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崎玲於奈

鎖定
江崎玲於奈(Reona Esaki),男,1925年3月12日出生於日本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後進入川西機械製作所工作,進行由真空管的陰極放出熱電子的研究工作。1956年,轉入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現索尼)。1970年提出半導體超晶格理論 [1]  1973年,時任美國IBM沃森研究所研究員的江崎玲於奈,因在半導體中發現電子的量子穿隧效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  橫濱藥科大學校長。 [3] 
中文名
江崎玲於奈
外文名
日文平假名:えさき れおな
別    名
Leo Esaki
國    籍
日本
民    族
大和民族
出生日期
1925年3月12日
畢業院校
東京大學(學士,碩士)
職    業
科學家
主要成就
半導體中發現電子的量子穿隧效應
江崎二極管
出生地
大阪府
研究領域
半導體物理學、凝態物理
獲    獎
197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諾獎時任職
美國IBM沃森研究所 [2] 

江崎玲於奈人物簡介

江崎玲於奈 江崎玲於奈
江崎玲於奈1925年3月12日出生於日本大阪,1940年就讀於京都第三高等學校,1944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是日本近代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江崎玲於奈是建築學家江崎壯一郎的長子。小時候被留聲機裏播放出來的音樂所感動,自己也想成為像發明留聲機的愛迪生那樣的發明家。雖然中考失敗,但他後來發憤圖強考進東京大學,並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部物理學科。大學時代,江崎租住的宿舍在東京大轟炸中被燒燬。看到這種場景,江崎想在大學畢業後從事日本復興的工作,於是畢業後進入企業工作。 [1]  20世紀50年代,根據理論分析,人們認為在PN結反向擊穿的過程中應當能夠觀測到隧道效應,但實驗上一直未能發現。1957年,江崎玲於奈在研製新型高頻晶體管時,意外地發現了高摻雜、窄PN結的正向伏安特性中存在着異常的負阻現象。通過理論分析,他認為這種負阻特性是由於電子空穴直接穿透結區而形成的,從而為隧道效應提供了有力的證據。1957年,江崎大學畢業正好10年,32歲的他憑藉這項成就獲得了期待已久的博士學位。 [1]  在隨後的研究中,他發明了由隧道結制成的隧道二級管。隧道二極管的發明,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固體中的隧道效應。
江崎玲於奈 江崎玲於奈

江崎玲於奈個人生活

父親:江崎壯一郎,建築學家。

江崎玲於奈研究歷程

1944年,江崎進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專攻實驗物理,1947年獲得碩士學位(後來於1959由於研究隧道效應獲得博士學位),隨即服務於神户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了作為晶體管材料的鍺和硅等半導體的研究,1956年成為東京通信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索尼)的主任研究員,領高摻雜鍺與硅的研究,這一研究的結果導致了隧道二極管的發明。
江崎玲於奈 江崎玲於奈
所謂“隧道現象”是指電子偶然地穿過其運動方向上的從經典理論觀點看來是不可越的能量勢壘(不太大)時,會在勢壘的另一邊發現電子運動的一種波動性的奇怪現象,這在本紀二十年代就已經發現了。到了三十年代量子力學發展的初期,人們一直試圖用隧道效應來分整流現象及接觸電阻等問題,然而理論的預見和實驗觀測結果卻屢次出現矛盾。五十年代隨着半導體PN結的出現,又一次喚起人們重視隧道過程的研究。根據理論分析,在PN結反擊穿的過程中,應當能夠觀測到隧道效應。但實驗卻一直無法證實。1957年,江崎在研製型高頻晶體管時;意外地發現高摻雜窄PN結的正向伏安特性中,存在着“異常的”負阻現象,而且只要一增加含有大量雜質的鍺為原料的二極管的電壓時,就馬上可以看到,電流着電壓的升高而減小。他通過分析認為,這種負阻特性是由於電子空穴直接穿透結區而形成,而為隧道效應提供了有力的實驗證明。他還發現,把具有這種性的半導體(具有負電阻的二管)作為新的電子元件,可以應用於開關電路振盪電路,以及高速電路(如電子計算機等裝置),這在當時是轟動世界的發明。
1958年,溪江崎發表了關於“隧道二極管”的論文,這是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的開端。後來人們以他的名字把“隧道二極管”命名為“江崎二極管”。第二年,他又發表了有關管的發明及其機理方面的文章,因而獲得了作為日本物學會最高榮譽的仁科芳雄紀念獎。接着,1960年又獲得出版社的獎勵,1961年獲得M.N.利布曼紀念獎金及富蘭克林研究所授予的巴蘭坦獎章。I965年日本科學院也給予他獎勵。由於在半導體和超導體方面的“隧道效應”的貢獻.江崎分享了197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金。1974年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勳章
江崎博士於1975年被選為日本科學院院士,1976年被選美國國立科學院院士,1977年又成為美國國立工程科學院院士。

