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汀溪水庫

鎖定
汀溪水庫位於同安區西北部,離城區僅7公里,是一處集防洪、發電、灌溉、飲水、養殖為一體的水利工程。工程主要由主壩、副壩、溢洪道、放水塔、輸水涵洞(管)、壩後電站、渠道、其他附屬建築物等部分組成,工程竣工於1956年7月。主壩為土石混合壩,壩頂高程75米,壩高44.84米,壩頂寬5米,壩底寬249.4米,總庫容4845萬立方米,正常庫容3797萬立方米,死庫容34萬立方米。壩後電站1974年建成,經擴建後總裝機容量1760千瓦。
中文名
汀溪水庫
地理位置
同安區西北部
竣工時間
1956年7月 [1] 
總庫容
4845萬立方米 [2] 
作    用
以灌溉為主,兼具防洪、城鎮供水、發電和養殖等多功能 [1] 
壩    型
土石混合壩 [1] 
流域面積
100.8 km² [2] 

汀溪水庫工程概況

汀溪水庫 汀溪水庫
汀溪水庫位於同安區西北部的汀溪鎮上埔村,東西溪流域汀溪支流下游段,是福建省最早建成的中型水庫之一,集雨面積100.8(77.4+23.4,“壩址以上集雨面積+引水工程集雨面積”,下同)平方公里,總庫容4845萬立方米,正常庫容3797萬立方米,死庫容34萬立方米。工程主要由主壩、副壩、溢洪道、放水塔、輸水涵洞(管)、壩後電站、渠道、其他附屬建築物等部分組成。
主壩:壩型為土石混合壩,壩頂高程75米,壩高44.84米,壩頂寬5米,壩底寬249.4米,防浪牆高1米。壩基防滲型式採用二道漿砌塊石截水牆。
副壩:共6座,壩頂高程75米,總長805米,最大壩高7.6米,壩頂寬3米。
溢洪道:位於大壩右側,閘墩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側牆和底板採用漿砌條石結構。擴建後採用實用堰型式,堰頂高程65.66米,距壩頂9.34米,堰淨寬40米。配備鋼絲網混凝土弧型閘門,共4扇,每扇寬10米,高5米。閘門採用捲揚式手搖電動兩用啓閉設備。以挑流鼻坎作為消能型式。
放水設備:水塔採用柱式八角形鋼筋混凝土結構,高40.9米,作為檢修之用。輸水涵洞採用鋼筋混凝土壓力管,內徑 1.7米。啓閉室設在塔頂端,配備手搖式螺旋拉桿木質閘門。
壩後電站:1974年建成,裝機3台320千瓦,擴建後增加1台800千瓦的發電機,總裝機容量1760千瓦,設計水頭21.1米。
渠道:總乾渠從涵洞口環山修築,長40公里,設計輸水能力14立方米每秒。左乾渠長41公里,設計輸水能力2.8立方米每秒;擴建後長44.5公里,設計輸水能力3.1立方米每秒。右乾渠長22公里,設計輸水能力5立方米每秒;改建後長20.5公里,設計流量3.5立方米每秒。支渠共41條,總長300公里;改建後支渠共30條,總長140.7公里,設計流量在0.1~2.8立方米每秒之間。
其他附屬建築物:渡槽13座,倒虹吸3座,泄洪閘26座,節制閘9座,溢水堰38處,公路橋樑23座,分水涵洞142個。改建後有渡槽11座,倒虹吸2座,泄洪閘19座,乾渠放水涵洞294個,支渠放水涵洞617個。 [1] 

