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江西省大余中学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省重点中学
大余中学创办于1923年,始名“江西省立第十四中学”,于1978年被确定为江西省最早的省重点中学之一。办学百年来,大余中学已为国家输送人才3万多人,先后荣获“重点中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优胜单位”“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赣州市科普示范学校”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 [7]
学校南望梅岭,北临章江。校园内香樟挺立、古木参天,环境清幽、格调雅致,诚朴之风沁润心田,雅正之气浩荡盈怀。大香樟、古城墙、老校门见证着余中百年风云激荡,成为一代又一代余中学子的共同记忆 [9]
中文名
江西省大余中学
简    称
大余中学
所在地
赣州市
创办时间
1923年8月
学校类别
省重点中学
校    训
怀朴寻道,守正出新 [9]
校    歌
樟雅书香 [12]
地    址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建桂街城上路81号 [18]
知名校友
黄水生袁汉英吕继岳叶功恒
现任校长
张芳芳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大余中学旧照
●1923年8月,始名江西省立第十四中学校址在今水城西城上路13号 [9]
●1927 年2月,更名为江西省立大庾中学 [9]
●1927年12月,更名为江西省立第十三中学 [9]
●1935年7月,更名为江西省立大庾初级简易化学工科职业学校,招收化工职业班 [9]
●1937年9月,停招化工职业班,复招初中班,更名为江西省立大庾初级中学 [9]
●1941 年9月,增设高中部,更名为江西省立大庾中学 [9]
●1949年10月,更名为江西省立大庾联合中学 [9]
●1951年9月,更名为江西省立大庾中学 [9]
●1953 年8月,裁撤高中部,更名为大庾初级中学 [9]
大余中学
●1957年8月,恢复高中部,更名为江西省大余中学 [9]
●1968年10月,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余分校合并 [9]
● 1969年9月,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大余分校分开,更名为大余县南安“五.七”中学 [9]
●1970年5月,更名为大余县化工厂“五 .七”中学 [9]
● 1972年4月,更名为大余县中学 [9]
● 1973年8月,更名为江西省大余中学 [9]
江西省大余中学江西省大余中学江西省大余中学江西省大余中学
江西省大余中学

办学条件

播报
编辑

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120余亩,校舍面积3.32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273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2人,副高级教师119人,教学班级71个,在校学生4000余人 [9]

办学设施

配备一体机、监控系统的标准化教室66间,专用计算机教室3个,阅览室3个,多媒体教室2个,物理实验室4个,化学实验室4个,生物实验室4个,心理咨询室1个,地理实验室1个,数学实验室1个,书法教室2个,录播室1个 [8]。科技文体设施齐全。有通用技术实验室2间、音乐、美术教室2间,器材室2间,器材充足;有1个师生体能检测室(含校医室)、1个300米塑胶运动场、7个标准篮球场、7个羽毛球活动区、1个乒乓球区和单双杠练习场地及其它学生活动场地,配备了足量的体育教育器材及师生健身器材。还有现代化师生公寓,面积达9024平方米 [8]

