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汽車工業發展史

鎖定
汽車工業發展史,汽車誕生的初期直到1910年以前,由於完全是一種手工單件生產產品,產量很低,價格昂貴。 [1] 
美國於1908年製造T型轎車並投入市場,開始向組裝流水生產方式轉變,到1914年做到了在90分鐘內就可組裝出一輛汽車,1920年實現每分鐘組裝出一輛車,這一年美國汽車產量已超過220萬輛。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些發達國家的汽車工業有很大發展,1950年美國汽車產量已超過800萬輛,保有量接近5 000萬輛;全球產量超過1 000萬輛,保有量接近7 000萬輛。汽車的普及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了變化,如美國就出現了汽車影院、汽車銀行、汽車餐館等,極大地方便了生活。2006年全世界生產汽車6 933.36萬輛,其中轎車4 998.2萬輛,保有汽車9.21億輛,其中轎車6.68億輛。發展歷程 汽車工業100多年的發展,大致上經歷了以下階段。單件少量生產 1886年德國G.戴姆勒和C.本茨分別製成以汽油發動機為動力的實用汽車。1887年法國龐阿爾·勒瓦瑟公司取得戴姆勒製成的高速汽油發動機許可證,按買主要求,工匠可製造每輛各不相同的轎車。1900年前,法國、英國、意大利和美國相繼出現了多家這種作坊式汽車生產公司,生產的汽車成本高、裝飾豪華、售價昂貴,社會需求量小,1900年歐美共生產汽車9 504輛。1905年美國奧爾茲汽車公司生產汽車6 500輛,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1910年全世界共生產汽車25萬多輛。大量生產 1903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成立。H.福特打算生產一種不加裝飾、結實耐用、容易駕駛和修理、大眾市場需要的便宜車。研製的T型車實現了福特心願(圖1)。當年售出約8萬輛。1914年全面實現組裝流水線生產。工廠單班日產能力達1 212輛。與此同時,福特汽車公司調整銷售組織,在銷售服務子公司基礎上,並設現地組裝廠大量生產和分裝,使生產成本逐年下降。連鎖銷售也推動了市場逐步擴大,1917年福特的市場佔有率逾42%,1921年達到55.45%,成為美國最大汽車公司,1927年T型車停產前共售出1 500萬輛。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汽車工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推進了汽車工業,對美國汽車工業影響最大。戰爭開始後,美國汽車工業接受到大量軍用汽車和兵器訂貨,轎車產量也大增,福特、通用和後來成為克萊斯勒成員的其他一些汽車公司等都得到較大發展,1914年全美汽車產量57.3萬輛,1917年增加到187萬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汽車工業居世界霸主地位,1910年美國汽車產量佔世界汽車總產量的74.6%,1920年上升到93.5%。1904年福特在加拿大建子公司,到1929年美國在歐洲建有30個整車組裝廠和13個零部件廠,1930年末在國外五大洲已建有整車組裝廠66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世界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各國先後轉入戰時體制,採取停或禁民用轎車生產措施,主要生產軍用車和兵器,汽車工業裝備增強並獲得戰時利潤;戰後國民收入增長,汽車需求激增,美國基本實現成人每人一輛,二手車和多輛車家庭增加,西歐、日本相繼出現廉價轎車普及化;1947年福特汽車公司建成高性能自動化生產線,1960年自動化設備比例達50%。1969年美國汽車公司在計劃和管理方面92%採用電子計算機。自動化、電子化顯著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很快傳及西歐、日本,使汽車工業高速發展。1950年世界生產汽車1 058萬輛,1978年生產4 230萬輛。