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採萍

鎖定
江採萍(723 [80]  年—756年),號梅妃,閩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玄宗寵妃之一。在今莆田亦稱江東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 [1]  因擅使石斛珍珠漢方養膚,別號斛珠夫人和“祖姑皇妃”之稱。 [80] 
江採萍自幼聰穎,父親極賞識,自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吟誦詩文。九歲時,就能背誦《詩經》中記載周文王后妃事蹟的《周南》和《召南》兩部分詩。十四歲,善吟詩作賦,自比晉朝才女謝道韞,不僅長於詩賦,還精通樂器,善歌舞,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開元末,唐玄宗遣高力士出使閩越,江採萍被選入宮。唐玄宗愛如至寶,大加寵幸賜東宮正一品皇妃,號梅妃 [2] 
梅妃喜梅,氣節若梅。後被楊貴妃打入東京 [3]  洛陽上陽宮 [4]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落逃沒帶上陽宮中的梅妃,梅妃白綾裹身,投井自盡 [5] 
(概述內圖片來源:中國神話人物百圖)
別    名
採萍
江妃
江東妃 [80] 
梅精(唐玄宗專享)斛珠夫人
梅妃
所處時代
中國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今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江東村
出生日期
723年 [80] 
逝世日期
756年
主要作品
謝賜珍珠》《樓東賦》《驚鴻舞
本    名
江採萍 [6] 
才    藝
詩賦、舞蹈、琴棋書畫
外文名
Consort Mei

江採萍人物生平

江採萍身世背景

梅妃,人如其名,飄逸俊秀,清麗可人。她本姓為江,祖籍福建,生長在懸壺濟世的醫道世家。父親江仲遜是秀才出身的儒醫,弟弟叫江采芹 [7]  。江仲遜三十多歲的時候才有了這個寶貝女,所以對她疼愛有加,梅妃9歲的時候就能吟誦《詩經》中的《周南篇》和《召南篇》,還對父親説:“我雖然是女孩子,還是希望能把它(誦讀詩書)當作自己的志向。” [8]  父親見女兒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志氣,便為女兒取名“採萍” [8]  [6] 
梅妃自幼陪穎,她父親極賞識,自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吟誦詩文。十四歲善吟詩作賦,自比晉朝才女謝道韞 [9]  ,也精通琴棋書畫。年將及笄,好淡妝雅服,姿態明秀,筆不可描畫有也 [10] 
梅妃愛如狂,江仲遜不惜重金,尋各種梅樹,種滿房前屋後。在梅花薰陶下,梅妃烙下了梅的氣節,高雅嫺靜。因此,遠近的年輕人都感嘆道:“不知誰家兒郎有此福氣,能夠娶得江家女為妻,真是三生有幸啊!” [11] 

江採萍選美入宮

最終這朵惹人愛慕的梅花落到誰家園中了呢?這有福氣的兒郎不是別人,正是風流豪邁一世的當朝皇帝唐玄宗。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死後,太監高力士自湖廣歷兩粵為玄宗選美。高力士到了閩地後,探聽到江家有女清麗絕世。於是以重禮相聘,攜梅妃回長安。 [2] 

江採萍進宮得寵

當時宮中嬪妃幾近四萬,個個濃妝豔抹、盛裝俗飾,採萍的到來,彷彿為宮中送來一縷清風,她温柔婉約,淡妝素裹,清爽宜人。最難得的是,採萍不僅容貌秀麗,而且才高八斗,擅樂器、曉歌舞,還尤其喜愛梅花,她的住所周圍,梅樹隨處可見,花開時節,便徘徊其間,賞花作賦,悠然忘我。玄宗憐惜她這份對花的痴愛,大加寵幸賜東宮正一品皇妃,稱她為“梅妃”。命人給其宮中種滿各式梅樹,並親筆題寫院中樓台為“梅閣”、花間小亭為“梅亭”。梅妃的愛梅之情,惹得皇帝戲稱她為“梅精” [12]  [13] 

江採萍被困冷宮

梅妃得寵數年後,已到花甲之年的唐玄宗,未免喜新厭舊,招兒媳楊氏為貴妃,不務朝政。梅妃知情後覲見皇帝,贈詩諷刺 [14]  。楊妃聽聞不悦,多番撒潑陷害,設法將梅妃打入冷宮上陽宮。上陽宮分為東西兩宮 [15]  ,梅妃所居為上陽東宮。

江採萍盛筵難再

梅花綻放之季,趁楊妃不在,唐玄宗密遣貼身小太監,用梨園戲馬到上陽東宮安請梅妃到翠華西閣。不料被楊妃知曉,不宣自闖,玄宗嚇得抱起梅妃藏到屋內夾牆中。對於楊妃的咄咄逼人姿勢,玄宗把楊妃趕回了孃家。皇帝回頭再去找梅妃,卻得知梅妃已被小太監送走,就將小太監賜死。叫人把梅妃留下的鞋子和頭上插的釵飾封起來送去給梅妃。梅妃問使者説:“皇上是堅決不要我了?”使者回答説:“皇上並不是拋棄妃子,實在是怕太真撒野”,梅妃苦笑説:“怕因為愛我會惹胖丫頭不高興,這不是等於拋棄我嗎?” [16] 

江採萍寫賦寄情

梅妃得寵時,各地爭相進獻梅花;可當她失寵之時,她聽到外面有驛馬快跑的聲音,一問方知是忙着給楊貴妃荔枝的,而不是給她送梅花的此時的梅妃不禁淚流滿面,想起了漢代長門宮陳阿嬌的故事,陳阿嬌千金買司馬相如一賦。梅妃為打動皇帝,贈高力士千金,請他找文人寫賦。高力士介於楊妃,藉故推辭。梅妃便親自寫篇《樓東賦 [17]  ,隨附白玉笛派人送給唐玄宗。楊妃探知,請皇帝賜梅妃死,皇帝沉默不語。 [18] 

江採萍謝絕賜珠

後來,唐玄宗對梅妃心有愧意,命人把外國使節進貢的一斛珍珠送給梅妃。梅妃回詩《謝賜珍珠 [19]  ,不受。皇帝看完詩,指示樂府為這首詩譜一個新曲子,取名《一斛珠》。 [20] 

江採萍死於叛亂

至德元年六月十三日,黎明,玄宗只與楊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從延秋門出走。妃、主、墾孫在外者,包括困於冷宮的梅妃,皆棄之不顧。這一天,百官皆不知皇帝已出逃。
等唐玄宗回京,派人找梅妃,下詔,只要有人找到她,官升兩級,賞錢百萬。有一宦官獻了一幅梅妃畫像,皇帝説:“挺像,只恨不是活的啊”,再在上面題了一首詩懷念梅妃 [21] 
某天梅妃託夢給皇帝,梅妃説:“當年陛下逃難時,我死在亂兵的手上,有可憐我的人,把我埋在池子東邊的梅樹下。”最終在温泉池邊梅樹底下,找到了梅妃屍體,外面用錦褥裹着,上面堆着差不多三尺厚的土。察看梅妃身上肋下有刀痕。唐玄宗放聲大哭,以妃禮改葬。又命人在她的墓地四周種滿各種梅樹,並親手為她寫下祭文 [22]  [23-24] 

