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漢關大樓

鎖定
江漢關大樓(Hankow Customs House),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沿江大道江漢路交會處,由英資思九生洋行設計,上海魏清記營造廠承建,民國十一年(1922年)動工,民國十三年(1924年)落成,佔地面積1499平方米,建築面積4009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三座海關大樓之一。 [1-3] 
江漢關大樓坐南朝北,呈對稱佈局,通高41米,採用鋼筋混凝土梁板柱結構,筏形基礎,由主樓及其頂部的鐘樓組成,建築四周由數量不等、風格獨特的廊柱環繞裝飾。主樓4層,底層為半地下室。鐘樓高約23.1米,鐘面嵌於四壁,直徑4米,每日按時敲鐘,按刻奏樂,報時曲為《威斯敏斯特鐘聲》。鐘樓頂置風向標,設瞭望台。江漢關大樓融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和英國鐘樓建築形式,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一度成為漢口城市的標誌。 [2-4] 
2001年6月,江漢關大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6] 
中文名
江漢關大樓
外文名
Hankow Customs House
地理位置
武漢市漢口沿江大道與江漢路交會處
所處年代
民國十三年(1924年)
佔地面積
1499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IV-496
分類號
IV-23
開放時間
9:00-17:00(週一閉館)

江漢關大樓歷史沿革

1931年江漢關景象 1931年江漢關景象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11月,英國政府根據《中英天津條約》設立漢口海關——江漢關,與上海江海關、廣州粵海關、天津津海關並稱為近代中國四大海關。 [7] 
清咸豐十二年(1862年)1月1日,清政府總理衙門批准設立江漢關,初設於漢口河街英租界花樓外濱江。江漢關監督署則設於漢口青龍巷。隨着江漢關的業務規模逐步擴大,原來狹窄、腐壞的辦公處所不敷應用。 [8]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江漢關大樓選址英租界東南角(今江漢路口),即英租界工部局所在地。後因義和團起義,房屋轉讓之議暫行擱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因英租界工部局房地面積不夠,擬將鄰近的英商太古洋行倉庫協商轉讓給漢口海關,與工部局一併作建造大樓的地基。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江漢關由原址河街遷到原英租界工部局辦公。其間由於江漢關、招商局、太古公司三方在上海就互換房地面積大小、補償差價等反覆協商,直到民國九年(1920年)才最終達成協議。此時漢口沿江邊狹窄的河街外(今沿江大道),亦已逐漸淤積成一片沙灘地,為興建江漢關大樓創造了有利條件。 [9] 
民國十年(1921年)1月29日,因修建江漢關大樓,江漢關遷到英商匯豐銀行大樓臨時辦公。同年7月24日開始拆除舊房。
民國十一年(1922年)11月4日,江漢關大樓舉行奠基典禮,由總税務司安格聯主持。 [10] 
民國十三年(1924年)1月21日,江漢關大樓舉行落成典禮,為當時武漢最高建築物。 [11] 
江漢關大樓歷史圖集
江漢關大樓歷史圖集(6張)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10月26日下午3時許,江漢關大樓被日軍第二船舶運輸司令部漢口支部佔用。江漢關税務司安斯爾提出嚴重抗議無效,江漢關閉關,被迫搬出江漢關大樓。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武漢隨之光復,日軍於9月26日撤出江漢關大樓。同日,江漢關發出佈告,宣佈接收偽江漢關轉口税局,並恢復海關業務。 [12]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江漢關鐘樓上升起第一面由地下黨組織連夜趕製的紅色鐮刀斧頭旗。次年10月,江漢關更名為武漢關。1956年,武漢關奉命撤銷。 [13] 
“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衞兵視江漢關大樓為帝國主義壓迫剝削中國人民的工具,稱其為“反帝大樓”。江漢關大鐘報時曲由起初的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音樂《威斯敏斯特鐘聲》改為《東方紅》。 [14] 
1980年4月,國務院正式恢復設立武漢關,而江漢關大樓則為湖北省外貿局和武漢海關共同使用。
1987年,湖北省外貿局遷出,江漢關大樓成為武漢海關的辦公大樓。 [15] 
2000年9月,江漢關大樓運行76年的機械鐘“退休”,換上了電腦多媒體石英鐘。 [16] 
2012年11月19日,武漢海關由江漢關大樓搬至金銀湖新址,江漢關大樓作為博物館進行改造。 [17] 
2015年12月,依託江漢關大樓建成的江漢關博物館正式開館。 [18] 
江漢關大樓

