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鎖定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創辦於1941年,前身是國立中正大學文法學院文史系,曾有胡守仁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在此任教。
中文名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創辦時間
1941年
類    別
大學
所屬地區
江西省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基本情況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創辦於1941年,前身是國立中正大學文法學院文史系,曾有胡守仁、餘心樂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在此任教。歷經69年風雨,學院現已成為全省同類院系中歷史最久、實力最強的院系之一,學院現有教職工74人,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34名,博士30名。當前,學院設有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一個,文藝學博士點1個,文藝學等碩士點9個,共有統招博士生6人,統招研究生249人,語文教育碩士120人,高校碩士55人,全日制本科生1578人。本科設有漢語言文學教育和對外漢語兩個專業,其中,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被批准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一類),也是江西省首批品牌專業。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工作重點

優化師資結構
1、梯隊合理,特色鮮明。
文學院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長期的建設發展中,形成了一支學歷、職稱、年齡等方面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學院現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者2名,省政府特殊津貼者2名,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8名,教授、副教授合計佔專業教師總數的79.7%,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0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21人,兩者合計佔專業教師總數的86.4%。
文學院匾額由中文系系友沈鵬先生題寫 文學院匾額由中文系系友沈鵬先生題寫
2、教授知名,成績突出。
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下,學院培育出了一大批在省內外,國內外享有盛名的教授,他們辛勤工作,屢獲殊榮。如當前還在職的,傅修延教授現任江西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博士生導師,江西省政協常委,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後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做訪問學者,兼任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省外國文學學會會長。“國家級教學名師”、 博士生導師賴大仁教授,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理事,江西省政府學位委員會委員,江西省文聯副主席,江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江西省文藝學會副會長,“江西省模範教師”、江西省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擔任第三屆、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評委(終評),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評委(終評),全國第一批“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文學組專家。博士生導師、黨委書記顏敏教授是江西省教學名師,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江西省現代文學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除此外,還有如,“江西省教學名師”劉松來教授、“江西省十大知名教授”鄒忠民教授、陶水平等8位教授獲得江西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稱號,楊正和、杜華平兩位教授獲得“校級教學名師”稱號……。
3、人才引進,成效初顯。
2008年來,學院共引進北京大學等重點高校畢業博士生14人,送出到復旦大學等重點學府進行博士、博士後深造的教師11人,師資隊伍得到進一步加強,學院漢語言文字方向有12位教師,其中有10位具有博士學位,迅速增強了該學科的地位和實力,學院也被評為“人才人事工作先進集體”。
合理規劃學科建設工作
