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錫橋

鎖定
永錫橋,位於湖南省安化縣江南鎮錫潭村麻溪河上,南北向橫跨麻溪。永錫橋是湖南安化縣規模最大,且保存最為完好的(清代)木構風雨廊橋 [1]  ,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永錫橋為歇山重檐小青瓦頂,懸臂挑梁木結構渠架,兩台三墩,稜形分水,六層鵲木;全長83米,通高12.8米,寬3.7米;中間為走道,兩側為歇亭;歇亭共34空,每空2.1米;南、北端橋亭頂上加建樓閣式頂;北端橋頭建有碑亭。現存石碑五十八塊,南端橋亭樓閣式頂下有 “永錫橋”橋名匾額,橋頭有石級階梯。
中文名
永錫橋
地    址
湖南省安化縣江南鎮錫潭村麻溪河
始    建
清光緒四年(1878年)
全    長
83米
通    高
12.8米
寬    度
3.7 m

永錫橋古橋簡介

永錫橋是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規模最大,且保存最為完好的(清代)木構風雨廊橋 [1]  ,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橋頭現有的金屬字體牌匾是2003年更換的,原有牌匾在據當地老人説在一人工洞內,橋頭原有一人形娃娃雕塑,娃娃兩旁有兩獅子,但已被盜。 [3] 

永錫橋歷史淵源

清光緒年間(1876年4月)本地善人陳五芝等22人為首、“九鄉”百姓捐資修建。光緒七年(1881)十月落成,並設亭方便行人。當時,由於整個縣內不通公路,而永錫橋所在地洞市鄉錫潭村為“前鄉”與“後鄉”,新化通安化的必經之路。往來過客經此,必須乘船過河。一遇春夏漲水,只能繞道而過,多有費時。而那敢於冒險的急性人,漲水也要船家硬撐過去。於是便有三次翻船死人的悲慘事故發生(橋志有載),鄉紳遠客聞知此事,便遠近倡議,義捐修橋。
自發起捐資到動工修建,到大橋竣工建成,越六載寒暑,耗數十萬捐資,牽動二縣九鄉百姓,可謂當時的大工程。此橋橋墩為純一色巨石累砌而成。石墩之上為巨大鵲木橫卧其上,鵲木上便是由三十九扇木屋互連而成的主體廊橋。屋面蓋瓦,以蔽風雨。
橋的兩頭則飛檐翹角,畫棟雕樑。正面兩隻木雕獅子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獅子中間是神態安詳、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又稱笑和尚,彌勒佛正上方則是金光燦燦的“永錫橋”橋名三字。從橋的上游或下游遠望廊橋,但見廊橋如龍似虹,橫卧麻溪河上。心中快意騰騰而生。
今存碑刻記其善舉。贊曰:“天餘缺憾人能補,神着先鞭石不頑;好是津樑通兩岸,行人到此盡歡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