汀溪水庫建設過程

1954年10月下旬,福建省水利局召開沿海產糧區水利行政會議。會上,同安縣縣長王德明提出修建汀溪水庫的要求。會後,省水利局、晉江地區行政公署水利科立即派技術幹部前來同安踏勘測量,編制興修汀溪水庫的規劃。1955年11月中旬,省水利局局長曹玉崑前來同安,在縣委書記唐靜等人的陪同下,到現場確定壩址,研究籌建工作。經晉江地區行政公署向福建省人民政府申請,批准修建汀溪水庫。
1955年11月底,成立了汀溪水庫工程指揮部。12月10日,同安縣6000多名民工進場,搭工棚,修道路,14日破土清基。繼之,莆田、仙遊、安溪、永春、晉江、南安、惠安縣和廈門市各由一名副縣級幹部帶隊,先後支援民工上萬名。駐軍支援400名官兵和20多部汽車。全縣各行各業、各鄉各里都協力解決勞力、物資、器材、糧食、副食品、交通工具、工地照明等問題,支援汀溪水庫建設。壩區工地保持勞力4萬多人,晝夜連續施工,風雨無阻,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競賽。1956年1月底,清基結束,開始澆築涵洞和水塔。2月初開始填土,砌築溢洪道。由於雨季來臨,溪水猛漲,為了戰勝洪水,施工組織加快了施工進度,日上土量超過5000立方米,填土厚度60釐米。4月5日,建成高37米的大壩,並在工地舉行通水大會。7月底,建成總乾渠和左、右乾渠,標誌着汀溪水庫工程全線竣工。工程總投資390萬元,使用勞力300萬工日,完成土方245萬立方米、石方2.8萬立方米。 [1] 

汀溪水庫保壩加固

1956年9月18~20日,遭受暴雨洪水襲擊,溢洪道右側牆被沖毀,渠道決口80多處。冬春修期間,同安縣人民委員會組織受益區社隊,搶修水毀工程,並進行渠道配建,主要工作有:建溢洪道啓閉室,安裝閘門,砌築陡坡段側牆;開通15條支渠,283條鬥農渠,至此,渠系建築物全部配套完成;在乾渠上安裝35處泄洪閘、節制閘等設備及215個涵洞閘門。
由於初建時乾渠上的13座渡槽為松木結構,運行3年後就腐爛變質嚴重,影響灌溉效益。1959年底至1962年夏,同安縣水利系統100多名幹部職工組成改建渡槽專業隊,親自開石、抬石、砌築,用2年時間將13座總長646米的松木渡槽改建成石拱渡槽(其中包括120米長的馬巷渡槽和高13米的東山渡槽),總投資22.5萬元,使用勞力2.11萬工日。
1961年11月,對大壩進行加高,1962年底竣工,使壩高由原來的37米增至38米,並砌0.8米高的防浪牆。1963年夏,6公里的西嶺引水渠開挖工程竣工,將跨流域的西源支流的水引入水庫,引水能力0.5立方米每秒。
1963年冬,灌區掀起“旱地改水田”運動,使得灌溉面積急劇擴大。水庫管理處制訂整修幹、支渠等16項重點工程項目計劃。在水利建設經費緊張的情況下,退還省水利電力廳主動撥給的4.5萬元補助經費,經灌區召開的代表會決定,自力更生完成配套工程。僅當年冬至次年春,就在10個公社自籌資金25萬元,義務投工,奮戰3個月,16項重點工程全部完成,完成土石方78.44萬立方米。這16項重點工程包括乾渠井上深挖方整治工程;左、右乾渠由0.8米擴寬至1米;第八、十、十一、十二、二十一支渠,美山支渠、蓮塘一支、蓮塘二支等8條支渠進行擴寬、填高、延伸;新開鬥、農渠60條,總長179公里。1964年春季,6個生產大隊28個生產隊灌上汀溪水,16個山頭的旱地改為水田,灌溉面積擴大到16.4萬畝。
1965年,中共同安縣委、縣人民委員會決定擴建汀溪水庫大壩,將設計防洪標準由三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增加1000萬立方米庫容,新建960千瓦的壩後電站。省水利電力廳將此次擴建列為省基建項目,由福建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負責設計。1965年11月,同安縣人民委員會成立汀溪水庫擴建工程指揮部,由受益公社組成民工中隊,11月25日進場。1967年上半年,工程基本完成。
1970年3月,壩後電站工程動工興建,1974年6月竣工。電站設計水頭21.1米,裝機容量3×320千瓦,並建電站宿舍一幢。
1971年7月1日13時,水庫泄洪640立方米每秒,溢洪道陡坡段岩石被水衝擊崩陷,天然消力池沖刷21米深。1973年進行整修,在陡坡段澆築鋼筋混凝土底板,並建挑流鼻坎消能。
1975年冬季,提出“石渠化”防滲措施,先後在總乾渠的隘頭、四林、後埔、井上等險段進行砌石;在松兜、曾林渠段進行改線,建成石砌渠道。
1979年5月,按照萬年一遇保壩複核標準,由水庫管理處編制《汀溪水庫保壩工程設計任務書》,經省水利電力廳批覆,於同年11月動工。用60釐米×60釐米×40釐米的方整塊石在原壩頂基礎上加高大壩48.4釐米,新建1米高的防浪牆;並對大壩左側繞壩漏水和溢洪道左側牆漏水進行鋪蓋處理,重新安裝水工觀測設施,建管理房一幢58間,防汛公路1.2公里。
1987年11月,同安城區供水工程動工興建,1990年6月7日通水,管道輸水能力2立方米每秒。
1990年,為了美化環境,改建溢洪道啓閉室,並按照民族風格,對啓閉室裝修琉璃瓦屋頂和圖案瓷磚牆,水塔塔頂也裝修琉璃瓦頂。
1995年,擴建壩後電站,在涵管左側新建朝陽電站,裝機1×800千瓦。
1996年1月,成立汀溪水庫總乾渠襯砌防滲工程領導小組,工程由水庫管理處負責設計、施工,市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監督站負責質量監督,總投資2350萬元,分兩期施工。
1997年3月29日,汀溪水庫大壩溢洪道左側牆防滲灌漿工程和主壩測壓管沖洗工程開工,同年6月12日完工。工程總投資18.8萬元,完成灌漿總進尺481.48米,清洗恢復大壩測壓管3孔。
1998年10月20日,汀溪水庫左乾渠內厝段23公里清淤整治工程開工,1999年2月完工。工程總投資57.9萬元,完成土石方5.4萬立方米。 [1] 

