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志華

(原國防科委後勤部副政委)

鎖定
汪志華(1918—1987),原名汪仁開,曾用名汪真。1918年8月27日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文竹鄉石市村。曾任第一坦克學校政治部主任,裝甲兵科學研究院副政委,國防科委後勤部副政委等職。1987年5月5日汪志華因病逝世。 [1-2] 
中文名
汪志華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8年8月27日
逝世日期
1987年5月5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出生地
江西省永新縣文竹鄉石市村
原    名
汪仁開
曾用名
汪真

汪志華人物生平

汪志華,原名汪仁開,曾用名汪真。1918年8月27日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文竹鄉石市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母親一共生了十二個孩子,有十個兄弟姐妹被飢寒交迫的生活折磨而死,只活了他和哥哥兩人。後來哥哥也死了。父親憂憤鬱積,含恨早亡。只剩下孤兒寡母二人,相依為命,艱難度日。 [1] 
1930年,蘇維埃運動在江西蓬勃發展。永新縣屬湘贛革命根據地,新政權在拉鋸式的戰鬥中不斷鞏固和發展。十二歲的汪志華在家鄉已上過兩年私塾,又進了列寧小學。他聰明好學,活動積極,被選為鄉兒童團團長,帶領小朋友,積極參加了打土豪、站崗放哨、慰問軍烈屬等革命活動。 [1] 
1932年3月,十四歲的汪志華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5月,參加工農紅軍三軍團。1934年,在紅三軍團五師政治部宣傳隊任代理隊長。兩年時間裏,他學會了演戲、繪畫、書寫標語等本領,在宣傳工作上做出了不少成績。 [1] 
國民黨在對蘇區第一、二、三、四次“圍剿”失敗之後,於1933年9月開始,調集百萬大軍實行第五次“圍剿”。戰鬥極其激烈殘酷,1934年秋,在江西廣昌地區高虎腦戰鬥中汪志華負傷,被送往後方醫院。鑑於他作戰勇敢,治傷期間表現良好,9月間在醫院被轉為中共正式黨員。 [1] 
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者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這次反圍剿遭到了嚴重失敗。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長征。此時,蘇區情況十分險惡,留在後方醫院的重傷員被分散安置在農民家裏養傷。院方指定曾輝賢為組長,汪志華為政治戰士。1935年3月,敵人大舉進犯,全體傷病員被敵人扣押並解往吉安。途中,汪志華乘敵人疏於防備的機會,機警地逃脱了。一路乞求,尋找組織。由於極度勞累,加上傷口潰爛,到了天河街再難以動彈。幸好遇上了一位永新的老表,汪志華託他給家裏帶去個口信,他的堂兄和鄰居聞訊趕來,把他抬回了家。這時,他唯一的親人母親已經在孤苦的歲月中,在對兒子極度思念中去世了。汪志華悲痛之餘,更加思念紅軍,決心尋找機會,回到紅軍去。 [1] 
1937年11月,湘贛紅軍游擊隊保衞幹部李啓森秘密來到村裏,找到汪志華。告訴他紅軍游擊隊仍在湘贛邊山區堅持游擊戰爭。他高興極了,隨即跟李森啓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紅軍裏。歸隊後的第三天,湘贛紅軍領導人之一的劉培善同志根據汪志華養傷期間政治上堅定,脱離隊伍期間一心向革命的表現,介紹汪志華重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華東軍區政治部決定恢復他1937年以前的黨籍和團籍,取消重新入黨的決定)。 [1] 
抗日戰爭開始後,國共雙方達成協議,把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1938年1月,湘贛邊紅軍游擊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汪志華在二團先後任文書、宣傳員、參謀處書記、參謀、宣傳股副股長兼文化幹事、宣傳股長等職。同年6月,二團在一支隊司令員陳毅指揮下,從皖南挺進江南敵後,開展游擊戰爭。汪志華隨所在部隊,積極參加了拔除京滬線上新豐車站日軍據點、襲擊句容縣城、伏擊金壇北犯之敵等一系列戰鬥,以及粉碎日軍多次分進合擊的反“掃蕩”。後又隨部北上,挺進蘇北敵後。 [1] 
1940年初秋,在一次通過日軍封鎖的遭遇戰鬥中,汪志華又一次負傷並致殘。同年11月,傷愈歸隊後任二縱隊(後稱一師二旅)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接着,參加了討伐投降日軍的李長江部的泰州戰役。同年入抗日軍政大學五分校學習,畢業後任二旅六團政治處主任。 [1] 
1944年,汪志華在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第五支隊任政治處主任期間,歷經浙東多次反“掃蕩”和反頑自衞戰。他兢兢業業,善於團結同志,思想工作做得很活躍。在鞏固部隊,提高部隊戰鬥力,開展羣眾工作和戰時宣傳動員,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成績。 [1] 