师资力量

学校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全地市前六名 [8]
现学校拥有教职工228人。专任教师211人,其中高级职称115人,中级职称53人,初级职称4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27人,本科学历180人。特级教师2人,正高级教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2人,省骨干教师3人,市学科带头人5人,市骨干教师22人 [8]
省特级教师:刘庭华 [2]
副高职称教师(名单不全):陈余华、廖达凡、朱山林、刘立芳 [3]
2017年大余中学高中部班主任名单
班 级
班主任
班 级
班主任
班 级
班主任
高一(1)
陈川
高二(1)
杨俊平
高三(1)
廖伟生
高一(2)
雷蕾
高二(2)
廖忠涛
高三(2)
邓志明
高一(3)
周丙飞
高二(3)
程秀全
高三(3)
尹才龙
高一(4)
刘涛
高二(4)
唐金春
高三(4)
朱启安
高一(5)
朱书丹
高二(5)
黄 春
高三(5)
刘良开
高一(6)
张光发
高二(6)
谢宝俊
高三(6)
曹丹
高一(7)
刘书明
高二(7)
吕明烨
高三(7)
吴红英
高一(8)
陈威
高二(8)
刘人平
高三(8)
潘建辉
高一(9)
李位
高二(9)
胡燕芳
高三(9)
王亮华
高一(10)
王兴
高二(10)
邓 强
高三(10)
何善权
高一(11)
吴志愿
高二(11)
谢爱春
高三(11)
胡倩
高一(12)
刘克宾
高二(12)
罗 翼
高三(12)
刘小华
高一(13)
李春斌
高二(13)
吕起云
高三(13)
游保平
高一(14)
王启华
高二(14)
颜 弈
高三(14)
蔡厚蔚
高一(15)
刘友禄
高二(15)
吕 峰
高三(15)
王文
高一(16)
谢燕燕
高二(16)
李 明
高三(16)
庞素珍
高一(17)
蒙小香
高二(17)
傅启丰
高三(17)
李建平
高一(18)
韩勇
高二(18)
彭文华
高三(18)
廖达凡
高一(19)
朱明喜
高二(19)
钟彦斌
高三(19)
邱庆华
高一(20)
刘开喜
高二(20)
王 路
高三(20)
朱山林
 -
 -
 -
 -
高三(21)
游文财
 -
 -
 -
 -
高三(22)
张晓军
 -
 -
 -
 -
高三(23)
廖国干
(以上参考资料 [4])

办学宗旨

学校秉承“怀朴寻道,守正出新”的校训,历经百年传承发展,逐步构建了以“樟雅书香” 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铸就了“能吃苦,肯奉献, 有韧劲,敢争先”的余中精神 [9]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才,为国育人,坚守“文化引领,精神感召”的办学理念,践行“让教育充满生机,让学生提升素养,让学校享誉社会”办学宗旨,遵循“稳定育人成果,实施内涵发展,建成示范跨越”办学策略,塑造学生“扎根大地、挺拔向上、芳香四溢”的香 樟品格,培育了一批又一批 “忠而有信、敏而好学、知而践行”的时代新人 [9]

办学成果

播报
编辑

教师成果

2004年-2005年,全校教师就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教学论文200多篇,并有80多篇论文获国家级论文评比一等奖。教师发表于市级以上论文的共有116篇,获市级以上论文奖的共有776次。 [1]

学生成果

从1957年至1966年,1977年,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共有3862人。1982年以来,几乎每年都要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百人以上,特别是1999年以来,每年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都达四、五百人以上(每年参加高考大致在五百至六百人左右)。教学质量连年稳中有升,有7人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1人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尤其2005年,大余中学高考上二本学生人数首次突破300人大关,办学水平综合评估名列全市前茅。学生学习成果在县级以上获奖和发表的,共有186篇次,参加省级数学、生物等学科竞赛,28人获省级以上奖,参加地市球赛、运动会获奖共18次。 [1]
2015大余中学年高考成绩:文化类考生一本上线209人,首破二百大关,较2014年增加41人,增幅25%(全市一本上线增加363人,增幅6.95%);二本以上上线479人,较2014年增加75人,增幅17.83%(全市二本上线增加1043人,增幅7.19%)。特长类考生文化、专业双线合格67人,全校合计二本上线546人。一本上线考生比全市排名第二,二本上线考生比全市排名第三。
2016年大余中学高考:成绩600分以上30人,一本上线245人,一本上线率19.94%;二本文化上线704人,特长生二本上线103人,二本上线率65.5%。
江西省大余中学
2017年大余中学高考成绩文化:考生参考人数1149人,600分以上13人,文科第一名:朱婷611分,理科第一名:沈志远633分;一本上线242人,上线率达21.1%;二本上线675人,上线率达58.5%。特长考生,参考人数97人,双线过关87人,上线率达89.7%。2017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242人2017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675人 [5]
2009年,学校二本上线首次突破500人; [8]
2010年,陈伟考入清华,刘子瑜考入北大,薛斐腾考入科大少年班; [8]
2011-2015年,学校二本上线人数持续增长; [8]
2016年,学校二本上线首次突破800人 [8]

