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鼠大鰭鱯

鎖定
江鼠大鰭鱯,俗名江鼠、石板頭、石扁頭、巖扁頭、石鬍子、牛尾巴、罐巴子,是鮎形目鱨科鱯屬動物。體延長,背鰭前平扁,尾部側扁。頭寬且平扁,口寬闊,亞下位,呈弧形。上頜略長於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齒帶。前後鼻孔分離,後鼻孔有鼻須。眼小,眼間隔寬且平。體裸露無鱗,側線平直。體呈灰黑色,背部色深,腹部色淺,體或有散在的細小斑點。 [1] 
江鼠大鰭鱯主要分佈於江西境內長江水系中。為底棲性魚類,多棲息於水流較急、底質多石礫的江河干、支流中,喜集羣。夜間覓食,以底棲動物為主食,如螺、蚌、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小蝦、小魚等,偶爾也食高等植物碎屑及藻類。6-7月在流水灘產卵,卵黏粘附在岩石上進行發育。 [2] 
江鼠大鰭鱯肉質細嫩,香鮮可口,近似“黃穎魚”,烹製亦同。菜式有安徽巢湖“酸溜江鼠片”,廣東韶關“龍衣大緒”,浙江桐廬“糖醋梅花鯰”,廣東、廣西”香炒臉魚丁”,江西吉安“銀絲牛尾巴(配白蘿蔔絲)”等。家常多用於紅燒、清燉,有一定經濟價值。 [3] 
中文學名
江鼠大鰭鱯
拉丁學名
Mystus macropte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鮎形目
鱨科
鱯屬
江鼠大鰭鱯

江鼠大鰭鱯形態特徵

體延長,背鰭前平扁,尾部側扁。頭寬且平扁,口寬闊,亞下位,呈弧形。上頜略長於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齒帶。前後鼻孔分離,後鼻孔有鼻須。須4對,稍扁而長:鼻須末端達於眼;上頜須最長,末端超過胸鰭末端;頤須較短,外側頤須長於內側頤須,外側1對末端可達或超過胸鰭基起點,內側1對約與鼻須等長。眼小,眼間隔寬且平。鰓孔寬闊,鰓膜不與峽部相連。肩骨顯著突出於胸鰭之上。在生長過程中,體後半部增長較快。背鰭起點約在體前1/3處,硬刺短而光滑,末端柔軟。胸鰭具粗壯硬刺,後緣鋸齒髮達,前緣則鋸齒細小。腹鰭距臀鰭遠。脂鰭特別長而低,後緣不遊離,略斜或截形,與尾鰭相連。尾鰭分叉,上葉略長。體裸露無鱗,側線平直。體呈灰黑色,背部色深,腹部色淺,體或有散在的細小斑點。背鰭、臀鰭、尾鰭灰白色,其邊緣灰黑色。

江鼠大鰭鱯生活習性

為底棲性魚類,多棲息於水流較急、底質多石礫的江河干、支流中,喜集羣。夜間覓食,以底棲動物為主食,如螺、蚌、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小蝦、小魚等,偶爾也食高等植物碎屑及藻類。6-7月在流水灘產卵,卵粘附在岩石上進行發育。

江鼠大鰭鱯種羣分佈

分佈於長江至珠江各水系,以江河中上游出產較多,為常見的食用魚之一。一般個體重0.5公斤左右,最大個體可達5公斤。肉質細嫩,味亦鮮美,有一定經濟價值。
參考資料
  • 1.    唐建華,歐陽敏主編,江西水產經濟動物圖譜,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第140頁
  • 2.    唐建華,歐陽敏主編,江西水產經濟動物圖譜,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第140頁
  • 3.    聶鳳喬主編,中國烹飪原料大典上,青島出版社,1998.10,第2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