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汕頭淪陷日

鎖定
1939年6月21日凌晨,日軍出動飛機44架次,對當時的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通商港口城市汕頭進行大規模轟炸。隨後,日本海陸部隊從海上大舉進攻汕頭。是日,汕頭淪陷。在此之前的兩年時間裏(1937年9月至1939年6月),日軍共空襲汕頭地區397批次,出動飛機803架次,投彈789枚,炸死炸傷中國同胞1300多人。 [1] 
自2002年起,《汕頭經濟特區人民防空管理辦法》將每年的6月21日,即1939年的“汕頭淪陷日”設定為汕頭市防空警報試鳴日。2011年4月1日起施行的《汕頭市人民防空管理辦法》做了同樣的規定。防空警報試鳴活動旨在讓市民不忘歷史,牢記當年淪陷日;同時增強國防觀念、人防意識和憂患意識。 [3] 
中文名
汕頭淪陷日
別    名
市恥日
地    點
汕頭市
發生時間
1939年6月21日

汕頭淪陷日歷史背景

汕頭自1860年開埠起,逐漸發展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至20世紀30年代中,汕頭已成為廣東第二大港,且商業之盛穩居全國第七位。也正因為如此,這座百載商埠很快成了日軍侵華的戰略目標之一。
侵華日軍發行的用以炫耀武力的《支那事變畫報》,裏面登載了一篇長篇評論《汕頭攻略之意義》充分暴露出日寇的陰謀和野心。日本20世紀50年代成立的防衞研究所戰史室,則這樣説:“汕頭地區是南洋華僑的主要出生地,這一地區的僑匯額很大,所以又成為滋潤中國抗戰力量的源泉。”可見日軍侵略潮汕的戰略意圖,就是切斷廣東乃至整個中國抗戰的援助物資和對外經濟聯繫。
為了實施沿海封鎖的大戰略,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至1939年春,日軍陸續攻佔了塘沽、天津、青島、上海、廈門、廣州、海口等重要港口城市。東南沿海僅剩汕頭這一大港口尚未淪陷。 [2] 

汕頭淪陷日汕頭淪陷

廣州失守後,汕頭成了中國對外貿易最重要的港口,補給物資由此經潮(州)韶(關)公路輸入內地。1939年6月6日,日軍大本營命令第21集團軍與海軍配合攻佔汕頭一帶要地。9日,該集團軍與海軍第5艦隊確定了具體協同計劃。6月21日,日軍第104師一部及海軍陸戰隊等共萬餘人,在海軍艦隊和航空兵的支援下,於汕頭海岸登陸,潮州、汕頭地區守軍第4戰區第9集團軍獨立第9旅和部分保安部隊對登陸日軍進行了抵抗。次日,日軍佔領汕頭。 [4] 
日軍攻佔汕頭時是分4路包抄的。當日軍海陸空三軍往汕頭外海灣集結之時,有一支先頭部隊已經化裝為平民,搭乘民船,於21日凌晨由漢奸引路,悄然抵達了新津河口。陳郴説:“在河口這個地方,中國守軍就問説你們三更半夜要去做什麼。一個漢奸他就説我們這些是澄海的難民,要回澄海,因為白天日軍飛機轟炸,所以日間不敢走,所以採取晚上走。結果守軍上去檢查後,又沒武器又沒穿軍裝的,以為他們真是難民,就放行了。”沒想到這艘運載日軍先頭部隊的民船,一路朔溪而上,一直開到汕頭、澄海、潮安交界水域的旦家園,並悄悄登岸、就地休息。後來人們才知道,這批日軍是在等待飛機空投武器裝備。
另一方面,21日凌晨大約1點,日軍的主力部隊——步兵炮兵3000餘人,已分乘30餘艘艦艇,在戰機護航之下抵達汕頭港外的德州水道,隨後搶佔了媽嶼。陳郴説,本來媽嶼口那個地方中國軍隊是有佈雷的,日軍事先買通了水雷隊長,剪掉電線,所以也是長驅直入,佔領了媽嶼島,以媽嶼島為跳板,經過四基圍,再次登陸。根據日軍出版的《支那事變畫報》和其他史料,陳郴在10多年前就實地考證過日軍登陸汕頭的路線:當日,日軍在媽嶼島站穩腳跟後,將主力部隊分成多路包抄汕頭市區。一路派出水上飛機和三艘戰艦迅速衝入汕頭內港,停泊在海關前,作為水面掩護。一路再次進入新津河口去支援先頭部隊,分別在內外充公、下蓬兩個方向登陸後,向北面攻佔庵埠梅溪鄉,以攔截國軍從潮州方向來的援兵;同時從北面和東面向汕頭外圍的陳厝合、金砂鄉推進合圍。
與此同時,有大約200多人的日軍小部隊,也乘船撲向汕頭市區隔海相望的礐石、達濠一帶。其中一支小隊強擄漁民帶路,在東湖鄉的湖口沙灘登陸,乘着夜色摸進了東湖鄉。但摸進達濠東湖鄉的一小隊日軍由於無能跨越東湖嶺,只能調頭向北,沿着現今汕職院後山的小道,串到葛洲、澳頭,在礐石一帶與其餘日軍匯合,在礐石也與守軍發生了激烈槍戰。6月22日凌晨,日軍最終佔領了整個汕頭市。日軍攻佔汕頭之後,在不到10日間又陸續攻陷潮安、澄海兩座縣城,從而也切斷了汕頭經潮州,往臨時省政府所在地——韶關的潮韶公路。從此東南沿海的對外通道幾乎被日寇封鎖。 [2] 