1、重點突出,成果豐碩。
江西師大文學院 江西師大文學院
1996年以來,文藝學被連續授予全省高校“九五”、“十五”、“十一五”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被評審批准為全省高校“九五”重點學科,2005年,中國語言文學又被批准為一級學科碩士點,“當代形態文藝學研究中心”被評審為全省高校首批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與江西省文聯共同合作《創作評譚》,對學科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08年來,全院教師在全國有影響的學術期刊上共發表論文5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及教材50餘部,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 60多項(其中2005年以來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6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40多項。在此基礎上,2005年文藝學專業通過評審,批准為博士點,2009年,學院又順利完成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的申報工作,並獲得了國家漢辦的批准。當前,學院正在積極申報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博士點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點,同時文藝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各項申報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學院的學科建設工作獲得了各方面的高度認可,榮獲“重點學科建設優秀單位”稱號。如今學校獲批四項國家社科基金,我院就有兩項,佔全校的50%。2、加大交流,擴大影響。
2008年來,學院先後成功舉辦了“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文學組第一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會議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原省委書記孟建柱同志出席了會議,反響熱烈。此外,學院還承辦了“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2000年會”,全球語境下當代文論建設與創新“全國學術研討會”;與《文學評論》合作舉辦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文學研究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與省社科院聯合舉辦了首屆敍事學國際學術會議,與省文藝學會共同舉辦了首屆江西博士論壇等高水平、高規格會議,在全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時,邀請了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雜誌主編、博士生導師楊義先生,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文學遺產》雜誌主編、博士生導師陶文鵬先生等上百位國內外著名學者和專家為我院師生講學,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為學科建設的推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構建平台,完善隊伍。
重視科研工作一直是文學院的優良傳統,為了加強科研團隊建設,制訂了積極的科研獎勵辦法。同時,學院高度重視梯隊建設和團隊建設,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搭建平台,努力打造團隊協作意識,2008年來,學院先後派出教師數百人次參加國內各種重要學術會議,緊密了與學術界的聯繫。
四、認真落實教學主體地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完善制度
為了加強教學改革與管理,進一步探索本科生導師工作模式,學院嚴格了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基本制度,貫徹落實了本科、研究生教學規程,並按照特色專業建設的要求,制定了《文學院教學管理補充規定》。2005年,學院圓滿地完成了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並且獲得高度的評價,展現了學院良好的教學和管理水平。
2、加強建設,輩出成績。
2008年來,學院課程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等專業主幹課程相繼被評為全省優質課程;現代漢語,詩詞曲賦欣賞,外國文學等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在教材建設評選中,賴大仁教授編寫的《文學理論》為“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規劃教材、《馬克思主義文藝學》被評定為國家“九五”重點教材;陶水平教授編寫的《文學理論教程》獲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顏敏教授主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獲省級教材一等獎;《文學理論課程改革與建設探討》獲得江西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此外,《文藝批評學教程》、《西方文論史》、《中國古代文論教程》也頗受好評。在課堂教學競賽、教學課件競賽中,學院教師也獲得了多項省級獎勵和校級獎勵。龔嵐老師製作的《詩詞曲賦鑑賞》教學課件獲省級教學課件競賽三等獎,饒思中老師則榮獲江西師範大學首屆“我最喜愛的十佳教師”稱號。
