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蘇茶博會

鎖定
茶博會全稱2010江蘇國際茶葉文化暨精品茶具博覽會,是由江蘇省茶葉協會,江蘇省茶葉學會,江蘇省茶葉研究所等單位聯合主辦,由鼎立國際展覽有限公司承辦的大型國際茶博會。
中文名
江蘇茶博會
全    稱
2010江蘇國際茶葉文化
會展描述
市場巨大 商機無限
展品範圍
茶具、紫砂工藝品

江蘇茶博會會展描述

江蘇茶博會------市場巨大 商機無限
江蘇是中國的經濟大省。全省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一直處於前列。隨着人們生活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茶文化的認知和購買慾望都在不斷上升,進而促進了茶葉行業的快速發展。以江蘇為代表的江浙滬地區已經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和最大的茶消費市場之一。
為弘揚中華茶文化,繁榮茶貿易,促進茶流通。我公司計劃聯合相關單位,於2010年4月23日至25日在江蘇省無錫市舉辦首屆“2010江蘇國際茶葉文化暨精品茶具博覽會”(簡稱“江蘇茶博會”)。屆時來自全國各地的廣大茶企業、茶人、茶愛好者、專家、學者,共聚無錫共同開拓江蘇地區巨大的茶商貿市場。本屆江蘇茶博會必將是企業擴大銷售渠道,開發一、二、三級市場,加強與代理商、經銷商間的交流與合作,企業展示品牌、樹立形象與消費者全接觸的最佳平台。

江蘇茶博會展品範圍

茶葉(包括普洱茶、鐵觀音、黑茶、紅茶、綠茶、烏龍茶、白茶、花茶、六保茶、茯茶、藏茶、武夷巖茶、有機茶等);
茶具、紫砂工藝品、茶傢俱、根雕、茶盤、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瓷器
茶包裝及包裝設計、茶葉科技及加工、茶葉種植科技、茶葉保鮮及儲藏技術、茶葉專業市場、茶業界媒體、茶書、茶畫、茶音像製品、民間工藝品、收藏品、休閒食品等;
加工與檢測設備:採茶機、茶園耕作機、茶葉罐裝機、茶葉保鮮機、茶葉烘乾機、茶葉除濕機、抽濕機、稱重器皿、茶葉金屬檢測機等;
茶莊、茶館、茶店連鎖加盟等其它與茶相關產品;

江蘇茶博會展會活動

★、知名茶業企業及名優茶葉品牌推介活動
★、江蘇省特色茶文化產業高層論壇
★、江蘇省第14屆“陸羽杯”名特茶評比大賽
★、茶與健康養生主題講座
★、茶文化知識普及活動
★、江蘇茶葉優秀商户評選活動
★、江蘇茶葉流通市場優秀茶葉品牌推薦評選活動
★、萬人免費品茗大會
★、茶葉、茶具、茶文化精品鑑賞會

江蘇茶博會歷史上的茶文化

鬥茶始於唐代,始創於的廣東惠州,鬥茶是每年春季新茶製成後,茶農、茶人們比新茶優劣的一項茶事活動。一場鬥茶比賽的勝敗,猶如一場球賽的勝敗,為眾多茶農、茶人所關注。唐稱“茗戰”,宋呼“鬥茶”,名異而實同,都具有強烈的賽事色彩。
惠州人“食茶”的歷史同樣也很古遠。東晉裴淵的《廣州記》説:“酉平縣出皋盧,茗之別名,葉大而澀,南人以為飲”,這酉平縣即為後之歸善縣,古屬惠州。所謂“皋盧”也就是苦艼茶。而陸羽的《茶經》也有單道開“所飲茶蘇而已”的記載,單為敦煌人,晉升平元年(357)落户羅浮。他既要飲茶,自然得種茶,説惠州種茶最遲始於晉代,大致不謬。
茶的普及是在唐代以後,這與佛教的興盛頗有關係。唐人《封氏聞見記》便説南方的寺僧“習禪務於不寐,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人身懷挾,到處煮炊,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有一點他還沒説:僧人視茶為“不發”(抑制性慾)之藥,以為飲之有助屏絕塵念。總之,“茶佛一味”,唐代寺觀眾多的羅浮山盛行種茶和飲茶,是情理中事。《全唐詩》載有胡宿的《沖虛觀》詩,謂“茗園春嫩一旗開”,可見羅浮山在唐代已有茶園。李翱於唐元和四年(809)知循州,他的《解惑》文則説王野人移居羅浮,“積十年,及構草堂,植茶成園,犁山田三十畝以供食”,那時的茶園已是頗具規模。
到了北宋,“鬥茶”已成惠州民間習俗,這又有東坡的詩文為證。東坡遊羅浮,品嚐了景泰禪師的卓錫泉,作《記》説:“嶺外唯惠人喜鬥茶,此水不虛出也!”在惠州他也種茶,有《種茶》詩:“紫筍雖不長,孤根乃獨壽。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後。”紫筍,古茶名,有人釋為“紫色的竹筍”,那是望文生義。還有一首有名的《汲江煎茶》詩,首聯雲:“活水還須活火煎,自臨釣石取深清”,如今“釣石”尚存,就在橋東沿江路邊,只是已無“清深”可取,難再見坡翁當年“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的情景了。 稍後,唐庚貶惠州,作《鬥茶記》,説:“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某閩人其所齎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較皆精絕”。 寄傲齋和龍塘,故址在今之子西嶺;“齎宜”, 攜來佐茶的菜餚(一説是用作調味用的姜蒜葱韭等碎末)。惠人“鬥茶” 的情形,於此約略可見。一個“烹”字,更説明那時所“鬥”之茶,非如今沖泡式的功夫茶。東坡詩謂“薄薄酒,勝茶湯”,叫茶湯,是因為當中除茶葉外,還有其他配料如姜葱椒鹽米豆油麻等。享用這種連渣帶水煎烹而成的茶湯,古人説“喝”,惠州話説“食”,都不為無理“採茶作餅,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這種見載於漢末的喝茶方法,據説延至宋代後便逐漸消失,其實未必盡然。舊屬惠州的海陸豐地區流傳着一首竹枝詞:“辰時餐飯已餐菜,牙砵擂來響幾家。厚薄人情何處見?看他多少下芝麻。”這裏説的擂茶,是惠東汕尾等地至今仍保留着的古老喝茶習俗,有客至或是喜慶事,必擂茶以示隆重。生小孩滿月,謂之“滿月茶” ;建新房上樑,謂之“上樑茶” ;親家母頭一回上門商議兒女嫁娶事宜,少不了又要擂“親家茶”。茶的配料雖因具體條件而有所變化和不同,故有鹹茶、菜茶、藥茶等眾多名目,烹製的方法卻與上述古法大體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