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陵縣

鎖定
江陵縣,隸屬湖北省荊州市,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西部,長江荊江河段北岸,位於荊州城區東南郊,東與監利市、潛江市接壤,西隔長江與公安縣相望,南接石首市,北鄰荊州市沙市區。介於東經112°12′52″—112°44′22″,北緯29°54′36″—30°16′45″之間,東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總面積1048.74平方千米 [1]  。截至2022年末,江陵縣常住人口(含灘橋)29.99萬人。 [23] 
江陵歷史悠久,自周莊王八年(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將國都自丹陽徙郢(今荊州城北五千米外紀南城),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國連續二十代王在此建都400餘年,其宮殿台榭遍佈江陵全境及潛江、監利一帶。楚漢相爭時,江陵曾為臨江國國都。以後晉安帝、齊和帝、梁元帝、後梁蕭銑均在此建都。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升荊州為江陵府,置為南都。五代十國時,江陵為荊南國國都。另外,自西漢至明,江陵均為王、公藩封之地。其歷史文化地位歷來為世人所關注。1998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原江陵區在郝穴鎮設立江陵縣。 [2] 
2022年,江陵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0.5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2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7.6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0.6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2.9:33.9:43.1。 [23] 
中文名
江陵縣
外文名
Jiangling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421024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北省荊州市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中南部、長江荊江段左岸
面    積
1048.74 km²
下轄地區
6個鎮、2個鄉,另設有1個監獄、2個管理區
政府駐地
郝穴鎮江陵大道128號
電話區號
0716
郵政編碼
4341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9.99 萬(2022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鎮安寺鐵牛
龍淵湖公園
西湖公園
車牌代碼
鄂D
地區生產總值
140.53 億元(2022年)

江陵縣歷史沿革

江陵縣地名由來

江陵,因“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 [4] 

