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元量

鎖定
汪元量(1241—1317年後),字大有,號水雲,亦自號水雲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詩人、詞人、宮廷琴師。 [1] 
宋度宗時以曉音律、善鼓琴供奉內廷。 [1]  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陷落,汪元量隨三宮遷往大都,出入宮中,侍奉元主,曾經在獄中探望過文天祥。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出家為道士,獲准南歸,次年抵錢塘。後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
汪元量詩多記錄國亡前後事,當時的人將他比作杜甫,他的詩有“詩史”的稱號。汪元量著有《水雲集》《湖山類稿》,詞集《水雲詞》。 [2] 
(概述圖來源) [3] 
大有
水雲,水雲子、楚狂、江南倦客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錢塘
出生日期
1241年
逝世日期
1317年後
主要作品
《湖山類稿》《水雲集》
本    名
汪元量

汪元量人物生平

汪元量侍宋生涯

汪元量出生在一個琴而儒的大家庭中。年輕時,因精於彈琴作畫、寫詩填詞,“以詞章給事宮掖”,成為供奉內廷的琴師, [4] 謝太后(理宗之後)和王昭儀(度宗之嬪),並與柴望(著有《秋堂集》)、馬廷鸞(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5] 

汪元量被俘入元

德祐二年(1276年),宋廷降元,元世祖詔三宮北遷大都。 [6]  元兵入臨安時,汪元量賦詩:“西塞山前日落處,北關門外雨連天。南人墮淚北人笑,臣甫低頭拜杜鵑。”“亂點傳籌殺六更,風吹庭燎滅還明。侍臣奏罷降元表,臣妾簽名謝道清。”汪元量以宮廷琴師身份隨謝太皇太后北行, [7]  “杭州萬里到幽州”,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慘一幕,也親身經歷了三宮北上、燕京生活,由此寫下了《醉歌》《越州歌》、《湖州歌》等具有強烈紀實性的詩史作品,以獨特的視角記錄宋元更替時期的真實事件,以補史書之不足。 [5] 
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一月,土星犯帝位,朝廷上下議論紛紛。這時中書省提出天有異象是宋公族在京導致的,於是請求元世祖下詔遷趙氏宗族到開平(即上都)。 [8]  而後瀛國公趙顯、翰林直學士趙與前往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內),汪元量與王昭儀也隨行。在江南正炎熱的六月天,一行人經歷了“地有一尺雪”、“指墮膚亦裂”的艱辛旅程,一路出居庸關,登李陵台,拜昭君墓,經過寰州、居延,北上開平,一去幾年。太后一行漂泊途中,生活困頓,食不果腹,幼帝與全後母子心酸,汪元量自言“書生不忍啼”,仍然一直守護着幼主太后到處漂泊,一路上經歷的所見所聞都有詩歌記載。 [9] 

汪元量知遇元廷

為了籠絡人心,安撫漢人,汪元量一行到達大都後,元廷在三宮北上之初給予了他們相當優厚的待遇,各種宴請更是接連不斷,汪元量作為三宮的親近侍從,常常隨三宮出席元主舉行的各種筵席。 [10]  他伴隨三宮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以琴名於大都,元世祖聽聞他善琴,便下詔令他入宮侍從,因此他經常受到元主恩遇。他還授瀛國公趙顯詩書,期間曾出仕翰林院 [5]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汪元量被任命為嶽瀆降香的代祀使, [5]  與朝廷重臣嚴學士同行,臨行前世祖慎重地將此任務交給他們,並説“如聯親行嶽頂來”(《北嶽降香呈嚴學士》)。聖旨一下,立即起程,“一從得玉旨,勒馬幽燕起。河北與河南,一萬五千裏”(《降香回燕》)。汪元量此次被任命為使者應該屬於隨行的漢人, [11]  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出行,這一行足跡遍佈黃河、長江流域,曾經在東部沿海地區北上游歷過的汪元量,又一次有機會在中國的西北、西南、中部、東部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一段的走南闖北,約留下了詩歌四十多首,約佔其現存詩歌的十分之一。這次降香,汪元量不僅祭祀了北嶽恆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東嶽泰山四川青城山,還經過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拜祭了孔子廟。 [5] 

汪元量奏請南還

至元年間,謝太皇太后、王昭儀逝世,十八歲的瀛國公趙顯吐蕃學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離析,汪元量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然而忠君愛國已成為融入他生命,此時汪元量毅然決然地上書元世祖請求南歸。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汪元量得以歸去,自號水雲子。 [7]  [5] 
南歸後,汪元量組詩社,過瀟湘,入蜀川,訪舊友,後於錢塘築“湖山隱處”,自稱“野水閒雲一釣蓑”。據傳他行蹤飄忽,被時人稱為“神仙”,終老山水。 [7] 

