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鳳炎

鎖定
汪鳳炎,男,1970年3月生,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樑縣人。心理學博士,教育學博士後。現為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學科帶頭人,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大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創建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人類智慧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並任首任主任 [6]  ,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主攻中國文化心理學和智慧心理學。現主持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1971014)。以獨著和第一作者身份出版專著9部,以第一主編身份主編教材4部,以獨著、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身份在CSSCI和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百餘篇。專著獲教育部中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次(第六屆和第七屆),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次(第十一屆和第十三屆)、二等獎3次、三等獎2次,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研究類)三等獎與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等。2011年和2018年被評為江蘇省第四期和第五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2012年11月經中國心理學會認定為“心理學家”。2019年9月獲南京師範大學“奕熙精英教師獎”。 [1] 
中文名
汪鳳炎
民    族
出生日期
1970年3月25日
畢業院校
南京師範大學
畢業院校
江西師範大學
職    業
博導
性    別
職    稱
二級教授

汪鳳炎人物生平

1989.9-1993.7: 江西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管理專業,獲教育學學士學位;
1993.9-1996.7: 江西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普通心理學專業,獲教育學碩士學位;
1996.9-1999.7: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基礎心理學專業,獲教育學博士學位;
1999.9-2001.10: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
1999.9-2012.9.28: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從事心理學教學與科研工作; [5] 
2001年6月破格評為副研究員;2005年6月破格評為教授。
2007年,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 [1] 
2012年中國第十五屆心理學大會被評為心理學家。
2012.9.28-: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從事心理教學與科研工作。
2012.9-2021.6: 南京師範大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2014.6-2019.12: 南京師範大學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017.12-2022.11: 南京師範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9-2021: 中國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4-2026: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第八、九、十屆理事會理事。
2022-2025: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2022年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人類智慧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年會開幕式 2022年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人類智慧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年會開幕式
2023.6-2026: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人類智慧心理學專業委員會首任主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1]  [6] 

汪鳳炎主講課程

中國文化心理學、智慧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

汪鳳炎承擔課題

2020.01.01-2023.12.31,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所羅門悖論的文化差異及其認知神經機制》,項目批准號:31971014;直接經費:58.00萬元
2016.11.03-2020.12,3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6年度重大項目“儒家生活德育思想研究”,項目批准號:16JJD880026;批准經費40萬元。
2020.06.01-2022.06.30,主持2020年度江蘇省第五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科研資助項目“文化對個體智慧表現的影響及機制”,批准經費30萬元。

汪鳳炎科學研究

汪鳳炎一、專著類

1.汪鳳炎.(2019). 中國文化心理學新論(上下冊).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汪鳳炎.(2007). 中國傳統德育心理學思想及其現代意義(修訂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汪鳳炎,鄭紅.(2014). 智慧心理學的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汪鳳炎,鄭紅.(2015). 中國文化心理學(第五版).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5.汪鳳炎.(2008). 中國心理學思想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汪鳳炎.(2015). 中國養生心理學思想史.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汪鳳炎,等.(2005). 德化的生活——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論探索和應用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8.汪鳳炎,鄭紅.(2010). 榮恥心的心理學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9.汪鳳炎,鄭紅.(2011). 良心新論——建構一種適合解釋道德學習遷移現象的理論.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汪鳳炎二、教材

1.汪鳳炎,鄭紅.(2022).智慧心理學.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 
2.汪鳳炎,鄭紅,燕良軾. (2019). 教育心理學新編(第五版).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12] 
3.汪鳳炎.(2013).中國心理學史新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8] 