江陵縣建置沿革

江陵縣地圖 江陵縣地圖
前9世紀初葉,周夷王年間,楚國君熊渠封長子熊無康為句亶王,句亶國地理位置即後來的郢都一帶。周莊王八年(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將國都自丹陽徙郢(今荊州城北五千米外紀南城),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白起拔郢,楚國連續二十代王在此建都400餘年。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分郢置南郡、江陵縣。秦末楚漢相爭,項羽立其部將共敖為臨江王,都於江陵。敖死,其子尉嗣。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使將軍劉賈及太尉盧綰擊殺共尉,臨江國除,復於江陵置南郡,分江陵縣,置郢縣漢景帝時,先後封其子閼及榮於江陵為臨江王,閼、榮死,國除,復為南郡。王莽改制時,更南郡名南順,江陵縣名江陸縣,郢縣為郢亭,但不久即恢復江陵本稱。東漢建初三年(78年),章帝徙其弟鉅鹿王恭為江陵王。元和二年(85年),江陵乃復為南郡。
三國時江陵為吳荊州治所。晉平吳,復於此置南郡、江陵縣,轄屬荊州刺史。東晉元帝南渡(318年),曾在江陵境內設雲中、九原、定襄、宕渠、廣牧、新豐6個僑縣,並設新興郡統轄。
東晉時荊州刺史治所,初猶遷徙不定,太元十四年(389年),刺史王忱治江陵,從此不復遷徙,江陵城由此又稱荊州城。
南北朝時期,齊中興元年(501年)3月,齊和帝蕭寶融在江陵建都,自立為帝,史稱西齊。南朝梁承聖元年(552年)11月梁元帝蕭繹即帝位於江陵,南朝梁承聖三年(554年)11月西魏發兵入江陵,元帝降而被殺,梁都江陵3年而國除。後梁宣帝大定元年/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正月,在江陵稱帝,改元大定,史稱後梁西魏設江陵總管府監督。同年在江陵境內今白鷺湖一帶置華陵縣;後又在華陵縣南置鄀州,同時置雲澤縣屬之。後周時改華陵縣為紫陵縣。
開皇二年(582年),因與後梁聯姻,罷總管府;開皇七年(587年),並後梁,又置江陵總管,廢新興郡;十一年(591年),省安興縣入廣牧縣。仁壽初複稱安興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將後梁所置鄀州及雲澤縣併入紫陵,又省定襄併入安興。唐武德四年(621年),蕭銑降唐。
唐、五代、宋屬江陵府。唐初,廢紫陵縣入江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省安興縣入江陵。至此,東晉以來僑置郡縣及南北朝時析江陵增置州縣均歸入江陵。上元元年(760年)升荊州為江陵府,建為南都。同年析江陵置長寧縣。次年,省枝江併入長寧。大曆六年(771年)省長寧復置枝江縣。五代十國時,江陵為荊南國都(或稱南平國)。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析江陵白洑巡置潛江縣。
江陵 江陵
元屬中興路。
明、清屬荊州府,明朝時,江陵在龍灣市、沙頭市、郝穴、虎渡口設巡檢司。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湘王府,建文元年(1399年)除;永樂元年(1403年)遼王府自遼東廣寧(今遼寧北鎮縣)遷於此,隆慶三年(1569年)除;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建惠王府,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據江陵,惠王常潤出逃,王府遂廢。
清朝江陵分為五汛,即捕汛(現荊州區長江以北範圍)、龍汛(潛江市龍灣、徐李、張金一帶)、虎汛(原江陵縣長江以南虎渡河一帶)、鶴汛(現江陵縣馬家寨、熊河以東的地區)、沙汛(即現沙市區及江陵縣西部)。並於丫果驛設置縣丞署,郝穴設主簿署,沙市、龍灣、虎渡口設巡檢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於江陵置湖北駐防將軍府,是為全國十三大將軍府之一。
民國元年(1912年),裁荊州府,江陵屬省直轄。民國二年(1913年),湖北分道,江陵屬荊宜施鶴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荊南道,江陵屬之。民國四年(1915年),屬荊宜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又屬省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屬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日本侵略軍曾扶持建立偽江陵縣政府,駐沙市。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隨日軍投降而瓦解。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縣內均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區、鄉政權。當時,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與江陵縣政府同駐荊州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荊州地區(荊州行政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15日,沙市劃出建市。
1953年將縣屬埠河區劃隸新成立的荊江縣(1955年併入公安縣)。1954年將張金、徐李兩區劃給潛江縣。
江陵縣
江陵縣(33張)
1962年11月28日,荊州專署將沙市民主公社全部、和平公社5個大隊、荊江公社1個大隊和機械農場3個分場劃歸江陵縣。
1975年01月17日,江陵縣的立新、楊場兩個人民公社和周黃人民公社的竺橋、宿駕兩個生產隊劃歸沙市。03月18日,江陵黃潭堤和楊二月堤一段(450米)交沙市段管理,長湖庫堤雷家壋至沙橋門的東堤(1813米)、關沮口至塍子頭(1550米)交沙市管理。
1985年9月10日,江陵縣的1鄉(鑼場鄉)13村(鑼場鄉的8個村、郢東鄉的4個村和岑河鄉的1個村),面積36.7平方千米,人口1.4萬餘劃歸沙市。
1994年9月29日,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江陵縣,設立荊沙市(1996年12月更名為荊州市),荊沙市下轄荊州、沙市、江陵三區。原江陵縣一分為三,主體部分劃入荊州區,新江陵區轄原江陵縣的郝穴、觀音壋、岑河、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9個鎮和馬家寨、秦市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郝穴鎮。
1998年7月,江陵撤區置縣,恢復縣治。 [2] 
江陵縣衞星圖高清版大圖 江陵縣衞星圖高清版大圖