所获荣誉

播报
编辑
1987年物理组制作的“折射率测定器”在地、省和北京展览时,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并获得国家专利。生物组利用生物园进行直观教学和组织学生自行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语文教研组承担的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教育研究课题“创新写作研究与实验”顺利结题并获一等奖。
出版的《呵护创新》一书获“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十大科研成果”一等奖。
校文学社刊物《二月花》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刊物,两年内有两名学生被吸收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了个人诗歌专辑和长篇小说。大余中学语文学科被评为赣州市“名学科”。
全省生物园建设经验交流会曾在大余中学召开,大余中学生物园被江西省教委评为“生物园建设”一等奖。
1996年高考,年仅15岁的高二学生刘清越,以620.5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1997-2000年连续三年被市教委评为“重点中学教学质量评价综合奖”先进学校。赢得了社会赞誉,连续几年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县教委的表彰和嘉奖。
2004年-2005年高中文艺队连续获赣州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第一名。
2005年被列为江西省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2009-2010学年度优生培养先进学校。
2010年12月获赣州市十一五教育教学科研先进学校。
2011年一月获全省教育系统“提升质量年”活动先进单位。 [1]
“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赣州市科普示范学校”
2012年通过省“平安校园示范校”实地评审” [17]
2015年全省第一批“红色教育校园传播基地” [19]
2017年度“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14]
2021年“重点中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先进单位” [13]
2023年江西省大余中学4支战队共12名学生参加挑战A绿水青山(无碳小车)、挑战B负重致远(创意结构)项目,最终荣获4个全国一等奖 [15]

文化传统

播报
编辑

学校标识

  • 校徽
校徽 [18]
校徽“樟苔莲”理念 [10]
江西省大余中学校徽弘扬“樟雅书香,百年芳华”的余中特色文化,蕴涵着校训“怀朴寻道,守正出新”的要义,以苔花、樟花、花为三大主元素,对应象征余中人、余中、江西。苔花的朴素坚韧、樟花的永续新生、莲花的道源正气,春风化雨,是师生们精神品质的真实体现,更是一种爱校、爱家、爱乡、爱国的“文化引领,精神感召” [10]
三花合一 “樟苔莲”古木新花盛绽的形象,见微知著,由小我及大我, 体现个人与集体精神意志的融合统一, 自我实现与集体发展的相辅相成,激励余中人凝心聚力,携手构建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 [10]
“樟苔莲”所具“精、气、神”意义深远,希冀师生传承学习之道、教育之道、为人之道、行事之道,见贯世品格,见家国情怀 [10]
校徽“樟苔莲”象征意义 [10]
苔花 艰苦奋斗 朴素强韧
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精神也属余中精神(能吃苦.肯奉献.有韧劲.敢争先),内力强
“娇花常萎地,芳草敢连天!”无论生在沛沃水土还是公寒限批板做立天地。同芸芸众生一一样生于平凡, 默默奉献不晔众,以身心撼众。力量强大,这使种族集体强盛,只要有一-线生机就踏实有力地生有以致开生生刊。合化和樟花样微小,但个体数量庞大、生长
永远不卑不弃不败不死,活出希望和光彩!