3、突出特色、扶持精品。
針對已獲教育部立項的“漢語言文學特色專業建設點”項目,(全校僅有漢語言文學和化學兩個專業,列全省高校第一),學院按照計劃和要求,注重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使特色專業建設真正取得實效。文藝理論教學團隊已被批准為省級教學團隊,並被學校納為重點推薦申報教育部“國家級教學團隊”的項目之一。
紮實推進學生管理工作
1、日常管理規範有序。
在學生日常教育管理中,學院要求輔導員認真落實“八個一“制度,結合專業特色,成立各種學習興趣小組,並以分團委為主體,開展一系列具有專業特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活動,學院團委推出了“大學生古典詩詞等級考試暨古典詩詞達標競賽”,“精彩一刻”説課大賽、應用文寫作大賽、教師技能風采大賽等一批在學校和學院大有影響力的特色活動,獲得校內師生的一致好評,特別是古典詩詞比賽曾多次被國內媒體報道,成為師大的經典活動之一。
2、就業工作多管齊下。
學院就鼓勵學生參與職業生涯測評,預期求職方向。根據不同年級設置不同內容,貫徹始終。學院還建立和完善的學生就業援助機制,推動學生主動就業,提高就業率。此外,學院還結合專業特點,搭建多種實踐平台,與學校、企事業單位合作,建立實踐基地,建立考研導師制、公務員培訓輔導機制,鼓勵學生考研考公務員、積極參加科研活動、多出優秀成果,營造優良學風,為就業作充分準備。
3、學生工作成績喜人
2008年來,學院學生英語四六級通過率達到88%,計算機通過率達到100%,普通話水平通過率達到98.8%,學生就業率穩定90%以上。2008年來,學生中有李瓊等272人考取北京大學等重點大學研究生,有張雲飛等30多人考取重點大學博士生,喻玲等90多人考取公務員。2004級團支部和班集體獲得省“五四紅旗團支部”和省“優秀班集體”榮譽稱號。在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連續三年被評為江西省暑期“三下鄉”優秀單位、學生工作先進學院,連續五年被評為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校運會優秀道德風尚獎、優秀組織獎。05級付溶同學獲第九屆“全國優秀學生幹部”和“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殊榮、06級宋茲同學獲2008年度江西省“優秀共青團員”稱號、08級漢語言文學1班榮獲09年度“江西省先進班集體”稱號。
在團結奮進的氛圍中,在上級部門和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學院歷年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通過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力爭把學院建設成一個有特色的學院。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發展時期

中正大學時期
1940年10月31日,國立中正大學創建於抗日戰爭時期江西臨時省會泰和縣杏嶺。學校設三個學院:文法學院、工學院、農學院。文法學院下設政治、經濟、教育三個系。1941年8月,文法學院增設文史系,王易教授任系主任。文史系教授王易、歐陽祖經、姚名達、劉泳濱、程臻各有所長。
王易,工於詩詞曲文,精研歷數、醫學。著有《樂府通論》、《詞曲史》、《修辭學通論》、《歷數勝譯》、《歲差考實》等。
文學院所在地 名達樓三區1~6層 文學院所在地 名達樓三區1~6層
歐陽祖經,對文史詩詞、佛典尤有研究。著有《南明朗事系年錄》等。創建百花洲江西省圖書館,兩任館長,搜求江西地方文獻,重印《豫章叢書》和《江西通志》,對江西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
姚名達,後改名顯微,中國目錄學家,著有《目錄學》、《中國目錄學史》。1942年6月13日,在姚名達的倡導下,國立中正大學戰地服務團成立,推選姚名達為團長。7月7日,姚名達等11人到達新幹縣的石口,借宿在一問稠堂裏。當晚被日軍包圍,他們赤手空拳與日軍搏鬥,37歲的姚名達教授為抗日救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劉泳溱,精通經史諸子百家,尤精説文,講授中國文字學、《説文解字》。
程臻,通經史,工詩詞,著有《擷華詩草》。
1946年8月,院系調整,將文法學院的文史係為中文學、外國語言、歷史三個系。
1947年6月,文法學院分為文學院和法學院,王易任文學院院長。這一時期,肖滌非教授在文學院任教。
在胡先驌校長的要求下,學校創辦了14種向全國公開發行的刊物,學術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較大成果。文法學院編輯的刊物有:
1.《文史季刊》,王易任主編。1941年3月1日創刊,刊載文史學術論文,1942年3月1日後停刊。
2.《地方建設》(月刊),主編高柳橋。1941年2月1日創刊,刊載哲學社會科學論文,1942年4月1日停刊。
3.《政治知識》(旬刊),主編馬博廠。1941年3月1日創刊,刊載文史哲文章及時事,1944年3月1日後停刊。