江陵縣行政區劃

江陵縣區劃沿革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江監石人民政府第七區區中隊進駐郝穴,成立郝穴市政府,受沔陽地區行署領導。7月,復歸江陵縣人民政府領導。10月,江陵縣下設9區2鎮,今江陵縣轄區含郝穴鎮、五區(區政府駐郝穴)、九區(駐普濟),其餘西部、北部地區屬三區(駐岑河)。
1952年,調整區鄉,全縣設13個區、208個鄉。今江陵縣轄區為一區沙崗、九區灘橋、十區郝穴(轄區範圍其後改為熊河區一帶)、十一區普濟及郝穴鎮。
1954年,江陵縣行政區劃合併為8區2鎮,今江陵縣轄區為六區灘橋、七區郝穴、八區普濟及郝穴鎮。
1956年,江陵縣117個鄉合併為49個鄉,撤銷區級行政機構,代之以8個指導組,城關、郝穴兩鎮依舊。
1957年10月,恢復8區2鎮建置。
江陵縣風光
江陵縣風光(20張)
1958年9月,撤銷區政府,成立人民公社,今江陵縣轄區屬灘橋、郝穴(不久更名為熊河)、普濟人民公社及郝穴鎮。
1960年6月,推行城市人民公社,郝穴鎮撤鎮,成立郝穴鎮人民公社。
1961年,全縣實行區(鎮)、人民公社兩級行政設置,恢復8區2鎮建制。今江陵縣轄區為灘橋區(下轄6個人民公社)、熊河區(下轄8個人民公社)、普濟區(下轄8個人民公社及普濟鎮)及郝穴鎮。
1960年7月,中共江陵縣委組建六合垸農場;9月,中共荊州地委於境內建立三湖農場。
1975年11月,縣以下設置人民公社(鎮)、管理區兩級行政機構,今江陵縣轄區分為資市公社、灘橋公社、熊河公社、白馬公社、沙崗公社、普濟公社及郝穴鎮。
1984年3月,撤銷人民公社和管理區,設區、鄉兩級行政機構。當時分別為資市直屬鄉、灘橋區(轄4鄉1鎮)、熊河區(轄3鄉1鎮)、白馬區(轄4鄉1鎮)、沙崗區(轄3鄉1鎮)、普濟區(轄4鄉1鎮)、郝穴鎮。
1987年10月,撤區建鎮,今江陵縣所轄置為灘橋鎮、資市鎮、熊河鎮、白馬寺鎮、普濟鎮、馬家寨鄉、秦市鄉及郝穴鎮。轄區內另置有江北(監獄)、三湖、六合垸3個省管農場。
1994年10月,經國務院批覆,湖北省人民政府[1994]143號文件通知,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和江陵縣,設立荊沙市(1996年更名荊州市)。下設荊州、沙市、江陵三個區。以原江陵縣資市、灘橋、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郝穴7鎮和馬家寨、秦市2鄉以及江北監獄、三湖農場、六合垸農場所轄國土面積為江陵區版圖範圍。
1998年7月,經國家民政部民行批26號文批准撤銷荊州市江陵區,於原江陵區設立江陵縣,仍屬荊州市管轄。同年10月,江陵縣人民政府正式掛牌成立,縣治設在郝穴鎮。
2004年8月,全省國有農場實行統一改革,三湖、六合垸兩個農場劃歸江陵縣管轄,併成立三湖管理區、六合垸管理區。
2012年,灘橋鎮交荊州開發區代管。
2016年4月,根據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關於江陵縣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方案的通知》(江辦文[2016]14號)文件要求,全縣各鄉鎮對所屬行政村區劃進行調整。全縣199個行政村中的182個(不含灘橋鎮17個)行政村按規模大小合併成99個行政村、1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5] 
江陵縣電子地圖高清版大圖 江陵縣電子地圖高清版大圖

江陵縣區劃現狀

截至2023年,江陵縣下轄郝穴、資市、熊河、白馬寺、沙崗、普濟6個鎮,馬家寨、秦市2個鄉,三湖、六合垸2個管理區(農場) , 設有湖北江陵經濟開發區。 [5]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421024100000
421024102000
421024103000
421024104000
421024105000
421024106000
421024200000
421024201000
421024450000
江北監獄
421024500000
421024501000

江陵縣地理環境

江陵縣位置境域

江陵縣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江漢平原腹地、荊江河段北岸。介於東經112°44—115°44,北緯29°54—30°39之間,東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總面積1048.74平方千米,全縣版圖呈馬鞍形。 [7-8] 

江陵縣地形地貌

江陵位於揚子準地台江漢沉降區江漢盆地西南部的凹陷構造帶。江陵地勢平坦,屬長江沖積平源和四湖濱湖平原並列地帶。其地貌有洲灘平地、淤沙平地、中間平地、低濕平地四類。江陵縣海拔高程在25.3—40米之間,相對高差14.7米。 [7] 

江陵縣氣候特徵

江陵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光照適宜,雨水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特點。全年日照時數1827—1897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03—110千卡/平方釐米。全年平均氣温16—16.4℃,極端值最熱39.2℃,最冷-19℃;無霜期246—262天。全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 [7] 

江陵縣水系水文

江陵縣河流屬渠江水系。境內形成以總乾渠、西乾渠為主動脈的排水體系。荊江大堤在江陵境內長69.5千米,長江江陵段長61.4千米,主要河流溝渠40條,水域面積共有170960畝,其中河溝水面67417畝,池塘水面97380畝,湖泊水面6163畝,分別佔總水面39.4%、57%、3.6%。 [8] 

