年間,居住於此的梁氏家族是當時靈石縣的四大望族之一,官宦學士眾多,工商財力,因而古村落選址、佈局及營建極為講究。目前古村落中半數以上的建築羣為明清時期的山西傳統建築風貌,古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現有保存完好的院落6組共60餘幢,窯洞、傳統民居千餘間。窯上建窯、院中修院、窯窯相通、院院相連,是夏門古村落建築環境的一大特色。加之諸多造型雄渾、雕飾的廟宇、祠堂、牌坊、店鋪等,共同構成一個城堡式的古建築羣。
夏門村的百尺樓(清朝御史府)、關帝廟(清朝知府院)、對碑灘摩崖石碑三處歷史文化遺產於1974年被確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村落內還有韓信墓、秦王嶺、老生寨、雀鼠谷以及大夫第、深秀宅、惇敍祠堂、祭祖堂家廟、關驛、文昌宮、竹林書院、“志矢柏舟”牌坊等多處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歷史遺蹟。
夏門村已委託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院於2006年8月編制完成古村落保護規劃,並獲得靈石縣人民政府的批准。目前,夏門村幹部羣眾正在按照保護規劃所確定的保護原則和修繕措施,深入開展規劃的實施工作。

汾河谷地骨幹河流

汾河谷地
汾河谷地(3張)
汾河,又稱汾水,山西人稱為母親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多年天然年徑流量越30億立方米。發源于山西省忻州寧武縣管涔山,由運城市的河津市匯入黃河。 先前水量充盈,肥魚行舟。後隨之工業發展和汾河水庫的建立水量減少。汾河流經山西中部,衝擊許多谷地。山西大部分重要城市均依汾河而建,如太原、臨汾、靈石等等。

汾河谷地重要城市

汾河谷地太原市

汾河谷地 汾河谷地
太原是山西的首府、旅遊的集散地、現代山西的縮影,有“龍城”之稱。太原位於山西高原,北抵太原盆地北端,東依太行山西側,西達黃河岸邊,南與臨汾地區接壤;涵太原市、晉中地區、呂梁地區和陽泉市,是以汾河谷地眾多的旅遊點為主體的人文景觀旅遊區。
這裏的精華旅遊點有:太原晉祠古典園林,其宋代的建築和塑像尤為珍貴;天龍山佛教石窟,其石雕像中原地區罕見的佳作;龍山道教石窟,是中國僅有的元代道教石窟;雙塔永祚寺,其〖雙塔凌霄〗已居為太原的標誌;交城玄中寺,為佛教淨土宗的祖庭; 方山縣北武當山,是集雄、險、奇、秀景色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祁縣喬家堡民俗博物館,把昔日晉商的豪宅變為展示晉中民俗風情的勝地。

汾河谷地臨汾市

臨汾地處山西省西南部,黃河中游。最東段在安澤縣良馬鄉西坡以東,最西段在永和縣南莊鄉咀頭附近,最南段在翼城縣大河鄉關家窯以南的中條山主峯舜王坪腳下,最北段在永和縣坡頭鄉白家崖附近。
南北最大縱距 170 多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 200 公里,全市總面積 20275 平方公里,佔全省 13% 。臨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東臨雷霍,西控河汾”,整個地區大致呈不規則的梯形,東倚巍巍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隔滔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地區毗鄰,南與運城接壤。臨汾因其地理位置重要 , 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