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自蹄蓋蕨

鎖定
永自蹄蓋蕨是蹄蓋蕨科、蹄蓋蕨屬植物希陶蹄蓋蕨(學名:Athyrium dentigerum)的別名。 [1] 
中文名
永自蹄蓋蕨
拉丁學名
Athyrium dentigerum
蕨類植物門
蹄蓋蕨科
蹄蓋蕨屬

永自蹄蓋蕨形態特徵

根狀莖短,直立,先端連同葉柄基部密被深褐色、闊披針形的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30-)65-120釐米;葉柄長 (5-) 27-67釐米,直徑 (2.5-) 6-7毫米,基部黑褐色,向上褐禾稈色,略被較小的鱗片;葉片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 (25-) 70-85釐米,中部寬 (7-) 20-28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漸變狹,一回羽狀羽片羽裂至二回羽狀;羽片18-25對,互生,斜展,有短柄或無柄,下部幾對漸縮短,中部的披針形,長 (3.5-) 16-18釐米,寬 (1.2-) 2.7-3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對稱,截形,上側與葉軸並行,下側斜楔形,一回羽裂至一回羽狀;小羽片10-30對,基部一對對生,向上的互生,近平展,狹披針形,長1.2-1.6釐米,中部寬3-5毫米,漸尖頭,基部近對稱,圓截形,下側下延,與羽軸合生,邊緣羽裂達1/12;裂片6-8對,近三角形,密接,斜向上,先端有2-3個短鋸齒。葉脈兩面可見,每裂片側脈1-2對,單一。葉幹後近紙質或草質,上面褐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和羽軸下面褐禾稈色,疏被小鱗片和棘頭狀短腺毛。孢子囊羣多為長圓形或橢圓形,生於上側小脈,每小羽片5-8對,在主脈兩側各排成1行;囊羣蓋長圓形、彎鈎形或馬蹄形,淺褐色,膜質,邊緣齧蝕狀或略有睫毛,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染色體數目n=40,2n=80。 [1] 

永自蹄蓋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甘肅東南部(康縣、文縣)、四川西部(大金、丹巴、卡撤、康定、雷波、理塘、蘆山、馬爾康、米亞羅、木裏、乾寧、松潘、汶川、小金)、貴州(赫章、恆底、河鎮)、雲南西北部(貢山、蘭坪、中甸、維西、德欽、麗江玉龍山、鶴慶)和西藏(聶拉木)。生山地針葉林或雜木林下或開闊草坡,海拔2000-3900米。錫金和印度北部也有分佈。模式標本採自錫金。 [1] 
參考資料