江採萍人物評價

梅妃即便得寵時也沒有依仗唐玄宗排擠其她妃嬪,沒有結黨營私、禍國殃民,而是自律、明理和大義。有次玄宗曾問“梅妃”、為何鬱鬱寡歡,梅妃道:“昔太宗有貞觀之治,百姓安樂。願陛下也有開元之治。”玄宗聽了,怔了一怔,然後拈鬚笑道:“朕早有此志,愛妃不言,朕幾乎忘了。”次日,玄宗即罷了遊宴,親理萬機,勵精圖治。梅妃受玄宗專寵達十年之久,這期間,梅妃以自己的品性和賢德影響着唐玄宗,使玄宗以德治國,整個國家繼續保持着開元盛世的強盛 [25] 
池華瓊:“梅妃是一個善於詩文、歌舞,氣度高雅、美中有善,才貌雙全的奇女子。也是個痴情女子,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仍能為負心的玄宗保住清白之身,不讓叛賊污辱,自己投井自殺了,足見她是個性情至真直烈的女人。” [26] 

江採萍歷史貢獻

江採萍嫁入宮中後,編創唐代宮廷舞蹈驚鴻舞,還下令收集、整理歸檔了美顏護膚相關制方和書籍,是宮廷美顏護膚用品制度的始創者,研製的斛珠制方,被歷朝內宮后妃公主所喜愛,稱她為“斛珠夫人 [27] 天寶九載,因杜甫獻《三大禮賦》,臘日,皇室宴請杜甫等,斛珠夫人賜宮造用品,杜甫賦詩《臘日》:“……縱酒欲謀良夜醉,還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江採萍軼事典故

江採萍鬥茶作詩

又一個霜冷梅開的日子,一同踏雪嘗梅的唐玄宗對梅妃説:“久聞愛妃才高,入宮前所作八賦,翰林諸臣無不讚嘆稱絕,卿既然酷愛梅花,何不即景作一梅花詩?”梅妃謙和地答道:“妾鄉野陋質,怎能有大雅之作,謹以詠梅花小詩一首,聊為陛下佐酒。”隨即信口吟出:
一枝疏影素,獨抗嚴霜冷;
早晚散幽香,香飄十里長。
吟完,玄宗正要誇讚,忽然內臣報嶺南刺史韋應物、蘇州刺史劉禹錫求見(這兩人的生平與梅妃生平有不符之處、待考證),這兩位都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儒官,因聽説梅妃愛梅,又能吟詩作賦,心生敬慕,特挑選了當地的奇梅百品。星夜兼程,送到長安晉獻。梅妃和玄宗都十分高興,命人植在梅妃院中,重賞了韋應物和劉禹錫,並把梅妃所寫詠梅詩賜予二人品嚐,兩位大家讀後讚道:“果然詩如其人,是仙中女子呀!”這天雪霽初晴,玄宗與梅妃在梅閣臨窗賞梅弈棋。梅妃自小精於棋道,兩人對弈,玄宗屢屢敗北,因而頗有些不悦。善解人意的梅妃起身笑道:“此為雕蟲小技,誤勝陛下,請不要放在心上;陛下心繫四海,力在治國,妾哪裏能與陛下爭勝負呢!”一番話説得入情入理,玄宗也就為之心中釋然了,暗暗為梅妃的賢淑達理而欣慰。 [28] 
(小説《隋唐演義》第79回“江采蘋恃愛追歡 楊玉環承恩奪寵”提及,作者褚人獲·清)

江採萍嫺淑識體

唐玄宗是個重感情的人,對兄弟十分友愛,宋王成器,申王成義,是玄宗之兄;歧王範、薛王叢是玄宗之弟(此處人物生平與梅妃生平有不符之處、待考證)。玄宗即位之初,時常長枕大被與兄弟同寢,不時設宴與兄弟同樂,還曾在殿中設五幃,與各王分處其中,談詩論賦,彈奏絲竹,議謀國事,相處得十分融洽。唐玄宗獲得梅妃後,迫不及待地想介紹給他的兄弟,於是特設一宴招待諸王,席間唐玄宗向諸王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基讚賞推崇。
梅妃先是吹奏白玉笛一曲,笛音曲折婉轉,引人神馳。宋王成器也善吹笛,歧王範善彈琵琶,玄宗更是妙解音律,五位兄弟都十分領會梅妃笛聲的神韻。笛聲剛落,梅妃又翩翩起舞,漫舞輕廻,如驚鴻般輕盈,如落梅般飄逸,五人又看得如痴如醉。舞罷,唐玄宗命人取出珍藏的美酒“瑞露珍”,讓梅妃用金盞遍斟諸王,當時薛王已醉,恍惚中被梅妃的儀態迷住,一時神魂顛倒,竟然伸出腳來,在桌下勾住梅妃的纖足糾纏不放。梅妃竭力保持鎮靜,不動聲色使力爭脱,轉身躲入梅閣不肯再出來。玄宗發覺後問道:“梅妃為何不辭而去?”左右答稱:“娘娘珠鞋脱綴,綴好就來!”等了一會,不見出來,玄宗再次宣召,梅妃派人出來答覆説:“娘娘突然胸腹作痛,不能起身應召。”沒有梅妃助興,這一夜的兄弟宴樂也就到此結束了。嫺淑識體的梅妃並沒有把薛王調戲她的事張揚出來。
但是薛王第二日早晨酒醒,想起昨夜宴席上的荒唐行為,不禁大為驚懼,於是袒肉跪行來到宮中,向玄宗請罪,羞愧地説:“蒙皇上賜宴,不勝酒力,誤觸皇嫂珠履,臣本無心,罪該萬死!”唐玄宗寬容道:“汝既無心,朕也就不予追究。”事後,玄宗回後宮問起梅妃,梅妃情知薛王是酒後失態,所以不願意讓玄宗知道,擔心影響兄弟之情,玄宗問她時,她還竭力否認。見她如此顧慮皇家骨肉之情,大度地息事寧人,唐玄宗對她不由得又產生了一種既愛且敬的心意。 [29] 

江採萍親屬成員

父親:江仲遜 [6] 
弟弟:江采芹 [6] 
配偶:唐玄宗李隆基

江採萍個人作品

江採萍梅採絕豔

梅妃個人作品
《在花萼樓》 [30] 
《詠梅》 [31] 
(回唐玄宗《梅亭》的詩) [32] 
謝賜珍珠 [19]  (又名《一斛珠》)
(《全唐詩》所載詩,名不詳) [33] 
(形容楊貴妃的詩) [14] 
樓東賦 [17] 
《梅花》(一説《梅亭》,失傳)
《梨園》(失傳)
《絢窗》(一説《綺窗》,失傳)
《鳳笛》(失傳)
《玻杯》(一説《玻璃杯》,失傳)
《蕭蘭》
(一説《肖蘭》或《蕭》、《蘭》,失傳)
《叢桂》(失傳)
《剪刀》(失傳)

江採萍梅舞驚鴻

驚鴻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傳,在當時廣為流傳。唐玄宗曾當着諸王面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
梅妃·總圖冊
梅妃·總圖冊(7張)
動作上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姿態,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中國有深遠的傳統,相傳原始社會時期的“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的“鳳凰來儀”,當是人模擬鳥類動作的舞蹈;戰國青銅器上有人扮鳥形的舞蹈圖像;漢代百戲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記載;漢畫像石中也有人扮鳥形舞蹈的畫面,這些舞蹈大都穿着笨重的鳥形服飾道具,舞蹈起來很不方便。而梅妃的《驚鴻舞》可能着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 [34] 

江採萍人物爭議

江採萍認為虛構

  1. 魯迅認為,從《梅妃傳》跋文分析的話,是南北宋人偽作,梅妃是虛構人物。 [35] 
  2. 有關梅妃事蹟《舊唐書》、《新唐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均不載。 [35] 
  3. 新舊唐書,沒有高力士使閩的記載。 [35] 
  4. 從地理演變看,唐明皇在位的時候江東村這個地方可能還不曾存在。 [35] 
  5. 據當地“民間”傳説,江採萍是個放鴨女,與能詩善賦的梅妃相去甚遠。 [35] 
  6. 其他雜疑:
  7. 據《梅妃傳》記載推測,宋代仕女畫中的梅妃,人們對她的身世卻不大瞭解。
  8. 上陽宮在東京 [36]  洛陽,與長安相距數百里,而洛陽上陽東宮又無翠華殿西閣。
  9. 《梅妃傳》玄宗夜召梅妃被楊妃撞破一節,寫得活靈活現,若非虛假怎麼有別於《楊太真外傳》。 [35]  [37-38] 