發展最快的依次是美、歐、日。汽車環保和安全 發達國家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1960年以後凸現汽車排氣等污染環境和交通事故等社會問題。1966年美國實施汽車排氣污染防止法,1967年實施聯邦汽車安全標準(FMVSS);日本1966年實施汽車排氣標準,1968年實施汽車安全標準,上述標準隨時間推移逐步加嚴,汽車環保、安全成為汽車工業必須解決的主要課題。石油危機和世界汽車工業 1973年、1979年世界兩次出現石油危機,汽車需求量鋭減,小型省油車市場看好。美國政府1975年發佈企業產品平均燃料經濟性法規;1978年發佈徵收浪費燃料汽車能源税法規。德、法、英、意4個西歐汽車工業大國的生產成本高,小型車相對檔次高,缺乏國際競爭力,加之石油危機到來,國內市場走低,汽車產量下滑。日本汽車工業以生產小型車為主,產品耐用、便宜、性價比高,符合國外排放、安全標準,尤其省油受國際市場歡迎。汽車工業全球化 汽車工業向國外擴張源於美國福特公司,通用公司位居其後。1980年福特公司國內外汽車產量比為1∶1.3,1988年國內總裝廠53個,國外47個;當年通用公司國內總裝廠65個,國外35個。新的汽車市場競爭環境推動了日、歐汽車企業到美國建廠,改變了強國向弱國擴張的傳統汽車工業全球化格局。1982年由日本本田公司投資的美國俄亥俄本田轎車廠投產,發動機、變速器等動力系統來自日本,車身、內飾和輪胎等零部件與材料在美國採購,此後日本各汽車公司均向美國、加拿大發展。到1992年,日本豐田、日產等7個公司在美國建獨資汽車廠6座,發動機廠3座;豐田和通用,日產、馬自達分別和福特各出資50%建汽車廠3座。隨後,日本汽車零部件廠也到美國建廠。2006年日本在美國的汽車、摩托車企業數量為17家,汽車生產能力已達到342萬輛。日本在美國生產的汽車也有些返銷日本,國際競爭力強的德國大眾、寶馬和奔馳公司也到美國建廠生產適應美國市場的車型。日本公司到歐洲建廠生產歐洲市場喜歡的產品,這種國際分工體制是汽車工業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20世紀90年代國際汽車工業面臨產能過剩,需求多樣化和日益嚴格的環保、安全、節能和高效等社會要求,各大汽車公司加快產品換型,廣泛採用加工中心等柔性生產技術,新產品迭出。各強勢汽車工業集團以其技術和資本優勢,在產品、生產成本、信息技術、電子商務、銷售及各類售後服務和資本運作等領域展開了全方位激烈競爭。吸納全球資源,擴大全球市場份額,謀求高額利潤進一步推進了汽車工業全球化。1998年德國戴姆勒·奔馳公司和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合併成立戴·克集團;1999年美國福特公司收購瑞典沃爾沃轎車事業部;法國雷諾公司向日本日產汽車公司出資36.8%,向日產柴油機公司出資22.5%。至此,全球汽車工業形成6+3格局,即通用、福特、戴·克、豐田、大眾和雷諾6個大集團,以及本田、寶馬和標緻雪鐵龍3個集團化程度較小的公司。這些重組後的大型集團,整合內部資源,實施車型平台戰略,及時低成本地推出適應市場需要的多種新產品,提高國際競爭力和市場佔有份額。汽車零部件的全球採購和模塊化供貨 與汽車整車生產的全球化相對應,實行了汽車零部件全球採購,以快速推出新產品、降低生產成本,改變了美歐自供件比例高、日本由系列化企業供貨的舊格局。零部件企業也採取海外擴張和兼併重組的集團化方針,1999年通用汽車公司將其零部件系統德爾福公司剝離之後,福特汽車公司也將生產零部件的威斯頓公司剝離,全球形成了十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歐美已經起草ISO/TS16949汽車零部件認證國際標準草案,它將成為汽車零部件全球採購與供貨的通行證。模塊化供貨起源於多品種和柔性生產,整車廠為減輕負擔和降低成本,把小件組裝轉移給零部件供貨商集成大的組件供貨。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末,出現了零部件廠和整車廠聯合設計開發,如制動系統、車門、車前端等模塊,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組織專門生產線或專業廠生產供貨,這種配套模式方興未艾,大有占主導地位之勢。