當時有一定影響的學術成果有:劉泳溱的《説文段注例輯述》、王易的《歲差考實後序》、姚名達的《日本國名探源》、歐陽祖經的《日本儒學師承記》、嚴學窘的《中國音韻沿革》等。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12月底,中正大學由寧都長勝遷到距南昌市區20公里的望城崗,這裏原來是國民黨軍政部建的營房。
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5月26日,解放軍接管學校,文學院開始書寫新的篇章。
中正大學文學院有6屆本科畢業生共計85人
南昌大學時期
1949年8月1日,“國立中正大學”更名為“國立南昌大學”。下設文學藝術學院等5個學院和一個體育專修科。文學藝術學院設在原葆靈女中和豫章中學。1950年2月1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南昌市城東青山湖畔的老飛機修理廠東部近千畝土地及附屬建築物撥給南昌大學作永久校址,11月,文學藝術學院遷入新校址。
文學藝術學院下設五個系: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教育系(附設實驗小學)、歷史學系、地理學系。
1950年,文學藝術學院和法學院合併為文法學院,由南昌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魏東明擔任院長,校務委員楊克毅為副院長。魏東明1942年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抗戰勝利後,曾任《東北日報》記者,長期從事文藝工作,所以他能講授專業課。文法學院下設四個系:文史系、外國語文系、教育系和經濟系。歷史學家谷霽光教授任文史系主任。
文史系開設的主要課程有:文藝理論(魏東明講授),中國文學史、歷代散文選(胡守仁講授),邏輯學(吳士棟講授),駢文研究、元明清小説(徐先兆講授),唐代傳奇(姚名達先生的夫人巴怡南講授),元曲(朱衣講授),考古(謝康主講),中國通史(谷霽光主講),中國現代文學(朱企霞主講),古代漢語、大學語文(王綸主講),外國文學(熊化奇主講)。1952年10月,文史系主任谷霽光、教師熊化奇參加了中南地區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材討論會。
科研方面,張相先生的《詩詞曲語詞彙釋》、朱衣先生的《六十家詞》有較大影響。
學生鄧慶佑畢業後,研究《紅樓夢》有所創見,曾任《紅樓夢》研究所副所長。彭印衝畢業後任教於上海市滬灣中學,致力中學教育,成為上海市有名的特級教師。
1951年7月,學校派文法學院外文系主任蔡文顯、附屬業餘中學主任徐先兆參加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慰問團赴朝鮮慰問。11月14日,為配合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校務委員會決定,文法學院的文史、教育、經濟三系和師範部的教育、中文等科停課編組參加土改。
為了適應國家對人才的需求,中央決定在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調整工作從1951年10月開始,1953年基本完成。南昌大學的各個系分別併入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華中工學院等院校,僅剩師範部的中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藝術7科。1953年10月,南昌大學撤銷,學校改名為江西師範學院,學校性質由綜合性大學改變為培養中等學校師資的高等師範學校。
江西師範學院時期
—、1953—1966
江西師院成立時,設中語、歷史等七個專科和一個高中數學師資短訓班,中語科主任由郭宣霖擔任。1954年6月17日,郭宣霖調任歷史科主任,中語科主任由熊化奇擔任。當時只有正、副教授6人,講師和助教11人。專業課程有中國語言、中國文學;蘇聯文學、文學基礎知識等。有語文方面的圖書資料3萬餘冊,訂閲的期刊約40種。
中語科發表的論著有胡守仁先生的《曹植研究》,鄧仲伯先生的《試論唐代的變文》,徐先兆先生的《元明詞曲史》,漢語教研小組的《怎樣劃分漢語的詞組》,外國文學教學小組的《兒童文學概述》、《如何貫徹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的分析原則》等。
中語科1954年畢業33人,1955年畢業61人,1956年畢業62人。
1955年9月,中語科改稱中文系,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學生。熊化奇任中文系主任。
1956年,中文系接管江西教師函授專科學校中語科,接收學生627人,是江西師院最早進行函授教學的系科之一。
1958年,根據學院“為政治服務,結合生產,密切聯繫中學實際”的原則,中文系增設了“毛澤東思想著作選讀”、“民間文學”兩門課,將“現代文選及寫作”改為“閲讀和寫作”並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同年12月4日,賴淮靖任中文系副主任。
1959年6月,中文系成立黨支部,在此之前,中文、歷史為學院第八黨支部。鄭光榮任黨支部書記。1959年8月,成立中文系黨總支委員會,舟子任黨總支書記,鄭光榮任黨總支副書記。1961年舟子調走,鄭光榮任黨總支書記。這時,中文系共有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古代漢語、寫作、外國文學、文藝理論、中學語文教學7個教研組。