汪元量主要影響

汪元量

  • 特色
汪元量的友人李珏跋元量所撰《湖山類稿》,稱元量“亡國之戚,去國之苦,艱關愁嘆之狀,備見於詩”,“亦宋亡之詩史”。“宋亡之詩史”,是汪元量詩的主要特色。它記述的史實,往往能補史籍之所未及。 [2]  汪元量南歸後,寫了不少詩來反映人民在元朝統治下所過的痛苦生活,如《錢塘》《興元府》等,可以看成是“宋亡詩史”的一部分。 [2] 湖州歌》《越州歌》《醉歌》是汪元量“詩史”的代表作。其深度和廣度都超出其他宋遺民同類的詩。
  • 風格
汪元量 汪元量
汪元量早期創作《居擬蘇武》四首、《月夜擬李陵詩傳三首》,立意、謀篇、遣辭都模仿古詩《李陵與蘇武詩》《蘇武詩》,痕跡過於顯露。元兵南逼,國勢飄搖,他的詩融入了時代的內容,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師法杜甫,模仿杜甫的秦州體,頗有心得。他在顛沛困頓之中,進一步領悟到杜詩“句句好”(《草地寒甚氈帳中讀杜詩》)。他在大都所作的《黃金台和吳實堂韻》《平原郡公趙福王挽章》繼承了杜甫的沉鬱,而又有那個時代所賦予的蒼涼和悲憤。他為挽文天祥而作的《浮丘道人招魂歌》,則學杜甫的《同谷七歌》,深得章法。南歸後寫的山水詩,偶有明快之筆,但大多數是抒寫寂寞哀愁心情的,如“孤舟行客愁無那,十二峯十二灘”(《夔門》)。還有一些詩則受江湖派的影響,意境幽窄。 [2] 

汪元量

以“德祐之變”為界限,汪元量的詞可以分為前後兩期。 [2] 
  • 前期
前期詞的主要內容是描述宮廷生活。如〔鶯啼序〕《宮中新進黃鶯》寫黃鶯的伶俐,〔漢宮春〕《春苑賞牡丹》寫牡丹的嬌媚,曲盡物態,頗有情致。〔失調名〕《宮人鼓瑟奏霓裳曲》寫宮人的哀怨。這些詞辭采華美,結構縝密,雖然境界不高,但能做到典麗而不堆砌,工緻而不晦澀。他的〔長相思〕則通俗活潑,充滿歡樂情緒。 [2] 
  • 後期
“德祐之變”以後,汪元量的詞作內容與風格都有了變化。至元十三年赴大都途中,他發出了“目斷東南半壁,悵長淮已非吾土”的慨嘆。在大都期間,在一組〔憶秦娥〕詞中,他衝破了傳統的“宮怨”作品中的幽愁暗恨,表達了被俘者的苦楚和眷戀故國的心情。其他如〔人月圓〕“不堪回首,離宮別館,楊柳依依”,〔滿江紅〕《和王昭儀韻》“更那堪杜宇,滿山啼血”,都感人至深。這些作品繼承併發揚了陸游辛棄疾陳亮愛國詞的傳統,不事雕琢,直抒觀感,言顯意真。南歸後,山河變色,“腸斷江南倦客,歌未了,瓊壺敲缺”(〔暗香〕),孤寂憂傷,眷懷故國,成為這一時期作品的主要內容,而且感情更趨深沉。代表作是〔鶯啼序〕《重過金陵》。 [2] 

汪元量音樂

汪元量是宋末有名的琴師,以善琴而供奉於內廷。他與郭沔劉志方等被稱為浙派的開山鼻祖,他和郭沔把儒家的很多思維方式引入了古琴,在意識形態上又一次把古琴推向至高無尚的地位,迎合了封建文人的形而上學心理。在音樂上,創新的同時,又借鑑了古譜,江閣兩派的優點。使浙派較當時民間江西派簡潔直達其意,又較閣譜(派)通時韻,動聽易懂。 [5] 
據史料記載,至元十七年(1280年)秋,他兩次去探望被關押在獄中的文天祥。第一次,為其彈奏《胡笳十八拍》。第二次,為其彈奏《拘幽十操》等十首曲子,琴音深沉悲涼,愴人心絃。其中一些是古曲原作,有一些是經過汪元量的加工,還有一些是汪元量的新作。這正是孔子提倡的“兼濟天下”在他身上化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感的表現。後來元世祖忽必烈召他入宮,他婉拒後請求出家為黃冠道士,獲准後攜琴歸裏,終生奉道,雲遊四方在失意潦倒、隱居山間之際依然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並傳播琴道。 [5] 