江陵縣自然資源

江陵縣水資源

(一)水温:江陵縣境內各水域水温差異不大,據測定常年水温4—35℃,年平均水温17℃。
(二)地表水:境內地表水主要來源於降水。多年平均徑流深為316.9毫米,年徑流總量為1.32億立方米,頻率為50%的年徑流深為317.5毫米,年徑流總量為3.12億立方米;頻率為75%的年徑流深為214毫米,年徑流總量為1.31億立方米;頻率為95%的年徑流深為113.5毫米,年徑流總量為1.18億立方米,年內分配不均勻,多集中在4—10月,佔全年徑流總量的80%以上,年際變化為2.62倍。
(三)地下水:地下水較豐富,屬淺層水區,埋深約10—1000米,總容量約為3.02億立方米,單井出水量每24小時為1000—5000立方米。遠郊地下水水質較好,可為漁業和人畜飲水利用。 [8] 

江陵縣土地資源

截至2022年末,江陵縣國土版圖面積1048.74平方千米,常用耕地面積101.2萬畝,耕地保有量100.49萬畝。

江陵縣植物資源

江陵縣境內林木類有:楊、柳、松、柏、杉、楮、桑、榆、榔、椿、樗、枇、杞、櫟、楓、檀、槐、樟、棕,冬素、女貞、油茶、漆樹、油桐、南天竹等88種。竹類地方品種和引進品種有:慈竹、眉竹、苦竹、釣竹、斑竹、紫竹、綿竹、桂竹、水竹、淡竹、筆竹、楠竹、鳳尾竹等13種。
藥材類有:貝母、荊半夏、獨腳蓮、百合、覆盆子、稀薟、大青、茺蔚(益母)、梔子、木蓮、烏梅、杏葉沙蔘、常春藤、石龍芮、荊三稜、積雪覃(地錢草)、五加皮、天靈草、旱蓬草、何首烏、蒲公英、草決明、天冬、麥冬、金沸、蒼耳、栒杞、荊芥、薄荷、紫蘇、青箱、牛膝、蓖麻、王瓜、陳皮、枳實、馬鞭梢、土大黃、香附子、白頭翁、南星等228種。 [9] 

江陵縣動物資源

江陵縣境內野生獸類有:野羊、獾、鼬、水獺、野兔、黃鼠狼、刺蝟、江豚等。
野生禽類有:雁、蒼鷺、白鷺、鷹、鴆鸛鴒、倉庚、百舌、雉、鸕鷀、鶩(野鴨)、翡翠、鷦鷯、麥驫(沙雞)、鴛(啄木鳥)、(伯勞、苦吻鳥)、杜鵑、鶚(貓頭鷹)、鶚(魚鷹)、雲雀(叫天子)、燕等。
野生魚類有:鱒(紅眼老)、鮪魚(白刁)、魚、鱖魚(鰾花魚)、魴、鯁、鯽魚(鮒)、刁子魚、鱧(黑魚)、鮎魚(鯰魚)、鯝魚、鰷(蜜條)、鐥魚、鰍(泥鰍)、鰻鱺(白鱔)、黃鯝、紫魚(刀魚、杉木楔)、銀魚、鎊鮁、鱘(俗稱黃魚)等共有94種,分屬12個目。
介殼類有龜、黿(綠團魚)、鱉、蟹、螺螄、蝸牛、鮮、蝦。
昆蟲類及其它有:蠶、蜜蜂、蛙、蟾蜍、蚯蚓、蛇、守宮(壁虎)、蜴蜥、蜈蚣、水蛭(螞蟑)、地鱉蟲、白蟻等。 [9] 

江陵縣礦產資源

石油
江陵縣境內有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時期“江陵凹陷”,荊沙、金家場、花園、習家口、丫角等地勘探油氣顯示普遍良好,藴藏量較大,部分油田已經開採。
江陵縣境東部地下凹陷地區有鹽湖,滷水藴藏量較大,有開採價值,另在荊、沙地下窿起構造中有鹽丘,但不易開採。
泥炭
江陵縣三湖等地有泥炭藴藏,曾進行過開採。增內東南地區地層下普遍有泥炭層,埋藏較深,不易開採。
膨潤土
江陵縣八嶺山一帶出產,藴藏量較大,為瀕北省已探明的第三大礦牀。砂金沿長江砂洲及河灘有微量砂金。
礦棉石
江陵縣八嶺山一帶,藴藏較大,現已部分開採。 [9] 