1961—1962年,為了貫徹《高校六十條》的精神,中文系對課程設置作了調整,新開了“語言學概論”、“語文教學法”,將“漢語”分設為“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同時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有益的探索。
科研方面,文藝理論組編寫的《毛澤東文藝思想講義》在全國高師院校中文系進行交流。中文系蘇區文學史編寫組編寫的《江西蘇區文學史稿》,1962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填補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項空白。該書是中文系部分教師與1959屆畢業生辛勤勞動的結晶。
50年代和60年代,全國著名的文化界專家、學者周揚夏衍郭小川、巴人、田漢先後來系講學,活躍了學術氣氛。
為了提高學生的水平,中文系制定了“關於基本訓練的八大項目和實施方法”,重視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陳良運、徐萬明、周紹馨、肖土太、吳海等人,在校學習期間就進行文藝創作,開展文學評論,在《人民文學》等刊物上發表作品。1951年,中文系學生郭新日發表小説《小紅星》,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56年,學生黃其康創作的以平津戰役為背景的《打開民權門》,1956年10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潘鳳湘、劉煥輝、顏鞠漢等在教育事業上成績突出。中文系學生編輯的《報春花》月刊,創刊於1959年1月,主要發表本系師生的論文、短評和創作,共出12期。中文系話劇團排演的大型話劇《雷雨》、《兵臨城下》,在江西藝術劇院公開演出,受到社會好評。57級“海燕班”被評為江西省優秀班集體,61級“新海燕斑”是學院的先進班集體。1958年,中文系招收新生340名,創下了院系招生史上人數之最的記錄。1963年12月中文系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和部分教師,由鄭光榮書記帶隊,赴豐城縣橋東公社參加6個星期的社教運動。中文系四年級的學生和部分教師於1964年1月赴豐城縣的洛市、南山等4個公社參加社教。
1965年9月,江西師院靖安分院正式開辦,沒有中文、歷史和農業三個專業。中文系副主任賴淮靖兼靖安分院中文系負責人,負責教學管理工作。1966年7月,因“文化大革命”開始,中文系師生返回院部,靖安分院停辦。
二、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給教學和科研帶來極大衝擊,中文系主任熊化奇先生甚至被迫害致死。1968年,中文系大部分教師脱鈎下放到宜黃、玉山、鉛山、波陽等地農村勞動。
1969年元月,江西師範學院被撤銷,以江西師院為主體,加上江西教育學院,江西大學的政教、中文等系科,成立井岡山大學,校址在井岡山下溝邊的拿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分校。這時將系建制改為連隊建制,中文系改稱中文連。
中文連連長曾冬水,指導員陳正康。副連長穆萍、盧桂娥、王萬軍,副指導員彭兆春、張訓德。從1971年開始,下放教師陸續調回學校。1971年4月,中文連招收第一屆工農兵學員,學制二年,1973年8月畢業。
1971年11月,連又改稱為系,曾冬水任系副主任,胡卓羣任黨總支副書記。1972年鄭光榮調回江西師院,任中文系黨總支記。1973年鄭光榮任中文系黨總支書記兼系主任,劉方元任中文系副主任。
1972年11月6日,江西省革委會下文,決定恢復江西師範學院,學校遷回南昌,歷時三年半的井岡山大學走完了它的路程。
1973年至1976年,中文系連續招收四屆工農兵學員,學制三年。
張梅生同學1976年畢業時自願回鄉當農民,吳雨初、邱信芳、郭敬喜、鄒國愛4位同學主動赴西藏工作,受到全校師生讚揚。
1956年開辦的函授教育1962年中斷,1974年恢復,並創辦《語文函授》,為雙月刊。
中文系部分教師編寫了《魯迅專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教材。
三、1976—1983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後,迎來了教育的春天。1976年鄭光榮調院機關任職,鍾義偉為中文系負責人,主持工作。1979年10月,鍾義偉任中文系黨總支副書記。1981年9月,胡守仁任中文系主任,賴淮靖、劉方元任中文系副主任。
1977年《語文函授》改名為《語文教學》,由雙月刊改為月刊,設置了《語文教學》編輯部,負責編輯出版工作。1984年,《語文教學》更名為《讀寫月報》,在全國公開發行,面向中學教師和學生。
1977年,中文系招收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本科生。
1978年,中文系開始有研究生教育,當年胡守仁招收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5名,餘心樂招收漢語史研究生7名。1979年,張謹之招收世界文學專業研究生2名。
1981年12月,教育部下達了經過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名單,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為首批碩士授予權單位,導師為胡守仁教授,當時,江西省只有4個碩士授予單位。
1982年前後,中文系一批科研成果相繼問世,陶今雁的《唐詩三百首詳註》、汪木蘭的《蘇區文藝是真實的文藝》、萬萍的《試論傻大姐》等較為突出。
江西師大時期
一、建制
1983年10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淮;江西師範大學,標誌着江西高等師範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也為文學院(中文系)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江西師大文學院
