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林興

鎖定
汪林興,1908年出生於福建省崇安縣巖後村一户貧苦農民家庭。少時,他曾到私塾讀過幾天書。不久,父母又讓他跟一個老中醫學醫,3個寒暑過後,他掌握了一套治病的本領。 [1] 
中文名
汪林興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8年
逝世日期
1944年
職    業
革命者
出生地
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巖後鄉巖後村
性    別

汪林興烈士簡介

汪林興(1908-1944),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巖後鄉巖後村人。1928年2月加入秘密農民協會,參加了上梅暴動,任村蘇維埃主席。192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歷任崇安縣巖後鄉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崇安縣白水區、大渾區區委書記,崇安縣蘇維埃政府軍委主席兼赤衞營政委,崇安縣委書記,領導崇安的土地革命和蘇區建設,使崇安成為閩浙贛蘇區的中心區域之一。1933年9月,調任中共建陽縣委書記兼獨立營政委。1934年7月,閩浙贛紅軍主力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後,蘇區遭到敵人的殘酷“清剿”。汪林興奉命留在蘇區任閩贛省閩北分區委書記兼崇安縣委書記,閩北特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堅持了三年艱苦的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以閩北分區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同國民黨地方當局談判合作抗日。1938年1月,閩贛區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五團,開赴皖南前線抗日,閩贛省委也改為閩浙贛特委,汪林興任特委組織部部長,以新四軍三支隊副官兼崇安留守處副主任的名義,繼續留在閩北組織抗日救亡。1938年6月,閩北、閩東和閩中黨組織合併,組成中共福建省委,汪林興任省委委員、省委民運部長兼閩北特委書記。皖南事變前後,國民黨頑固派對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進攻,汪林興率領游擊隊轉入高山密林堅持反頑自衞鬥爭。1944年8月在江西鉛山峨眉坂村執行任務時遭遇國民黨頑軍突然襲擊,不幸中彈犧牲。 [2] 

汪林興生平經歷

民國14年(1925),汪林興到洋村跟老中醫學醫。民國17年(1928)初,棄醫回村,投入農民運動,成為農運骨幹。民國18年(1928)1月,上梅第二次農民暴動成功。同年2月,巖後村蘇維埃政府成立,汪林興被選為主席。6月,由丁輝如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19年(1930)初,他被升調為中共白水區區委書記。不久,調任崇安赤警營政委。同年12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糾正立三路線的錯誤,中共崇安縣委派汪林興到新開闢的大渾區任區委書記。民國19年5月,汪林興從大渾區區委書記調任中共崇安縣委書記。
民國22年(1933)9月,調任中共建陽縣委書記兼縣獨立營政委。民國24年(1935)1月,中共閩北黨政機關和紅軍撤離蘇區,轉入山上進行遊擊戰爭。汪林興率部輾轉戰鬥,先後在大安、曹墩附近的高山地帶和白塔山、程墩、毛嶺等險峻山地打游擊。這年冬,他調中共閩北分區委工作。次年4月,他任中共閩北分區委書記,管轄崇安、廣豐—浦城、建陽、上饒—鉛山等4個縣委,8月份兼任中共崇安縣委書記。
民國26年(1937)秋,汪林興擔任中共閩北一分區軍政委員會主席、兼任中共崇安縣委書記。民國27年(1938)1月,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汪林興等人率閩北紅軍1200多人由崇安長澗源先後抵江西鉛山石塘,改編為新四軍三支隊五團。汪林興就任新四軍三支隊副官。部隊開赴皖南抗日前線後,新四軍三支隊留守處在崇安坑口成立。2月25日,新四軍軍長葉挺任命汪林興為留守處副主任。同月,中共閩贛省委改為中共閩浙贛特委,書記曾鏡冰,汪林興任組織部長。同年6月,以中共閩浙贛特委為主,和中共閩東特委、中共閩中的黨組織合併,成立中共福建省委,汪林興任民運部長。民國28年(1939)7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崇安坑口長澗源召開黨員代表大會,汪林興被選為省委委員兼任中共閩北特委書記。
民國30年(1941)10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建陽牛欄前村召開會議,成立“基本地區工作委員會”,汪林興被任命為基委會的民運部長。民國33年(1942)6月份,他率領閩北游擊隊由邵武撤回崇安,轉戰於縣境和毗鄰的江西鉛山一帶,突遭襲擊而遇難,終年36歲。 [3] 