江採萍認為真實

  1. 《梅妃傳》創作時間與跋文,與梅妃有無其人沒有因果關係。且梅妃事蹟記載最早在宋朝的《莆陽比事》。 [39] 
  2. 舊唐書》《新唐書》所能傳載的人物極少,唐明皇時代,嬪妃宮女近四萬人,但能立傳的只有直接參與一些重大事件的4人。
  3. 跟據《江氏族譜》載,梅妃家世顯赫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即使高力士沒有使閩,梅妃也同樣可以被選入宮為妃。 [40] 
  4. 這一推論沒有對唐時的江東是否存在進行認真考證。其二,這一推論也曲解了莆田舊縣誌。 [41] 
  5. 至於民間流傳梅妃原為牧鴨女的故事,不足為據,非但不能證明她無才、更不能説明史無梅妃。而《江氏族譜》載,梅妃有良好的教育氛圍。 [42] 
  6. 答其他雜疑:
  7. 梅妃是唐朝人,宋人不瞭解詳情情理之中。
  8. 宮名隨時可以更改,何況《梅妃傳》是經過修飾冶煉的。不管上陽東宮距長安多遠,據《梅妃傳》記載“密以戲馬召妃至翠華西閣”,是用馬接梅妃過來的。
  9. 每個著作都有自己的特點,寫作手法不應相提並論。並且《梅妃傳》是小説題材,而非正史,難免要添首加尾秀潤一番。 [37-38] 

江採萍認為暗指

  1. 也許作者形勢所迫,原型不一定叫“梅妃”:⑴就像很多故事,也可能是暗指她人。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后妃中的柳婕妤被記載着有才,而其他嬪妃基本沒這種記載,只是婕妤是後宮等級,柳氏非妃。⑵另有白居易的詩《上陽白髮人》也能推測出,有人被楊貴妃逼進上陽東宮。 [37-38] 
  2. 也許原型不一定是“妃”:⑴唐玄宗寫給梅妃的詩《梅亭》中説“亭名梅矣雪霏霏,傲骨清香百卉稀。卓卓不羣如玉狀,從今呼爾為梅妃”,梅妃回詩道“天恩浩蕩布霏霏,梅潔冰清舉世稀。秀實和羹花結子,蘭香王者愧稱妃”。從中不難看出梅妃沒有接受妃的冊封。既然梅妃傲骨清香,沒接受冊封也不難理解,不接受也不代表唐玄宗不會稱呼她為梅妃,因為他認為她就像梅,“從今呼爾為梅妃”。⑵開元年間,玄宗將皇后之下的四妃改為三妃。這個很有蹊蹺,綜上所述、也可能是因某人不肯受妃的冊封,所以把一個妃位特意空出。 [37-38]  ⑶柳婕妤生下延王李玢後便消失在史書中。開元十四年初唐玄宗對後宮改制時也把婕妤的封號去除了,如果柳婕妤活到了那個時候,她的新封號是個謎。 [37-38]  ⑷柳婕妤的兩個子女歲數應該相差不少。據《梅妃傳》記載,梅妃被困冷宮後,趁楊妃不在,唐玄宗把梅妃偷偷接回寢宮重温舊夢。如果柳婕妤是梅妃的話,説不定是這時才懷上兒子李玢的。 [37-38] 
  3. 不一定只指“一人”:經過演變代代相傳,不免存在失誤,也許《梅妃傳》其中不只包含一人故事,而是參雜了多人故事。 [37-38] 

江採萍結局爭議

  • 版本二
等唐玄宗回京,派人找梅妃,終於在上陽東宮井中找到她的遺體。梅妃為了守住清白,讓人用白綾緊裹全身投井。 [5] 
  • 版本三
梅妃遇難的消息傳回莆田,鄉親們深情地懷念她,興建浦口宮供奉她,以為永久紀念她。
相傳梅妃之父(或兄弟)曾要求朝廷以妃骨歸葬故里,明皇准許。葬地就在江家祖墳。“墓下種梅數十株,鷺鳥宿焉”。 [43] 
  • 版本四
安祿山叛亂,唐玄宗來不及帶上冷宮中的梅妃就出逃。後長安陷落,城中一片兵荒馬亂,梅妃孤苦無依決定自盡之時,被一白衣女子所救,用白驢把她載到了白雲山中的小蓬瀛修真觀。
眾叛親離的唐玄宗飽嘗失意,才切身體會當初梅妃冷落在上陽東宮的十餘年。後來有人探來消息,説動亂之中梅妃曾被人救走。唐玄宗隨即下詔全國:有知梅妃下落者,立即奏報,必予重賞;有護送來京的,獎予六品官,賜錢百萬。幾經周折,最後廣平王探得了梅妃的消息。廣平王奉詔派遣香車寶馬、內監宮女,隆重地迎接梅妃入宮。玄宗攬住梅妃説:“向來疏遠了梅卿,心中殊感不忍,故有珍珠投贈,並非無情;今當重敍舊好,怎麼能離開我呢?”梅妃於是留在興慶宮中,與玄宗重温鴛夢。當時京城中流傳着這樣的民諺;“楊花已逐東風散,梅萼偏能留晚香。”説的就是楊貴妃紅極一時之後,終在馬嵬坡香消玉隕;梅妃則在受盡冷落後,在興慶宮又重新伴君得寵。 [44] 

江採萍名字出處

至於“採萍”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説法。一種是父親以《詩經·召南》裏《採蘋》一詩的題目為女兒名字,對她期望甚高。另外則説父親根據《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採芙蓉》一詩給女兒起名。 [8] 

江採萍選美日期

梅妃出處《梅妃傳》裏的內容記載着“唐玄宗元中,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死後梅妃選美入宮”、“梅妃出生時間大約是公元710年”、“梅妃早於楊玉環10年入宮”——這些與正史記載的“武惠妃去世時間為公元737年”、“楊玉環入宮時間與武惠妃去世同年”有明顯出入。

江採萍後世紀念

江採萍梅妃故里

梅妃·故里福建普陽江東村·浦口宮
梅妃·故里福建普陽江東村·浦口宮(5張)
梅妃故里,位於木蘭溪畔,遊寧海橋畔的莆田縣黃石鎮江東村。佔地300多平方米,宮殿式建築,供奉着儀容端莊的梅妃塑像的浦口宮。宮殿中央的神龕上,奉祀着“祖姑皇妃”神像,雕刻着一對楹聯,明朝太守王光業的手跡:“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上面懸掛着“精神萬古”、“德配昊天”巨匾。汀州知府伊秉綬題上“貞烈垂芳”;國民黨元老張羣題寫“正氣浩然”;當代八閩書法大家沈覲壽書寫“人民德心”。 [37] 

江採萍東湖梅園

梅妃·東湖梅園“梅妃亭” 梅妃·東湖梅園“梅妃亭”
東湖梅園武漢東湖磨山梅園),為全國四大梅園之首,既是中國花研究中心所在地、中國梅文化館所在地,又是全國著名的賞梅勝地,設有“梅妃亭”。 [45] 

江採萍大明遺址

梅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梅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18張)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市太華南路,地處長安城北部的龍首原上,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毀於唐末。麟德殿乃大明宮內庭宴舞之地,設立有“梅妃亭”與梅妃雕塑。 [46] 

