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派

(京劇老生汪(桂芬)派)

鎖定
汪派是京劇老生“新三傑”之一的汪桂芬創立的京劇老生藝術流派。汪桂芬與譚鑫培、孫菊仙並稱為老生“新三傑”、後“三鼎甲”。他是程長庚的弟子,併為程氏操琴多年,繼承了程長庚的藝術並有所變化、發展,形成了雄勁沉鬱自成一格的汪派。
中文名
汪派
劇    種
京劇
創始人
汪桂芬
行    當
老生
特    點
雄勁沉鬱

汪派簡要介紹

汪桂芬曾為清朝“內廷供奉”。他是程長庚死後不久,在北京劇壇上出現的一位“徽派”傳人。由於他是程長庚的弟子,曾為程長庚操琴多年,對程的唱、念、身段、做派,耳濡目染,心得甚多。他幼時學過老生老旦,十六歲時因“變聲倒倉”才改學胡琴。所以程長庚死後他棄琴重新登台,成名非常快。
汪桂芬的嗓音高亢,唱腔激越,衷氣充足,實大聲宏,善於表達悲憤慷慨的情感。他的嗓音特點是“腦後音”,而且帶有“嘎音”,開口發聲非常響亮,唱完仍似有餘音嫋嫋。因為他的天賦與程有異,他的嗓音是剛浮於柔,程長庚則是柔寓於剛,所以他的唱腔雄勁沉鬱,自成一派,世稱汪派。 [1] 

汪派藝術特色

汪桂芬(左一)便裝照 汪桂芬(左一)便裝照 [2]
汪桂芬的嗓音特點是“腦後音”,而且帶有“嘎音”,開口發聲非常響亮,唱完仍似有餘音嫋嫋。他的一副嗓子極為美妙。嗓音高亢渾厚,善於運用丹田氣和腦後音,歌聲響遏行雲,發音吐字飽滿,韻味十足,極富立體感。其唱腔激昂雄勁,善於表達悲憤慷慨的情緒,演唱悲劇性故事或悲劇性人物時,着力突出其壯美的一面,而不是隻單純強調其悲涼悽苦的感情。如《文昭關》的伍子胥和《罵曹》的禰衡。汪桂芬習用的唱腔和板式常有別於其他派別,如《武家坡》中“在營中失落了一匹馬”一段,各派均唱西皮原板,汪桂芬則採用西皮散板,表達薛平貴是探王寶釧時邊窺測其心理,邊隨機應答的情景。又如,《伐東吳》中黃忠的唱段則在二六板中交替使用正、反西皮唱腔來渲染這次戰役敗局的無可挽回的氣氛,增加戲的感染力。唱腔中遇到必須拔高時,汪桂芬不是用較軟的上滑唱法,卻是憑丹田氣催動聲音噴薄而出,具有宏大的氣勢。做工方面,他發揚了程長庚端凝肅穆的風格,注意體現劇中人物的身份,對於關羽、魯肅等形象的描繪便突出了他們典雅凝重的氣度。 [1]  汪桂芬雖以唱工見長,但是也能演做工和念工戲。做工方面,他發揚了程長庚端凝肅穆的風格,注意體現劇中人物的身分,如對關羽、魯肅等形象的描繪便突出了他們典雅凝重的氣度。他演《四進士》飾演宋士傑,譚鑫培還為他配過茅朋,可見他做工的精到。汪的“笑法”與譚鑫培孫菊仙迥然不同,他是“嘎嘎”地笑,類似於小生的笑,但卻沒有笑聲尖利的假聲。老票友羅亮生説庚子前在上海天福茶園看過他的戲,只記得他演《打鼓罵曹》中飾演禰衡,用的是場面上的堂鼓,不同於後來,即譚鑫培演此,也是特製的花盆式大鼓。汪桂芬且擅演老旦戲,在天福茶園曾和李長勝合演《斷後龍袍》飾李後很受歡迎。 [3] 

汪派代表劇目

汪派常演的劇目極多,代表作有《長亭會》、《文昭關》、《戰長沙》、《讓成都》、《華容道》、《田水關》、《捉放曹》、《罵曹》、《硃砂痣》、《三孃教子》、《羣英會》、《去帥印》、《雙獅圖》等,還有一部分老旦戲,如《打龍袍》、《釣金龜》、《遊六殿》等。 [4] 

汪派流派傳承

因汪派唱工要求嗓高、氣足,所以傳人不多,最有成就的是王鳳卿,嗓雖略窄,但功底深厚,能較全面的繼承汪派傳統藝術。老旦謝寶雲、花臉劉永奎亦曾學汪。此外,北京票友鄧遠芳,天津票友劉叔度(兼學劉鴻升)、劉貫一(劉永奎子)等,也有一定成就。 [4] 
沒有特別好的嗓音,充實的氣力,便學不到汪派。王鳳卿雖然是其主要傳人,但到了晚年因為氣力的衰退,就很難使觀眾欣賞他那“實大聲洪”的氣勢了。私淑汪桂芬的是汪笑儂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