汪元量歷史評價

鄧光薦:忠鈎義盡,光芒錯落,照乘前後,其度越流俗,何翅百倍。(《題水雲詩》原載《永樂大典》卷909) [5] 
曾子良:①出入貫穿,馳騁上下,樂府詩學黃庭堅,五言詩則有杜甫之遺風。②為人質樸簡默,似不能言者。而德祐元、二間,賈似道悉精鋭、竭帑藏以出,國人皆知其有無君之心,知而不敢言,言而不敢盡,水雲秉筆直言,抉剔奸腸,尤見其忠肝義膽,使萬世之下,仍使亂賊生畏。(《題水雲湖山稿》原載《永樂大典》卷909) [5] 
潘耒汪水雲詩,元名人共相推許,有詩史之目。其詠宋幼主降元后事,皆得之目擊,多史傳所未載。(《書汪水雲集後》) [12] 
李鈺:①開元、天寶之事,紀於草堂,後人以詩史目之。水雲之詩亦宋亡之詩史也。(《湖山類稿跋》) [13] 
②汪水雲《類稿》,紀其亡國之戚,去國之苦,艱關愁嘆之狀,備見於詩,微而顯,隱而彰,哀而不怨,唏噓而悲,甚於痛哭,豈《泣血錄》所可並也。(《書汪水雲詩後》) [14] 

汪元量軼事典故

汪元量行跡無蹤

汪元量返回錢塘一帶後,往來鄱陽湖間,風蹤雲影,倏無定居。當時的人無法猜測他去留的蹤跡,於是多認為他已經成仙,此説在民間流傳甚廣,當時的人都畫他的像來奉祀他。 [15] 

汪元量聖賜淚硯

《改蟲齋筆疏》記載:汪元量藏有賜硯,背刻“天錫永寶”四分書,右刻水雲二篆字,左刻楷書絕句雲:“斧柯片石伴幽閒,堪與遺民共好頑。試憶當年承賜事,墨痕如淚盡成斑。” [15] 

汪元量和詩懷舊

宋詩紀事》記載:汪元量跟隨三宮北去後留滯北京。當時同行的還有王清惠、張瓊英等,都是以前宋廷裏的宮人,擅長詩詞,相見之後不一番涕泣。王清惠曾作《秋夜寄水月、水雲二崑玉》,汪元量有詩相唱和:“愁到濃時酒自斟,挑燈看劍淚痕深。黃金台迥少知己,碧玉調高空好音。萬葉秋聲孤館夢,一窗寒月故鄉心。庭前昨夜梧桐雨,勁氣瀟瀟入短襟。”話裏行間滿是別古傷今之情。汪元量獲准離開大都時,曾經與其一起侍奉宋廷的十八個宮人在城內酌酒暢飲為其踐行,擊鼓彈琴,縱歌敍別。還沒有唱幾句話,便是哀音哽咽,淚如雨下。《西湖志餘》記載:當時一旁的人都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相勸,於是便分韻賦詩為贈,留作念想。作詩者為王清惠、陳真淑、黃慧真、何鳳儀、周靜真、葉靜慧、孔清真、鄭惠真、方妙靜、翁懿淑、章妙懿、蔣懿順、林順德、袁正淑十四人。 [5] 

汪元量摯友相惜

文天祥兵敗被執,囚於大都,汪元量幾度入獄探視,兩人品評《行吟》,奏《胡笳十八拍》,文天祥為汪元量集杜甫詩句,成《胡笳十八拍》,併為元量作品作序。《宋遺民錄》記載:汪元量寫了《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詩,勉勵文天祥盡節,惺惺相惜、互相激勵,成就一段佳話。在文天祥壯烈殉國後,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為文天祥招魂。 [5] 

汪元量人際關係

  • 家世
汪元量是宮廷琴師汪琳的第三子,《題汪水雲詩卷》中劉師復題詩云:“萬里歸來葺故園,闞湖新結小船軒。雙親八十喜康健,七子侍勞三十孫。”可得知元量共兄弟七人,水月亦當為其中之一,其餘姓名皆不詳。 [16] 
湖山類稿》卷四《南歸對客》有“堂前雙老親,粲粲色敷腴”、“呼兒斫海鯨,新籬酒盈壺”的句子,説明元量自燕京南歸杭州後,雙親還健在,膝下有子侄。 [16] 
  • 好友
在《增訂湖山類稿》收的四百八十首詩、五十二首詞中,汪元量的詩詞唱和者以及詩詞中提及的有交往的人物共有三十九人,包括柴望、奚秋崖、徐雪江、毛遜、林防、楊鎮、杜德機、吳堅、家銥翁、黃千户、盧奉御、王奉御、王清惠(王昭儀)、趙與芮留夢炎文天祥、景僧錄、嚴學士、昝順(原名昝萬壽)、青陽夢炎、李遷、周方、馬廷鸞、章鑑、曾子良、陳杰、趙文、鳳山提舉、趙淇、皇甫秀才、傅立、劉桃岡、開先長老、張驢等。而在給汪元量的贈詩、題詩序跋文中,又有劉辰翁劉將孫吳仁杰趙眾胡斗南劉師復羅志仁孫鼎、彭森、蕭幽、蕭壎、劉困、劉豐祿、蕭球、趙雲、羅綺、張弘道、張時中、尹槳、蕭克翁、祝從龍、夏天民、王祖弼、戴仁杰、曾順孫、劉震祖、李嗣彭、李嘉龍、兜率長老、虛谷、熊仲允、蕭炎醜、黃居仁、永秀、楊學周、蕭灼、覺性、楊學李、葉福孫、祖惟和、黃圭、張高老、嚴日益、聶守真、黃建可、陳泰等四十八人。 [5] 