1994年10月,經省教委批准,學校決定撤銷原中文系、歷史系,兩系合併組建文學院。1996年,學校決定歷史系與文學院分離,恢復直屬系的建制,文學院便形成院系(中文系)合一的建制發展至今。
當前文學院除設有院黨總支、院行政系統的管理機構外,所轄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藝理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寫作、中教法、大學語文、德育、成人教育等11個教研室,語言文學研究所(成立於1987年)、當代文學研究中心(成立於1994年)等幾個研究機構,還有院資料室、《讀寫月報》雜誌等部門。
1984—1987年,胡守仁任中文系名譽主任。1984年2月至1984年5月,胡治生任副主任,主持工作,陳鼎如、汪大鈞任副主任。因胡治生調江西省教委工作,1984年6月,陳鼎如副主任主持工作,汪大鈞、曾子魯任副主任;陳安平任黨總支書記,歐陽忠祥任黨總支副書記(1985年1月一1987年5月)。
1987年9月起,汪木蘭副主任主持工作,汪大鈎、曾子魯繼續任副主任。
1988年下半年,汪木蘭任系主任,沈世豪、葛根貴(1983年起)任副主任;李水根任黨總支書記,王訓龍任黨總支副書記、副主任,此屆黨政班子任職至1993年6月。
1993年7月,傅修延任系主任,熊述隆、葉樹發、賴大仁任副主任;朱錫菡任黨總支書記,唐乾貴任黨總支副書記。
1994年10月組建文學院後,傅修延任院長,賴大仁、葉樹發等任副院長;汪祖德任黨總支書記,唐乾貴任黨總支副書記。
1996年底,賴大仁任文學院院長,劉松來、邱國珍、趙衞宏任副院長;葉樹發任黨總支書記,唐乾貴任黨總支副書記。後邱國珍調學校科研處工作(1998年9月),趙衞宏也因故離職(1999年9月),補充顏敏任副院長(1999年2月起),戴訓超任院長助理(1999年12月起)。
二、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
1983年以來,為適應我省教育事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中文系堅持以師範教育為主的辦學方向,同時兼顧辦其他專業,為社會培養多方面的人才。師範本科即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每年招生規模在120~160人之間,為我省各級各類學校輸送了一大批合格師資,其中不少人已成為所在學校的骨幹教師;工作在其他行業的畢業生也有不少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也有的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1993年一1996年,適應社會需要,還開辦了公關文秘專科專業,招收了4屆學生共計116人,這些學生畢業後已經全部就業。1999年,在高等教育擴大招生規模的新形勢下,開辦了非師範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現已招收2屆學生,形成漢語言文學師範與非師範兩個本科專業齊頭並進的辦學格局。當前兩個專業在校生人數為818人。
1984年起,中文系恢復招收漢語言文學專業本、專科函授生,迄今已畢業函授本、專科生5000餘人。
新時期以來,中文系的研究生教育不斷髮展。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作為全國第一批碩士學位授予專業,從1978年開始招收培養研究生,迄今累計招生65人,已畢業49人;漢語史專業從1978年開始招生,至1989年共招收培養了3屆研究生13人;世界文學專業從1979年開始招生,至1991年,共招收培養了5屆研究生18人;1994年文藝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該專業累計招生(含此前掛靠在古代文學專業招生)35人,已畢業19人;1998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該專業累計招生(含此前掛靠在文藝學專業招生)15人,已畢業11人;中教法專業掛靠教育學專業從1996年開始招收培養研究生,已招收2屆共2人,其中1人已畢業;此外中教法專業還承擔了培養教育碩士的任務,已落實招收攻讀教育碩士學位學生20人的計劃。在已畢業的研究生學中,有20餘人考取博士生,有的成為卓有成績的學者、教授、學科帶頭人。
此外,經國家教委授權,省教委批准,文藝學專業從1996年開始舉辦研究生主要課程進修班和助教進修班,累計招收5屆學員139人(學員來自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及本省各大專院校),其中4屆108人已學成結業。1998年開始,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和文藝學專業相繼被批准招收在職人員以同等學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當前此類在讀研究生18人。研究生教育的蓬勃發展,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人才。
1993年,經省教委批准,受省高師培訓中心委託,中文系舉辦了全省高校中文專業教師“專達本”進修班,有48人蔘加了學習進修,並獲得全日制本科文憑,有力地促進了我省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
