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海粟

(原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首任院長)

鎖定
汪海粟 (1912年01月12日~1993年05月16日),生於江蘇省靖江縣紅光鄉,1925年尚在小學讀書時就參加了少共組織;進入江陰南菁中學讀書後,積極參加救亡運動; 1935年在上海同濟大學學習,擔任學生救國會會長,同時又是上海市學生救國會領導成員。193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抗戰開始,投筆從戎,曾任浙南特委書記,皖南新四軍軍政治部宣傳科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在蘇中根據地歷任縣長、縣委書記、專員。渡江前,任華中行暑秘書長,同時代理華中工委宣傳部長。建國後,任蘇南區黨委宣傳部長兼秘書長。1952年至1958年,調任南京工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先後任江蘇省計委主任、江蘇省副省長、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1986年離職休養。1993年5月16日,因病逝世。 [2-3]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汪海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2年1月12日 [3] 
逝世日期
1993年5月16日 [2] 
畢業院校
同濟大學
出生地
江蘇靖江

目錄

汪海粟人物生平

汪海粟,原名汪珊,1912年出生在江蘇省靖江縣(今靖江市)一教師家庭。1927春,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因大革命失敗,和團組織失去聯繫。“九·一八”和“一·二八”事變爆發後,曾參加抗日遊行,宣傳抗日救亡。
1933年春,汪海粟從江蘇南菁中學考入同濟大學德文補習科,一年後升入電機系,於1935年11月加入中共上海“文總”(即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在同濟大學建立的黨的秘密外圍組織——抗日救國青年團,是上海學生救國聯合會7名幹事之一,也是同濟大學學生抗日救國會會長。在帶領同學參加“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期間,他曾參與組織數百同學乘火車赴南京請願,要求國民政府出兵抗日。1936年9月,經同學李瀅來(朝鮮人)介紹,汪海粟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8月,位於吳淞的同濟大學校舍毀於日軍炮火。9月,隨校遷至浙江金華後不久,汪海粟和李瀅來等組成中共同濟特別支部,李瀅來任支部書記。1937年10月,在李瀅來告別同濟、參加朝鮮義勇隊投身抗戰後,汪海粟接任中共同濟特別支部書記。他以中共同濟特別支部為核心,在金華組織了以學生抗日救國會會員為骨幹的同濟學生戰時服務團,團員很快從幾十人發展到二三百人。他們深入金華城鄉張貼抗戰標語、漫畫,散發傳單,宣傳抗日救亡思想,還編印《合流》報,刊登進步文章,在金華地區影響甚廣。
1937年,汪海慄(左)和同濟大學同學李瀅來(中)等合影 1937年,汪海慄(左)和同濟大學同學李瀅來(中)等合影 [1]
1937年11月,根據上級黨組織指示,在同濟繼續西遷時,汪海粟帶領中共同濟特別支部及部分同濟進步青年留在浙江參加抗日救亡。1938年1月,汪海粟擔任中共東南局浙南特別工作委員會書記後,即奉命帶領一批進步同學離開金華,來到浙江省政府所在地、浙江抗戰政治和文化中心麗水,會同浙江大學、無錫社教學院流亡師生繼續開展抗日宣傳。在此期間,汪海粟參加了《浙江省戰時政治綱領》的起草工作。他將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融入其中,受到了當時浙江省主席黃紹竑的肯定。汪海粟還經常在《動員週刊》上發表短評,宣傳抗戰,又利用“浙江同鄉回鄉服務團”等羣眾組織開展工作,將部分進步青年介紹去延安,或者發展為中共黨員。
1939年夏,汪海粟任中共浙江省文化界黨團書記。不久,他奉浙江臨時省委負責人劉英的命令離開麗水,參加新四軍,任新四軍政治部宣傳科長,並擔任《抗敵報》主編。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汪海粟在突圍時被捕,後被關入上饒集中營。在獄中他化名汪劍心,參與組建了獄中秘密黨支部,策劃中秋暴動。因叛徒出賣、暴動失敗後,汪海粟再度受到嚴刑拷打,但他依然視死如歸,堅定從容。在被關入重牢、身陷絕境後,汪海粟和室友設法打開腳鐐,乘看守短暫離開之際,成功越獄。