江採萍梅花花神

梅妃·女十二月花神·一月梅花花神 梅妃·女十二月花神·一月梅花花神
梅妃被民間視為“女十二花神之一月梅花花神”。 [47] 

江採萍詞牌悼念

梅妃所寫的詩《謝賜珍珠》被唐玄宗指示樂府譜成曲,取名《一斛珠》。後《一斛珠》成為詞牌名。

江採萍史書記載

朝代
作品名
作者
五代
宋朝
《莆陽志》
趙彥勵
《莆陽比事》 [48] 
明朝
閩書
八閩通志 [49] 
《興化府志》、《莆田縣誌》、《福建通志

清朝
《莆田縣誌·風俗志》 [50] 
不詳
《福建名人詞典》 [51] 
福建

江採萍藝術形象

江採萍提筆書梅

國家
朝代
作品名
作者
中國
不詳
梅妃傳 [52] 
(作者不詳)
明朝
説郛 [53] 
《唐玄宗梅妃傳》 [54] 
驚鴻記 [55] 
清朝
隋唐演義 [56] 
長生殿
唐史演義 [57] 
現代
《大唐梅妃》
《興化攬勝》
《大唐梅妃傳》 [58] 
黛蘭天
梅妃 [59] 
納蘭馨雪
《梅妃瑟舞:貴妃不好惹》
丹青賦
國外
日本
《楊貴妃傳》 [60] 

江採萍詩語品梅

國家
朝代
品名
作者
中國
唐朝
梅亭 [61] 
唐玄宗
為梅妃寫的祭文 [22] 
憶梅妃 [21] 
(又名《題梅妃畫真》)
明朝
《梅妃嗅香》 [62] 
清朝
全唐詩 [63] 
《過江妃村》詩有五首 [64-66] 
現代
《途次莆田》 [67] 
《梅妃怨》 [68] 
網友
《惜分飛·梅怨》 [69] 
《梅妃》 [70] 
網友詩梅妃 網友詩梅妃
國外
英國
《Chinese Courtship》 [71] 
(對梅妃詩《謝賜珍珠》的英文翻譯)
德國
《chinesisches》
(原名《最可愛的(女士)》,對梅妃詩《謝賜珍珠》的德語翻譯;翻譯自英國人湯姆斯對《謝賜珍珠》的翻譯。) [72] 

江採萍憶景繪梅

時間
畫作名
畫家
明朝
《梅妃嗅香》
清朝
《梅妃宿香》
現代
梅妃 [73] 
《梅妃嗅香》 [74] 
《梅妃嗅香》 [75] 
《梅妃嗅香》

江採萍煙幕映梅

影視種類
時間
劇名
飾演者
電視
1976年
楊貴妃
1986年
楊貴妃
1990年
曾伊玲
1995年
2000年
楊貴妃
2003年
2010年
電影
1927年
楊貴妃
1941年
梅妃
1955年
楊貴妃
1962年
楊貴妃
2014年
歌仔戲
2000年