汪元量主要作品

清初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著錄汪元量《湖山類稿》13卷,《汪水雲詩》4卷,《水雲詞》2卷,已佚。清代乾隆間,鮑廷博劉辰翁選《湖山類稿》5卷(前4卷為詩,第5卷為詞),《水雲集》1卷。以流傳系統不同,重見的詩很多。二者共收詩 300多首,詞20多首,《四庫全書》即以鮑氏二本著錄。今人孔凡禮自明代抄本《詩淵》及《永樂大典》殘卷中輯得汪森本未收詩約100首,詞20多首,與汪氏二本合為一編,題為《增訂湖山類稿》,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
汪元量作品摘選<br>
類型
篇目
(參考資料) [15] 

汪元量人物爭議

關於汪元量入道的原因,學術界頗有爭論,以下幾種看法兼而有之:
其一、元初道教受到帝王的推崇,社會地位頗高,道士的生活比較優越,生活方式比較自由,以道士身份南歸對於一位宋室舊臣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其二、汪元量一向認為自己是漢族儒生,以全真教為代表的道教中兼容的儒家思想正好可以使汪元量在道教信仰中保留自己儒家的印記。而其中的遺民情懷也正好滿足了汪元量的心理需求,滿足他精神上的某種歸依感。
其三、蒙元民族的統治,曾一度使漢族儒生處境艱難,並對漢族文化的傳承產生了很大的消極作用。而道教是漢族文化相對比較純淨的留存之處。 [5] 

汪元量史料索引

參考資料
  • 1.    汪元量  .杭州餘杭政府門户網[引用日期2017-08-30]
  • 2.    汪元量  . 古詩文網 [引用日期2019-06-18]
  • 3.    華人德 .中國曆代人物圖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356
  • 4.    《宋詩紀事·卷七十八》:汪元量字大有,錢唐人。當度宗時,以善琴出入宮掖。
  • 5.    陸瓊.汪元量生平及交遊研究[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005,4-56
  • 6.    《宋史·卷二四三·后妃傳》: “二月辛丑,大軍(注:元軍)駐錢塘,宋亡。瀛國公與全後入朝, 太后(注:謝太后)以疾留杭。是年八月,至京師,降封壽春郡夫人。”
  • 7.    《欽定四庫全書提要·湖山類稿》:汪元量,字大有,號水雲,錢塘人。度宗時以善琴供奉掖庭,宋亡隨三宮入燕。久之,為黃冠南歸,往來匡廬彭蠡間。
  • 8.    《文天祥全集》:初,閩僧妙曦,號琴堂,以談星見。是春進言:十一月,土星犯帝位, 疑有變。羣臣有言宋國公族在京不便者,遷趙氏宗族往開平。
  • 9.    《錢塘縣誌·文苑傳·汪元量傳》:自奉出疆,三宮去國,所歷皇王帝霸,故都遺蹟,可喜、可詫、可驚、可痛哭者,皆收拾於詩。
  • 10.    汪元量《湖州歌》:滿朝宰相出通州,迎接三宮晏不休。六十里天圍錦帳,素車白馬月中游。會同館裏紫蒙茸,蘭麝飄來陣陣風。簫鼓沸天回雁舞,黃羅帳幔燕三宮。
  • 11.    《元史》卷七十六《祭祀志·嶽鎮 海讀》:帝謂中書省臣言曰:‘五嶽四讀祠事‚ 聯宜親往‚道遠不可。大臣如卿等又有國務‚宜遣重臣代聯祠之‚漢人選名儒及道士習祀事者。 ”
  • 12.    潘耒.書汪水雲集後//[O]增訂湖山類稿(附錄一).北京:中華書局,1984:1190
  • 13.    湖山類稿、水雲集 宋 汪元量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3-25]
  • 14.    張立敏.汪元量研究五題[D].吉林:吉林大學,2004,21
  • 15.    胡才甫.江元量集校注[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24-265
  • 16.    孔凡禮.關於汪元量的家世、生年和著述[J].文學遺產,1982,(2):105-110
  • 17.    佚名.汪元量的名與字[J].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3) :4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