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景輝

鎖定
汪景輝,中國,漢族,是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1] 
中文名
汪景輝
國    籍
中國
民    族
職    稱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汪景輝人物簡介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汪景輝人物事蹟

安徽境內第一次發現諸侯王陵,而且是目前發現的古墓中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六安王陵
雙墩漢墓位於六安市三十鋪鎮雙墩村境內,為並列兩座大墓,此外還有三座陪葬墓。而考古人員還從陪葬墓現場遺留中發現了盜掘器皿和工具,經過盜墓工具的分析證明車馬坑曾在唐代被盜。
墓的等級很高,它是一個諸侯王的王陵,第二,它的規格很高,發現的是黃腸題湊墓,這個墓制只有諸侯王以上才能使用,目前在全國發現很少,在我省是首次發現,第三,發現了很多精美的文物,價值很高,第四,我們解放以來,在我省的科學發掘,發現這麼重要的墓是屈指可數的,象五十年代蔡張侯的墓,象馬鞍山的朱然墓,那麼象這樣的墓沒有幾次,這是一次重要的發現。
“江淮地區的氣候乾濕分明,一干一濕,都不利於古文物的保存。而最擔心的是下大雪上大凍。”汪景輝説,這幾天接連的幾場小雨雪,已經讓考古現場出現了小凍,為了防凍,考古工作人員給四周的填土都裹上了保暖海綿,以防止解凍出現新的塌方。
出現大凍,一方面,木器本來飽和的含水量將被改變,保護變得困難;此外,解凍影響夯土的牢固程度,會引起塌方,影響主棺的開啓。
據瞭解,墓葬現已出土的漆木器保護難度很大,長埋地下的漆器一旦重見天日接觸空氣,漆的附着力大大降低,不但經不起重壓和重放,而且很容易風化脱落。目前,文物部門已經對出土文物分別採取了相關保護措施:對漆木器採用清水保濕,對棺室木材已經在現場作了材質鑑定、取樣和噴灑防黴藥物處理,對青銅器進行了清洗和去鏽處理等工作。
出土金色穀子歷經千年依舊新鮮
據新華社合肥1月8日電(記者熊潤頻)“兩千多年前的穀子出土時還是黃色的,跟新鮮的一樣;還有這些瓜子,保存很好,難以想像已經被埋葬在地下這麼多年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汪景輝小心翼翼地把白紙包攤開捧在手心,紙包裏帶着泥土的幾顆灰白色不起眼的小顆粒,就是日前從安徽六安雙墩一號漢墓裏出土的“寶物”之一。
漢墓的發掘工作取得初步進展,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植物種子、果實等有機物在經歷了千年地下歲月之後,出土時仍然保存較為完好,比較少見。
據介紹,漢墓出土的植物種子、果實類包括谷、稻、紅棗、板栗、瓜子等。
汪景輝對記者説,種子果實類能如此完整保存下來,可能跟墓葬的地下水、土壤等埋藏環境有關係。比如在離大墓30多米遠的車馬坑裏,殘存的馬匹殘骸幾乎已經化為“泥巴”狀物質,但是大墓裏的屍骨保存情況則好得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