江採萍粉墨妝梅

京劇程派梅妃》,1928年9月20日(民國十七年)首演於鳴和社夜戲華樂園。程硯秋飾梅妃江採萍,郭仲衡演唐玄宗,芙蓉草扮楊玉環。程、郭均有唱片傳世。該劇與《紅拂傳》《文姬歸漢》為程硯秋早期三大名劇。與梅蘭芳的《楊貴妃》(《太真外傳》)、尚小云的《漢明妃》和荀慧生的《斬戚姬》(《魚藻宮》)合稱為京劇四大名旦的“四妃”。
[76-77] 
[78-79] 
參考資料
  • 1.    帝王后妃8大絕世才女:No.7 梅妃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12-20]
  • 2.    《梅妃傳》:開元中,高力士使閩越,妃笄矣。見其少麗,選歸,侍明皇,大見寵幸。長安大內、大明、興慶三宮,東都大內、上陽兩宮,幾四萬人,自得妃,視如塵土。宮中亦自以為不及。
  • 3.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上陽宮》
  • 4.    《楊貴妃歸宿:國色天香化作神 》:“居住在上陽宮的梅妃死於亂軍之中。”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3-14]
  • 5.    莆田民間文學  .莆田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引用日期2015-01-10]
  • 6.    清道光重修的《江氏族譜》載,江氏先人多為官: "第一代江漢,字汝廣,觀察使"; 後代官為大中大夫、司馬、參軍、承事等職; "第九代江湄,字爾巒,官刺史"; "第十一代江仲遜,字惟恭,封鎮國將軍。子采芹、女採蘋蘋。世居東華,高祖遷江東,以女貴封妃,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其父江渚追封正議大夫(正四品),莆田諸女盡封孺人,于歸俱賜鑾駕"。江仲遜是一位飽讀詩書又極賦情趣的秀才,且精通醫道,懸壺濟世,是當地一位頗有名望的儒醫,江家家境富足。 載曰:“第十二代采芹,冊封國舅,官都察院御史,忠於帝室,死後賜食廟祭。”“採蘋,唐皇妃,上陽東宮正一品,號梅妃,殉節賜葬祀廟”。
  • 7.    《梅妃傳》:梅妃,姓江氏,莆田人。父仲遜,世為醫。
  • 8.    《梅妃傳》:妃年九歲,能誦《二南》。語父曰:“我雖女子,期以此為志。”父奇之,名曰採蘋。
  • 9.    《梅妃傳》:妃善屬文,自比謝女。妃有《蕭》、《蘭》(《蕭蘭》)、《梨園》、《梅花》、《鳳笛》、《玻杯》、《剪刀》、《絢窗》八(七)賦。
  • 10.    《梅妃傳》:開元中,高力士使閩越,妃笄矣。
  • 11.    《梅妃傳》:淡妝雅服,而姿態明秀,筆不可描畫。性喜梅,所居欄檻,悉植數株。
  • 12.    《梅妃傳》:妃性喜梅,所居欄檻,悉植數株,上榜曰“梅亭”。
  • 13.    中國歷史上30大千古謎團 至今無人可解  .中國青年網[引用日期2016-03-03]
  • 14.    梅妃形容楊貴妃的詩,詩名不詳:撇卻巫山下楚雲,南宮一夜玉樓春。 冰肌月貌誰能似,錦繡江天半為君。 (詩中大意是,説楊貴妃不顧人倫、拋棄夫君、攀附公公,又形容楊貴妃如月般圓碩、卻自信迷誘皇帝不誤正業…。);(楊貴妃回詩)美豔何曾減卻春,梅花雪裏減清真; 總教借得春風草,不與凡花鬥色新。(詩中大意是,你修條但已是舊人、我肥碩但確是新人,你恃寵而驕、膽敢教訓皇帝的事。)
  • 15.    洛陽上陽宮文化園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3-14]
  • 16.    《梅妃傳》:會太真楊氏人侍,寵愛日奪,上無疏意。而二人相疾,避路而行。上嘗方之英、皇,議者謂廣狹不類,竊笑之。太真忌而智,妃性柔緩,亡以勝,後竟為楊氏遷於上陽東宮。後,上憶妃,夜遣小黃門滅燭,密以戲馬召妃至翠華西閣,敍舊愛,悲不自勝。既而上失寤,侍御驚報曰:“妃子已屆閣前,當奈何?”上披衣,抱妃藏夾幕間。太真既至,問:“‘梅精’安在?”上曰:“在東宮。”太真曰:“乞宣至,今日同浴温泉。”上曰:“此女已放屏,無並往也。”太真語益堅,上顧左右不答。太真大怒,曰:“餚核狼藉,御榻下有婦人遺舄,夜來何人侍陛下寢,歡醉至於日出不視朝?陛下可出見羣臣,妾止此閣以俟駕回。”上愧甚,曳衾向屏復寢,曰:“今日有疾,不可臨朝。”太真怒甚,徑歸私第。上頃覓妃所在,已為小黃門送令步歸東宮。上怒斬之。遺舄並翠鈿命封賜妃。妃謂使者曰:“上棄我之深乎?”使者曰:“上非棄妃,誠恐太真無情耳!”妃笑曰:“恐憐我則動肥婢情,豈非棄也?”
  • 17.    梅妃《樓東賦》:玉鑑塵生,鳳奩杳殄。 懶蟬鬢之巧梳,閒縷衣之輕練。 苦寂寞於蕙宮,但疑思乎蘭殿。 信標落之梅花,隔長門而不見。 況乃花心颺恨,柳眼弄愁,暖風習習,春鳥啾啾。 樓上黃昏兮,聽風吹而回首; 碧雲日暮兮,對素月而凝眸。 温泉不到,憶拾翠之舊遊;長門深閉,嗟青鸞之信修.。憶昔太液清波,水光蕩浮,笙歌賞宴,陪從宸旒。 奏舞鸞之妙曲,乘畫之仙舟。 君情繾綣,深敍綢繆。 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亡休。 奈何嫉色庸庸,妒氣沖沖,奪我之愛幸,斥我於幽宮。 思舊歡之莫得,想夢著乎朦朧。 度花朝與月夕,羞懶對乎春風。 欲相如之奏賦,奈世才之不工。 屬愁吟之未盡,已響動乎疏鍾, 空長嘆而掩袂,躊躇步於樓東 。
  • 18.    《梅妃傳》:妃以千金壽高力士,求詞人擬司馬相如為《長門賦》,欲邀上意。力士方奉太真,且畏其勢,報曰:“無人解賦。” 妃乃自作《樓東賦》,略曰:玉鑑塵生,鳳奩香珍。懶蟬鬢之巧梳,閒縷衣之輕練。苦寂寞於蕙宮,但凝思乎蘭殿。信標落之梅花,隔長門而不見。況乃花心?恨,柳眼弄愁。暖風習習,春鳥啾啾。樓上黃昏兮,聽風吹而回首;碧雲日暮兮,對素月而凝眸。温泉不到,憶拾翠之舊遊;長門深閉,嗟青鸞之信修。憶太液清波,水光蕩浮,笙歌賞宴,陪從宸旒。奏舞鸞之妙曲,乘畫之仙舟。君情繾綣,深敍綢繆。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亡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氣沖沖。奪我之愛幸,斥我乎幽宮。思舊歡之莫得,想夢著乎朦隴。度花朝與月夕,羞懶對乎春風。欲相如之奏賦,奈世才之不工。屬愁吟之未盡,已響動乎疏鍾。空長嘆而掩袂,躊躇步於樓東。 太真聞之,訴明皇曰:“江妃庸賤,以諛詞宣言怨望,願賜死。”上默然。 會嶺表使歸,妃問左右:“何處驛使來,非梅使耶?”對曰:“庶邦貢楊妃果實(荔)使來。”妃悲咽泣下。
  • 19.    梅妃詩《謝賜珍珠》,又名《一斛珠》:柳葉蛾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濕紅綃; 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 20.    《梅妃傳》:上在花萼樓,會夷使至,命封珍珠一斛密賜妃。妃不受,以詩付使者曰:“為我進御前也。”曰: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寞。 上覽詩,悵然不樂。令樂府以新聲度之,號《一斛珠》,曲名是此始。
  • 21.    唐玄宗詩《憶梅妃》: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御得天真; 霜綃雖似當時態,爭奈嬌波不顧人。 (大意:梅妃天生麗質,不用藉助脂粉的裝扮而自然美麗。肖像是畫在白色的絲織品上的,很醒目,雖然容顏體態還算逼真,但是卻沒有她當時眼神顧盼眉目傳情的那種神韻,畢竟已經不是曾經在眼前的那個活生生的梅妃了。)
  • 22.    唐玄宗親手為梅妃寫的祭文:妃之容兮,如花斯新; 妃之德兮,如玉斯温。 餘不忘妃,而寄意於物兮,如珠斯珍; 妃不負餘,而幾喪其身兮,如石斯貞。 妃今舍餘而去兮,身似梅而飄零; 餘今舍妃而寂處兮,心如結以牽縈。