校园文化

  • 校训
怀朴寻道 守正出新 [20]
秉怀诚朴之心,追寻家国大道,坚守道德之正、学问之正、行事之正,探索科学真理,创新人类未来。
尊重和传承崇高的精神,完整地引领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准确理解历代大师的真知卓见和笃实结论。在学习和教育中,不断完善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到自觉、自律、自强,形成优秀的文化认知和精神品格,报效国家和社会,引导科学风尚、传播真善美。
以创新作为个人和集体的价值取向,提倡实践求真、述而有作。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善于探索,坦然看待成败,尊重个性发展,逐步建立超越前人的知识创新体系和技能体系。 [11]
  • 办学理念
文化引领 精神感召 [20]
  • 余中精神
能吃苦 肯奉献 有韧劲 敢争先 [20]
  • 校风
朴实无华 文质兼优 [11]
  • 教风
敬业乐业 立人达人 [11]
  • 学风
自信自强 向善向上 [11]
  • 校歌
江西省大余中学校歌歌词 [12] [16]
《 樟 雅 书 香 》
梦启南安,章江之畔,梅雪莘莘,庾岭巍昂。
朝夕闻道,乐友群芳,日月盈怀,樟雅书香。
继往开来,守正出新,诚朴弥恒,知行贵专。
盛如苔花兮,尔煜古木;
熠作魁星兮,牡丹亭上。
寻道探源,格物求真,积健为雄,思睿激扬。
丽泽敏学兮,经纶瀚瀚,
光华弘毅兮,萤竹苍苍。
吾校临曦,大道同光,青蓝千叠,教泽万方。
誓以永珍,躬瘁于常,兴我南赣,崛我国邦!
江西省大余中学校歌译文 [12] [16]
梦始于古郡南安那悠悠的章江河畔,吾校得到梅岭之花高洁谦贞如雪飘飞的精神点染,愿同庾岭那般巍峨高昂,顶天立地于赣南。
图书馆
我们师生在校园无论晨昏,时时处处悟求真知,并愉快交流,乐于和众多优秀者结交为好友;始终胸襟博大,心怀日月乾坤,敬畏宇宙自然,沐浴着香樟雅正和书画清香。
我们继承前人的事业,并开辟未来道路;守道德之正,与时俱进创新进取敢为天下先。忠诚质朴的美好品德应当持之以恒地坚守,求知与笃行,贵在如一、专一。
师者默默奉献,像阳光下闪耀光彩的苔花,傲然挺立,丛簇团结,盛放在如香樟古木的百年余中。
操场运动
正是为诸位学子未来能成为光辉夺目的魁首明星,杰出于牡丹亭故乡之上。
钻研事物并把握规律以寻求真理,在实践中见微知著,往更深远处去认识发现和探索。
学与行皆日积月累不断强健,方能渐渐思想深刻睿智、激奋昂扬,最终实现雄心伟业。
朋友之间彼此研习讲义,敏而好学,以此互进共长,学识和情怀才能像海洋一样浩瀚。
校园环境
希望在校诸位才华出众,宽宏坚毅,像绚丽萤火一样流光繁盛,像挺拔翠竹郁郁苍苍。
吾校就像晨曦时分红日初升,愿意齐心奔向未来美好社会,和世界共同追寻文明之光,我等师生将不断超越代代渐强,千万遍往复传承,使教育昌盛,其恩泽惠及四面八方。
图书馆内
永远心怀珍惜,珍藏校园记忆,秉持珍贵的品格,一直尽心尽力践行誓言于日常之中,我等要成为真正有力量的人,振兴家乡大余乃至赣南,使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世界强邦。

学生活动

  • 日常活动
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学校每年均开展各项活动。如书法比赛,学科竞赛,文艺汇演,读书节,英语沙龙,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春游野炊,秋收体验,爱国教育等活动。 [6]
  • 社团活动
大余中学共建有学生社团20个,体育俱乐部10个。 [6]
学生社团名单
文学社
书法社
手工制作
读书会
流行音乐社
板报社
摄影爱好者
英语沙龙
环保社
街舞社
辩论社
广播之声
辩论社
动漫社
围棋社
环保社
助人为乐社
煲剧社
手游社
LOL爱心社
体育俱乐部名单
跆拳道俱乐部
健身俱乐部
乒乓球俱乐部
羽毛球俱乐部
滑轮俱乐部
足球俱乐部
排球俱乐部
篮球俱乐部
街舞俱乐部
游泳俱乐部
(以上参考资料 [6]

学校领导

播报
编辑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校长、党委书记
张芳芳
副校长、党委委员
李晓然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
姓名
任职年份
职务
李景飞
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
首任校长
张广鸿
-
校长
吕忱华
-
校长
朱光作
-
校长
童谱安
-
校长
李青
-
校长
(以上资料参考 [1]

知名校友

播报
编辑
黄水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1]
黄庆梅,南方冶金学院党委书记。 [1]
吕家鸿,赣南师院副院长。 [1]
冯高闵,江西医学院教授。 [1]
吕继岳,桥梁专家高级工程师。 [1]
李配武,广东省交通厅厅长。 [1]
袁汉英,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联合国胰岛素专家。 [1]
伍世安,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1]

校园环境

播报
编辑
大余中学

地理位置

播报
编辑
交通:校门口有公交站台,临近县城中心街心花园。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建桂街城上路81号 [18]
江西省大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