汪林興人物事蹟

1926年10月,在南京金陵大學讀書的崇安進步青年徐履峻回到家鄉,創辦平民夜校,組織農民協會,宣傳國民革命。汪林興受其影響,認識到醫術醫治不了中國農民的真正疾苦,決心投身到國民革命的激流中去。 [1] 
1928年初,中共崇安縣委根據大革命失敗後的形勢,決定加強對農民運動的領導,把工作重心由縣城轉入鄉村。這時,已獨立行醫的汪林興毅然回村參加了農會。由於他識字懂文化,所以很快就成了巖後村農會的農運積極分子。1929年,第二次上梅武裝暴動成功後,巖後村正式成立了村蘇維埃政府,汪林興被選為政府主席。同年6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此前後,上梅武裝暴動的影響已波及閩北各縣,以崇安為中心的閩北農民運動進入了新的階段。中共崇安縣委決定率領農民武裝,展開游擊戰爭,創立遊擊根據地。當時,上梅區是中共崇安縣委機關駐地,汪林興在這裏走村串户,宣傳和組織羣眾,一心撲在創建崇安革命根據地的事業上。1930年初,他調任中共白水區區委書記。白水一帶村莊分散,但他不辭辛勞,深入羣眾,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宣傳動員工作。3月,他在白水區率先開展土地革命,發動羣眾打土豪分田地,為後來閩北革命根據地全面施行土地革命摸索出了許多成功的經驗。
1930年下半年,國民黨反動派在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一次反革命“圍剿”的同時,也大舉進攻崇安蘇區。汪林興和同志們一起轉入大山之中打游擊。翌年4月,方誌敏、周建屏率領紅軍第十軍3000餘人挺進閩北,粉碎了敵人對崇安蘇區的“圍剿”。6月15日,閩北紅軍獨立團第一次解放了崇安縣城,為創建以崇安為中心閩北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在此前後,汪林興擔任了中共崇安縣委書記。1932年9月,紅10軍第二次入閩北,在閩北紅軍獨立團的配合下,消滅了大批敵人,開闢了大片新蘇區。至此,崇安全境只剩下靠近浦城西部邊界的幾個村莊尚未解放。這以後,在閩北蘇區首府崇安任縣委書記的汪林興,開始把工作重點放在了崇安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上。經過汪林興和同志們的努力,1933年,全縣糧食比常年增產三成;兵工廠、農具廠、造紙廠等10多個小型工廠相繼建成投產;普遍開徵土地税,使之成為蘇區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此外,崇安蘇區還設立對外貿易處,輸出茶葉、筍乾、紙張、糧食、木材,輸入食鹽、布匹、藥品等。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較大發展,各鄉村都辦起了小學,大鄉還組織了業餘劇團。汪林興為發展崇安蘇區的經濟、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1]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後,中央紅軍被迫長征。國民黨反動派集中了新編第十一師、第五十六師、獨立第四十五旅、第二十一師、第十二師、第七十九師和江西、福建兩省的保安部隊共10萬之眾,重新開始了對閩北蘇區的猖狂進攻。敵人北起鉛山、上饒、南自崇安、建陽,東起廣豐、浦城,西自邵武、光澤,將閩北蘇區包圍起來,並採取步步為營、層層推進的戰術,不斷縮小包圍圈,形勢相當嚴峻。1935年1月,閩北黨組織和紅軍被迫撤往崇山峻嶺,開展游擊戰爭。汪林興時任中共建陽縣委書記兼縣獨立營政委,他率部輾轉戰鬥,先後在大安、曹墩附近的高山地帶和白塔山、程墩、毛嶺等險峻山地隱蔽。他和同志們一起,常常只能在夜間隱蔽地用臉盆、杯子煮野菜充飢,過着極端艱難的游擊戰爭生活。