1988年,經省教委批准,中文系與省文聯聯合舉辦作家班,學員為全省各地在文學創作上有一定成績的青年作家,共招收學員40餘人,學制兩年,授予本科文憑。經過在校兩年的學習,學員的理論水平和文學素養有了進一步提高,為他們創作的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後有不少學員成為省內較為知名的作家,有的在全國文學界也有一定影響。
在努力完成計劃內辦學任務的同時,按照國家有關面向社會辦學、多為社會培養人才的精神,中文系從1993年起大力發展計劃外辦學,先後開辦了公關文秘等專業、全日制和工餘制兩種類型的自考助學班,省內外一大批自考生在這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輔導,實現了自學成才的理想。
三、師資隊伍與學科建設
師資隊伍是辦學的根本,中文系歷屆領導班子都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根據各個時期社會變革發展的現實和辦學格局的變化,調整思路和政策,保持師資隊伍的穩定,並不斷提高整體水平。1983年,全系教職工88人,其中專業教師且妙,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8人,講師32入,助教9人。90年代初,是中文系教工人人數最多的時期,曾達到百人以上,師資力量也頗為雄厚,如1991年, 全繫有專業教師6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2人。此後,部分中青年教師相繼調離,還有一批教師陸續退休,教職工人數逐年遞減。1994年,全系教職工70人,其中專業教師50人,包括教授6人,副教授23人,講師17人,助教4人。至90年代末,全系教工人數繼續減至60人左右,專業教師人數穩定在45人左右,但師資隊伍的結構更為優化,整體水平和實力有較大提高。當前全院教 工60人,其中專業教師43人。從職稱結構看,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講師10人,助教4人;從學歷結構看,博士5人,在讀博士生3人,碩士21人,在讀碩土生4人;省級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人,中青年骨幹教師3人。此外全系還有退休教師33人,其中不少是頗有學術造詣、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的知名教授,他們曾對中文系的建設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如今也仍然在為文學院的進一步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
無論是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還是在當今學校的整體格局中,文學院(中文系)都是學校在校學生最多、師資力量最強、科研和學科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的重點系科之一。文學院(中文系)始終堅持教書育人與學科建設並重,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在搞好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同時,全系的科研和學科建設蔚然成風,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84年8月18日,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確定省屬高校14個學科、專業為重點學科,其中江西師院中文學科為全省唯一的文科重點學科。1988年1月,經江西省高校重點學科專業評估,江西師院中文學科評為合格的重點學科。在90年代初全省重點學科建設規劃中,中文系的當代文藝學學科被列為省“四四一”工程重點扶持學科。1996年,全省重點學科評估,文藝學被評為省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被確定為省重點建設學科。1997年,文學院被評為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受至國家語委表彰。據不完全統計,1984年以來,全系教師共出版學術著作6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及作品1100多篇,承擔國家級研究課題17項,省部級課題46項,獲省部級以上教學和科研獎56項。一批學科在省內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
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在胡守仁、陶今雁、劉方元、周德範、劉世南等老一輩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我省為數不多的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80年代以來,朱安羣、唐滿先、曾子魯、姚品文、萬萍、王琦珍以及一批中青年學者積極進取,不懈奮鬥,保持了該學科的優勢,並不斷有所發展。該學科仍是文學院人數最多、學術隊伍和實力最強的學科之一,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近十多年來,該學科共出版學術著作17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承擔國家級課題4項,省級課題16項,獲省級以上獎12項,如今大家正齊心協力,為儘快實現重點建設學科規劃所確立的目標而奮鬥。