1945年8月,日軍無條件投降,根據中央命令,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及地方黨政幹部務必於9月底北撤。國民黨反動派乘新四軍北撤之際,調集重兵於杭州灣兩岸,妄圖消滅浙東縱隊於北撤途中。 [1] 
9月28日,集結於周巷準備渡海的五支隊,遭到國民黨九十八軍一個團和浙江保安部隊的突然襲擊。部隊就地展開頑強抗擊並全線反擊,打得敵人狼狽逃竄。10月3日,五支隊在縱隊司令員何克希率領下揚帆北渡,向浦進發。 [1] 
4日凌晨,五支隊渡過杭州灣,登上海鹽縣澉浦鎮,又遭到國民黨九十八軍兩個師共七個團的圍攻。澉浦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新四軍處境極其不利。何克希司令員果斷指揮五支隊搶佔澉浦全城,取得立足之地,然後又奪取了城外的制高點扇子山和隱馬山,經十六小時激戰,連夜突出重圍。在這次惡戰中,汪志華正患病發燒。他帶病參戰,在奪取制高點的反覆爭奪戰中,和支隊政委邱相田一起,鼓勵指戰員發揚新四軍英勇頑強、猛打猛衝、不怕犧牲的戰鬥作風,殺出一條血路,衝出重圍。戰鬥中他還不顧病體虛弱,和何克希司令員擔運傷員,戰士們都深受感動。 [1] 
部隊突圍後,到達上海郊區青浦縣重固鎮與兄弟部隊勝利會師。隨後繼續北上,11月到達蘇北解放區漣水城。浙東縱隊被編為新四軍第一縱隊第三旅和新四軍獨立旅,五支隊被編為三旅七團。汪志華任團政治主任。解放戰爭開始後,三旅七團參加瞭解放泰安、臍濟線和魯南峯棗防禦戰,連續作戰四個月,於1946年11月到魯南十八風落進行休整。汪志華升任七團副政委(代政委),任團黨委書記。12月9日,一縱奉命南下參加宿北戰鬥。 [1] 
宿北戰鬥於15日打響,三旅七團擔負穿插分割敵人的任務。15日夜,在團長林輝才和政委汪志華的指揮下,全團從老虎洞敵軍結合部向峯山直插進去,接連攻克了許莊、三台山、張林、蔡林一線的村莊和制高點,並在高家窪殲敵工兵五團一營五個排,佔領高家窪,完成了對敵整十一師與六十九師的戰役分割和對敵預三旅與六十旅、四十一旅的戰術分割。 [1] 
16日晨8時,號稱蔣介石的王牌整十一師所屬的一一八旅,在12架“空中堡壘”重轟炸機狂轟濫炸後,步兵實施集團衝鋒,企圖與六十九師打通聯繫。高家窪和沈莊成為敵人攻擊的重點。七團陣地既沒有設工事,也沒有對空火器,指戰員頑強抗擊敵人天上地下的攻擊。戰鬥中汪志華不斷對全團進行戰場鼓動,鼓舞士氣。指戰員浴血奮戰,堅決與陣地共存亡,終於打退了敵人五次瘋狂進攻,牢牢地保住了陣地達八個小時之久。16日下午4時30分,縱隊提前一小時全線反擊,徹底打垮了敵一一八旅的進攻,對整個戰役全殲敵六十九師師部及三個半旅作出了重要貢獻。敵六十九師師長戴之奇自殺。宿北戰役開創了全面內戰爆發以來第一次全殲敵三個半旅的範例。三旅和七團都受到了陳毅司令員的表揚。 [1] 
宿北戰役剛剛結束,未及休整,七團便於12月13日匆匆趕回魯南,參加痛殲國民黨整編二十六師、五十一師和第一快速縱隊的戰鬥。此後,又先後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等戰役。汪志華都積極地履行了團政委的職責,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 
全國解放後,汪志華曾在華東軍政大學學習和擔任幹部大隊政委、教員研究班政委。此後,他就轉入了裝甲兵工作。1950年任職華東軍區摩托裝甲兵政治部組織部長,同年12月,調去組建特種師(後改為戰車二十六師),任師政治部主任,並代理過師黨委書記(當時無師政委)。1952年任第一坦克學校政治部主任,1957年9月,任第五坦克學校政委,1962年調任裝甲兵科學研究院副政委。
裝甲兵是現代化建設中的新兵種,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還要求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技術水平。汪志華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勤於學習,不斷總結,很快熟悉了這門新工作,勝任了各項領導工作。期間,他在坦克學校工作多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青年軍官,走上了國防現代化建設崗位。 [1] 
1961年,國家處於暫時困難時期,為了活躍文娛生活,增強樂觀主義,在汪志華政委的積極支持和率先參加下,坦克學校組織起了一個大隊幹部合唱團。合唱團在晚會上演出後,全校轟動,一下子就把全校的文娛活動帶動起來了。汪志華還同校長李治洲通力合作,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發動全校搞好農副業生產,生活也有很大改善。 [1] 
汪志華調到科研機關後,工作環境和條件有了很大變化。上級要求:必須保證科研人員六分之五的時間從事科研業務工作。政治教育的時間很少。汪志華採取多樣化的工作方法,深入到研究室,同科研人員打成一片,把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業務中去,業餘時間成為他工作最活躍的時候。他和大家一起揀磚頭,修好了從辦公室到食堂的路;他還一次次地和青年科研人員去市內汽車站打掃衞生、為乘客服務。在這些活動中,他和科研人員聊天談心,講志向,敍家常,十分融洽。 [1] 
