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山萬里圖

(南宋趙黻創作紙本水墨畫)

鎖定
《江山萬里圖》是南宋趙黻創作的紙本水墨中國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1] 
《江山萬里圖》採取全景式構圖,以滔滔江水為主脈,結合近景、中景、遠景,描繪出自西蜀至東吳長江兩岸的山光水色。在峯間坡岡等處,以曲徑、棧道、水口、瀑布、房舍、寺觀等點景,它們穿插有致,相互映襯,為畫面增添了無限生趣。在整體上把握峯巒層次、江流走向及林木隱現,用大視角展現出長江“咫尺千里”的壯觀景緻。 [1] 
《江山萬里圖》是趙黻唯一存世之作。 [1] 
中文名
江山萬里圖
創作年代
南宋
作    者
趙黻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作類型
水墨畫
規    格
縱:45.1釐米,橫:992.5釐米
作品別名
長江萬里圖
材    質
紙本

江山萬里圖畫作內容

江山萬里全景圖
《江山萬里圖》描繪雲遮霧掩,崇山連綿,數尺之後方現曲折的江岸,三兩旅人沿路緩行,航船數只待客于山腳渡口。隨之則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繼而孤嶺突起,峯迴路轉,茅舍村屋,行旅往來。最後用茫茫無際的大海終結畫面。
拖尾上有明代錢維善、張寧、陸樹聲等人的詩跋。 [1] 
《江山萬里圖》有作者款題“京口趙黻作”,鈐“黻”朱文印。 [1] 

江山萬里圖創作背景

江山萬里為繪畫中常見的題材,早在唐代便已出現。據載,李思訓曾窮三月時間繪嘉陵江三百里的景象於壁上,後來唐玄宗命吳道子在大同殿繪同一題材,一日即成,兩者相較,各有千秋。北宋年青的畫家王希孟則以青綠山水的形式創作了《千里江山圖》。
南宋初年的“靖康之難”,在文學上引發了以辛棄疾為首的豪放詞派,在繪畫上興起了表現大場景、氣勢雄奇的山水畫。此圖就是在這一文化背景下繪製的山水長卷。
趙黻在高宗紹興(1131年—1162年)年間,曾寓居鎮江的北固山,對長江一帶的山巒、水勢有着細緻的觀察和深切的感受。他描繪長江的題材畫,除此圖外,見於著錄的還有《金山圖》《焦山圖》《乘風破浪圖》和《揚子風帆圖》等。 [2] 

江山萬里圖藝術鑑賞

江山萬里圖技法

江山萬里圖
江山萬里圖(6張)
《江山萬里圖》中看到萬里江山中的煙雲風雨、山石峻嶺、山間小道、樵夫行旅、乘風破浪的小舟、穿雲破霧的飛鳥、山谷中的屋宇、村落、歸莊的農民、深山古寺等等,可謂東起吳越、西至巴蜀、萬里江山、氣勢宏大、一氣呵成。着重描寫江山壯麗景色,氣勢雄偉,筆法學李唐而略縱逸,但仍未脱南宋院體畫之痕跡。 [2] 
該圖山石用筆挺勁,先用淡墨勾皴,再以濃墨、重墨細繪局部輪廓,墨色的濃淡輕重相得益彰。對水的描繪佔畫面的比例頗大,同時也是此圖的成功所在。波浪主要用淡墨勾出,複用淡墨染深,以現出驚濤穿空之勢,可謂“前無古人”。 [2] 

江山萬里圖構圖

《江山萬里圖》以長卷形式描繪長江景色。畫面由虛而實,由遠而近,由大而小,煙霧瀰漫,煙波浩蕩,曾巒疊嶂,驚濤拍岸,風雨交加,小船逆浪而行,險象環生,構成一幅驚心動魄的壯麗場面。 [2] 

江山萬里圖名家點評

古版畫研究會會員聶崇正:觀賞這幅作品時,隨着畫卷的向前移動,就好像乘舟火車在山川中溯江旅行,窗外的景色時而開闊,時而擁塞,目不暇給。 [3] 

江山萬里圖歷史傳承

此畫著錄於明代文嘉《鈐山堂書畫記》、汪砢玉《珊瑚網畫跋》卷二三,清代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畫考》卷二、《石渠寶笈·初編》卷三二等書。
此圖歷經元、明文士品題。元末明初錢惟善於洪武十年(1377年)為此卷作詩題並序。明吳興張寧題引首“長江萬里”四字,並於成化二年(1466年)又題;明陸樹聲於萬曆三年(1575年)以詩跋於卷尾。
此圖經錢惟善、張寧、陸樹聲珍藏。在清初入皇宮內府,遜帝溥儀以賞溥傑的名義將它移出宮外,後由國家文物局撥交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1] 

江山萬里圖重要展覽

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江山萬里圖》在故宮武英殿舉辦的“石渠寶笈特展”中展出。 [4] 

江山萬里圖作者簡介

趙黻(生卒年不詳),又作“芾”,京口(今江蘇鎮江)人。擅繪人物、江南景緻。元夏文彥《圖繪寶鑑》記他“作人物、山水、窠石、江勢、波浪,金、焦二山,有氣韻,有筆力。”其畫風追仿北宋寫實求真的筆墨,注重山水意境的表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