文藝學學科是文學院(中文系)80年代中期開始倔起的學科,陳鼎如、熊大材、周祟坡等為該學科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然後在學科帶頭人陳良運、傅修延等的帶領下,該學科點的中青年教師奮發努力,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在中國詩學批評史、文學敍述學、文藝美學、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當前該學科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3人,中青年骨幹教師1人;已出版學術專著23部,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承擔國家級課題10項,省級項目18項,獲省級以上獎30多項,曾於1996年主辦過中國古代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該學科的整體實力和學術影響,在文藝學界有較好的評價。作為省重點學科和學校重點支持的學科,正朝着更高的建設目標而努力。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也曾是中文系力量較強的學科之一,在蘇區文學研究、中國現代作家作品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優勢,在周葱秀先生的率領下,汪木蘭、汪大鈞、鄒水旺、宗子寅等齊心協力,建成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點,為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一批中青年學者正繼續努力,朝着更高的目標奮進。
以餘心樂等領頭的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和以張謹之、劉國屏等領頭的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學科,也都曾是中文系實力很強的學科,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新時期以來曾培養了數屆研究生。在經歷了一番起落之後,90年代中期以來,以雷友梧、顏森、宋易麟領頭的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和以傅修延領頭的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學科,適時調整佈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強化科研實力,2000年這兩個學科均增設為碩士點。
中教法學科在餘應源先生的帶領下,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在語文教學理論和方法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富有特色的成果,為該學科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具備了培養研究生和教育碩士的實力和基本條件,2000年與兄弟院系配合,申報學科教學論碩士,已獲得成功。
此外,寫作學科的教師除進行寫作理論研究外,還致力於文學創作,在小説、散文、報告文學等文體的創作方面都有不少成果;同時,該學科的教師還積極指導學生的寫作實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作水平,培養了一批在省內外頗有影響的創作人才。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其他信息

圖書資料建設是文學院(中文系)重要的基本建設之一,對於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中文系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非常重視圖書資料的建設,尤其是90年代以來,靠外部支持的情況下,文學院主要靠自己的力量,逐步不間斷地補充購置圖書資料。2008年來,每年訂購報刊約180餘種,用於購置圖書資料的經費約3~5萬元,凡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所必需的圖書資料,基本上能保證置備。當前文學院資料室藏書約11萬冊,其中重要及大型的圖書有《四庫全書薈要》、《大藏經》、《中國新文學大系》等。
讀寫月報》雜誌是文學院(中文系)所辦的一分面教學的刊物,1974年創刊時名為《語文函授》,1977年改名為《語文教學》,1984年再改為現名《讀寫月報》,餘心樂長期擔任該刊主編和名譽主編,茅宗祥、陳昌怡、胡治生、陳鼎如、漆書喬、王星亮、宋易麟、王福河等先後負責該刊的具體編務工作。這分刊物一方面廣泛聯繫全國語文教學界的著名學者和特級教師,在他們的支持、指導和參與下辦刊,另一方面面向中學語文教學,成為語文的良師益友,也是中學教師常用的備課資料。對於本系的師範教育專業來説,還是聯繫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紐帶和重要的實踐基地。經過二十多年辛勤經營,該雜誌質量穩步上升,影響日益擴大,1992年獲國家教委授予的“高考作文評分誤差控制實驗”獎;1994年在國家語委、中國語文報刊協會主辦的評比活動中獲優秀欄目獎;1996年在華東地區六省一市期刊評比中被評為“優秀期刊”。2008年來,在刊物如林、市場競爭十分激烈《讀寫月報》雜誌靠穩定的質量、良好的信譽和得力的經營措施,影響不斷擴大,發行穩中有升,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