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蘇省地質資料館

鎖定
江蘇省地質資料館是館藏獨特的專業檔案館。它的前身為成立於1955年5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華東地質局圖書館,實行地質資料與地質專業圖書一體化管理;1958年5月江蘇省地質局成立後,設立地質資料處,專門負責江蘇匯交地質資料管理;1961年地質資料處與地質礦產處合併為地質礦產資料處;1963年9月成立全省地質資料處,成為面向全省的地質資料匯交與借閲服務管理機構;1966年9月江蘇省儲量委員會併入全省地質資料處;1969年3月全省地質資料處隨着江蘇省地質局撤銷而撤銷,其管理職能由江蘇省革命委員會重工業局地測科承擔;1973年9月江蘇省地質局恢復後,即設立了全省地質資料室,重新履行資料管理與儲量審查兩項職能;
中文名
江蘇省地質資料館
前    身
華東地質局圖書館
成    立
1955年5月
館藏內容
資料共有6016檔,計85888件

江蘇省地質資料館歷史沿革

1976年全省地質資料室更名為全省地質資料處,兼有礦產儲量審批職能;1983年隨江蘇省地質局更名為江蘇省地質礦產局,更名為江蘇省地質資料處;1996年機構改革時,江蘇省地質礦產局更名為江蘇省地質礦產廳,江蘇省地質資料處與省儲量委員會辦公室合併組建成江蘇省地質礦產廳礦產資源儲量管理處,其中地質資料的保管、借閲與加工整理等工作暫由省地調院負責完成;2000年江蘇省地質礦產廳與江蘇省土地局合併組建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地質資料業務管理由江蘇省國土資源廳礦產資源儲量管理處負責,其中地質資料的保管、借閲與加工整理等工作仍由省地調院負責完成;2004年3月,根據《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第349號令)的要求,經省編辦批准,江蘇省國土資源廳下文設立江蘇省地質資料館。

江蘇省地質資料館館藏內容

截止2012年2月底,館藏地質資料共有6016檔,計85888件。其中,最早的一份地質資料《江蘇地質考察》為1868~1872年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在江蘇考察時形成的;1949年以前的地質資料有122份,日本侵華時期形成的日文地質資料和英文地質資料有90份。此外,館內還珍藏有大量國內外著名地質學家編著的地質資料,如李四光、謝家榮、朱庭祜、朱森、葉連俊、程裕淇等人編著的中外文專著、報告和譯著等。
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境內形成的重要地質資料館內都有收藏。其中包括1∶5萬、1∶20萬、1∶25萬、1∶100萬等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資料;能源礦產、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非金屬礦產及水氣礦產等礦產勘查資料;海洋地質調查資料;物化遙地質勘查資料;水工環地質勘查資料;地質科學研究成果報告;外省、市及全國性成果地質資料等。
根據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與“四化”建設要求,江蘇從1998年起,就啓動了館藏地質資料掃描數字化工作。截止2012年2月底,館內已藏有光盤存儲的“數字化成果地質資料”5737檔。
館藏地質資料不僅有複製本成果地質資料,還有部分原稿,時間跨度長達一個多世紀,有些地質資料在我國地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如館藏的《江蘇地質志》(劉季辰、趙汝鈞,1924年)是我國第一份省域地質志,與《南京龍潭地質指南》(李四光、朱森,1932年)一併入選江蘇省首批珍貴檔案名錄,映襯出館藏的地質資料不但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與參考價值,還呈現出豐富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並逐步向檔案第三價值(文物價值)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