江陵縣自然災害

江陵縣曾多次發生水災、旱災、風災、雹災等各種自然災害。其中尤以水災頻繁而嚴重,據有記載的資料,從西漢惠芾五年(前190年)至今的2000多年間,發生洪澇災害177(年)次以清及民國最甚,清代平均3.8年一次,民國平均24年一次。旱災從秦代至今發生102(年)次。新中國成立後,塘內修建了荊江分洪工程,加固堤防,開挖渠道,改造舊溯泊,水旱災害大為減少。 [9] 
江陵縣 江陵縣

江陵縣人口

截至2022年末,江陵縣常住人口(含灘橋)29.99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02萬人。其中常住城鎮人口13.19萬人,城鎮化率43.98%,同比增長0.58%。截至2022年末,江陵縣户籍總户數(含灘橋)11.13萬户,總人口為38.03萬人,城鎮户籍人口14.20萬人,農村户籍人口23.82萬人。其中女性人口18.7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738人,死亡人口2574人,户籍人口自然增長率是下降2.20‰。 [23] 

江陵縣經濟

江陵縣綜述

2022年,江陵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0.53億元,增長6.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25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47.65億元,增長13.5%,其中工業增加值43.89億元,增長14.2%;第三產業增加值60.63億元,增長2.9%,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2.9:33.9:43.1。截至2022年末,江陵縣市場主體2.36萬户,其中私營企業0.479萬户,個體工商户1.77萬户,農民專業合作社0.10萬户,有效註冊商標總量3667個。 [23]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江陵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60.0%,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0.4個百分點,其中50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0.3%。按產業分,一產業投資同比下降6.1%;二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49.2%;三產業投資同比下降7.6%。 [23] 
財税收支
2022年,江陵縣地方財政總收入6.45億元,同比下降12.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15億元,上升17.8%,其中税收收入4.73億元,同比增長13.1%。
2022年,江陵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6.26億元,下降8.3%,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6.00億元,增長5.7%;教育支出3.56億元,下降13.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22億元,上升28.9%;醫療衞生支出2.45億元,下降31.8%。 [23] 
人民生活
2022年,江陵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61元,比上年增長6.8%;全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09元,比上年增長7.9%。 [23] 
能源
2022年,江陵縣用電總量121475.1萬千瓦時,增長20.9%。全行業用電94749.53萬千瓦時,增長20.3%;其中第一產業用電5548.67萬千瓦時,增長18.4%;第二產業用電66325.84萬千瓦時,增長13.2%,其中工業用電量63972.47萬千瓦時,增長14.6%;第三產業用電22875.02萬千瓦時,增長47.8%。城鄉居民生活用電26725.57萬千瓦時,上升23.2%;其中城鎮居民生活用電9744.64萬千瓦時,上升7.6%,鄉村居民生活用電16980.94萬千瓦時,上升34.4%。 [23] 

江陵縣第一產業

2022年,江陵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0.38億元,同比增長5.2%;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5.94億元,同比增長5.0%。 [23] 
農業
2022年,江陵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76.63萬畝,同比增長1.8%。糧食播種面積132.63萬畝,同比增長0.06%;棉花種植面積1.44萬畝,同比下降4.0%;油料種植面積31.66萬畝,同比增長9.5%。蔬菜面積6.50萬畝,同比增長5.1%。糧食總產量51.00萬噸,同比下降0.4%。棉花總產量(皮棉)707噸,同比下降7.6%;油料總產量6.83萬噸,同比增長11.6%。蔬菜總產量18.05萬噸,同比增加5.2%。 [23] 
畜牧業
2022年,江陵縣生豬出欄22.22萬頭,同比增加6.2%;家禽出籠529.15萬隻,同比下降7.51%。禽蛋產量1.82萬噸,同比上升5.5%。 [23] 
漁業
2022年,江陵縣水產品產量3.29萬噸,同比增加3.6%。 [23] 

江陵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江陵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上漲19.9%。規上工業產值114.62億元,同比增長20.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96%,較上年下降0.55個百分點,利潤總額1.34億元,同比336.6%。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41.64億元,同比增長13.8%。全縣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8.06億元,佔GDP比重的20.0%。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單位51個,其中本年新增14個;其中規上高新技術企業單位41個,本年新增17個。 [23] 
建築業
截至2022年末,江陵縣資質建築企業25家,本年新增2家,建築業總產值7.53億元,同比下降10.1%;本年新籤合同11.16億元,同比增長40.9%,房屋施工面積15.8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5.1%,房屋竣工面積14.9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8.8%。 [23] 