汪志華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歷經戰爭的考驗和艱苦歲月的磨鍊,他始終把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視為首要職責,為了黨的事業,在任何情況下,他都敢講真話,從不隨波逐流。上世紀60年代初,由於“左”傾錯誤思想的發展,掀起大躍進、公社化等羣眾運動,造成“五風”嚴重,人民生活困難,建設比例失調,以及政治教育簡單化等弊病。汪志華同志對這些不良形勢的發展十分擔心。當時他在坦克學校任政委,他能嚴守組織原則,從不在羣眾中散佈;但1961年7月,在裝甲兵黨委擴大會議上討論形勢教育問題的時候,他以黨委委員的身份,本着對黨負責的態度,坦誠地講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這是完全符合組織原則的。但是,這些意見不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和鼓勵,反而被“左”傾思想嚴重的某些領導人指為“右傾言論”,揹着黨委主要負責人上報並進行打擊與迫害。 [1] 
汪志華雖然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對待,他並不因此放棄自己的原則立場。1962年5月,為貫徹中央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精神,裝甲兵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時,汪志華再次闡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説:最近幾年黨內鬥爭過火,轟轟烈烈的運動多,忽視了細緻的思想工作,把運動當成了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把外部鬥爭敵我鬥爭的手段,搬到了黨內來,混淆了矛盾性質,傷害了同志感情,破壞了法制,損害了黨的威信。他建議:“劃清兩種(敵我、是非、成績和缺點)界線,實事求是,平等待人,健全黨內生活,加強民主集中制,認真學習,執行中央政策。”這些言論在當時能夠如此尖鋭鮮明地提出來,足以證明他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和共產黨人的膽識。 [1]  [2] 
“文化大革命”期間,汪志華被作為“三反分子”揪鬥,他不承認自己是“三反分子”,他説:“我一個貧苦農民的孩子,十四歲參加紅軍,沒有共產黨毛主席,哪有我汪志華的今天,我“三反不沾邊”。他被無數次的批鬥,最後被打成了“死不悔改的走資派”,被送到五七幹校監督勞動達數年之久。精神上、肉體上受到了嚴重的折磨。但汪志華堅信久經考驗的黨遲早會撥亂反正的。 [2] 
1974年1月,裝甲兵黨委對汪志華的問題進行復議後,撤銷了“文革”中對他問題的定性和處理。組織上分配他去成都軍區後勤部任副政委兼直屬黨委書記。但裝甲兵黨委在複議中對他在黨委擴大會議上的發言,仍然保留“認識錯誤”的尾巴,他卻不顧別人的勸阻,非常坦然地去成都赴任。他説:“我八年沒有工作了,組織上分配我做任何工作,我都要去!”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度事業心和寬廣的胸懷。直到“四人幫”垮台後,裝甲兵黨委經反覆查證核實,才給汪志華徹底平反,恢復名譽。1978年6月,他被調回北京任國防科委後勤部副政委。 [2] 
由於多年來身心受摧殘,1979年汪志華突發心肌梗塞,經及時搶救,才保住性命。此後,病情時有發作。為了彌補十年浩劫中失去的時間,他仍竭盡全力地工作,直至1982年奉命離休。 [2] 
離休後,他卻不甘於閒適。他利用一切機會參與各種活動,做各種公益事業。為少年兒童講革命傳統,幫幹休所做力所能及的事。同時,在書法、繪畫、音樂、球類、棋藝等方面都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在北京老年台球友誼賽中他名列第四;他的書法作品在北京軍事博物館、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裏都有陳列和收藏。在解放軍總醫院治病期間,他仍筆耕不止,為醫務人員和病友寫了許多條幅。直至臨終前一天,他還在揮筆疾書。同志們都讚揚他多才多藝,在“工農幹部知識化”方面有一定的成績。 [2] 
1987年5月5日,汪志華再次突發心肌梗塞,搶救無效,猝然長逝。 [2] 

汪志華人物榮譽

1955年,中央軍委授予汪志華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大校。授予八一獎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各一枚。 [1] 
參考資料
  • 1.    江西省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編,江西新四軍人物傳 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03,第236-241頁
  • 2.    江西省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會編,江西新四軍人物傳 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03,第242-2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