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北岸近代建築羣

鎖定
江北岸近代建築羣共有4個建築組成:寧波郵政局、謝氏舊址、英國領事館、浙海關舊址。
中文名
江北岸近代建築羣
地理位置
江北區中馬路172號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寧波郵政局

江北岸近代建築羣寧波郵政局

寧波郵政局舊址位於江北區中馬路172號,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加重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光緒四年(1878),海關總税務司赫德與北洋大臣李鴻章商定,依照西歐郵政之法,由外國人把持的海關試辦郵政。同年十月,浙海關(設在寧波之海關)書信館開始收寄華洋公眾郵件,承轉郵件業務,並附發大龍郵票,開創了浙江近代郵政之先河。光緒五年(1879),海關書信館改稱撥駟達局,設於江北岸海關弄。
光緒二十二年(1897),惟恐郵權旁落,清廷創辦了大清國家郵政,全國首批御準成立的郵政局共24處,寧波名列其中。寧波郵政局改為寧波郵界郵政總局,轄寧波府、紹興府、台州府、金華府、衢州府等15處郵政局和24處代辦郵政鋪商,幾遍大半個浙江省。宣統三年(1911),郵傳部正式接管郵政,郵政從此脱離海關,自成體系。民國十六年(1927),改稱寧波一等郵局,局址遷往江北岸屠家巷(現中馬路172),並分設兩處支局。自1923年起,各國在寧波私設的外郵逐漸撤消,民信又廢,郵政漸漸推廣,業務蒸蒸日上。民國36年(1947),郵局遷往車站路122號新局房。
寧波郵政局舊址建於清末至民國初期,為二層外廊式磚混結構建築,平面呈凸字形。該建築採用了大量的磚砌柱式和拱券結構裝飾立面,東入口處裝飾愛奧尼柱頭,帶有古典建築特徵,是寧波代表性的優秀近代建築。

江北岸近代建築羣謝氏舊址

謝氏舊址 謝氏舊址
“謝氏舊址”原為甬籍煤炭鉅商謝恆昌私宅。謝恆昌名天賜,又名德鬥(1875-1960),16歲到上海煤炭行為學徒,後自設煤號投資煤礦,成立寧波旅滬同鄉會,發起創辦寧波紹船公司,創辦鎮海求精學校七所,在上海蔘與辦兒童福利會、紅十字會、四明公所、閘北求火會,捐巨資於寧波四明孤兒院、育嬰堂等,抗戰爆發後,為上海市抗日援會主持人之一,後赴重慶,繼續經營煤礦業,抗戰勝利後,住上海煤炭業公會理事長,上海解放後,繼位煤業公會重要委員。該建築,地處寧波市江北岸,用水泥、磚和石材砌成三層樓房,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與外來建築文化碰撞融合的產物。特點為造型優美、風格獨特、品味典雅、結構技術手段先進,是寧波市江北區的建築珍品,寧波淪陷後,侵華日軍佔據謝宅作為水上司令部附設檢查站,解放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83351部隊使用,現保存良好的歷史原貌。

江北岸近代建築羣英國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
英國領事館位於寧波市江北區白沙路56號甬江西北岸。建成於清光緒六年(1880)。中英不平等《南京條約》簽定後,寧波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指定江北岸一帶為外國人通商居留地,英國派駐領事,建英國領事館。後因在寧波的英國人較少,僑務歸上海英國領事館兼管,1934年6月寧波英國領事館撤消。英國駐滬領事畢。約翰逐將該房屋作價轉讓給當時的鄞縣政府作救濟院。
解放後,英國領事館原有的領事官邸和工作人員住房等房屋被拆除,現僅存英國領事館主樓(辦公大樓)一幢,從解放初到現在一直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舟山警備區後勤部的一處營地。

江北岸近代建築羣浙海關舊址

浙海關舊址 浙海關舊址
據《鄞縣通志》等文獻記載,自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設浙海關於寧波,至今已300多年,寧波海關可謂歷史悠久,顯示了寧波口岸在歷史上所處地位的重要性。鴉片戰爭失敗後,寧波被迫闢為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設立了以税務司制的浙海關,浙海關漸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海關,直至1949年寧波解放。
現存的位於寧波市江北區中馬路198號的磚砌三層加閣樓建築,既是原浙海關税務司(又稱浙海新關)辦公、管理用房之一。該建築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屬英國人自西向東擴張過程中帶來的殖民地式建築(Colonial Architecture),是寧波開埠初期的典型建築和外灘近代建築羣中的最早實例,是鴉片戰爭後中國喪權辱國的歷史見證,具有較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目前,整體建築框架基本完好,建築風貌依舊,1983年9月被寧波市江北區人民政府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