江陵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江陵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05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限上零售額7.16億元,同比增長18.7%。2022年,江陵縣銷售額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業銷售額41.74億元,同比增長5.2%;零售業銷售額36.86億元,同比增長3.1%;住宿業銷售額1.8億元,同比增長4.1%;餐飲業銷售額6.94億元,同比增長4.8%。 [23] 
對外經濟
2022年,江陵縣外貿出口總額4586萬美元。 [23] 
招商引資
2022年,江陵縣實際利用外資2700萬美元。 [23] 
房地產業
2022年,江陵縣房地產完成投資額6.6億元,同比上升11.3%,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0.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5.2%。2022年,江陵縣商品房銷售面積14.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2%;商品房銷售額5.7億元,同比增長6.4%。 [23] 
郵電通信
2022年,江陵縣郵政業務總量0.62億元,郵政業務營業收入0.70億元,同比增長12.6%。 [23] 
旅遊業
2022年,江陵縣接待國內遊客85.7萬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5.21億元。 [23]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江陵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5.52億元,比年初增加32.41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58.78億元,比年初增加28.21億元。 [23] 

江陵縣交通運輸

江陵縣交通

江陵基礎設施完備,水陸交通便捷,兩條省道和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距沙市機場、荊州鐵路貨運站、二廣高速、漢宜高速僅30分鐘車程,由水路從郝穴鎮出發,可直達重慶、上海。
截至2022年末,江陵縣境內公路里程2080.237千米。 [23] 

江陵縣運輸

2022年,江陵縣旅客運輸量335.89萬人,增長6.3%;全年旅客週轉量5778.29萬人次,同比增長7.7%。全年貨物週轉量101.13億噸,增長240.4%。 [23] 
長江公鐵大橋 長江公鐵大橋

江陵縣社會事業

江陵縣科技事業

2022年,江陵縣專利授權數累計452項,比上年增5.36%,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0項。 [23] 

江陵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江陵縣現有中小學校28所,其中,普通中學13所,職業高中1所,小學15所。在校學生總數28248人,其中普通中學10449人,中等職業學校3958人,小學13841人。現有幼兒園38所,在園兒童數6469人。專任教師1882人,其中普通中學1187人,中等職業學校146人,小學559人。 [23] 

江陵縣文化事業

2022年,江陵縣廣播及電視覆蓋率100%,公共圖書館機構12個,藏書7.30萬冊。 [23] 

江陵縣衞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江陵縣共有衞生機構144個,其中醫院4所,衞生院10所。共有牀位1802張,其中醫院牀位1034張,衞生院牀位625張。全縣共有衞生技術人員167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13人,註冊護士777人。 [23] 

江陵縣社會保障

2022年,江陵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5.05萬人,同比下降0.32%;社會保險參保率99%。
2022年,江陵縣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13萬人,同比增長9.29%;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7.76萬人,同比下降2.17%。
截至2022年末,江陵縣共有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4家,共有1370張牀位。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覆蓋7401人,同比下降1.10%;其中城鎮居民低保640人,同比下降6.43%。
2022年,江陵縣離婚617對,結婚2326對。 [23] 

江陵縣環境保護

截至2022年末,江陵縣共有污水處理廠9個,生活污水處理率97.9%。城市垃圾處理站10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2022年,江陵縣環境污染治理本年投資總額7500萬元,同比下降90.22%。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100%,工業煙(粉)塵排放達標率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8.62%。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完成率100%,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23] 
江陵縣 江陵縣

