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永進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鎖定
汪永進,1959年4月出生於江蘇常州,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 [1] 
1982年獲南京大學地質系巖礦專業學士學位,2002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長期從事洞穴沉積和氣候環境演變研究。
中文名
汪永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9年4月
畢業院校
南京大學
職    稱
教授

汪永進人物事蹟

他瞄準當前國際古氣候研究的前沿問題,利用高分辨率的古氣候信息載體,對東亞季風區氣候突變事件及其形成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他的系列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最高學術級別的刊物美國《Science》上發表論文3篇。論文中提出的“時標”質疑了國際上公認的年代序列,為預測未來全球環境變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國際頂級科學家Richard A. Kerr 特別撰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的研究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還獲理科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主持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以汪永進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研究團隊申請的“東亞季風區重大環境事件、氣候突變過程與現代環境生態效應”入選 2005年度“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這是江蘇省入選的省屬高校創新團隊。此外,他堅持本科教學工作,同時擔任自然地理學科黨支部書記,創造的高校黨建“樹人工作法”在全省推廣。 [2] 

汪永進人物經歷

1982年,獲南京大學地質系巖礦專業學士學位
1987年,在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任教,獲南京大學地質系沉積岩石學專業碩士學位
1988年,赴美國匹茲堡大學行星地球科學系研修古地磁學
2000年,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獲南京師範大學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
2002,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入選江蘇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江蘇省“333”工程二期第一層次培養對象
現任南京師範大學同位素實驗室主任,擔任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理事、教育部環境資源與地球科學部學部委員

汪永進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洞穴沉積和氣候環境演變研究。

汪永進科研成果

汪永進教授 汪永進教授 [3]
通過東亞季風區洞穴古氣候記錄與格陵蘭冰芯記錄的對比研究,提出了對格陵蘭冰芯年代序列的修改意見;
據南京葫蘆洞5支石筍TIMS-U系測年和高分辨率同位素測試數據,建立了代表東亞季風區末次冰期氣候變化序列,為亞軌道尺度氣候變化規律的全球性特徵提供了較為可靠的證據;
建立了最近9000年亞洲季風高分辨率時間序列,提供了太陽活動驅動地球氣候變化的可靠依據,為此Science特約評論員R. Kerr博士為本文撰寫了題為Changes in the Sun may sway the Tropical Monsoon的評論文章;
從年-十年際高分辨率石筍記錄與全球氣候對比研究中,進一步揭示了太陽輻照能變化對中低緯地區氣候變化的驅動作用;
應用高精度熱電離質譜測年數據和氣候地層學對比方法,首次確定南京直立人化石年齡為50萬年前的冰期時代,為研究東亞古人類起源提供了年代和環境演變證據。
在《Science》等SCI收錄期刊上發表環境演變系列論文25篇,單篇論文已被SCI引用210次。

汪永進發表論文

1.A High-Resolution Absolute-Dated Late Pleistocene Monsoon Record from Hulu Cave, China
2.The Holocene Asian Monsoon: Links to Solar Changes and North Atlantic Climate
3.Millennial- and orbital-scale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over the past 224,000 years

汪永進科研項目

1.2003-2007年
(1)主持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15萬年來東亞季風氣候演化與突變過程的高分辨率石筍記錄”(資助總金額100萬元)
(2)主持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基金“湖北神農架高海拔洞穴石筍高分辨率氣候信息研究”(資助總金額70萬元)
2.2007-2010年
主持國家重點基金項目“56萬年來神農架洞穴季風氣候記錄及其全球意義”(資助總金額165萬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