汕頭淪陷日潮汕軍民的抗日活動

根據現今解密的史料來看,日軍大本營把這次登陸攻佔潮汕地區的軍事行動起名為“J作戰”。主力由第104師團的第132旅團擔任,配屬獨步76大隊、兩個山炮兵大隊、兩個工兵大隊、1個輕裝甲車小隊及1個渡河材料中隊。還調集了40多架飛機和30多艘各式艦艇的配合,兵力估算約3000人。而汕頭守軍的兵力,包括正規軍獨九旅其中一個團的力量,加上廣東保安團一個團以及兩三百名警察,滿打滿算人數僅有日軍的三分之一。不過,在生死關頭,不少駐汕官兵包括許多民眾還是展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日寇串入新津河之初,廣東保安第5團的第一營和第三營就分別在庵埠的梅溪,澄海的新港、汕頭外圍的飛機場、陳厝合一帶節節抵抗。當主戰場漸漸移到金砂鄉時,第三營營長李平親率隊伍與日寇進行激烈巷戰。在汕頭的另一側,獨九旅626團某連與汕頭的警察,以及100多名自衞團隊員,扼守在崎碌尾的石炮台狙擊敵軍,直至午後石炮台失守,他們又沿海邊的外馬路節節抵抗。駐汕頭海關的5名警察,竟然抵禦近百名日軍進攻近一小時之久,最後全部壯烈殉國。就在汕頭激戰的同時,日軍已經繞到汕頭北部,攻入了庵埠的梅溪鄉,攔截從潮州南下的國軍援軍。6月21日當日,駐庵埠的廣東保安5團一部拼死抵抗,但寡不敵眾而後撤。日軍很快佔據了梅溪鄉和現今庵埠水廠一帶,進駐賜茶庵。23日夜,獨九旅626團三營七連連長李健夫又率隊反攻,全殲賜茶庵內敵兵11人。可惜李健夫在隨後的戰鬥中殉國。
當時的韓江縱隊、青抗會、西臚自衞隊等都十分活躍,積極殺敵,在汕頭淪陷的6年多里一直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充分顯示了潮汕人民高昂的愛國熱情。 [2] 

汕頭淪陷日受降處遺址

1945年9月28日,是一個令潮汕人民銘記於心的歷史時刻:這一天,以潮汕為中心的粵東地區和以曲江(韶關)為中心的粵北地區戰敗日軍在汕頭簽署了投降書。
作為當年日軍投降最直接的見證,“汕頭受降處”而今依然矗立在外馬路131號。這是全國僅存4個受降處遺址之一,很多路過的市民並不知道這棟外觀尋常的建築,隱藏着一段值得潮汕人民銘記於心的歷史。
外馬路131號這處建築物始建於1894年,最早曾是洋行商會的“國際俱樂部”,二樓可放映電影,樓後有一露天舞池,是過去上流社會的娛樂場所;1939年汕頭淪陷時曾為日本東亞會館,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作為多個機關單位的辦公場所,當時已經改變了內部格局。2011年7月,該樓移交給某宗教團體管理使用。
國內曾經設立的15個受降處遺址,目前也僅剩下芷江、武漢、廣州和汕頭4處,除汕頭外的其他3處舊址均已是文物保護單位。這一現象也引起了有識之士的關注。2013年,汕頭市政協重點提案《關於保護四處建築,留住汕頭三段輝煌歷史遺蹟的建議》,建議將“汕頭受降處”和桂園、紅色交通站、忠烈祠等記載了汕頭近現代史、革命史脈絡的歷史建築加以修繕保護;2014年3月份的汕頭“兩會”上,民革汕頭市委會再次提起關於將外馬路131號大樓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提案;2017年省“兩會”上,民革廣東省委會提交集體提案,建議將外馬路131號大樓申報為省級文保單位;2019年又有省政協委員和市人大代表提交提案和議案,建議將汕頭日軍受降處申報為省級文保單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