江陵縣風景名勝

截至2022年末,江陵縣共有名勝風景和文物保護區2個。
龍淵湖公園
地處江陵大道與龍橋路之間,東接規劃居住區,西臨荊江大堤,佔地面積34萬平方米,其中水體面積21萬平方米。 西臨長江,與鐵牛磯公園對角相望,位於江陵大道與濱江大道交界處,是自然形成的一片濕地區,共18.3公頃。主要以文化為載體,濕地保護為原則,打造宜居城市形象窗口為目標,是集文化娛樂、生態濕地保護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公園;龍淵湖分為生態淨化展示、植物科普園、鶴壽廣場、童歡野趣四個部分。 [10] 
西湖公園
前身為郝穴園林站,1960年創建,原由面積60畝,現有面積不足40畝。1990年由江陵縣革命老前輩黃傑的革命伴侶、十大元帥之一的徐向前元帥提匾,更名為西湖公園至今。公園內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望江亭、玉帶橋、春秋園、假山、大象滑梯、竹園、梅園等景點、景觀。 [11-12] 
濱江公園
位於江陵縣城南端,荊江大堤郝穴鐵牛磯段,規劃總佔地面積約19.6萬平方米,建成區面積2.83萬平方米。荊江大堤鐵牛磯段屬重要險工險段,1998年大汛後國家投資進行了綜合整治,對臨江面堤坡及平台進行了硬化處理,增加了花崗岩防護欄杆,通過工程建設不僅大大提高了該堤段的防洪能力,而且使該段景觀得到了美化。此地還因有清咸豐九年(1859年)鑄造的鎮江鐵牛而久負盛名。由於該地段屬於荊江大堤重要的險工險段,具有獨特的自然風貌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親臨此地視察,各地遊客也慕名前往觀光遊覽。 [13] 
藍星島
原名南興洲,是200多年前長江江心的一個泥沙淤積的江州,八十年代末由於防洪需要,全體移民,現正加以保護性利用。藍星島離荊州城區約30公里,長江流經後此處後行成了九曲十八灣的荊江段,流速變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個小島。小島寬約4000米,長約9000米,島上長滿了高大而茂密的蘆葦,枯水的季節大片的沙灘裸露出來,平坦而整潔。島上空氣清新、安祥而靜謐、風景優美,適合游泳和陽光沙灘浴、露營、攝影等。 [14] 

江陵縣著名人物

陶靜軒(1890—1926年),白馬寺人,1923年脱離軍閥部隊,與項英等發起組織“滬西俱樂部”。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並組織了著名的“五卅”運動,1926年11月被害。
賀彪(1909—1999年),沙崗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副部長、中華醫學會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兼衞生部長。
陳香波(1900-1929年),沙崗人。1924年在武昌中華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7月南下隨賀龍部北伐,1928年2月,任江陵縣委書記。1929年8月遇害。
彭之玉(1907—1932年),沙崗人。1925年在武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1931年彭先後任江陵縣蘇維埃主席、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三軍前敵委員會書記。1932年5月,被害於監利周老嘴。
胡鄂公(1884—1951年),郝穴人。1911年至1921年,先後任鄂軍水陸總指揮、黃興的副官、北方革命軍總司令、第一屆國會議員、總統府諮議、湖北省政務廳長。1921年,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後,在潘漢年領導下工作,1937年,胡受聘任孔祥熙私人政治經濟顧問。1943年在桂林脱黨。上海解放前夕去台灣。1951年10月8日因心臟病去世。
崔國翰(1896—1959年),沙崗人,1913年考入湖北法律專科學校。1925年在武漢執律師業。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任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政協湖北省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逝世。
錢納水(1892—1973年),郝穴人。早年加入同盟會。“九一八”事變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冬,在南京被國民黨政府逮捕,脱黨。解放前夕去台灣,續任立法委員,復任《中央日報》主筆、總主筆。
張知本(1881—1976),普濟張公壋人。1928年1月1日,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39年,張當選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1942年2月任行政法院院長。1948年任國民黨中央常務監察委員。1949年1月出任司法行政部長,提出釋放政治犯案。9月去台,1976年8月15日病逝台北。
譚友林(1915.2—2006.5.22),湖北江陵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授予一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勳章。
黃傑(1910—2007.6.18),原名黃書蓮,徐向前元帥夫人,郝穴鎮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陳新桂(1913—1988.7.15),白馬寺鎮胡家場人。987年1月,被選為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1988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李東波(1918—1992.11),江陵縣普濟鎮人。李東波歷任宜昌地委秘書長,宜昌市副市長,湖北省交通廳副廳長,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計劃處長,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副書記,第二汽車製造廠黨委副書記、副廠長,上海交通大學第一副校長、副書記,上海市交通辦副主任。 [15] 

江陵縣榮譽稱號

2019年0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湘鄂西片區分縣名單 [16] 
2019年11月,被評為2019年“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17]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18-19] 
2020年6月,被命名為第二批“湖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區)”。 [20]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1] 
2023年3月,被授予“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稱號。 [2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