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南第一大佛

鎖定
紹興市新昌縣大佛寺 的 石彌勒像佛座高1.91米,佛身高13.74米,頭高4.87米,耳長2.8米,口寬1.28米,兩膝相距10.6米。佛像秀骨清相,方頤薄唇,兩耳垂肩,雕刻精細,線條飄逸流暢,氣度嫺雅,表達了佛陀沉靜、智慧、堅定、超脱的內心世界,仔細觀瞻,使人悚心靜慮,意境深沉。佛像各部份的比例運用了透視原理,頭部特意放大,使觀瞻者仰望佛陀面容時能接受啓示,進行洗禮,但又要把握好放大的分寸。大佛是當時藝術和宗教上的偉大創造,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工藝最高水平,造像年代與價值可與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比,是我國早期石窟造像在南方僅存的偉績。
中文名
江南第一大佛
佛座高
1.91米
佛身高
13.74米
頭    高
4.87米
耳    長
2.8米
口寬1
1.28米
兩膝相距
10.6米

江南第一大佛地理位置

江南第一大佛 江南第一大佛
“江南第一大佛”是大佛寺內人文景觀中的精華,鐫造於南朝齊梁年間(486—516),僧護、僧俶、僧佑三代僧人相繼雕鑿,歷時三十年建成。據記載:公元486年,僧護來到石城,見仙髻巖數十丈高的徒削青壁,巖壁下流水叮咚,如聞琴絃之樂,不覺口唸彌陀,拜到在地,立下“原造彌勒,敬擬千尺”的宏願。此後他到處募化,悉心準備,十年後正式開工,但經營一年即勞累不堪,才淺淺鑿出一個浮雕式的面部輪廓,就病倒不起,臨終時囑咐徒弟僧俶“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辦成,再生當就吾志”。僧護圓寂後,僧俶繼續雕鑿,雖“夙夜匪懈”,但因工程艱鉅,資金無着,難以為繼。到了天監六年(507),才得到了梁武帝和建安王蕭偉的鼎力資助,並派來了僧佑來設計和指揮施工,僧佑是當時的一代高僧,是一流的建築和造像大師,資金和人才得到了保證,大佛才得以完工。世稱“三生聖蹟”。 [1] 

江南第一大佛整修情況

龕外大殿原建於唐開元年間,唐會昌五年(845)建立樓閣,五代重修,名“瑞像寺”、大中祥符元年(1008)賜名為“寶相寺”、至明永樂九年(1411)重建佛閣三層五楹,取名“毗盧閣”,萬曆廿九年(1601)建無樑橋,五層五楹為光緒十九年(1893)重建。1981年大修,增塑文殊、普賢,重塑十八羅漢,主體建築改為五層七楹,依崖而建,歇山頂,飛檐翹角,逐層退進成塔形,外觀雄偉壯麗而又精巧穩重。“逍遙樓”匾額為唐顏真卿手書;“大雄寶殿”為清俞樾書,殿內楹聯“理哲家言同源西聖、華嚴法界現象南明”為蔡元培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