中國汽車工業發展 中華民國時期有過建立汽車工業的構想和行動,終因戰亂等諸多因素沒有實現。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中國尚無汽車製造業,只有一些基礎薄弱的汽車維修和配件生產工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恢復和擴展汽車維修和配件生產,籌建汽車工業。1953年第一汽車製造廠在長春動工興建,1956年7月一座能年產3萬輛解放牌4噸載貨車的大型汽車製造廠建成並投產(圖2)。之後,一汽發展越野車、紅旗轎車,實現汽車用鋼國產化,將生產能力向6萬輛擴充。製造廠建設 自1957年,尤其是“大躍進”期間,許多地方試製汽車,限於資金、技術條件,到“二五”末期,初步形成南京、上海、北京、濟南4個小型汽車製造廠和一批具有地方配套特色的小型汽車零部件工廠。車生產能力近6萬輛,汽車品種9個,1966年產汽車5.6萬輛,其中有1.4萬汽車底盤供改裝客車和專用車。1966年開始興建二汽(湖北十堰)、四川(大足)、陝西(岐山)3個主要生產軍用越野車的“三線”汽車製造廠。由於是自行開發產品、國內供應設備,又是山區建廠,難度很大,加上“文化大革命”干擾,這3個廠大體到1977年才步入穩定投產階段。1969年上海試製32噸礦用自卸車之後,中國相繼形成15~60噸礦用自卸車生產能力,同時擴大了8噸以上重型載貨車生產規模。1958年出現運輸緊張情況,汽車產品供不應求,各地造車積極性很高。各省、市、自治區(除西藏)均建起汽車製造廠,主要生產已有車型,同時興起一批基本為當地配套的汽車零部件廠。到1980年共有汽車製造廠56家,其中大型廠2家、中型廠5家,改裝車廠192家,汽車零部件廠近1 900家。當年生產汽車22.2萬輛,其中載貨車佔82%,轎車5 418輛,改裝車、客車、專用車3萬輛。1984年引進斯太爾重型車技術,1985年引進五十鈴輕型車技術,1987~1988年間解放、躍進、黃河3個老車型換型轉產,表明中國汽車工業進入了新時期,以後一汽、東風(原二汽)公司利用引進的駕駛室、發動機等總成技術開發成功輕型及重型貨車,可為市場提供新一代足夠數量的總重2~38噸載貨車及其變型車和底盤(圖3)。客車製造業 形成了幾個頗具規模的大中型和輕型客車廠。大中型客車行業在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和製造技術的同時,開發生產了卧鋪、雙層、半低地板、空調、燃氣和雙燃料客車,引進了紐普蘭、奔馳、凱斯鮑爾、沃爾沃等名牌產品技術,適應了國內長途客運、城市公交、旅遊等多方面需求,並有少量出口。1984年南京引進依維柯輕型客車產品之後,陸續有瀋陽的豐田海獅,福建的中華得利卡,四川旅行車廠的豐田考斯特,一汽、東風開發生產的輕客,安徽江淮自行開發的輕客底盤,江蘇牡丹汽車集團改裝生產的牡丹輕客等共同構成輕客工業成長的主導力量。微型客貨車 製造發展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1980年開始試製微型貨車,1984年起引進日本微型客貨車系列產品技術及大量國外先進製造設備,形成批量生產能力,1989年生產微型客貨車5.4萬輛,其中微型貨車3.3萬輛,微型客車(俗稱微型麪包車)2.1萬輛。1991年後市場需求增長加快,1994年客貨車產量均突破10萬輛,此後微型客車增速加大,2006年生產微型客車92.27萬輛,微型貨車27.73萬輛,兩類車產量合計是當年汽車總產量的16.48%,年產能力達10萬輛的有上汽通用五菱、長安、哈飛3個企業。建設轎車工業 1987年開始,在幾近空白的基礎上發展轎車工業。通過引進外資和產品(包括其關鍵零部件)、製造、檢測技術以及設備和生產線、管理、營銷技術和理念,截至2006年底,已建成57家轎車生產企業,轎車品牌156個。專用汽車 在新型國產和少量進口汽車底盤及專用功能件支撐下,1992年起,產品種類、技術含量和生產能力提高較快,能充分供應國內需求,2006年生產專用車54萬輛。1981年開始執行有關汽車尾氣排放和汽車安全標準,隨着時間推移,這類標準項目逐步增多,要求逐步加嚴。2007年起開始執行相當於歐盟2000年實施的歐ⅢGB18352.3–2005(即通常所稱的“國Ⅲ”標準),及9座以下客車正面碰撞的CMVDR294規則。