1942年1月,汪海粟越過敵偽封鎖線,偷渡長江,到達了蘇中根據地。在這裏,他先後擔任蘇中第三專署文教科長、民政科長、泰縣縣長。當時,泰縣是位於揚州之東、長江之北的戰略重鎮,縣內不少集鎮被敵偽軍佔領,碉堡林立。汪海粟配合新四軍連續發動了多次戰鬥,狠狠打擊了敵人,振奮了士氣,並在戰鬥中發展地方抗日武裝,成立了泰縣獨立團。1943年秋,新四軍主力撤離,汪海粟兼任泰縣縣委書記。在汪海粟的領導下,泰縣參政會等組織陸續得到整治,保甲制被廢除。經過減租減息,廣大農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汪海粟於1945年4月任蘇中第三專署副專員,於1946年1月任蘇皖邊區政府一分區秘書長。內戰爆發後,國民黨軍隊向蘇中根據地發動瘋狂進攻。在粟裕、譚震林指揮下,華中野戰軍七戰七捷。期間,汪海粟兼任華中支前司令部秘書長,全力投入支前組織工作。他來往於戰場、糧庫和幹部、民工之間,隨時準備着調撥軍糧和各種物資,並組織擔架隊救護和運送傷員。
1946年8月至1948年9月,汪海粟任華中一專署專員。華中野戰軍北撤山東後,國民黨軍隊大舉入侵,佔領了許多城鎮。根據組織上的安排,汪海粟堅守崗位,堅持行使政府職能,包括徵收公糧,保證財政收入和物資流通;組織地方武裝,不時襲擊敵人等。根據華中工委的佈置,汪海粟還領導了一專署的土地改革,有178萬畝土地從地主富農手中轉到貧僱農手裏。
淮海戰役前夕,汪海粟被調到華中行署任秘書長。大戰在即,支前成為辦事處首要任務。為推進支前動員工作,1948年11月,正在外地調研的汪海粟被召回,執筆撰寫《開展廣泛的支前運動,保證切實完成巨大的持久的支前任務》社論,並交《新華日報》(華中版)發表。這篇社論詳細説明了形勢任務、工作步驟和政策措施,號召“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強調支前工作會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巨大保證。12月,徐州支前會議又確定華中行政辦事處負責戰場東、南兩方面的支前任務。
整個淮海戰役期間,僅華中解放區就籌糧6850萬斤,動員民工160萬人。軍、政、民的大協作,譜寫了一曲殲敵55萬5千人的勝利凱歌。這個時期,汪海粟還兼管宣傳工作。1948年底,汪海粟為《新華日報》(華中版)撰寫了《新年祝詞》社論:“1949年將是華中全面解放的一年;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在全國範圍內獲得勝利的一年;中國人民將要全面衝出黑夜包圍,踏上光明的途徑,一個劃時代的新年即將到來!”
淮海戰役結束後,汪海粟又投入配合大軍渡江作戰解放江南的準備工作。1949年4月,汪海粟隨軍渡過長江,解放和接管了蘇南。蘇南區轄鎮江、常州、蘇州、松江4專區26縣及直轄市無錫,陳丕顯任區黨委書記,管文蔚任行署主任,汪海慄則擔任區黨委秘書長、宣傳部長。在這裏,他參與了新區的各種政治改革、經濟恢復等決策、組織和宣傳工作。蘇南是人文薈萃之鄉。在蘇南解放後第三個月,汪海粟就邀集吳天石、吳白匋等籌備成立了蘇南文協。
1949年8月,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更名為南京大學。1952年,參照蘇聯高校設置模式,大規模的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在此期間,南京大學文理等科被遷出,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在先後併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上海)、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有關係科後,南京工學院(1988年5月更名為東南大學)在四牌樓原中央大學本部校址成立,汪海粟被任命為南京工學院首任院長(1952-1958)。
1953年,汪海粟(右七)在南京工學院大禮堂和外賓合影 1953年,汪海粟(右七)在南京工學院大禮堂和外賓合影 [1]
11月上任後,堅持黨的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的領導原則,大膽工作,整頓教學秩序。因為當時的風氣,一切工作要服從政治運動和政治活動,校內的組織多,會議多,可以任意停課、調課、不上課;校外各界可以以政治任務隨意調教師和學生外出參加活動。汪海粟精簡校內組織,嚴格控制會議;規定教師每週必須有六分之五的時間用於教學;凡參加校外活動,必須經院長批准;學生不得無故缺課。汪海粟認為辦好學校的關鍵在於依靠教師,要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他讓人事處整理正副教授每人500字的簡況,他頻繁地和他們接觸,並上門探訪,瞭解思想和生活情況,徵求辦學意見。