江崎玲於奈提出半導體超晶格理論

在IBM沃森研究所工作時的江崎玲於奈 在IBM沃森研究所工作時的江崎玲於奈
1970年提出半導體超晶格理論,並在國際半導體物理學會等場所發表了超晶格理論。 [1] 

江崎玲於奈獲諾獎的5條件

江崎經常在面向高中生和大學生的研討會上發表演講,每次都會介紹自己總結的“獲得諾貝爾獎的5個條件”。
第一,不能被以往的結果束縛。
第二,尊敬前輩,但不能因此而喪失自我。
第三,拋棄無用的東西,只留下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第四,尊重自己,不對他人唯命是從,該挑戰的時候決不逃避。
第五,永遠不要失去純真的感性和求知慾 [1] 

江崎玲於奈獲得榮譽

江崎玲於奈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3年江崎玲於奈和加埃沃(Ivar Giaever, 1929年-)因分別發現半導體和超導體中的隧道貫穿、約瑟夫森(Brian David Josephson, 1940年-)因從理論上預言了通過隧道阻擋層的超電流的性質,特別是被稱為“約瑟夫森效應”的實驗現象,共同分享了197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江崎成為日本科學領域的第三位諾貝爾獎得主。 [1] 

江崎玲於奈第14屆日本國際獎

1998年,江崎獲得第14屆日本國際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創造和實現人工超晶格晶體概念,為新的功能性材料的發展做出貢獻”。獲得該獎項的人很多都成為諾貝爾獎的有力候選人,江崎目前仍被認為可能成為諾貝爾獎二次獲獎得主。 [1] 

江崎玲於奈學術軼事

江崎玲於奈發現教材有錯誤

江崎在索尼的前身東京通信工業公司製作半導體時注意到,如果材料鍺中含有很多雜質,電流就會反向流動。他對中國助手測量到的極其微弱的異常電流感到奇怪,開始徹底調查原因。
一開始,中國助手認為是自己的實驗有誤,所以才會測量到教科書裏沒有寫的異常電流。但江崎覺得,教科書裏的內容不一定全部正確,也許是教科書有誤,所以他繼續進行實驗。
最終,江崎發現了異常的負阻現象,即在某個臨界點之前,電壓增加的話,電流也會增加,但到了這個臨界點之後,即使電壓增加,電流也會減少。這種負阻現象,能夠用於開關、振盪和放大領域,工業價值非常高。江崎在理論上證明這就是量子力學中的隧道效應,併成功製作出了江崎二極管隧道二極管)。 [1] 

江崎玲於奈首篇超晶格論文被拒

江崎在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江崎二極管和超晶格superlattice)的相關開創性研究成果。然而,江崎先生卻透露,首篇關於超晶格的論文卻被最具權威的物理學專業雜誌《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退了回來,並未予以發表。他也指出,在現實中獨創性研究並不一定在最初就能獲得學界的正確評價。 [3] 

江崎玲於奈研究心得

1、不為已取得的進展和麪臨的障礙所困。
2、尊敬大師接受他們的指教固然重要,但不要過度崇拜他們。保持自身的自由豁達才能夠發揮獨有的創造力。
3、在信息大潮中,不讓那些無用的東西成為自己的負擔。要進行取捨,只選擇有用的部分。
4、堅持自己的主張,不能逃避戰鬥。
5、無論何時都不能失去最初的感性和不知疲倦的好奇心。 [3] 

江崎玲於奈人物觀點

江崎玲於奈創造力與判斷力

橫濱藥科大學校長江崎玲於奈 橫濱藥科大學校長江崎玲於奈
創造力(Creative Mind)才是獨創性研究成果的源泉。 [3] 
創造力在20歲左右達到巔峯,之後會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減退。而另一方面,在習得過程中掌握的判斷力(Judicious Mind)則是隨年齡不斷增強。將這兩種能力的變化用線狀體表示,會發現兩者的交叉點會出現在45歲左右,如果能夠將這兩種能力很好地結合起來,則會在這個時期迎來“Zenith of life”(人生頂點)。 [3] 
科學的智慧並非温故知新,而是要從未來吸取教訓。挑戰極限,讓研究成果打開明日之門。 [3] 

江崎玲於奈真正的文化人

“以前,有文化的人是指博覽羣書,並從中獲得大量知識和智慧的人。但在當今時代,光有豐富的知識量已經不屬於文化人”。他認為:“能時刻吸收新知識並不斷改變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文化人”。 [1] 

江崎玲於奈江崎玲於奈獎

第14屆江崎玲於奈獎於2017年9月7日授予香取秀俊教授。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