2006年共生產汽車727.9萬輛,居世界第3位,其中轎車523.3萬輛,居世界第3位。有汽車廠117家,改裝車廠470家,汽車配件廠1 971家,汽車產量10萬輛以上13家,其中超過20萬輛的10家,超過50萬輛以上的5家,主營業務收入15 290億元,600億元以上的6家,其中超1 000億元的6家。上汽、一汽和東風三大集團汽車產量336.63萬輛,銷售收入6 583億元,是中國汽車工業總產量的46.24%、總銷售收入的43%,市場佔有率46.03%。2006年出口汽車34.24萬輛,計31.35億美元,出口汽車零部件250億美元。以吸引外資建設轎車工業為契機,到2006年汽車工業有外商投資企業501家。其中,汽車生產企業22家,國際汽車界已有十餘家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中國汽車工業已納入汽車工業全球化格局中。汽車工業的崛起及其影響 與其他交通工具相比,汽車更具機動靈活的特點。它不受固定路線與時間的限制,可以實現門到門的運輸,大大提高了效率,加快了生活節奏。汽車擔負的客運與貨運量,在整個運輸量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很多國家汽車貨運量的比重已超過70%,而客運量超過了80%。由於對汽車的需求量很大,在很多發達國家中汽車工業已成為支柱產業而對國民經濟發生重大影響,如在美國、德國及日本等國家,汽車工業的產值約佔工業總產值的10%,在日本與汽車有關的(如汽車製造、銷售、營運及維修等)就業人數佔全國就業人數的10%以上。一輛汽車是由上萬個零件組裝而成,這些零件要用各種各樣的材料來製成,如鋼鐵,銅、鋁、錫、鉛、鋅、鎂等有色金屬,塑料,橡膠,木材,玻璃,紡織品,陶瓷,皮革,塗料,油料等,因此汽車的生產涉及冶金、機械製造、化工、電子、電力、煤炭、石油、輕工等工業部門。汽車在銷售及使用過程中又涉及金融、商業、運輸、旅遊、服務等第三產業。轎車的平均重量為1 000多千克,載貨汽車更要重得多,對材料、油料等的消耗是十分可觀的。以美國為例,汽車工業使用的鋼材約佔其全國用量的25%,鑄鐵達50%,橡膠達60%,汽車消費的石油佔40%。汽車工業的發展,帶動了一大批相關工業的發展,所以説汽車工業的興衰對整個國民經濟有重要的影響。汽車及汽車工業在自身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也推動了其他行業的技術進步。20世紀初福特汽車公司創造的零部件互換、流水線生產、傳送帶裝配的大規模生產方式,以及20世紀70年代豐田公司創造的精益生產理念和管理模式,後來逐步在其他行業中推廣應用。如各種機械製造、電子電器、服裝、食品加工等行業,至今仍較普遍採用這種高效生產方式。汽車行業開發的各種專用汽車,促進了煤炭、石油、水利電力、礦山、地質、林業、建築等部門的現代化。大型集裝箱貨車的發展,改變了公路運輸部門面貌。汽車使用中的交通事故及排氣污染防治,又推動了交通科學及環境科學的發展。汽車工業在推動相關工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從而不斷地促進有關領域的技術進步,如汽車生產中為了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要求裝備工業提供更高效、更靈活易變的加工設備,因此發展出組合機牀、自動生產線、柔性加工線、機器人等先進設備,並很快推廣到其他行業。為了提高汽車各種性能,提出了高性能燃料、潤滑油、特種鋼材和有色金屬、工程塑料、夾層玻璃、鋼化玻璃等新材料要求,促進了石油、化工、冶金等部門新材料的開發。汽車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雖然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但也給社會帶來一些不良影響,例如對環境的污染,能源的消耗,汽車交通事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在城市造成交通堵塞等。應從加強交通管理,嚴格法規、標準的制定與貫徹,改善道路和採用新技術改進汽車性能等方面,逐步予以解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