汪鳳炎三、代表性論文

汪鳳炎.(2019).獨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從文化歷史演化看中式自我的誕生、轉型與定格.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61-77.
汪鳳炎.(2018). 對水稻理論的質疑:兼新論中國人偏好整體思維的內外因,心理學報,50(5):572-582.
汪鳳炎.(2006a). 榮恥心產生的心理機制及其教育意義. 教育研究,(6):11-14.
汪鳳炎.(2006b). “德”的含義及其對當代中國德育的啓示.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3):11-20.
汪鳳炎.(2019). 獨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從文化歷史演化看中式自我的誕生、轉型與定格. 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61-77.
傅緒榮,汪鳳炎(通訊作者).(2020). 整合智慧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 心理學探新,40(1),50-57.
汪鳳炎.(2007). 科學看待兒童讀經.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73-79.
汪鳳炎.(2017). 中國文化心理學:研究意義、內涵與方法. 江西社會科學,(9):5-13.
汪鳳炎,鄭紅.(2015). 品德與才智一體:智慧的本質與範疇. 南京社會科學,(3):127-133.
汪鳳炎,魏新東.(2018). 以人工智慧應對人工智能的威脅. 自然辯證法通訊,40(4):9-14.
汪鳳炎,鄭紅.(2008). 孔子界定“君子人格”與“小人人格”的十三條標準. 道德與文明,(4):46-51.
魏新東,汪鳳炎(通訊作者).(2021).自我-朋友衝突情境下智慧推理的文化差異及其機制. 心理學報,53(11),1244-1259. [9] 
王伊萌,張敬敏,汪鳳炎(通訊作者),許文濤,劉維婷.(2023). 勿以善小而不為:正念與智慧——社會善念與觀點採擇的鏈式中介.心理學報,55(4),626-641. [10] 
Wang, F.Y. (2023). The Taiji model of the self: Proposition background and core points. Cultura & Psyché: Journal of Cultural Psychology. [11] 
Wang, F.Y. (2004). Confucian thinking in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Key ideas and fundamental feature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3 (4), 429-447.
Wang, F.Y., Wang,Z.D., & Wang, R.J.(2019).The Taiji Model of Self. Frontiers in Psychology(SSCI), 10,1-10. [4] 
Shi, J., & Wang, F.Y. (2019). Three-Dimensional Filial Piety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Filial Piety Among Chinese Working Adul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1-15. [3] 
Zhang, K.L., Shi, J., Wang, F.Y. (Correspondence), & Ferrari, M.(2023). Wisdom: Meaning, Structure, Types, Arguments, and Future Concerns. Current Psychology, 42, 15030-15051. [2] 

汪鳳炎社會工作

創建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人類智慧心理學專業委員會並任首任主任,兼任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第十屆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委會副主任、第十屆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理事。亞洲社會心理學會(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AASP)與亞太地區道德教育學會(the Asia Pacific Network for Moral Education,APNME)的會員。 [1]  [6] 

汪鳳炎個人榮譽

(一)教育部獎(共2項)
1.2013-03-22,個人獨著《中國心理學思想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於2013年3月22日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2.2015-12-10,合著(第一作者)《中國文化心理學(增訂本)》(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增訂本)於2015年12月10日獲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著作獎)。
(二)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共5項)
1.2011-03,個人獨著《中國心理學思想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於2011年3月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2.2014-10,合著(第一作者)《中國文化心理學》(增訂本)於2014年10月獲江蘇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3.2003-12,個人獨著《中國傳統德育心理學思想及其現代意義》(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於2003年12月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4.2016-11,合著(第一作者)《智慧心理學的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版)於2016年11月獲江蘇省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5.2001-12,個人獨著《中國傳統心理養生之道》(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於2001年12月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6.2020-12,獨著《中國文化心理學新論》(上下冊)於2020年12月獲江蘇省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頒發部門:江蘇省人民政府。
7.2023-03,個人獨著《對水稻理論的質疑:兼新論中國人偏好整體思維的內外因》(載《心理學報》2018年第5期)一文於2023年3月獲江蘇省第十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頒發部門:江蘇省人民政府。
(三)其他類型的重要獎項
1.2006-12-21,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三等獎。
2.2004,獨著《中國傳統德育心理學思想及其現代意義》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
(四)入選人才工程
1.2011-09,被評為江蘇省第四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
2.2018-06,被評為江蘇省第五期“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