  • 23.    《梅妃傳》:後祿山犯閉,上西幸,太真死。及東歸,尋妃所在,不可得。上悲,謂兵火之後,流落他處。詔:“有得之,官二秩,錢百萬。”訪搜不知所在。上又命方士飛神御氣,潛經天地,亦不可得。有宦者進其畫真,上言:“甚似,但不活耳。”詩題於上,曰:憶昔嬌妃在紫宸,鉛華不御得天真。霜綃雖似當時態,爭奈嬌波不顧人。 上讀之泣下,命模像刊石。後上暑月晝寢,彷彿見妃隔竹間泣,含涕障袂,如花濛霧露狀。妃曰:“昔陛下蒙塵,妾死亂兵之手。哀妾者埋骨池東梅株旁。”上駭然流汗而寤。登時令往太液池發視之,無獲。上益不樂。忽悟温泉湯池側有梅十餘株,豈在是乎!上自命駕,令發現。才數株,得屍,裹以錦,盛以酒槽,附土三尺許。上大慟,左右莫能仰視。視其所傷,脅下有刀痕。上自制文誄之,以妃札易葬焉。
  • 24.    梅妃傳説2  .莆田文化網[引用日期2015-01-10]
  • 25.    三則莆田名人的故事  .莆田巿北京商會[引用日期2015-12-26]
  • 26.    劉胡蘭化身唐梅妃 池華瓊天賦八才豔驚四座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12-26]
  • 27.    考究的儀表文明:古代沐浴用品的演化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01-21]
  • 28.    《梅妃傳》:後上與妃鬥茶,顧諸王戲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鬥茶今又勝我矣。”妃應聲曰:“草木之戲,誤勝陛下。設使調和四海,烹任鼎鼐,萬乘自有憲法,賤妾何能較勝負也。”上大悦。
  • 29.    《梅妃傳》:是時承平歲久,海內無事。上於兄弟間極友愛,日從燕間,必妃侍側。上命破橙往賜諸王。至漢邸,潛以足躡妃履,登時退閣。上命連趨,報言“適履珠脱綴,綴竟當來”。久之,上親往命妃。妃曳衣迓上,言“胸腹疾作,不果前也”,卒不至。
  • 30.    梅妃詩《在花萼樓》:庭院梅花發,金閨罷曉米莊。自憐傾國貌,只是伴寒香。
  • 31.    梅妃詩《詠梅》:一枝疏影素,獨抗嚴霜冷; 早晚散幽香,香飄十里長。
  • 32.    梅妃回唐玄宗詩《梅亭》的一首詩,詩名不詳:天恩浩蕩布霏霏,梅潔冰清舉世稀。 秀實和羹花結子,蘭香王者愧稱妃。
  • 33.    《全唐詩》中記載的梅妃詩,詩名不詳;玉階生寒,珠淚盈眶。我念我皇,今夜,歡歌燕舞,可千萬千萬,別夢寒。
  • 34.    梅妃《驚鴻舞》相關考證:據王克芬《梅妃與》一文考證,《驚鴻舞》可能有描繪鴻雁飛翔的動作姿態,這種模擬飛禽的舞蹈,在我國有深遠的傳統,相傳原始社會時期的“鳳凰來儀,百獸率舞”中的“鳳凰來儀”,當是人模擬鳥類動作的舞蹈;戰國青銅器上有人扮鳥形的舞蹈圖像;漢代百戲中有扮大雀而舞的記載;漢畫像石中也有人扮鳥形舞蹈的畫面,這些舞蹈大都穿着笨重的鳥形服飾道具,舞蹈起來很不方便。而梅妃的《驚鴻舞》可能着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唐代詩人劉禹錫《泰娘歌並引》詩中,描寫歌舞伎泰娘雲: “長鬢如雲衣似霧,錦茵羅薦承輕步。 舞學驚鴻水榭春,歌傳上客蘭堂暮。” 看來《驚鴻舞》在當時廣為流傳。唐代人常以“驚鴻”來形容舞態優美輕盈,作為舞蹈美的審美特徵。……唐代詩人李羣玉《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詩云: “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 華筵九秋暮,飛袂拂雲雨。 翩如蘭苕翠,婉如游龍舉。 越豔罷前溪,吳姬停白紵。 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 低迴蓮破浪,凌亂雪縈風。 墜珥時流盻,修裾欲溯空。 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 由此觀之,《驚鴻舞》一定是極富優美韻味的舞蹈,舞姿的輕盈、飄逸、柔美、自如,人們可以想像而知。……明代裘昌今《太真全史》卷首有幅木刻插圖,題為《驚鴻舞》,描繪梅妃身穿長袖舞衣,長裙曳地,肩披長巾,正在做縱身飛舞動作,猶如驚飛的鴻雁,這就是明代畫家想象中的《驚鴻舞》。
  • 35.    (梅妃-爭議-認為虛構)一.魯迅認為,《梅妃傳》跋文提到的葉少藴,是北宋末期人,作跋就是作者,由於年代不相及,可見《梅妃傳》是南北宋人偽作,梅妃是虛構人物。……二.據史料分析,有關梅妃事蹟《舊唐書》、《新唐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均不載;只見於《開元天寶遺事》、宋邑人李俊甫《莆陽比事》著錄,劉克莊亦有詠《梅妃》詩。……三.《梅妃傳》説,高力士使閩,但考於新舊唐書,都沒有高力士使閩的記載。……四.從地理演變看,莆田地處沿海,據舊縣誌載,在梁陳時代(公元六世紀)海潮漲時可以湧到南山麓廣化寺前、西門外之泗華陂前和黃石東北的大龜嶼附近,所以唐明皇在位的時候(685-762)(注應為712-756-筆者),江東村這個地方可能還不曾存在。……五.據當地“民間”傳説,江採萍是個放鴨女,與《梅妃傳》所描述的能詩善賦的梅妃相去甚遠。……六.其她雜疑: ⒈在《梅妃傳》裏有這樣幾句話,值得注意:“今世圖畫美人者,號梅妃,泛言唐明皇時人,而莫詳所自也。”其意思説,當今(宋代)仕女畫中的梅妃,人們只泛泛地説她是唐明皇時的人,而對她的身世卻不大瞭解。 ⒉《梅妃傳》所記梅妃被貶所居之上陽東宮在東都洛陽。它與長安相距數百里,而洛陽上陽東宮又無翠華殿西閣,何以會出現唐玄宗夜召梅妃,當被楊貴妃發覺後,又怎會有梅妃“步歸東宮”之事? ⒊《梅妃傳》玄宗夜召梅妃被楊妃撞破一節,寫得活靈活現,就像發生在眼前。楊貴妃的跋扈妒悍,梅妃的柔弱聰慧,都躍然紙上。文筆很優美,抒情味較濃。若非虛假怎麼有別於《楊太真外傳》而細節描繪那麼清楚?
  • 36.    《新唐書·地理志》:東都,隋置,武德四年廢。貞觀六年號洛陽宮,顯慶二年曰東都,光宅元年曰 神都,神龍元年復曰東都,天寶元年曰東京。”
  • 37.    梅妃確有其人  .莆田文化網.2014-6-03[引用日期2014-07-04]
  • 38.    破解梅妃之謎  .東南網[引用日期2014-12-08]
  • 39.    (梅妃-爭議-認為真實)(原作者:江國興原日期:2003年4月29日原出處:人民政協報:梅妃是我國曆史上廣為流傳的人物,尤其是她的《樓東賦》和《一斛珠》廣為後人所傳誦。有關梅妃的事蹟,莆田自宋修志開始,地方史志皆有記載,主要有宋代趙彥勵《莆陽志》,宋代李俊甫《莆陽比事》、明代何喬遠《閩書》,明代黃仲昭著福建第一部省志《八閩通志》,以及明、清《興化府志》與《莆田縣誌》、《福建通志》等著述。魯迅、胡適、郭沫若、林恭祖等許多文學泰斗,曾對梅妃都作過研究。尤其是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説史略》和《唐宋傳奇集》中對《梅妃傳》的作者和著作年代提出質疑後,梅妃有無其人的爭議一直持續至今,並被列為中國文化之謎。由施宣圓、林耀琛、許立言主編,中國學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之謎》第四輯。) 一.⒈魯迅把小説《梅妃傳》作為考證對象,產生考證主體錯位。首先,莆田自宋修志以來,歷代史書皆有正傳梅妃。魯迅認為《梅妃傳》最早見於元人的小説叢書《説郛》中是不確切的。實際上,梅妃事蹟並非皆源於《梅妃傳》。現保存完整的《莆陽比事》是在宋嘉定七年(1214)雕版刊行,比元代《説郛》中的《梅妃傳》早出版近百年。其次,《梅妃傳》創作的時間與梅妃有無其人也沒有因果關係。因為,梅妃事蹟在許多史志資料中都有記載。 …⒉況且古代小説加頭添跋的比比皆是。如,《三國演義》開頭的《臨江仙》詞不是羅貫中原作,而是清人毛宗崗借用明代詩人楊慎《二十一史彈詞》第三段"説秦漢"所寫的一首開場詞,我們沒有理由以《臨江仙》的詞是假造的,從而推論《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也是偽造的。同理可證,假如《梅妃傳》的跋是偽作的,也不能因跋偽作而斷定其人物是虛構的。 …⒊《莆田縣誌·大事記》載"唐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祿山陷長安,江採萍(梅妃)死難,里人在黃石鎮江東村建浦口宮紀念她"。這已明確記載梅妃殉難時間和浦口宮建造時間。 …⒋清道光年間(1820-1850)重修的《江氏族譜》,完整無缺地記載第十二代裔孫梅妃與其弟江采芹,載曰:“第十二代采芹,冊封國舅,官都察院御史,忠於帝室,死後賜食廟祭。”“採蘋,唐皇妃,上陽東宮正一品,號梅妃,殉節賜葬祀廟。”。 …⒌古代浦口宮重修的碑刻清楚地記載江東就是養育梅妃的地方。浦口宮碑刻記:"江東在李唐時,原屬天華村,其地綠野連綿,碧流環繞,秀氣所鍾,江妃毓焉……"。 …⒍著名考古學家、詩人林恭祖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認定杜甫《麗人行》中的"楊花雪落覆白蘋",是用"楊花"與"白蘋"暗喻楊玉環和江採萍,意為楊玉環迫害奪寵江採萍,並在訪梅妃故里詩中雲"世若無其人,少陵何慨嘆?"(杜甫自號少陵野老)。 以上的縣誌、族譜、碑刻和杜甫詩句都記載梅妃是唐代人,莆田江東的實物資料也都證明梅妃確有其人。所以,無論《梅妃傳》是唐人創作,還是宋人所書,都不能作為考證梅妃有無其人的主要依據,更不能認為小説《梅妃傳》是宋人創作,就以年代不相及,錯判"梅妃無其人"。
  • 40.    (梅妃-爭議-認為真實)三.用新舊唐書沒有記載高力士赴閩選妃而否定梅妃入宮,與史實不符。首先,新舊唐書無記載高力士赴閩選妃之事,也不能斷定高力士就沒有赴閩選妃。其次,梅妃出身於仕宦家庭。《江氏族譜》載,江氏先人多為官,"第一代江漢,字汝廣,觀察使";後代官為大中大夫、司馬、參軍、承事等職;到"第九代江湄,字爾巒,官刺史";"第十一代江仲遜,字惟恭,封鎮國將軍,子采芹,女採蘋蘋,世居東華,高祖遷江東,以女貴封妃,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其父江渚追封正議大夫(正四品),莆田諸女盡封孺人,于歸俱賜鑾駕"。 可見,由於梅妃家庭關係特殊,有着良好的教育氛圍,不但具備能詩善賦條件,而且即使高力士沒有使閩,梅妃也同樣可以被選入宮為妃。
  • 41.    (梅妃-爭議-認為真實)四.⒈早在漢、唐時期,梅妃故里江東已有先人聚居,且在此開發。那些認為梅妃無其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唐時的梅妃出生地江東"可能還不曾存在"。其一,這一推論的"可能"二字,本身模稜兩可,沒有對唐時的江東是否存在進行認真考證。其二,這一推論也曲解了莆田舊縣誌,把海潮可湧到廣化寺前、泗華陂前和黃石大龜嶼附近,而錯以為廣化寺以東至黃石全是一片汪洋大海。 …⒉據《莆田縣誌》載:莆田首次置縣於陳光大二年(568),縣治設延陵裏(今城廂南山廣化寺東邊)。延陵裏的海拔低於廣化寺、泗華陂幾米,如果以為海潮可以湧到南山廣化寺前和泗華陂而延陵裏就是一片汪洋大海的話,縣治豈不是置於汪洋大海之中。再説,唐朝時的北冰洋冰架尚未溶化,海潮一般都在低潮位複流,即使是每年農曆八月"灶公水"或九月"翻江水"這樣的年高位潮,每年海潮能夠湧上江東地面的也只有2至3次,而且每次淹沒的時間最多隻有1至2小時,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江東每年都有數次高位潮湧上地面,但也沒有對羣眾的財產、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⒊莆田縣冠名取於"莆田裏"。《莆田縣誌》記載,莆田古稱蒲口,其地名最早見於陳天嘉五年(564)之史書。因"莆"與"蒲"古本通用,意指其地蒲草滋生。後經開發,平原已出現"莆田裏",即今黃石。根據當時縣治定名公例,多取其地古雅有名的地名為縣名。於是,在陳光大二年置縣時便定名為"莆田縣"。這也説明黃石早在梁陳時就有先人開發,絕不是一片汪洋大海。 …⒋據《莆田縣誌》載:"按漢制,縣下設鄉,滿千户的置年俸百石穀子的鄉官一人,不到五百户的小鄉,置嗇夫一名,一里設一亭,五里設一郵。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裏,裏有裏魁,什伍之間,互相檢察"。其一,"什"的由來就是因人聚居而得名。江東地處海濱,自古以來就有稱"東什"和"西什"的自然村,説明東什和西什在漢朝時就有先人居住。其二,江氏後裔都在東什居住至今。清張琴主編的《莆田縣誌·風俗志》上卷記:"唐天寶中,東華村有江仲遜"、"今江東江姓其後也"。現存清代所立的浦口宮碑刻也都明白記載唐江仲遜就是江東人,今江東江姓就是其後。浦口宮內東邊南起第二塊題捐芳名碑第12列記載"唐贈鎮國將軍江仲遜,清世孫詔賜修職郎漢儀次男詔賜登仕郎唐雲孫宗高……捐白金叁拾兩正重修"。 …⒌唐代黃石已有私人商店,且已建水塘灌溉農田。《莆田縣誌·商業篇》載,唐代縣城及城郊已有私人商店,黃石、莊邊、白沙、百丈(今大洋)、瀨溪均出現墟集和私營小店。《莆田縣誌·大事記》載:貞觀元年(627),南北洋建水塘圍墾造田,主要有:諸泉塘(今城廂區北磨附近)、永豐塘(今城廂區筱塘)和瀝潯塘(今城廂區霞林、棠坡附近),其後又建頡洋塘(今涵江區卓坡附近)。貞觀五年(631)建國清塘(今荔城區黃石定莊附近)。國清塘與黃石江東地處同一海拔,相距僅2至3公里,途中也沒有海堤阻欄,海潮不可能只淹沒江東而不淹沒國清塘。由此可以推定,江東至少在梅妃出生前100年早已存在。 …⒍從修建南洋海堤的巨大工程看,唐時江東業已存在。《莆田縣誌》載:莆田南洋段海堤總長37.45公里,其中東山至江東9.8公里,江東至洋埕7.7公里,洋埕至陂頭19.95公里建成於唐元和八年(813),距梅妃殉難的756年也只有57年。可見,先人早已在南洋之地擇高而居,且不斷修築海堤同大海抗爭。在當時唐朝生產力還是落後的狀況下,假如江東、東山、洋埕、陂頭等地都不曾存在的話,靠誰修建如此巨大的南洋海堤工程?
  • 42.    (梅妃-爭議-認為真實)五.綜上所述,梅妃其人其事不是《梅妃傳》單文孤本,而是有省志、府志、縣誌、族譜、浦口宮和有關碑刻實物資料等的有力佐證。應當説,梅妃是確有其人。在《福建名人詞典》中,梅妃被列為福建第一位女詩人,且見諸記載與她同時的福建文學名人,只有唐高宗總章二年(699)隨父陳政入閩的漳州刺史陳元光(656-701)及部屬許天正等一二人。 可見,梅妃在福建文學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正如梅妃研究專家李瑞良先生所説:梅妃是莆田人,如真有其人,"能這樣知書達禮,能詩善文,則當地文化發達程度可想而知","那就意味着唐代前期福建沿海地區漢文化已可以和中原地區相比美"。 至於民間流傳梅妃原為牧鴨女的故事,不足為據,非但不能證明她無才、更不能説明史無梅妃。而梅妃能歌善舞是有依據的,具備流傳千古才女的一切條件。 ┈┈因此,研究梅妃其人其事,已經不是研究她個人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唐代前期福建沿海漢文化發展水平的問題,研究梅妃的成果對研究福建文學史有着特殊的意義。
  • 43.    江採萍:“梅妃生裏傳猶在”  .莆田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01-10]
  • 44.    第98回 遺錦襪老嫗獲錢 聽雨鈴樂工度曲  .善佛教[引用日期2015-01-10]
  • 45.    2014中國武漢東湖梅花節全攻略  .新浪旅遊[引用日期2014-12-08]
  • 46.    從今呼爾為梅妃 ——西安梅妃亭內詩賦摘抄  .莆田鄉音網[引用日期2014-12-08]
  • 47.    襄樊二花神  .漢江網[引用日期2014-12-08]
  • 48.    宋朝《莆陽比事》簡介:宋史學家李俊甫,福建莆田人,宋嘉定十年進士。 (於宋嘉定七年(1214)雕版印行)卷二《岐公歸朝梅妃入侍》有記載梅妃。《莆陽比事》“取唐以來 上千百年間,凡莆陽事之可傳者”均見收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此書“屬辭有法,紀事核真”,算是一部可信的地方史書; 《莆陽比事》是依據宋葉石林(原名葉夢得,字少藴,號石林,宋紹聖四年即1097年進士)從宋水部郎中、藏書家朱遵度(又稱朱萬卷)家所得唐大中二年(848)7月著的《梅妃傳》一書進行記述的。