1935年,是閩北三年游擊戰爭最艱難的年頭,在國民黨10萬兵力的“清剿”下,黨組織和紅軍不得不轉入深山老林。正在這時,汪林興的孩子出生在游擊隊的營地。他和妻子想把孩子寄養到羣眾家裏,但這時游擊隊轉戰區域荒無人煙,敵人天天來搜山,游擊隊天天要轉移,汪林興擔心敵人會因孩子的啼哭聲跟蹤而來,那將給革命造成多大的損失!他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不久就寄養到羣眾家中,但不到一歲就因病救治不及時而夭亡,第二個孩子也沒有能活下來;這是他和妻子的第三個孩子,是他們心頭的肉啊!但是,為了革命利益,汪林興還是強忍着剜心的痛苦,和妻子一道用衣布裹了孩子,輕輕地放在了山澗旁……
1936年4月,中共閩贛省委成立。省委下轄4個分區委,第一分區委領導崇安、廣浦、建陽、上鉛等4個縣委,汪林興任第一分區委書記兼崇安縣委書記。
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後,“圍剿”閩北紅軍游擊隊的國民黨正規部隊相繼撤離,閩北斗爭環境有所好轉。10月間,為了促進閩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汪林興以閩北第一分區軍政委員會主席和崇安縣委書記的名義致信國民黨崇安縣長,提出合作抗日的談判建議。但國民黨頑固派不僅干擾破壞談判,而且向紅軍游擊隊大舉進犯。汪林興被迫率部反擊,攻打崇安北鄉,狠狠教訓了堅持反共的頑固派,使國民黨崇安地方當局陷入了窘境,不得不接受了汪林興提出的談判條件。談判達成協議後,閩北黨組織利用這個時機大力擴充部分,壯大武裝力量,在短短的3個月裏,閩北紅軍游擊隊由300多人擴大到1000餘人。
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南方八省15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開始改編為新四軍,準備北上抗日,閩北紅軍游擊隊1200多人由崇安長澗源開抵江西鉛山石塘,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汪林興任第三支隊副官。部隊開赴皖南抗日前線後,新四軍第三支隊留守處在崇安坑口成立,汪林興以新四軍三支隊留守處副主任的身份回到了崇安,同國民黨頑固派地方當局的反共“磨擦”行為作了堅決的鬥爭。與此同時,他領導人民羣眾普遍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在許多鄉村組織了工人、農民、青年和婦女等抗日救國會,並經常把抗戰前線的戰況告訴羣眾,公開宣傳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戰事蹟,激發了廣大羣眾的抗日熱情。
1938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在閩北重新成立,汪林興任省委民運部長。翌年7月,在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上,汪林興又被選為省委委員,兼中共閩北特委書記。 [1] 
1941年2月,國民黨頑固派成立“閩浙贛邊區剿匪指揮部”,重點進攻崇安和建(甌)松(溪)政(和)根據地。從此,閩北遊擊根據地的鬥爭環境更加險惡。但汪林興和同志們仍然滿懷革命必勝的信心,頑強地活躍在閩北的崇山峻嶺之中。1944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派遣大批特務到閩北對閩北黨組織和游擊隊進行滲透和破壞,連軍統特務頭子戴笠也到閩北督戰。國民黨頑固派以軍事、政治、特務三管齊下的手段,猖狂進攻遊擊根據地。這時,中共閩北特委只剩下汪林興、王文波等領導人,游擊隊也只有30多人。汪林興等同志帶領游擊隊從江西資溪經光澤來到邵武,經過幾次戰鬥,由邵武撤回到崇發,轉移到崇安與鉛山交界的大山中隱蔽。但因為糧食缺乏,難以堅持,汪林興決定親自下山籌糧。8月間的一個夜晚,汪林興帶領一個班的戰士悄悄摸進附近的一個村莊,不料遭到頑固派武裝的伏擊,汪林興胸口中彈,當即壯烈犧牲。 [1] 
全國解放後,閩北人民將汪林興烈士的骨灰安葬在閩北革命烈士紀念亭內,供後人瞻仰、悼念。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