他重視人才,對於歷史清楚、具有真才實學的老教師,不分黨內外,根據需要分別提拔為院、系和教研室的負責人,達到用人唯賢,人盡其才。同時大力提倡尊師,不許學生以片面的意見干預教學和任意指責教師;要求青年教師尊敬老教師,互相學習;教育黨團員要尊重黨外人士和非黨員的領導。汪海粟要求行政部門]及職工積極面向教學,努力為搞好教學創造條件。這一時期的南京工學院人心思治,教職工團結奮鬥,學校各方面的工作出現了欣欣向榮的面貌。與此同時,大力開展了以學習蘇聯為主的教學改革,經過4年努力,教師們編寫了和現代新科技相接軌的新教材,開出南京工學院256門新專業課和基礎課,大力擴充和添置實驗設備,教學方法也進行相應改革,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科研工作開始起步;還和數十家大型國營工廠企業簽訂協議,加強協作,作為學生生產實習的基地,使學生在畢業前掌握一定的生產技能。
汪海粟堅持德、智、體並重的教育方針,每學期都要對全校學生作幾次報告,因其報告深入淺出、精闢生動、富有哲理而深受學生歡迎。他十分重視體育工作,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勞衞制鍛鍊,實施既久,學生體質普遍提高。一時間學校內,愛國守紀好學成風,團結奮鬥互助成風,爭“三好”、爭優秀生成風。1953—1957年, 南京工學院共有3673人畢業,後來不少人成為優秀的總工程師、專家、教授,以至學部委員。至今大家回顧辦學歷程,一致公認汪海粟為南京工學院創造了第一個黃金時期。
擔任江蘇省常委、副省長後的汪海粟 擔任江蘇省常委、副省長後的汪海粟 [1]
1958年8月,汪海粟被列為犯有嚴重右傾機會主義性質錯誤,在《新華日報》點名批判,並受到留黨察看的不公正處分。離開南工後,他曾任南京機牀廠廠長、江蘇省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等職。直至1962年恢復原級別。1967年,汪海粟出任省計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受迫害,蒙冤多年,1972年復出,任省革委會副主任兼省計委主任。1979年,汪海粟的冤案終於得到平反,組織上肯定了過去他在南京工學院的工作和抵制反“右派”擴大化是正確的。他一身兼任省委常委、副省長、省委宣傳部部長和省計委主任,這在江蘇省歷史上是罕見的。他雖已古稀之年,仍以巨大的熱情關注和推動南京工學院的發展,凡是南京工學院有所求,總是盡力協助解決。至1978年,任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兼省計委主任,1980年兼任省委宣傳部長。1986年離休後,他仍時刻關注着江蘇省改革開放的進程和南工的發展。1993年5月16日,汪海慄因病逝世。
汪海粟是一位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的學者。他認為,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看起來還要繼續深入進行探討。不要求勉強認識上的一致。他説:“學術是非,自由探省;崇尚真理,百家爭鳴。”要打破“唯上論”“唯書論”,把各種意見都擺出來,否則的話就不需要討論了。過去集十億人的智慧於一身,弄得死氣沉沉,這個教訓是深刻的。因此,如果現在還是“唯上”“唯書”,那就是違背實事求是的原則,恰恰是同中央在政治上沒有保持一致。如果下次再做討論,大家可能會有進一步的認識。
汪海粟知識淵博,具有遠見卓識,戰略思想清晰。他一到計委工作,就認為計委應把抓經濟規劃、定思路、研究方向、制定政策作為主要工作。汪海粟是一位工作嚴謹、待人以誠的長者。在他主持計委工作期間,有關計劃經濟工作方面發生的問題,都積極負責會同有關部協調處理,減輕了省政府領導的日常事務。凡他抓的事,從不馬虎了事,總是細緻慎重,一抓到底,要求嚴格。對一些重要文件,不是親自起草,就要認真修改稿件,甚至自己校對,直到滿意才肯罷手。
他重視農業機械化的全面建設。1972年, 他剛“解放”不久,就和汪冰石等一道為制定《江蘇省農業機械化規劃綱要》而奔走。江蘇的農用工業,包括大量的農用機械、農機動力、化肥農藥、農用塑料製品等生產體系的形成、發展給了農業生產以強有力的支援,汪海粟對此做出了重大貢獻。在重視農村經濟和農業發展的同時,還十分重視基礎設施和重大骨幹工程的建設。
汪海粟還關心重視學術研究工作,擔任江蘇省社科院名譽院長等多項社會兼職,為江蘇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3] 
1986年,汪海粟與抗戰初期戰友陳平(左)、施平(右) 1986年,汪海粟與抗戰初期戰友陳平(左)、施平(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