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南短腸蕨

鎖定
江南短腸蕨(Diplazium mettenianum (Miq.) C. Chr.)是蹄蓋蕨科雙蓋蕨屬植物。
多年生草本i葉片長25-40釐米,羽裂長漸尖的頂部以下一回羽狀;側生羽片6-10對,鐮狀披針形,頂部長漸尖,兩側羽狀淺裂至深裂;側生羽片的裂片約達15枚,邊緣有淺鈍鋸齒.孢子囊羣線形,略彎曲,單生於小脈上側中部,在基部上側一脈常為雙生。
山谷林下常見。 [1] 
中文名
江南短腸蕨
拉丁學名
Diplazium mettenianum (Miq.) C. Chr. [3]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3] 
木賊綱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雙蓋蕨屬
江南短腸蕨

江南短腸蕨形態特徵

江南短腸蕨
江南短腸蕨(5張)
常綠中型林下植物。根狀莖長而橫走,直徑3毫米,黑褐色,先端密被鱗片;鱗片狹披針形,長約3毫米,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澤,厚膜質,邊緣有小齒;葉遠生。

江南短腸蕨葉子形態

江南短腸蕨
江南短腸蕨(18張)
能育葉長達70釐米;葉柄長30-40釐米,直徑2-3毫米,基部褐色,疏被狹披針形的褐色鱗片,向上有淺縱溝;葉片三角形或三角狀闊披針形,長25-40釐米,基部寬20-25釐米,羽裂長漸尖的頂部以下一回羽狀-羽片羽狀淺裂至深裂;側生羽片約10對,互生或近對生,近平展,鐮狀披針形或矩圓披針形,長達18釐米,寬達4釐米,頂部長漸尖,兩側羽狀淺裂至深裂,基部截形或闊楔形,基部的柄長達1.5釐米,向上的柄漸短至無柄或貼生;側生羽片的裂片約達15對,稍斜展,密接,半圓形或鐮狀披針形,圓頭或短漸尖頭,邊緣有淺鈍鋸齒;葉脈羽狀,上面不明顯,下面可見,小脈單一或基部的偶有二叉,斜向上,在側生羽片的裂片上約達5-7對。葉紙質,幹後綠色或灰綠色,兩面光滑;葉軸禾稈色,光滑,上面有淺縱溝。 [4] 

江南短腸蕨孢子形態

孢子囊羣線形,略彎曲,在側生羽片的裂片上有2-5(-7)對,偶為1條,大多單生於小脈上側中部,在基部上側1脈常為雙生;囊羣蓋淺褐色,薄膜質,全緣,宿存。孢子近腎形,周壁透明,具少數褶皺,表面具不明顯的顆粒狀紋飾。

江南短腸蕨染色體

染色體數目n= 82。 [2] 

江南短腸蕨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林下,海拔600-1400米。也分佈於日本(本州中部以南、伊豆諸島、四國、九州、琉球)、越南北部及泰國東北部。

江南短腸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安徽(潛山、寧國、祁門)、浙江(鄞縣、開化、遂昌、龍泉、文成、慶元、平陽)、江西(廬山、德興大茅山、安福、井岡山、贛縣、尋烏、金南)、福建(武夷山、德化、龍巖、上杭、南靖)、台灣(台北、新竹、宜蘭、南投、嘉義、高雄)、湖南(武岡、宜章莽山)、廣東(樂昌、曲江、翁源、博羅羅浮山、高要、肇慶鼎湖山、信宜)、海南(五指山、尖峯嶺)、香港(馬鞍山)、廣西(金秀大瑤山、平南、武鳴大明山、龍州大青山)、四川(峨眉山、馬邊、古藺)、重慶(南桐礦、南川金佛山)、貴州(赤水、雷公山、貴定雲霧山、都勻、荔波)、雲南(廣南、屏邊大圍山、綏江)。

江南短腸蕨小葉短腸蕨(變種)

又稱麥氏短腸蕨小羽變種(植物分類學報)
葉較小,葉片長15-20釐米,寬7-10釐米,羽片通常長4-7釐米,寬約1-1.5釐米,邊緣呈鋸齒狀或淺波狀,每組小脈有2-3素材,通常有孢子囊羣1條,偶有2-3條,大多單生,偶有雙生。
分佈於福建(武夷山、建陽、德化)、浙江(杭州、鄞縣、普陀、遂川、文成、慶元、蒼南)、江西(井岡山、龍南)、廣東(樂昌、清遠滑水山、從化三角山、增城南崑山、惠陽蓮花山)。生林下溪邊陰濕處岩石上,海拔400-500米。也分佈於日本(本州的紀伊半島、四國、九州、琉球)及越南北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