江漢關大樓建築特色

江漢關大樓坐南面北,依建築的中軸線——江漢關鐘樓呈對稱佈局,兩側與正立面牆體間呈92°夾角,與背面牆體呈90°夾角。大樓設計考慮了長江水位對建築的影響,其基礎高於長江平均洪水位標高。 [3]  [11] 
江漢關大樓為英國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在古希臘、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基礎上吸收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和法國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外牆以大件花崗石建造,牆面、山花、窗楣以及大門入口處,均採取藝術造型處理。建築外觀堅固,莊重典雅,富有藝術感染力。 [4] 
江漢關大樓採取鋼筋混凝土結構,基礎由混凝土樁和箱型基礎組成,設計巧妙,結構合理。底層為正方形,一樓以上為三合院式構造。建築台基外牆由大塊條形麻石橫向砌築,構成豐富的裝飾腰線;建築主體(一至三層)外牆則採用縱向三段式構圖,線條勁直,稜角清晰。 [4]  [7] 
江漢關大樓正面主樓頂端鑲嵌有“江漢關”三個雄渾遒勁的大字,字以樓顯、樓以字名,西式建築與中式題匾可謂相得益彰,爭相輝映。 [19] 
江漢關大樓 江漢關大樓

江漢關大樓文物遺存

江漢關大樓綜述

江漢關大樓建築由主樓及其頂部的鐘樓組成,主樓四層、鐘樓五層,佔地面積1499平方米,建築面積4009平方米,大樓通高41米,總高度45.85米,建成時為武漢最高建築物。 [3]  [11] 

江漢關大樓主樓

  • 內部細節
江漢關大樓的門廳為對稱拱門設計,四角立有漢白玉砌成的多立克式石柱,該柱式出現於公元前7世紀,是希臘古典建築三種柱式中出現最早的。
建築細節
建築細節(5張)
露台柱子為塔斯干式廊柱,麻石砌成,柱身呈圓形,柱頭為倒圓錐台。整體柱子簡樸,顯得剛健雄壯。檐部上沿的金屬掛鈎為夏天掛竹簾隔熱遮光所用。
建築正立面七開間,中部設有科林斯式廊柱8根,每根高約11米,底面直徑1.5米,頂面直徑約1米。東、西側立面基本相同,各有六開間,中部設有科林斯式廊柱3根。三面柱頭均以忍冬草葉形裝飾,宛若花籃。
樓梯地坪全為大理石砌成,柚木扶手,鑄鐵花式欄杆。大樓內的門窗拉手、鎖等建築五金構件均為純銅手工製造,工藝精巧,經久耐用。
樓道上的彩色玻璃窗飾,是西方建築中常見的裝飾手法,在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斑斕柔和的色彩。玻璃的色彩效果是由於在製作過程中加入不同的氧化金屬成分而產生。
在大樓的許多房間都可以看到帶有顯著西方特色的壁爐,兼具實用價值和裝飾作用。 [20] 
  • 奠基石
在江漢關大門的左側,完好保存着當年江漢關大樓奠基之日所立的石碑,上面刻有“中華民國十一年十一月四日總税務司安格聯爵士奠此基石THE STONE WAS LAID BY SIR FRANCIS AGLEN K·B·E. 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 ON THE 4TH NOVEMBER. 1922”的字樣。 [20] 
江漢關大樓奠基石 江漢關大樓奠基石
  • 銅牌
江漢關大樓臨江一側的底層外牆上,嵌有三塊銅牌:一塊是揚子江技術委員會標識的武漢海拔高度,字跡模糊、無法辨認;一塊上刻“民國廿年八月十九日大水最高點53.65英尺”,這是當年漢口被洪水淹沒時的最高水位;另一塊上刻“1954年8月18日下午3時,最高洪水位29.73米(以吳淞為零點)”,是當年武漢市水利局標記的那次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 [21] 

江漢關大樓鐘樓

江漢關鐘樓 江漢關鐘樓
江漢關鐘樓具有典型的英國建築特徵,位於江漢關大樓之上,高約23.1米,主要功能是放置海關大鐘設備,兼燈塔、觀測瞭望之用。鐘樓分五層,下面三層的平面為呈正方形,四、五兩層為八邊形。自下而上,分別為承接室、主機室、面鍾室、導向室和音響室。其中,主機由美國托馬斯制鐘公司製造,音響室裏的五口打點報刻銅鐘則由美國謝恩鑄鐘廠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生產,全套裝置由漢口達衞長和亨達利鐘錶行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1月完成安裝,具體組裝是由亨達利鐘錶行王衡亮技師負責。
塔鐘從民國十三年(1924年)1月18日開始運行,每日按時、按刻敲鐘奏樂。報時樂曲為《威斯敏斯特鐘聲》。 [20]  [22] 