  • 49.    明朝《八閩通志》簡介:明代黃仲昭(1435-1508在世)著福建第一部省志《八閩通志》有記載梅妃。
  • 50.    清朝《莆田縣誌·風俗志》簡介:清代張琴主編的《莆田縣誌·風俗志》上卷記有梅妃。
  • 51.    《福建名人詞典》簡介:梅妃被列為福建第一位女詩人,且見諸記載與她同時的福建文學名人,只有唐高宗總章二年(699)隨父陳政入閩的漳州刺史陳元光(656-701)及部屬許天正等一二人。可見,梅妃在福建文學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 52.    《梅妃傳》簡介:梅妃的事蹟發祥於《梅妃傳》,寫的最為詳細。……此文作者不詳。 對於《梅妃傳》作者,清代陳蓮塘《唐人説薈》題曹鄴(816-?在世)作(似根據傳文跋語所云“此傳得自萬卷朱遵度家,唐宣宗大中二年(848)七月所書”,而有此説)。
  • 53.    明朝《説郛》簡介: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1321-約1412在世)所編纂的《説郛》卷三十八,收入《梅妃傳》。
  • 54.    明朝《唐玄宗梅妃傳》簡介:王世貞(1526-1590在世)編纂的《豔異編》卷13(宮掖部9)收錄了《唐玄宗梅妃傳》。
  • 55.    明朝《驚鴻記》簡介:明代吳世美(約公元一五七三年前後在世)根據《梅妃傳》創作有《驚鴻記》傳奇。
  • 56.    清朝《隋唐演義》簡介:清代褚人獲(1635-在世)《隋唐演義》中有兩首詩託言是梅妃和楊貴妃所做。(羅貫中曾編纂了《隋唐志傳》。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訂,稱為《隋唐兩朝志傳》。褚人獲就是以此書為主,又參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詞話》、無名氏《隋煬帝豔史》以及唐宋傳奇、戲曲、民間傳説等材料,如《海山記》、《迷樓記》、《開河記》、《開元天寶遺事》、《太真外傳》等創作的)。
  • 57.    清朝《唐史演義》簡介:清代蔡東藩(1877-1945在世)《唐史演義》寫梅妃故事也是依據《梅妃傳》。
  • 58.    大唐梅妃傳  .隆安教育[引用日期2014-12-04]
  • 59.    梅妃-納蘭馨雪著  .紅袖添香[引用日期2014-12-04]
  • 60.    現代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靖(1907-1991在世)的《楊貴妃傳》有記載梅妃。
  • 61.    唐玄宗詩《梅婷》,被收入《全唐詩》:亭名梅矣雪霏霏,傲骨清香百卉稀。 卓卓不羣如玉狀,從今呼爾為梅妃。(梅妃回詩云:天恩浩蕩布霏霏,梅潔冰清舉世稀。 秀實和羹花結子,蘭香王者愧稱妃。)
  • 62.    唐伯虎詩《梅妃嗅香》:梅花香滿石榴裙,底用頻頻艾納燻。 仙館已於塵世隔,此心猶不負東昏。
  • 63.    清朝《全唐詩》簡介:清代《全唐詩》(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成書)收入梅妃所作詩:如《謝賜珍珠》(又名《一斛珠》…等)。
  • 64.    鄭王臣詩《過江妃村》五首之一:金棗銀蠶葬故鄉,梅花猶繞墓門香。 馬嵬原上生秋草,紅粉成灰剩錦囊。 (注:詩中的首二句,就是指梅妃歸葬故里之事。)
  • 65.    鄭王臣詩《過江妃村》五首之二:南國佳人住水村,春潮寒水浸木離根。 蘼蕪猶作裙腰色,一道青青直到門。
  • 66.    鄭王臣詩《過江妃村》五首之三:一幅霜綃態尚新,空從畫裏喚真真。 如何婉轉歌長恨,不及樓東作賦人。
  • 67.    郭沫若詩《途次莆田》,選自《郭沫若全集》:荔城無處不荔枝,金復平疇碧復堤。 圍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庫四時宜。 梅妃生裏傳猶在,夾漈(jì)藏書有孑遺。 漫道江南風景好,此鄉魚米亦如之。
  • 68.    網友詩《梅妃怨》:暗露殘更恨不窮, 青苔霜冷愛成空。 白蘋不比楊花豔, 玉魄冰魂鎖蕙宮。 (白蘋:梅妃,江采蘋,楊花:楊玉環)
  • 69.    網友詩《惜分飛·梅怨》:萼滴珍珠花垂露,塘柳盈盈欲語。 雨打芭蕉苦,淚零漫漫長亭路。 更有梧桐含恨訴,葉葉聲聲不住。 難遣愁思緒,翠眉才展心頭聚
  • 70.    網友詩《梅妃》:梅妃月夜倚梅亭,獨賞疏枝香暗縈。 幽立東宮花有恨,寒望西苑翠無情。 蓬萊池裏舟船凍,麟德殿中歌舞生。 星色闌珊燈盞滅,梅妃依舊戀梅英。
  • 71.    湯姆斯對梅妃詩《謝賜珍珠》的英文翻譯《Chinese Courtship》:The eye of the Kwei flower,have been long unadorned: Being forsaken my girdle has been wet with tears of regret. Since residing in other apartments,I have refused to dress, How think by a present of pearls,to restore peace to my mind? ;詩的創作背景:英國湯姆斯(Peter Perring Tunst)1825年所譯的《Chinese Courtship》(《中國式求愛》即《花箋記》)後附錄中共有32首與中國女性有關的詩詞,其中32首來源於Pih-mei-she-yung,湯姆斯在書種稱之為“The Song of a Hundred Beautifl Women”,就是《百美新詠》。即《百美新詠圖傳》,圖傳21是梅妃所作《斛珠空慰念》(及《謝賜珍珠》)。
  • 72.    歌德對梅妃詩《謝賜珍珠》的德語翻譯《chinesisches》:Du sendest Schätze mich zu schmücken! Den Spiegel hab´ ich längst nicht auge – blickt: Seit ich entfern von deinen Blicken. Weiß ich nicht mehr was ziert und schmückt;詩的創作背景:德國歌德(1749-1832在世)翻譯成德文的四首中國詩首先於1827年以《中國作品》(chinesisches)為題發表於《藝術與古代》(kunst und Altertum)。最初擬的題目是Die Lieblichste,意為《最可愛的(女士)》。選自英國人湯姆斯所譯《百美新詠》,分別收錄提名為:圖傳21《梅妃小姐》、39《馮小憐小姐》、圖傳57《薛瑤英小姐》、92《開元》。據可考資料,這是中國古詩最早譯為德文的詩。
  • 73.    王叔暉畫《梅妃》:描繪唐玄宗梅妃的端莊典雅、超凡脱俗之姿。梅妃眉清目秀,鬢髮畢現,回眸而望,生動迷人;身上長裙曳地,裙帶長垂,敷色雅麗,線條婉轉流暢。
  • 74.    張大千畫《梅妃嗅香》:王古歆評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 75.    顧炳鑫畫《梅妃嗅香》題詩:壬戌立秋後寫唐才女梅妃造像並錄謝賜珍珠詩一首於海上滬西之蘆頂樓
  • 76.    一代宗師程硯秋  .中華戲曲網[引用日期2014-12-08]
  • 77.    京劇《梅妃》雜談  .新浪.2008-01-15[引用日期2014-09-11]
  • 78.    (梅妃-藝術形象-戲劇形象)莆仙戲《梅妃怨》中梅妃的形象: 卓卓不羣如玉狀,傲骨清香百卉希。
  • 79.    莆仙戲《梅妃怨》  .吾喜雜誌[引用日期2014-12-08]
  • 80.    忠烈才女萬民仰 梅妃故里寫傳奇  .- 莆田僑鄉時報[引用日期2021-08-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