汀溪水庫工程效益

汀溪水庫是同安、翔安兩區農業灌溉的主要工程,灌溉面積15萬畝,灌溉面積佔兩區耕地總面積的50%以上,也是兩區城鎮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另外,汀溪水庫上游有庫容1412萬立方米的溪東水庫,在總乾渠16公里處又建有庫容1012萬立方米的竹壩水庫,流域外的西源引水渠每年可引入溪水3000萬立方米。四個工程聯合運行,形成了以汀溪水庫為樞紐,溪東水庫、西源引水渠為補充,竹壩水庫為調節的水庫羣,成為了一個以灌溉為主,兼具防洪、城鎮供水、發電和養殖等多功能的骨幹工程,也是同安區最大的蓄水工程。灌溉範圍涉及12個鎮(或農場)139個行政村,灌溉面積15萬畝(1978年達到19.66萬畝)。同時對大同、洪塘、馬巷、內厝、新店、大嶝鎮自來水廠供水。通過滯洪為下游同安城關及周圍5.5萬人、5萬畝耕地和324國道、205省道提供防洪保障。年發電量約500萬千瓦時,可提供養殖水面面積2600畝,綠化面積達7509畝。 [1] 

汀溪水庫連通互濟

2022年7月,廈門市石兜、蓮花、汀溪水庫水源連通工程(石兜水庫至西山水廠段)基本完工,具備通水條件。 [3] 

汀溪水庫歷史遺蹟

同安窯位於同安汀溪水庫東側,離城區約10公里,面積0.5平方公里。1956年在修建同安水庫時發現的,窯基遺址有窯磚、匣缽、照子等窯具,出土的有碗、盤、碟、罐、壺等日用器皿。據考證,這裏是宋代規模較大的地方瓷器生產作坊之一。出產的“珠光瓷”遠銷日本。宋代窯址的發現,對研究宋代福建的經濟文化和對外交往有重大意義。
1956年,人們在修建同安汀溪水庫時,意外發現大量古瓷片。故宮博物院專家陳萬里聞訊趕赴同安調查,發現大量卷草紋和蓖紋青黃釉碗,跟日本學者稱為“珠光青瓷”的碗類似。後經進一步考證,證實同安窯是遠銷日本的珠光青瓷產地。一件件凝結着中國審美的中國瓷器,就這樣沿着海洋出現在外國人的生活裏,傳播熠熠燦燦的中華文化。 [5] 

汀溪水庫所獲榮譽

2022年10月,入選福建省首批河湖文化遺產名單。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