江漢關大樓保護措施

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武漢時,江漢關大樓屋面曾受到空襲彈擊。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江漢關大樓經過大修,恢復舊觀。 [23]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解放軍逼近武漢前夕,國民黨軍隊在江漢關大樓門前大柱上埋塞炸藥,準備炸燬大樓。江漢關員工冒着生命危險護衞大樓,並與國民黨軍隊巧妙周旋,終於使大樓倖免於難。 [24] 
1987年,武漢市政府決定將江漢關鐘樓恢復原狀,又從國外進口了相同的玻璃。滬東造船廠特地趕製了大鐘裏面的鐵框架,專供拼裝一塊塊玻璃用,鐘面恢復原狀,機械打點也恢復,海關鐘樓又響起了《威斯敏斯特鐘聲》。 [16] 
2009年底,為推進武漢歷史風貌街區保護工作,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基地,武漢市人民政府和武漢海關簽訂意向書,以土地置換方式,擬將江漢關大樓改造成博物館。 [25] 
2010年,武漢市委、市政府決定“依託江漢關建設博物館”,並啓動籌建工作。為保護優秀歷史建築,改造工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江漢關大樓外立面、格局均保留了原本的樣貌,內部裝修設計也儘可能還原歷史感覺。鐘樓按民國十三年(1924年)江漢關大樓落成時的原貌復原。
2015年,修繕一新的江漢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26] 
江漢關大樓 江漢關大樓

江漢關大樓歷史文化

江漢關大樓大樓題名

為了突出江漢關大樓的中國文化特色,大樓剛開始建時,當時英籍總税務司安格聯慕名找到時任湖北教育廳廳長的宗彝,請他書寫“江漢關”大樓題匾,宗彝欣然接受。 [19] 
然而,江漢關三個大字因“江”字筆劃少,與繁體的“漢”“關”兩字不相陪襯,宗彝將“江”字三易其紙,最後終於揮就“江漢關”三個大字。據史料記載,為這三個字,江漢關贈予宗彝紋銀500兩。 [16] 

江漢關大樓歷史人物

梅樂和,民國十年(1921年)10月24日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26日擔任江漢關税務司。任職期間,他見證了江漢關大樓的建設,參加了大樓的奠基和竣工儀式,是第一位在江漢關大樓中辦公的税務司。梅樂和還是中國海關總税務司、英國人赫德的外甥。繼赫德、安格聯之後,梅樂和本人也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正式出任中國海關第四任總税務司。 [27] 

江漢關大樓設計軼事

據文獻記載,江漢關大樓設計方案由“中國海關總税務司署”批准實施,其設計過程比較曲折:大樓平面圖由“海關總署”建築工程師阿諾德(Arnott)負責設計,因其病故未能完成立面圖。“海關總署”遂在上海招標,擇優選用了上海著名英商斯蒂華達生·斯貝司建築公司(即思九生洋行)建築師辛浦生(Simpson)的設計圖紙。這項工程的監理單位是20世紀上半葉武漢最重要的外資建築設計機構景明洋行 [28] 

江漢關大樓工程造價

江漢關大樓建造資金直接源於關税,由總税務司審批,從關税結餘中直接支付。經海關總署工程部門審核,大樓主體造價約為30.7萬上海兩,另外土建工程、道路修建及室內設施安裝等約17.5萬上海兩,兩者合計為48.2萬上海兩,摺合關平銀53.11萬兩,再加上地價7.1萬兩,總計關平銀60.21萬兩。 [11] 

江漢關大樓文物價值

江漢關大樓從建築設計到建築質量都堪稱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它見證了大武漢的百年滄桑,是近代武漢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縮影。 [17]  [24] 
江漢關大樓既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又是武漢近代建築的一大標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 [29] 

江漢關大樓旅遊信息

  • 地址
江漢關大樓(江漢關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沿江大道129號。 [30] 
  • 開放時間
9:00-17:00(16:00停止入場)(週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30] 
  • 交通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